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元春省亲时点的《乞巧》是出什么戏?为何脂批说是伏元春之死?

少读红楼


(我是君笺雅,欢迎关注君笺雅侃红楼)

元春省亲所点四出戏都是大有来头,脂砚斋在每一个戏的后边都有评语。其中《乞巧》一出戏脂砚斋在后边批语:《长生殿》中伏元妃之死。这又回到最重要的一个问题,关乎贾家命运的元春因何而死?


我们先来看《长生殿》《乞巧》这一节说的是什么?其实用过名字我们就知道,《乞巧》与七夕节有关系,也就是巧姐儿出生的日子,那一天牛郎织女天上相会。《长生殿》借用了这个故事在《乞巧》一回讲述唐玄宗和杨玉环月下发誓“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甘为连理枝”!过程很美好是不是?但结果并不美丽。马嵬驿唐明皇狠心抛弃了杨贵妃,赐杨贵妃自尽。皇家无情由此可见。

贾元春在省亲的时候点了《乞巧》,脂砚斋评论伏元春之死,我认为主要想暗示两点。

第一,贾元春期盼与皇帝天长地久,家族永葆富贵。

贾元春的晋升非常奇怪。官方说法是“才选”,不是因为皇帝喜爱她,获得荣宠,是元春有才,皇帝赞赏才晋升的。这怎么看都是冷冰冰的。时机也很突然,在秦可卿葬礼之后。

秦可卿的葬礼是逾制的,肯定引起皇帝的注意。根据某些人的说法是元春告密获得的奖赏。不说秦可卿一个女子,能有什么可以媲美贵妃的价值。就算她是废太子的女儿,她的价值能如何?雍正皇帝当年对废太子和太子的儿子都不错,一个死了的女孩能让贾元春成贵妃?痴人说梦!再有贾元春吃了豹子胆敢揭露自家不法?皇权无情,她有什么资格新任皇帝和皇帝讨价还价?这根本说不通。



我认为秦可卿葬礼逾制让皇帝对贾家动了杀机。但一个小小的贾家不足以让皇帝大动干戈,皇帝必然要引蛇出洞。第一个饵是戴权(代权)借卖官试探贾家,贾珍上钩。第二个就是抛出一个贵妃给贾家,也可以试探贾家以及贾家后面的所有势力的反应。这一点我们看贾家上下在得知元春晋升贤德妃的反应可知:

于是宁、荣两处上下里外,莫不欣然踊跃,个个面上皆有得意之状,言笑鼎沸不绝。

按理应该写贾家上下感恩戴德,诚惶诚恐才是真心对皇帝的隆恩无以为报,可贾家并没有。高兴可以理解,但每个人都脸上有“得意之状”,这是小人得志的明显态度。曹雪芹刻意如此写,就是表明贾家烂泥扶不上墙,给脸不要脸。其后果然省亲就是绕过皇帝听从了太上皇的旨意大胆从事的。

元春对此应该还想不到那么深,所以她只是觉得皇恩浩荡,叹息家里建造大观园太靡废了。她告诫贾政等:“只以国事为重,暇时保养,切勿记念”可贾家除了贾政,又有哪一个以国事为重?即便贾政,做个学政也是办事不利被手下人蒙蔽。

元春对此懵然无知,她渴望皇帝的恩宠,渴望皇帝的眷顾,所以她点《乞巧》希望能和皇帝“天长地久”,希望家族富贵绵长!可惜,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第二,暗示皇帝无情,抛弃或者利用了元春。

安史之乱后玄宗西逃,马嵬驿陈玄礼哗变,唐明皇抛弃杨贵妃刺死杨贵妃。这里前面都没意义,有意义的是唐玄宗对杨贵妃的无情。

皇帝对元春明显无情。元春判词:

只见画着一张弓,弓上挂着香橼。也有一首歌词云: 二十年来辨是非,榴花开处照宫闱。三春怎及初春景,虎兕相逢大梦归。

香椽作为疏肝理气的一味中药,明显预示元春宫中生活不理想。皇帝对她并不宠爱。而这个判词不但写明了元春死时不到三十岁,连具体时节都有,端午前后。《红楼梦》两次端午节都过得非常潦草,我想八十回后应该还有一个端午节,元春也就是那时候死的。具体原因:虎兕相逢大梦归!这里有的版本做虎兔,这些年越来越多红学共识都是“虎兕”我认为正确的。

