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養老金的發放標準是什麼?

手機用戶9222662732


問題:養老金的發放標準是什麼?工齡比我少7年,職位比我低,為什麼養老金高我五百多元?

在社會保障體系中,養老金分兩種,城鄉居民養老金和城鎮職工養老金。其發放標準是不同的。題主提到了工齡,那麼我判斷你參加的應該是城鎮職工養老保險,而且屬於城鎮職工養老保險系統中的“中人”。至於為什麼工齡比你少7年,職位比你低的人,養老金高你500多元,我們會在稍後詳細分析,先來看看影響城鎮職工養老金的相關因素吧。

一、城鎮職工養老保險及養老金髮放標準

1.城鎮職工養老保險參保人:主要為有單位的人員。

2.城鎮職工養老保險退休條件:

(1)達到法定退休年齡;

(2)養老保險繳費年限至少達到15年。

3.城鎮職工養老金計算公式:

養老金=基礎性養老金+個人賬戶養老金(+過渡性養老金,中人專屬)

過渡性養老金計算辦法各地標準不一,由各地政府制定,但不能抵於國家制定的全國最低標準。

二、為什麼工齡比你少7年,職位比你低的人,養老金高你500多元?

從上面的介紹中,可以看出影響當前退休的中人養老金髮放標準的因素有六項,我們結合這六項因素進行具體分析,你就應該知道原因了。

1.養老保險繳費年限(含視同繳費年限和實際繳費年限);

你說的工齡比你少7年,不知指的是實際工作年限,是視同繳費年限,是實際繳費年限,還是視同繳費年限+實際繳費年限組成的養老保險繳費年限?你沒有說清楚,很可能,你在這方面存在誤解。

假如你說的工齡是指實際工作年限,那麼也許你並不清楚,現在辦理退休時,工齡並不是以實際工作年限計算的,而是養老保險繳費年限計算,包括視同繳費年限和實際繳費年限。養老保險制度改革前,實際工齡=視同繳費年限。養老保險制度改革後,沒有交養老保險的工齡,不被認可,不予計算。你是不是差在這兒了。人家的社保繳費年限也許並不比你少,至少不想你認為的少7年,甚至比你多,你想想,是不是這樣?

2.退休所屬地上一年度的社會平均工資;

從你的描述看,你們兩個應該是同一個單位,同一地區退休的人,如果是同一年退休,就應該不存在社會平均工資標準不同的問題。如果不是同一年退休的話,晚退休的人社會平均工資會高。因為社會平均工資是逐年提高的。你對比一下你們兩個的退休時間,是不是他(她)退休比你晚。

3.養老保險個人歷年平均繳費指數;

你說人家的職位比你低,只能說明你們兩個共事的這個階段,或許你的工資比他(她)高,也不絕對,即便是這樣,但不等於你的養老保險繳費標準比他(她)高,也許你們單位給你們上社保時,繳費基數你們是一樣的呢,有不少單位,尤其是企業單位實際就是這樣繳費的,並不是按實際工資收入繳費的。還有你要清楚的是,養老金的計算不是隻算這一段,而是算每個人一生工作,幾十年來的帳。你對照下面的公式和你們兩個的個人繳費情況想想,是不是人家幾十年來的社保平均繳費指數比你高?或者差不多。


4.養老保險個人帳戶本息總金額;

這個數據你們兩個一定不一樣。至於誰多誰少,還是差不多,你瞭解一下。

5.養老金計發月數;

由退休年齡決定,同齡退休人員,計發月數相同。你想想你們兩個退休時的年齡,有沒有區別。這個數據和個人賬戶養老金的計算有關係。

個人賬戶養老金=養老保險個人帳戶本息總金額/養老金計發月數

6.養老保險統帳結合制度建帳前的工齡

這個數據你們也可能會不同,會影響過渡性養老金的計算,造成你們兩個養老金的不同。

除此以外,還有一個因素需要考慮,是不是退休後,每年退休人員人員養老金的上漲也造成了你們兩個養老金的不同。自2005年以來,退休人員已經連續14年實現了上漲,其中2005-2015每年平均上漲10%,2016年平均上漲6.5%。2017年平均上漲5.5%,2018年也將平均上漲5%......如果你們兩個退休時間不一樣,他退休早,每年他的養老金都會漲,你是晚退的,退休後還沒怎麼漲,或者長得比他(她)少,所以你們兩個的養老金就有差別了。


