03.05 怎么看待现在极端崇拜明星的人们?

陈琦


很高兴能回答您的问题!

在这个追求入时,崇尚时髦的摩登时代中,特别是在我们这群“视时尚为珍宝,视陈旧为粪土”的中学生身上,“追星”现象的出现已不是什么稀奇事。现在,“追星”的“集结号”已经吹起,一下课,校园里便满是同学在“高谈阔论”,谈论自己的“idol”。

然而,当然也有些出“出淤泥而不染”,“居茅厕而不臭”的人,我便是其中一员——反对“追星革命”者。

对于“追星”这个时代的“新产物”(不,或许古代也有,只不过古人“追”的或许不是现在的歌手一类人物),我并不是完全否认它也有好处,只可惜这些利处与弊处相比,只是沧海一粟。

“追星”,从字面上理解,有着“难于上青天”般的困难,而它的意义,似乎能给人带来精神上的伤害。

关于“追星”的坏处,主要有三点:一,浪费时间;二,分散精力;三,容易“误入歧途”。

我们中学生,当今最主要的任务是学习,还面临着学途中最重要的两次考试——“中考”与“高考”,而“追星”的三大坏处,又恰恰会给我们以致命的打击。而处于青春期心理发展中的我们,又没有很好的自制能力,一不留神就会掉入“陷阱”。而我们“研究”明星歌曲的时候,便“牺牲”了研究一部名着的时机;我们专心背歌词时,就“葬送”了背课文、单词的时间;我们听了一场演唱会,又“挥发”了自己一个学期甚至好几个学期的学费。真是“害人不眨眼”。

有非常经典的两个例子来证明这些。

一个十七岁的少年,为了见到自己的偶像,足足在偶像刘德华的床底下呆了十七个小时!

同样十七岁,同样为刘德华的“粉丝”,一个花季少女为了追刘德华而见上他一面,“追”穷了家庭,还导致自己的父亲因无法负担因此带来的庞大开支而投河自尽------

这便是血的教训!

也许你会问我,追歌星那样,那追伟人呢?

我认为,我们现在不能因他们伟大而盲目追捧。任何人都不可能十全十美,都可能存在着这样那样的缺点。因此我们对伟人在保持尊重的同时也应保持一颗平常心。毕竟,在我们这个年龄,对事物是非还缺乏很好的辨别能力,也没有很明确的人生观,若因伟人的一些影响,或好或坏,盲目选择自己人生的道路,都十分危险。

总而言之,“追星”只是现代人随波逐流的一种现象,并不能经受起时间的考验。

追星路漫漫,这路还不是水泥路、柏油路,是山间小道,崎岖、坎坷,一不留神就摔个“嘴啃泥”,轻者则轻微擦伤,重者便身体残疾,只得放弃这段路。若有人能走到头,或许还能有所收获。


妖孽彡


没办法,我家就八岁的孩子刚才都还说长大后要当明星。问他为什么?他说可以演电影挣很多很钱来打游戏,我的天啦,这个电影和游戏在八岁小孩的脑子里打下了烙印。我问为啥不当科家和英雄,他说不懂,反问我们英雄和科学家是人吗?能挣好多好多钱打游戏吗?我给他讲了英雄和科学家的深远意义后,他说,那我当了英雄和科学再回来演电影。这时,我哭笑不得。我没说半句假话,这该怎么办呀。谁来拯救孩子们啊。


6920401629


自从有明星开始,崇拜明星的现象就存在了,而极端崇拜明星的人,每个时期,每个年代也都会有。

各年代的明星崇拜现象

迈克尔·杰克逊,一直被模仿,从未被超越。他的每场演唱会,可以用人山人海来形容了,每场演唱会也都有因激动,因亢奋而晕倒被抬出去的人。

上世纪香港乐坛的“张谭两派之争”,也是引起过轩然大波的。这次事件并不是张国荣和谭咏麟他们两个人之间的较量,而是他们的两家粉丝之间的争斗。

他们两个人当年的火爆程度,对于90后,00后来说是陌生的,是无法想象的。就连我这个80后,也只能从资料中考证,而无法切身感受了。

当时的整个香港乐坛,被他们一分为二,一家为张派,一家称谭派。两家粉丝经常互掐,都觉得自家歌手比对方强。尤其是有一方得奖之后,两家粉丝掐的更是疯狂。这样一度让两个歌手很尴尬。