皇帝忠顺王代表的新势力是虎,太上皇贾家等四王八公代表的老牌势力是“兕”,新旧势力的一次摊牌必然极其惨烈。贾家适逢其会,必然成为炮灰,一触即溃!皇帝要对贾家动手,信号就是拿元春开刀!元春被皇帝无情抛弃,最后惨死。病死吊死不重要,重要的是元春从来都是棋子!是皇帝手里一颗试探贾家等势力的棋子,到了收官阶段,棋子成弃子,必然被抛弃!

《乞巧》一出戏代表了贾元春一种痴想和最后结局凄惨!《红楼梦》从不写政治斗争,但政治斗争一直存在。贾家被抄家绝不是简单的不法,而是斗争的结果!否则皇帝也不会轻易拿一个牵一发动全身的老牌势力动手!《乞巧》对元春命运的暗示,也展示了皇家无情,政治冷酷!

君笺雅侃红楼,多歧为贵。你的关注将是我写作的最大动力,动动手指,关注一下,欢迎收藏转发。非常感谢 !


君笺雅侃红楼


“柴鹏程的航海日记”,与你一起读懂《红楼梦》隐藏的真事。

元春省亲,游园已毕,各处景致题额赋诗之后,贾蔷带领十二个女戏,在楼下等候,只见一太监飞来说“作完了诗,快拿戏目来。”贾蔷急将锦册呈上,并十二个花名册子。少时,太监出来,元妃只点了四出戏,第一出《豪宴》,第二出《乞巧》,第三出《仙缘》,第四出《离魂》。脂砚斋批语:“《豪宴》,《一捧雪》中,伏贾家之败;《乞巧》,《长生殿》中,伏元妃之死;《仙缘》,《邯郸梦》中,伏甄宝玉送玉;《离魂》,《牡丹亭》中,伏黛玉之死。”

对于脂砚斋的这个批语,实在不敢苟同。

元妃为什么要点这四出戏?看看史湘云的《咏白海棠》诗就可以明白了:

神仙昨日降都门,种得蓝田玉一盆。

自是霜娥偏爱冷,非关倩女亦离魂。

秋阴捧出何方雪,雨渍添来隔宿痕。

却喜诗人吟不倦,岂令寂寞度黄昏。

元妃点的第一出戏《豪宴》,是《一捧雪》中的一折,作者写这出戏,就是为了突出《一捧雪》,这个一捧雪就是史湘云诗中的“秋阴捧出何方雪”,《红楼梦》作者从诗句“雪满山中高士卧,月明林下美人来”中,取雪字指代满清,一捧雪实际指的是满清入关。

第二出戏《乞巧》,说的就是“巧”,这在《红楼梦》好多地方都写到了。一开始写的“娇杏”,由于机缘巧合,阴错阳差的嫁于贾雨村,正巧,贾雨村正室死去了,娇杏就扶了正,这就是“偶因一着巧,便为人上人”,(有的版本为“偶因一着错,便为人上人”,由此看来,这个错字是讹误)这里的娇杏其实也是指满清借李自成内乱之机,进入中原,最后定鼎中原的史实。

在第四十二回“蘅芜君兰言解疑癖,潇湘子雅謔补余香”中,王熙凤请刘姥姥给大姐起名字,刘姥姥问“不知他几时生的?”凤姐道:“正是生日的日子不好呢,可巧是七月初七日。”刘姥姥忙笑道:“这个正好,就叫他是巧哥儿。这叫做‘以毒攻毒,以火攻火’的法子。姑奶奶定要依我这名字,他必长命百岁。日后大了,各人成功立业,或一时有不遂心,逢凶化吉,却从这巧字上来。”