以上是我個人的認識和分析,希望幫到了你,希望你已經知道的了,為什麼工齡比你少7年,職位比你低的人,養老金高你500多元的原因了。

我是“水流雲在草青青”,認真誠懇的退休顧問,歡迎大家關注我,查看更多關於社保及退休的文章。你的任何一次點贊,和哪怕隻言片語的留言評論,都是我繼續前行,為大家服務的動力。願天下人都能老有所養,老有所依。


水流雲在草青青


養老金髮放的標準一般和三個標準關係密切:

一個是繳費年限、一個是繳費基數、一個是社平工資。

其中繳費年限最低必須在退休前累計繳足15年才可以領取養老金。

根據最新的養老金計算辦法,職工退休時的養老金由兩部分組成: 基本養老金=基礎養老金+個人賬戶養老金。

個人賬戶養老金=個人賬戶累計額÷計發月數(目前50歲退休為195,55歲退休為170,60歲退休為139);

基礎養老金=(退休時全省上年度在崗職工月平均工資x本人指數化月平均繳費工資)÷2x繳費年限x1%=全省上年度在崗職工月平均工資(1+本人平均繳費指數)÷2x繳費年限x1%。

式中: 本人指數化月平均繳費工資=全省上年度在崗職工月平均工資x本人平均繳費指數。

在上述公式中可以清楚地看到,在繳費年限相同的情況下,基礎養老金養老金的高低取決於個人的平均繳費指數和社會平均工資。個人的平均繳費指數就是自己突際的繳費基數與社會平均工資之比的歷年平均值,高限為3,低限為0.6。而退休時社平工資的高低也直接影響著養老金的高低。

因此,在退休時養老金的計算中,無論什麼情況,繳費基數越高、繳費年限越長、社會平均工資越高,計算的養老金就會越高。

舉例說明:

假定男職工在60歲退休時,全省上年度社會平均工資為4000元,

累計繳費年限為15年時,個人平均繳費基數為0.6,基礎養老金=(4000+4000x0.6)÷2x15x1%=480元; 個人平均繳費基數為1時,基礎養老金=(4000+4000x1)÷2x15x1%=600際元; 個人平均繳費基數為3時,基礎養老金=(4000+4000x3)÷2x15x1%=1200元。

當累計繳費年限為15年時,

社平工資為5000元,

個人平均繳費基數為0.6時,基礎養老金=(5000+5000x0.6)÷2x15x1%=600元;

個人平均繳費基數為1時,基礎養老金=(5000+5000x1)÷2x15x1%=750元;

個人繳費基數為3時,基礎養老金=(5000+5000x3)÷2x15x1%=1500元。

由此可見,退休時養老金的高低受許多因素影響,養老保險所遵循的原則是多繳多得、長繳長領。為了使自己的老年生活有質量,在退休時所在地沒辦法選擇的情況下,我們可以選擇的就是多繳費、長繳費。


葉公來幫忙


養老金的發放標準是什麼?\n

{!-- PGC_VIDEO:{"status": 0, "thumb_height": 360, "group_id": 6482579192058741262, "media_id": 51052764558, "vname": "80\\u540e\\u7684\\u9000\\u4f11\\u91d1\\u95ee\\u9898.mp4\

社保分析師


養老金的發放標準是不一樣的,目前養老金髮放標準是按照老人老辦法,新人新辦法,中人過渡法計發養老金;工齡比你少七年,職位還比你低,但是養老金卻比你多500元;其實主要原因有三點,接下來我們詳細說明;

第一點主要原因是實際繳費年限確定;

基礎養老金 =(全省上年度在崗職工月平均工資+本人指數化月平均繳費工資)÷2×實際繳費年限×1% =全省上年度在崗職工月平均工資(1+本人平均繳費指數)÷2×實際繳費年限×1%