后来,张国荣即宣布不再参加任何与音乐有关的评奖。

哥哥退出评奖,无形中给后来的“四大天王“留了机会。四大天王中的刘德华,当年也有一个著名的事件。一个女孩因为太喜欢他,一直想见他,爸爸不得不变卖了家里很多东西陪他到香港找刘德华,最终,爸爸无法再继续忍受女儿的这种行径,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后来的明星,有张信哲,任贤齐,王力宏,周杰伦,再后来的,大概就是谢霆锋,吴彦祖这些,年代与我们越来越近了,一直到近几年的归国四子,以及19年爆火的肖战和王一博。

粉丝与流量的关系

不知什么时候起,“流量”这个词开始流行起来。大概是近几年网络平台的发展和推广,让粉丝们可以参与到明星的运作和成绩里面。本来,粉丝和明星的互动是一件遥不可及的事情,无非就是听演唱会,买专辑,收集海报。

但是,现在因为互联网,追星就变成了更多元化,更具体化的事情。粉丝的每一次打榜,都能为明星带来实际的成绩。相反的,明星流量的大小,排名的前后,确实与粉丝有不可分的关系。

所以,当粉丝可以参与进来的时候,当粉丝的行为可以影响爱豆的时候,粉丝心里自然是有成就感的——你的成绩,有我的一份。于是,就有了比先前要高涨的多的热忱。

电子产品的普及,让追星的时间成本降低

我上学那会,追星只能靠杂志,记得那时有本杂志叫做《时代影视》,是一个月一刊还是半个月一刊,记不清楚了。这本杂志就是所有追星者的精神食粮和主要渠道。那时追星的时间成本还是挺大的,因为得等嘛,等到杂志更新才能了解新的讯息。

但是,现在,电子产品的普及,只有你不想看,没有你看不到。上午发生的事,下午就知道了。所以,追星的时间成本几乎没有了。

而且电子设备里炫目的视觉听觉共存的感官刺激,远比单调的杂志报刊要强烈的多,吸引人的多,尤其是对于年轻孩子,更是无法抗拒。

只看到明星的光鲜

电子产品的普及,让明星的曝光率越来越频繁。再加上媒体的大肆渲染,所以,很多孩子只看到明星很帅,很酷,很有钱,穿名牌。

他们根本看不到,明星背后的心酸,以及每个明星背后其实是有团队,经纪公司和资本投资的一系列运作的。

崇拜明星本身没有错,但是,除了看到明星的帅,酷,有钱之外,还应看到他们的付出,他们的努力,他们的坚持,他们在娱乐圈摸爬滚打的坚强。


然见里的偶遇


崇拜明星,是人类社会进化到现代的一个极其正常而普遍的现象,无论文艺,还是体育明星,都是如此。这是人类和平年代的一个正常现象。

但是,极端崇拜明星却是一种病态。谁病了?一、个人,缺乏正确人生观和灵魂之人,因为他们不知道大写的我,和自己的父母兄弟姐妹、民族、祖国才是自己真正的感情归宿。二、社会病了,正是因为社会的骄宠和放任,造就了高收入并自以为是的明星现象,才造就了极端的追星族。可悲、可卑、可怜、可恨……,可又无可奈何?


o刚哥0


我觉得崇拜偶像是人成长过程中很正常的现象,不同时代崇拜的对象群体就发生了改变,但凡事过犹不及。

现在大多数青少年的偶像都变成看那些明星,但是明星身上也有闪光点,有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但是不能因为崇拜明星而去干扰到他们的生活,尤其在互联网如此发达的今天,那些极端崇拜明星的粉丝们的一言一行都会对明星造成或多或少的影响。

另一方面,有些粉丝乘坐十几小时飞机,去给明星接机,结果也就只能看一下而已,其他什么也没有。像那些一天什么都不做,一天想着这个哥哥那个哥哥的追星的人,我觉得这样是特别不好的。我觉得还是要有自己的生活,不能一味的为见明星不管不顾的,所以任何事情都有谨言慎行,理智追星才是正道。