《红楼梦》是一部明末清初时期历史事件的寓言小说,也就是一部野史著作,作者杜撰了贾宝玉与林黛玉,薛宝钗以及史湘云三人之间的爱情纠葛,把真实的历史事件镶嵌在风花雪月的爱情故事中。例如王熙凤的大女儿生病一节“正乱着请大夫诊脉,大夫便道:‘替夫人奶奶们道喜,姐儿发热是见喜了,并非别病。’王夫人凤姐听了。忙遣人问:‘可好不好?’医生回道;‘病虽险,却顺,倒还不妨。预备桑虫猪尾要紧。’”这里的大姐生病,指的就是李自成之乱。李自成攻进北京城,建立大顺政权,所以说“病虽险,却顺。”“桑虫猪尾”即“丧崇朱尾”,指的是崇祯帝死后的朱明的后事,也就是南明。而在刘姥姥给大姐起名叫“巧哥儿”,指的是南明政府于崇祯十七年七月初七左右,组成北使团与清朝和谈,联虏平寇。而清朝以代明复仇为名实行他的灭明政策。

元妃点的第三出戏《邯郸梦 · 仙缘》,就比较好理解了。邯郸梦即红楼梦,也就是南明复兴之梦。仙缘,因为明朝已亡,在南京重建,南明即明朝的再生,故名仙缘。这也是林黛玉生于三生石畔的真实寓意。

第四出戏《离魂》,脂砚斋说是伏黛玉之死,这个就有那么一点意思,林黛玉指的是南明,南明灭亡了,林黛玉就死了。在凹晶馆联诗中,有一句“冷月葬花魂”,说的就是这个意思。冷月,因为满清是雪,来自东北苦寒之地,所以,凡书中的“冷”“白”都是指的被满清所统治。白海棠就是这样。海棠是红色的,指朱明,例如,怡红院中栽着海棠和芭蕉,作者说是红绿两植,故贾宝玉取名为“红香绿玉”,后来元妃改做“怡红快绿”,但是,不论怎么改,红,都是指的海棠。而这里的白海棠,是贾芸弄来的,说是外国的异种。贾芸与史湘云一样,都是指的李自成,书中说贾芸弄了两盆白海棠,指的是由于李自成之乱,海棠被满清消灭了,也就是被雪覆盖了,所以,白了,成了白海棠。“冷月”的意思是一样的,月,明月,指的是明,冷月,就是月被冷了,也就是明被满清灭亡了。“葬花魂”,作者把统治中原的汉人称作花神,例如,第二十七回中说的“至次日乃是四月二十六日,原来这日未时交芒种节。尚古风俗:凡交芒种节的这日,都要设摆各色礼物,祭饯花神,言芒种一过,便是夏日众花皆卸,花神退位”,这里的花神退位,指的是李自成弃京师逃跑,汉人失去了对中国的统治。所以,冷月葬花魂,就是指的南明被满清灭亡了,汉人统治中原的希望也被埋葬了。


柴鹏程的航海日记


脂砚斋这个人,大约是弹幕爱好者的祖宗。他很喜欢写评语,而因为他言语中显露的和曹雪芹的亲密关系,以及《红楼梦》后几十回目的缺失,使得我们不得不重视他的弹幕剧透——谁叫他表现得是看过曹雪芹全本(至少是草稿)的人呢?

元春省亲这场戏,实际上是贾府的大喜事。但是很奇怪,这场喜事,写得并不可喜。元春上来哭着说,当初送我到那不见人的去处。贾政跪着对女儿说话的时候,也很让读者感慨。而到了省亲点戏,脂批就上来说了,读者们啊,你们不要小看这四出戏,wuli雪芹其实饱含深意啊!

这四出戏分别是《豪宴》:这是明末李玉创作的传奇《一捧雪》里的一场,说的是明嘉靖年间,严世藩得知莫怀古家中有一件稀世珍宝——叫“一捧雪”的玉杯。严世藩为了据为己有,就诬告莫怀古谋反。皇帝下令将莫怀古处死,斩首送往京城。莫家奴仆莫诚冒名莫怀古,到官府投案自首。莫诚的头颅被斩下送往京城,这时,莫怀古昔日好友汤勤为攀附权贵,告密说头颅是假的。严世藩将莫怀古的侍妾雪艳抓来,雪艳一口咬定头颅是真的。汤勤垂涎雪艳的美貌,暗中要挟雪艳,雪艳假意答应,在洞房将汤勤灌醉并刺杀。