實際繳費年限的確定是從建立養老保險個人賬戶的時候開始,公司承擔繳納比例是12%,個人繳納比例是8%打入個人賬戶;

實際繳費年限一定是算工齡的,但是工齡不一定是實際繳費年限;比如說你今年幹其他生意,沒有繳納養老保險,然後第二年又開始到單位上班,繼續繳納養老保險,所以題主您所說的工齡少7年沒有實質意義,主要看實際繳費年限;

反過來想,他的退休金比你多500元,完全有可能他的實際繳費年限還要高於你;所以一切要以人事檔案為主;因為工作人員只認事實證據,並不是我們陳述的事實;

第二點主要原因是是同繳費年限確定;

過渡性養老金=所在省上一年在崗職工月平均工資*視同繳費年限*1.3%

視同繳費的年限可以計算到實際繳費年限中,所謂的視同繳費就是建立養老制度以前的人事檔案記載的工齡或者可以被證明的連續工齡;

可證明的連續工齡,比如說單位能證明你以前的工齡,或者有一些相關的證明可以證明你這個期間是連續工作的工齡,以上都可以被視為視同繳費年限;

比如題出所在地區視同繳費年限界定時間是1992年,那麼1992年之前,你可以被證明的連續工齡,或者人事檔案記載的工齡,都可以被視為視同繳費年限;

說到這裡就非常明白了,視同繳費年限不同對退休金影響也非常大;

第三點主要原因是個人養老金賬戶儲存額;

個人賬戶養老金=個人賬戶儲存額÷計發月數(計發月數根據退休年齡和當時的人口平均壽命來確定。計發月數略等於(人口平均壽命-退休年齡)X12。目前50歲為195、55歲為170、60歲為139,不再統一是120了)

在計算個人賬戶養老金的時候,個人賬戶的儲存額記著關鍵性的作用,也就是說如果你個人賬戶儲存額少的話,所以個人賬戶養老金就少;

影響個人賬戶儲存額多少主要原因繳納基數和實際繳納年限有關係,實際繳納年限上面已經明確說明,這裡就不再做敘述;

咱們可以詳細說明一下繳納基數,繳納基數跟工資有很大的關係;雖然職位比你低,但是他要是加班多的話或者其他補助多的話一年總工資高於您,這一年的繳費基數就高於您,最高不超過300%;這樣的話這一年的個人賬戶儲存額就高於您;

其實這樣的例子,現實生活中有很多;在企業上班的工人工資開的比領導還要多,就是因為加班賺的加班費;我認識的一個網友,人事檔案可記載42年工齡,企業普通工人退休一個月5400元,說出來大家可能不相信,但是確實是如此;

最後總結:

經常有網友給我抱怨說30多年工齡才開1400多塊錢,最後查其原因就是實際繳費年限和視同繳費年限的原因;如果你可以查到你自己的人事檔案記載的話,那就非常方便計算自己的退休金;

大家對養老金還有哪些不同的想法,可以在下面評論留言;

關注一晨媽媽,幫助大家解決社保問題;


天天聊社保


我國現行的養老保險體系雖然只有一個,但不同人群所實行的養老保險制度是不一樣的,私企、國企、銀行、外企、合資一般實行城鎮職工社會基本養老保險制度;機關單位、事業單位實行事業單位社會基本養老保險制度;城鎮居民、農村居民實行城鄉居民社會基本養老保險制度。這三者雖然都是養老保險體系的組成部分,但是在繳費、養老金計算、養老金髮放等方面卻有著天壤之別!

