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30 一线教师热衷课题,原因何在?

近期,许多教师都在忙课题的申报,从选题、论证到网络申报,现场提交,时间安排的紧紧凑凑,自个忙的夜以继日,反倒是教育教学在这段时间成了配角。教学研究对一个老师成长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可当大家都热衷于课题申报时,我们不仅要问研究的驱动力来自于课堂吗?来自于学生吗?我们还要问研究是为教育教学服务、为学生服务吗?其实,对于这一连串的问题,许多教师都有答案,课题研究与教学教育关联度很高,但老师自己的驱动力却大部分不是来自于此,而是来自职称晋升的需要。中小学一级教师晋升高级教师的若干业绩条件中对课题一项就有如此的描述:“主持并结题完成一项省级课题或两项市级课题,或者参与两项省级课题研究,排名至少在前两名。”相比于其他晋升条件,课题无意是老师们能通过自己努力,较少受到外界因素干扰能达到的条件之一。为了能早日达到业绩条件,老师们不得不埋头于课题申报、研究。老师们申报课题,开展研究本是一件好事,可以让其通过研究解决一些教育教学中出现的实际问题,提高自身的研究能力,可如果研究带有明显的目的性与功利性,我们又该怎么看?在这一过程中形成了一种“有研究能力的上,能力弱者想办法上,没研究能力者托关系上”的怪圈。于是乎从课题申报开始到研究结题,编数据、做材料、花钱发论文,各种怪像层出不穷,令人眼花缭乱,当然目的只有一个确保课题成功立项,顺利结题。

如此带有强烈功利性与目的性的研究已然远离了课题研究的本义,也无益于教育教学,无益于教师专业成长,可能唯一的收获是能满足一条职称晋升的条件。我们不仅不反对教师热衷于课题研究,还要大力支持,我们反对那些背离研究本义,为研究而研究,为目的而研究,无助于教育教学、学生的空研究、假研究。而要让课题研究回归本位,助力于教育教学、学生、教师,真正成为教师的好帮手还需要我们强化引导,合理施策。

一是淡化课题研究在职称晋升中的作用。相比于老师们爱恨交加多年的论文,到现在被逐步淡化。课题对老师们的这种压力更加巨大,论文单篇的不论省市级还是国家级,最起码要求仅一篇,但课题不仅要发数量远超一篇的论文,还要各种各样的印证性资料,研究报告,工作量、资金支出等是论文的好几倍。老师们戏称是“走了论文,来了课题”,难度越来越大,压力也与日俱增。所以要像淡化论文的关键程度一样逐渐淡化课题的作用,让课题的指向性回归到其服务教育教学的本义,回归到理性的轨道。

二是强化课题研究的实用性与灵活性。一线教师课题研究要为解决教育教学中遇到地实际问题服务,不能好高骛远,动不动出来一个如“西部地区留守儿童问题研究”之类高大上的问题研究,一个教师哪有时间、精力、资源、能力等研究条件去研究这样广阔区域内的问题。术业有专攻,教师的研究领域、研究对象要紧紧依托自己的专业学科,立足于学科教学发现问题,进而尝试去解决问题,这样的研究才接地气,才有实用性。至于灵活性的问题是课题选题的灵活、研究时间的灵活、研究支撑的灵活等方面,教师的研究选题可能来自于课堂中的某一个问题,如“课前演讲的组织”“课堂提问的方式”等等,问题虽小但不代表可以置之不理,相反要高度重视。研究时间要具有灵活性,让教师有充足的时间去发现问题,找出办法,加以验证。而学校、教研部门对这些研究要适时适度调整方案予以支持,不能让教师的研究成为“独角戏”。鉴于以上的分析,小课题、微课题、校本课题等研究要成为研究的主要渠道,教师易于操作,实用性有保障,教师的专业成长、成就感也有保障。

三是增加选择的多样性。有职称晋升就会有条件限制,有条件限制必然会有选项的存在,淡化论文是为了减轻教师的压力,让教师潜心教学,一心育人。但课题的条件冲淡了论文带来的轻松,反而加重了这种压力,让教师更加觉得压力山大。取消课题作为职称晋升的选项也是不可取的,但增加课题研究的选项是不难实现的,即在保留省市级课题要求的基础之上,将教师在教育教学中的教学实践,一些教师的小研究、小课题、校本课题等也作为业绩条件的一部分予以认定,对教师在网络等媒介中的成果也作为业绩条件予以认定,这样可以增加教师们的选择项,不至全部涌到课题前,造成人员、资源的浪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