第二出是《乞巧》,这是《长生殿》里杨玉环乞巧的故事,因为大家比较喜闻乐见,我就不多说了。

第三出是《仙缘》,这是明代汤显祖传奇剧《邯郸记》的第三十出。故事的构架缘自唐朝沈既济的《枕中记》,吕洞宾见一个叫卢生的穷书生有些仙气儿,便想渡卢生成仙。无奈这个卢生热衷仕途,功名心太炙,吕洞宾通过一个有魔法的枕头引卢生入梦。梦中的卢生娶妻、入仕、遭贬、受奖、挂帅、勒石、封相、受谄、戴罪、昭雪、复官、享乐、寿终,一个跌宕起伏的人生让卢生觉得死而无憾,梦醒时才发现一锅黄粱竟然都没煮熟,妻儿财官都是虚幻,生死祸福也无非大梦一场,就开悟了,离了红尘,去给何仙姑当扫花人去了。

第四出是《离魂》,这是《牡丹亭》里的一折,说的是杜丽娘去世。

这四出戏,脂砚斋分别写了批语:《一捧雪》,伏贾家之败。《乞巧》伏元妃之死。《仙缘》,伏甄宝玉送玉。《离魂》,伏黛玉之死。所点之戏剧伏四事,乃通部书之大过节、大关键。

好了,看了这个我们明白了,为什么说伏元春之死呢。乞巧的女主人公是杨玉环,而杨玉环最终的结局是被迫自缢。所以,根据脂砚斋的批语,我们可以知道,元春肯定是非正常死亡的,甚至是被皇帝赐死的——和杨玉环一样。一般来说,我们非常相信这个判断,为什么呢,因为在金陵十二钗正册中,元春的图画、判词和曲子,非常明显地指出了她非正常死亡的结局:

只见画着一张弓,弓上挂着香橼。也有一首歌词云:二十年来辨是非,榴花开处照宫闱。三春争及初春景,虎兕相逢大梦归。

susie李舒


大家知道,刘姥姥曾给王熙凤病了的女儿起名字为巧姐,凡事求个巧字。这个巧字也在文中有寓意,事事有祸福相连。暗中有因果相连,表面有偶然,幸运与巧合,大家所说的命运不是孤立的,一件事与一件事相连。巧姐因祸转福因为王熙凤救济过刘姥姥,刘姥姥仗义疏财救巧姐。

那元春的《乞巧》从何处说呢?也有个巧字,巧的是什么呢?也从刘姥姥来讲了红衣女孩雪下抽柴外面跑水了,即失火。这里火有暗藏巧,与甄士隐家失火,葫芦庙一条街失火巧合。甄士隐在元宵节后失女遭火,家破人亡。葫芦庙一街人遭不幸。而元春省亲也在元宵节,大观园灯火通明,一片明光硫海。大观园后来也失火,引发贾府成废墟。

火是祸,就是祸之因。祸从何而来,甄士隐家,一条街失火不知其因。只有后果残局。从甄士隐投岳丈,作者写盗贼蜂起,民不聊生,水旱灾频生。还有薛蟠去平安州遭劫。怡红院大晚上金星进屋喊有人跳墙,说明社会乱。政治上不治乱,民无管乱。乱的祸起因是穷,底层人民不聊生,卖儿卖女为富贵人家家奴。有的世代为奴,像鸳鸯,金钏都是家生奴。不知父母者像晴雯,母死不知不能回去,像鸳鸯。父有病不能照顾。穷人父母受穷,儿女受穷,沦落为天涯各处,像龄官,对买人进园子不满。画了无数蔷,也是高墙之意,一道道无形的墙跨不出去。

上层富贵奢华火红的日子,奢侈的日子是以对底层百姓不公平的规则而享受的特权。无以为生贫穷的人民不能生活,儿女被卖,父母年岁大,家贫无以为生怎么办?偷,抢,盗。古代绿林好汉杀富济贫不是传说。为生活也偷盗抢劫拐,甄士隐中等人家不能幸免。建立贫穷人生活之上的富贵不会长久,压榨剥削穷人的生活引出反抗与暴乱。富贵引火烧身!