養老金作為參保人退休後主要的收入來源,金額高低直接決定了退休後的生活水平。在社會平均工資、繳費基數、單位性質、退休年齡不變的情況下,繳費年限的多少就直接影響養老金額度。養老金一般由基礎養老金、個人賬戶養老金、過渡性養老金組成。

基礎養老金 =(A+A×Q)÷2×M×1%

A為退休上年度全市城鎮經濟單位在崗職工月平均工資; M為繳費年限(含視同繳費年限,不含折算工齡);Q為個人平均繳費指數(由歷年繳費中的當年本人月繳費工資與上一年全市在崗職工月平均工資比值的平均數確定)

也就是說,退休時上年度社會平均工資越高,繳費年限越長,月繳費水平越高,基礎養老金就會越高。

個人賬戶養老金 = K ÷ L

K為退休時個人賬戶累計儲存額(含利息);L為本人退休年齡相對應的計發月數。

2016年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含機關事業單位和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個人賬戶記賬利率為8.31%。

換句話說,個人賬戶累計儲存額越高,退休年齡越大(計發月數降低),個人賬戶養老金就越多。1996年1月1日以前參加工作(或參加基本養老保險),2006年1月及其以後退休並符合按月領取基本養老金條件的,還可領取 過渡性養老金 。

過渡性養老金=1.4%×(A+A×Q)÷2×M1

M1為建立個人賬戶前實際繳費年限和實行個人繳費前視同繳費年限(不含折算工齡)。

工齡比我少7年,職位比我低,為什麼養老金高我500多元”?

題中“工齡比我少7年,職位比我低”就排除了單位性質、社會平均工資、退休年齡對養老金的影響,剩下的就是繳費年限了。工齡少7年,並不意味著養老保險繳費年限也少7年,養老保險額度與繳費年限有關,與工齡並無直接聯繫,不能將工齡等同於繳費年限。

除了繳費年限之外,職工自己的繳費基數也需要引起參保人的關注。同一工作單位實行的社保福利制度是一樣的,但在不同部門、不同職級、不同工作範圍,所實行的養老保險繳費比例是不一樣的。

如果當地社會平均工資為5000元,普通職工按照60%的基數每月只需要繳納240元,經理以上級別按照150%的基數每月需要繳納600元,總監以上按照200%的基數每月需要繳納800元。繳納的保險費用不一樣,退休後領取的養老金差距就會很大。

除社會保險提供最基本的保障之外,企業年金、商業保險也是全社會養老體系的組成部分。在養老金領取額度不高,單位福利較差的情況下,要想實現“老有所養”,更多的還需要自己想辦法!

瞭解更多公考、民生資訊,關注重慶中公!

重慶中公教育





12345688順流


樓主你好,我們國家是有統一的養老金的發放標準的,它基本上是按著上一年度的社會平均工資來核算,你當年的退休工資,然後每一年社會平均工資的增長,那麼國家都會出臺相應養老金上漲的方案,所以每年的退休金也是在不斷的上漲的!

根據圖片,我們得知退休金的計算方式,主要是依靠上一年度的社會平均工資。然後就是本人的這個繳費年限,繳費年限越長的,那麼拿到的退休金也就越多,還有就是平均每一年的繳費指數,這幾大重要的因素來決定,退休金拿到的多和少。

所以說我們國家這個養老金的發放。完全是遵循一個多繳多得,長繳長得的原則去進行的。養老金交得越多的人。那麼最終退休之後領到的錢也就越多。


社保小達人


\n

{!-- PGC_VIDEO:{"thumb_height": 360, "file_sign": "1d4afa7b1545a6affaa2c2a561422709\

我的社保客服


為什麼工齡比你少7年,職位比你低,養老金比你高五百,這種情況視完全可能存在的。正如你所說,這就涉及到一個養老金髮放的標準問題。我也和你遇到過同樣的情況,他是單位的小車司機,我是單位的總助,工齡差不多,但是退休時他的工資也比我高兩百多元,當時我也沒想明白,但是實際上就是發生了。下面來和大家分享一下我的個人觀點:

第一,養老金髮放的標準是什麼?