明星身上也有正能量,所以我觉得喜欢一个人,要学习他们身上对我们有利的一面,学习一下特别励志的东西,而不是盲目追星。

对那些过分崇拜偶像的现象,我感觉他们可能就是迷失了自我,我觉得有可能他们把这个偶像想象的太完美了,才会做出这些疯狂的举动。





怪怪的扑扑熊


凡事都有个度,所谓物极必反,说的就是这,明星嘛各行各业的明星,他的作品或者本人特点可能跟我们的三观或多或少会比较合,所以我们喜欢甚至崇拜,这个可以有,给予我们身体和心灵的放松愉悦也可以是我们的精神支柱等等,但是为了追星而追星是不可取的,追星为自己累是糊涂行为,明星的粉丝那么多,你要死要活的对于明星无任何影响,但是你的家庭却有可能支离破碎,所以追星要理性 要适可而止。


笑起来真好看哇


这就是现在社会大力炒作明星的弊端,小朋友从小耳闻日染,价值现扭曲,老师的教育远比不上明星对小朋友污染力度大,以致出现很多脑残粉,为了明星不学无术网上拉帮结派,为了维护自己喜欢的明星可以疯狗一样逮谁咬谁,歪曲事实,无所不用其极,对老师也不再有敬畏之心,对父母也可以置之不理。


oo笑看人生oo


凡事过于极端,那么或多或少会有问题。其实追星本无可厚非,毕竟每个人都会有些喜好,你喜欢听歌他喜欢看电影,这都很正常。稍微追星其实没什么,我所说的稍微追星,可以理解为你多花点时间精力去关注某位明星的音乐或者影视作品,但是切记不可过于迷恋而迷失自己,不能每天一睁眼就是某个明星,更不能去幻想和某个明星怎么怎么样,人还是要脚踏实地做好自己,记得之前有个女的非常迷恋刘德华,过度追星,迷失自己,给家庭造成了无比伤害,这都是过度追星的恶果和反面教材。就像赌博一样,小赌怡情大赌伤身一个道理。过好自己,为家人为家庭多付出一些,才是最应该做的!


随风啊


极端崇拜明星的人太多了,他们或许心中没有目标,没有志向,无脑崇拜,或者因为明星的颜值,或者因为他们的某一项艺能,由刚开始的喜欢变成到后来自我麻痹的一种变态信仰,这些崇拜毫无疑问的对自己毫无用处,反而有害,就天天看八卦新闻,看到有不利于自己心中那个如梦幻泡影的明星的负面新闻或者有人吐槽他心中的明星时,他们会受不了,慢慢发展到后来就会引发粉丝之间的骂战,这些都是毫无意义的,可是他们又不愿意醒,沉醉其中无法自拔。这种行为是幼稚的,是不成熟的,几乎没有人能改变他们,出了他们自己,谁也救不了他们。我们不断的强调一个人一定要三观正确,首先得认清自己来这个社会是干什么的?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就在追星的途上不断的堕落下去,这样是很不好滴。


忌贪忌燥


现在的年轻人追星一般都是跟随潮流,从众心理。羡慕明星高薪工资和台上的光芒,把一些演员明星当做偶像。

其实不是说追星不好,而是不要盲目追星。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不要跟风。科学家的精神难道不比一些影星歌星值得我们学习吗?医生救死扶伤,为人们冶疗难道不能成为我们的楷模吗?所以年轻人更应该科学的选择自己的偶像,确定努力的方向。千万别盲目追星,否则会对自身造成不利的影响,迷失了方向。

在这次疫情中,李兰娟院士说的话:“这次疫情结束以后,希望国家给年轻一代树立正确的人生导向!把高薪留给德才兼备的科研、军事人员……适当管控娱乐圈那些“明星”动辄上千万的片酬!只有少年强则国强,为祖国未来发展培养自己的栋梁之才!希望媒体,教育部门,全社会能够形成一个共识,那就是教育我们的孩子要崇尚科学,要尊重科学家,要努力成为科学家。疫情过后,希望全社会树立健康观念,树立生物安全意识,多科普健康知识,多一些忧患意识”。这是多么有哲理的话啊!那些盲目追星跟风逐流的人这时候清醒一下自己的头脑了。

话又说回来,追演艺明星这件事很早时代就有用。影帝周星驰,赌神周润发,女神关之琳是以前的当红巨星,他们受过很多人的追棒。或许有的人会说,他们演技很好,十分努力拍戏,得到应有的名声和金钱是理所应当的。那么如今的演员也有刻苦之人,胡歌,勒东,孙俪等演技也很不错。在对他们崇拜的同时,更应该学习他们那种刻苦的精神,对演技的高要求,而不是只看到他们光鲜的外表和收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