这种社会乱象,引起多少人无以生存出家为僧道,摆脱贫困与痛苦,成为乞丐一样的人,到处流浪。这种富贵的上层社会奢侈的生活,贵族权势官官相互出现的杀人放火,抢劫,草菅人命,无恶不作的豪强势力,对社会影响极坏,出现官逼民反之事,影响了朝廷理政上注意。

而元春作为四大家族势力构成部分,宫中生活行为也是贵势权力显现代表。行为上也出了不贤德,后宫生活有乱象,用权势使用生活。与四大家族权势上有勾结,不惜弄权滥法。巧,意为元宵节后贾府势垮,奢侈贵族之垮。为势,正反两派相争,打击四大家族似的贵族成朝廷重点。元春死于两权相争,正反两派虎兕相逢。后宫被牵,查出元春不轨之事。《乞巧》,也有七巧,情事。也有蹊跷之意。元春蹊跷之死是四大家族之势权大,为非做歹内外勾连,奢侈腐化被一网打尽。


青木皮


关于元春之死,因为前八十回中曹公并无明笔涉及,一直以来都是个谜,至于什么时候死的,因何而死,都没有确切的定论,目前学界比较认同的是元春死于某一年的冬天,是因为宫里支持的一方势力失势而失宠,因此暴毙,这其中谜团重重,仍有许多未解之处。

我们今天不分析元春判词和曲词,我们从一出戏里看看,元春之死有什么隐秘。

元春的正传在其省亲之时,其后基本都是作为背景出场,比如贾母、王夫人逢年过节去宫里探问,元春每逢端午,元宵等几大节日,赏赐下来的东西,以及通过宫里太监的动向,我们大致可以得出元春在宫中的生活。

元春省亲时,点了四出戏,因为有脂批,历来成为研究热点,这四出戏分别是《豪宴》《乞巧》《仙缘》《离魂》,庚辰本在每一出戏文后,都有一条重要的脂批:第一出《豪宴》:《一捧雪》中伏贾家之败。第二出《乞巧》:《长生殿》中伏元妃之死。第三出《仙缘》《邯郸梦》中伏甄宝玉送玉。第四出《离魂》:《牡丹亭》中伏黛玉死。所点之戏剧伏四事,乃通部书之大过节、大关键。

我们如今只看与元春相关的一出戏《乞巧》,乞巧来自洪昇《长生殿》传奇第22出《密誓》,说的是唐明皇与杨贵妃在七月七日七夕节这天,深夜祭拜牛郎织女二星,作至死不渝白头偕老的爱情誓言的故事。

我们知道,这出戏说的是历史上的唐玄宗李隆基和贵妃杨玉环的爱情故事,后因安史之乱,李隆基在马嵬坡被逼赐死杨玉环,最后一条白绫结束了杨玉环性命,还有一说是她死于乱军之中,乃至还有吞金自逝一说,反正最后的下场都比较凄惨。

杨玉环是唐明皇最宠爱的贵妃,生前受尽恩宠,连带整个杨家也跟着得势,她的大姐封为韩国夫人,三姐封为虢国夫人,八姐封为秦国夫人,哥哥杨国忠官拜宰相,就连她远方的兄弟都得了高官,可谓荣华富贵权倾一时。据历史记载,杨家一族还娶了两位公主,两位郡主,唐玄宗还亲自为杨氏御撰和敕书家庙碑。

我们可以拿杨家与红楼中的贾家对照,何其相似?贾家也不发先帝御赐的各种碑匾,贾赦、贾政、贾珍、贾琏等都靠祖荫在朝中做官,连带跟靠贾府之势不断升迁的奸雄贾雨村,也是仕途顺利。还有与贾府联络有亲的四大家族,王子腾、史鼐等人,也不断升迁。

我们知道贾府从红楼一开篇就已经走下坡路了,而它能维持这最后的末世繁华富贵,跟贾元春的才选凤藻宫加封贤德妃有很大关系,可以说,元春封妃是贾府能够维系贵族豪奢的最后一根稻草。

我们可以做个假设,元春封妃后也曾一度受宠,就像《乞巧》中唱道的“若得一个久长时,死也应;若得一个到头时,死也瞑。”但现实中,杨贵妃是没有与唐玄宗白头的,所以这出戏里的杨贵妃乞巧,她其实担心就是“妾蒙陛下宠眷,六宫无比。只怕日久恩疏,不免白头之叹!”