按照社保法的規定,目前我們的養老金主要是根據個人累計繳費年限、繳費工資、當地職工社會平均工資、個人賬戶金額、城鎮人口平均壽命的因素來確定的。根據這些因素,將養老金換算成基礎養老金、個人賬戶養老金、過渡性養老金等三個部分,每個部分的計算方式都是和這幾個因素具有密切的關聯關係的。對於我們大部分人來講,只有基礎養老金和個人賬戶養老金,只有視同繳費年限的人員,才能享受到過渡性養老金。

第二,基礎養老金的差別主要是繳費年限。

對於基礎養老金的計算方式,說句老實話,如果要看計算公式是比較麻煩的,很多人看不懂,所以我採取講述的方式更為直觀。基礎養老金主要是根據當地職工社會月平均工資加上個人平均指數化繳費工資之和除以2,得到一個平均值,繳費每滿一年發給1%的基礎養老金,這個是很好理解的,困難一點的就是平均指數化繳費工資,實際指的就是平均繳費基數。比如我們退休時的上年度職工社會平均工資是6000元,歷年平均繳費指數工資是5000元,那麼二者的平均值就是5500元,每一年發給1%,每月發給的基礎養老金就是55元,如果繳費年限是15年,那麼每月的基礎養老金就應該領取825元,如果繳費是20年,那麼每月的基礎養老金就應該是1100元。這裡的固定值是社會平均工資,變化值是繳費年限,如果繳費年限越長,基礎養老金就會越高。所以雖然你的工齡比別人長7年,但是這7年是否是視同繳費年限或是繳費年限,這是你沒有描述清楚的,如果不算視同繳費年限或是繳費年限,你這個工齡是沒有任何用處的,養老金標準採用的是繳費年限,包括視同繳費年限,這是基礎養老金的差別所在。

第三,個人賬戶養老金的差別主要是個人賬戶資金的高低。

個人賬戶養老金這個大家比較容易懂,就是將個人賬戶裡的錢,分成若干份來領取。那麼60歲退休的,領取的份數就是139份,55歲退休領取份數就是170份,50歲退休領取份數就是195份。這個份數,就和城鎮人均壽命有直接的關係。比如男性的139個月,實際上就是71.6歲,這就是城鎮男性的人均壽命。比如還是按照上面例子來計算個人賬戶養老金,繳費基數是5000元,那麼每月記入個人賬戶的資金是8%,也就是400元,一年就是4800元,15年就是72000元,如果是20年就是96000元,再加上相應的資金利息,就是我們的個人賬戶總額。那麼如果是60歲退休,繳納15年的,個人賬戶養老金為72000元除以139,每月等於517月元,繳納20年的就是96000元除以139,每月等於690元;如果是55歲退休,那麼個人賬戶養老金就會減少。如果繳費15年的,個人賬戶養老金為72000元除以170,每月個人賬戶養老金為423元,如果繳費20年,個人賬戶養老金為96000元除以170,每月個人賬戶養老金為565元。也就是說,在同等繳費年限下,60歲退休的人比55歲退休的人要高几十元。通過這個例子說明,個人賬戶養老金差別取決於繳費年限、個人賬戶資金總額和退休年齡三個因素。雖然工齡比他長7年,但不一定是繳費年限,你職位比他高,但是個人繳費基數不一定比他高,個人賬戶資金餘額不一定比他多,如果在加上退休年齡等因素,那麼基礎養老加個人賬戶養老金,每月幾百元的差距是完全存在的。

綜上所述,退休人員養老金髮放的標準是根據個人的累計繳費年限、繳費工資,個人賬戶資金、城鎮人均壽命等因素來確定的,通過這些因素,分別按照基礎養老金、個人賬戶養老金來計算每個人的養老金。由於繳費基數、繳費年限的不同,導致基礎養老金的差距很大,由於個人賬戶資金總額,退休年齡等因素,導致個人賬戶養老金水平的不一,所以綜合起來,總體養老金水平存在差距這是合理的。如果有任何疑問,可以到當地社保局進行諮詢。


幫兄愛唱歌


養老金的發放標準是什麼?

\n

{!-- PGC_VIDEO:{"status": 0, "thumb_height": 360, "group_id": 6469976279289430542, "media_id": 51052764558, "vname": "\\u516b\\u3001\\u517b\\u8001\\u91d1\\u4fdd\\u9669\\u7f34\\u7eb3\\u6ee1\\u8db3\\u5341\\u4e94\\u5e74\\u540e\\u8fd8\\u9700\\u8981\\u518d\\u7f34\\u7eb3\\u5417.mp4\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