在宫里如履薄冰生存的贵妃元春,是否也有‘只怕日久恩疏,不免白头之叹’呢?更兼贵妃泪唱“妾想牛郎织女,虽则一年一见,却是地久天长。只恐陛下与妾的恩情,不能够似他长远。”这出戏里,时时流露的都是杨贵妃生恐被唐明皇疏远,生怕失宠的心理,因此选在七夕这天乞巧,其实乞的恰恰是唐明皇的一个诺言。

这一点,是否映射了宫中元妃的心境呢?之所以说《乞巧》伏元春之死,是否曹公正是借唐明皇杨贵妃至死不渝的爱情誓言,反面衬托出了元春在宫里先是受宠后又备受冷落乃至失宠失势的现实呢?且《乞巧》既伏元春之死,又谐音“蹊跷”,是否正意味着后文元春之死会有蹊跷?

另外,我们知道,七夕节牛郎织女相会,一年才得见一次,这是否又在隐喻元春一年难得见圣颜一次?以至最后被冷落,连替她“搭桥”的太监们也看人下菜碟,见到元春失势,不肯再如前般孝敬,于是我们看到红楼梦第七十二回,宫里的太监竟然刚公然到贾府打着借钱的幌子要钱,凤姐还做了一个寓意元春失势的夺锦之梦!

总之,曹公借《乞巧》这出戏,于元春省亲时唱出,其实正是在大喜之处伏大悲,看似象征爱情和团圆的七夕,象征幸福欢乐的七夕,其实真正要警醒我们的是,恩爱欢愉不过一时,生离死别不可避免,总是有烈火烹油,鲜花着锦之盛,也不过是瞬息的繁华。

杨贵妃死后,其家族也被清算,自此没落,联想到红楼梦里的贾府,我们不难猜出,元春死后,贾府被抄家清算,由此没落,最终落得个“家亡人散各奔腾”,“白茫茫大地一片真干净”。


少读红楼


原来这里提到的“乞巧”,并非一出戏的名字,洪昇的《长生殿》五十出中也没有任何一出名为〈乞巧〉的。

可《红楼梦》小说中此处有原文和脂砚斋夹批(黑体字)如下:

……只点了四出戏:第一出,《豪宴》。《一捧雪》中,伏贾家之败。第二出〈乞巧〉。《长生殿》中,伏元妃之死。第三出,《仙缘》。《邯郸梦》中,伏甄宝玉送玉。第四出,《离魂》。《牡丹亭》中,伏黛玉之死。

这是怎么回事呢?

个人理解:脂批中的〈乞巧〉二字,并非直接引用《长生殿》中的戏折名,因为总共五十个折子、其中没有“乞巧”啊。脂砚斋是在暗点情节,《长生殿》中虽然没有任何一折名为“乞巧”,但它有称为“乞巧”的情节。这是个什么样的情节呢,是一个李杨二人真实生活中并没有发生过、而是诗人杜甫想象出来的情节,安排李杨二人死后在仙界相会,歌颂并祝福有情人之间的真挚爱情能得到神灵的庇佑。

李隆基和杨玉环二人的故事,其实是唐明皇晚年因唐朝国家久享太平盛世而逐渐意志废弛、寄情于男女声色,后宫专宠儿媳杨玉环并任由其哥哥杨国忠及杨氏亲戚因一人得宠而全家鸡犬升天、肆意妄为。杨国忠受贿释放按律当斩的安禄山,埋下了安史之乱的直接后患。后来杨国忠和杨玉环二人先后死于逃难的途中。

这样一个史实,在杜甫的《长恨歌》中,首次被涂上真挚爱情和浪漫神话色彩,又被后世文人在诗作和戏剧中引用,演变成了千古不朽的美好爱情传说。艺术成就很高的《长恨歌》结尾三联是:

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以脂砚斋的身家和学识,不可能不知道《长生殿》中没有叫“乞巧”的一出,可他还是这样写批语,我理解,这实际上是为了暗点元妃之死的具体细节和杨玉环之死有很多相似之处。明和唐两朝末世的衰败,除了在大的方面都是源于皇室自身长久以来的堕落颓废和荒淫无道以外,也在很多细节上仿佛是历史的重演(曹雪芹以元妃喻明朝国祚,此处具体指南明永历帝):都是被绞死,杨被衣带或绳索绞死,永历被弓弦绞死;都死在野外而不是宫中,杨死在逃难途中;永历死在被押送途中;都是被怨气冲天的军人执行死刑,唐明皇的卫队官兵要求处死杨国忠杨玉环兄妹,否则就拒绝护送皇帝上路,吴三桂是本人怨恨永历帝怎么还不死、怎么还妄想着维持南明,拖累他老吴受满清皇室的猜忌、不得不千辛万苦地到处追捕。

我在《红楼梦》小说中多处读出这样的意味,即曹雪芹认为,或者说期盼,明朝将来有一天能得到恢复。比如,宝玉说茗玉(崇祯朝)这样的人是虽死不死的,要茗烟一定去找到她的庙并布施祭奠、维系香火。比如,柳五儿(崇祯是朱常洛第五子)死而复生。又比如,用《牡丹亭》中的“离魂”情节暗喻林黛玉之死(元妃点戏四出,其中有〈离魂〉,和〈乞巧〉一样,也是情节而不是折子名)犹如梅树埋冢。


纠错:

感谢答友慧眼指正!《长恨歌》的作者是白居易,上文中错写成了杜甫。


TeaC


《石头记》十八回,荣国府归省庆元宵,写元妃归省,荣国府大开筵席。一太监飞来说,“做完了诗,快拿戏目来!”贾蔷急将锦册呈上,并十二个花名单子。少时,太监出来,只点了四出戏。第一出《豪宴》。贾府当时正是一场豪宴,其势日上中天,但盛宴必散!第二出:《乞巧》。脂砚斋旁批:《长生殿》中伏元妃之死。《长生殿》二十二出《乞巧》,也叫《密誓》,写七月七日,杨玉环与李隆基在双星之下设誓:“愿生生世世共为夫妻,永不相离。”(元妃应该有一段与之相同的生死爱情。)但紧接着就是《惊变》:“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唐明皇避兵去蜀,行至马嵬坡,军士哗变,唐明皇被迫赐白绫与贵妃。杨玉环断肠痛杀:“唉!,罢、罢、罢,这一株梨树,是我杨玉环结束之处了。”从腰间取下白练,拜介:“臣妾杨玉环,叩谢圣恩。从此再不得相见了!”贵妃自缢于梨树。唐明皇吩咐将钗盒与贵妃一起,埋好记明,这就是《埋玉》。《埋玉》写的,就是“玉带林中挂”,就是葬花!那棵梨树就是铁证!(黛玉初进贾府,就在梨香院!)曹雪芹非常熟悉《长生殿》,《葬花》应该是由此而来。以《长生殿》中杨贵妃比元妃,暗示元妃也有一段与之相同的生死爱情,最后也有一个相同的结局:在一场惊变中,元妃死于非命,自缢于梨树!玉带林中挂!是啊,这就是作者痛惜的:“玉带林中挂”!之后是她的情人痛断肝肠地埋玉、葬花!.   贾元春,中国古典小说《红楼梦》中的人物,金陵十二钗之一,贾政与王夫人所生的长女,贾宝玉的姐姐,贾府通称娘娘。因生于正月初一而起名元春。第2回便已入宫做女史,第16回加封贤德妃。为了迎接元春省亲,贾府建造了大观园。元春省亲热闹欢腾,同时又表现出她在深宫高处不胜寒的辛苦。元春的命运关乎贾府兴衰,秦可卿之死标志着贾府末世来临,元春晋封皇贵妃则令贾府重现生机,直到后四十回她与王子腾先后暴卒,贾府失去了靠山,很快就获罪抄家。元春在钗黛之争中支持宝钗,她曾利用端午节礼单和清虚观打醮表明自己的立场。

  我们现在要探讨的问题就是贾元春究竟是怎么死的,因为我们现在看不到八十回以后曹雪芹关于贾元春的描写了。因此,我们只能够从第五回里面,曹雪芹写下的对贾元春命运的暗示里去分析。她不是像高鹗续书里写的那样,很太平地薨逝在凤藻宫,她是因为虎兕相争,在一场权力争斗当中,悲惨地死去。第五回除了判词,还有曲,现在我就要把关于贾元春的那一首《恨无常》曲,探究一番。判词和曲,总的意思是相通的、相同的,但是在对一些具体事件、具体情况的交代上,又各有侧重。  《恨无常》曲是这样的:“喜荣华正好,恨无常又到,眼睁睁,把万事全抛,荡悠悠,把芳魂消耗。望家乡,路远山高。故向爹娘梦里相寻告:儿命已入黄泉。天伦呵,须要退步抽身早!”  对于这支曲,我们应该如何解读?它究竟怎样预示了贾元春的死亡?  这首曲曲名叫做《恨无常》,大家再想一想关于秦可卿的那首,曲名是什么呢?是《好事终》。两首曲的曲名搁到一起,触目惊心。我认为,两个曲名体现出了我在前几讲里面所说的那个因果关系。秦可卿和贾元春是扯动贾家命运的两翼——秦可卿的好事终了,很快贾元春的好事就来临。  但是贾元春的最终命运仍然不 好,所以叫《恨无常》。什么叫无常啊?如果始终不好,就叫常不好,始终好就叫常好;情况总在变动中,没有什么是可以持久的,而且往往那变动也无法预测,因此也就无法控制,无法避免,这才叫无常。各种状态都不能持久,如果是不好的状态不能持久,当然挺不错的,但是贾元春命运的悲惨在于,她的好运不能持久,所以她所谓的“恨无常”,实际上也等同于“好事终”。曹雪芹在营造这些《红楼梦》曲的时候,真是呕心沥血。  这个曲我们要一句一句地去体味。“喜荣华正好,恨无常又到。”这两句我觉得跟秦可卿那个曲的曲名真是挺对榫的,你把秦可卿的《好事终》那个曲名挪到这两句前头,不也挺恰当吗。“荣华正好”,结果“无常又到”。“无常”既是一个意味着事情不稳定,经常变化的名词,同时在中国过去的社会里面,它又是一个特指。什么叫“无常”?催命鬼。一个人死了以后,牛头、马面就来了,无常就来了,牛头马面是指人身子上头长着牛和马的脑袋的一对鬼怪,是专门为阎王爷从阴间跑到阳间来勾人魂的,他们把锁链套在人脖子上,拉着那么一走,人就死了,就奔赴黄泉了;无常则是另外一种形象。鲁迅在他的著作《朝花夕拾》里,就有一篇《无常》,回忆他小时候在乡间看迎神赛会的民俗活动中,所看到的装扮出来的这种鬼,“浑身雪白”,“一顶白纸的高帽子”,手里捏一把“破芭蕉扇”,有时候还拿一个算盘,意思是来找人“算总账”。鲁迅在那本书里还亲自画了关于无常的插图,你可以找来看。  总之,无常也是过去民间传说中的来自阴间的一个鬼,他让活人感到一切都不可能长久,一切都会变化,到头来要被他清算,被他带往阴间;而且他不讲情面,鲁迅先生就在他那篇文章里写到,过去的目莲戏里,无常给人印象最深的唱词就是,“那怕你,铜墙铁壁!那怕你,皇亲国戚!”因此关于贾元春的曲里说“恨无常又到”,既是表示说,没有想到的一种最坏的变化来到了,同时也意味着,去勾她赴黄泉的无常鬼跑来了。  底下一句就接着说,贾元春“眼睁睁,把万事全抛”,很悲惨的。她“二十年来辨是谁”,多费心思啊!向皇帝效忠,告发了宁国府的那个女子是谁,是不是?她苦心经营了一番啊,又让皇帝觉得她忠心耿耿,又为贾家求得了赦免,只是让秦可卿自尽了事,没把真相暴露于社会,皇家、贾家的面子全保住了。而且,秦可卿的长辈在当时那种情况下,也忍痛牺牲了秦可卿,以求暂时的政治平衡,而她就因此被皇帝褒奖,才选凤藻宫,加封贤德妃,而且回家省亲,大大地风光了一回。甚至于为了面面俱到,她还专门安排了清虚观打醮活动,在秦可卿的父亲生日那天,为其打平安醮,以表示她的告发是不得已,是坚持原则,当然也是希望事情了结后,他能理解她谅解她,她自己也求个心理平安。而且很可能她还怀上了孕,“榴花开处照宫闱”,石榴树都开花了,如果结出果子的话是什么样的情景啊?但是,没想到这些竟然都是过眼烟云,正如秦可卿在天香楼上吊前跟王熙凤预言的那样,“也不过是瞬息的繁华,一时的欢乐”,到头来,她还是“眼睁睁,把万事全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