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30 智库分享|从风险分析看经典名方的研发

智库分享|从风险分析看经典名方的研发

智库分享|从风险分析看经典名方的研发

2017年10月08日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审评审批制度改革鼓励药品医疗器械创新的意见》,提出了中药传承创新的概念,将中药划分为“现代中药”和“传统中药”两类的对待。

作者 | 董伟 融昱药业

智库分享|从风险分析看经典名方的研发

“现代中药”强调用现代科学技术开发和评价中药,强调临床优势。而“传统中药”即“经典名方”可按照简化标准审评审批。2017年10月9日,SFDA总局办公厅发布了《中药经典名方复方制剂简化注册审批管理规定(征求意见稿)》及申报资料要求(征求意见稿)。文中详细描述了中药经典名方的审批流程,最引人注目的是:

第五条规定经典名方制剂申报生产,可仅提供药学及非临床安全性研究资料,免报药效研究及临床试验资料。

此政策引发了所有中药企业的关注。而笔者看来,表面上这是一则利好消息,但是其实际操作的可行性仍要具体分析,某种程度上来说,其研发风险并不低。笔者针对其中比较尖锐的问题简单列举并探讨。

风险一:政策风险

(法规原文)《中药经典名方复方制剂简化注册审批管理规定》第八条: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药品审评中心在收到首家申请人提交的“标准煎液”相关资料后5日内,应当在其网站予以公示,公示期为六个月。公示期内,其他申请人可继续通过申报该“标准煎液”相关资料,一并予以公示。待公示期结束后,食品药品监管总局药审中心对收到的同一经典名方的“标准煎液”进行审核,最后由食品药品监管总局发布“标准煎液”标准。

风险评估:

由于第一家企业申报“标准煎液”,申报后六个月后,其他企业无法再申报该方的“标准煎液”。所以研发时间至关重要,先一步启动研发就能占优势。但是经典名方政策已过5个月,中医药管理局制定的100首经典名方的目录尚未公布,而100首经典名方的具体内容众说纷纭。部分企业还“押题猜宝”,在100首经典名方目录公布前,提前针对某些处方启动研发工作,这种状况大大增加了经典名方项目的研发风险。

风险二、技术风险

1、(法规原文)经典名方制剂“标准煎液”的制备,原则上以古籍中记载的制备方法为依据制备。来源于经典名方的中药复方制剂应当在处方、生产工艺、给药途径、功能主治等方面与传统应用保持一致。

(法规原文)经典名方制剂依据“标准煎液”的处方、剂量和煎煮方法工艺进行研究制备,并以“标准煎液”的出膏率、含量、指纹图谱或特征图谱为基准进行药学研究对比分析,应与“标准煎液”取得一致。

风险评估:

古籍中的制备方式与现代大生产完全不一致,古籍中是小型砂锅配少量药材进行制备,而现代大生产是提取罐,不仅在温度上,提取效率以及出膏率,都很可能相距甚远。指纹图谱等质量指标做到一致有很高的难度。不同品牌、型号、提取批量用提取罐提取的稠膏,指纹图谱也可能存在一定程度上的差异。实际上,中药饮片的质量也会因产地、采购时间、产地加工甚至当年的温度天气有一定的变动。此种类似中药一致性评价的方法能否对于质量控制有极高的要求。

2、(法规原文)日用饮片量与古代医籍记载相当

风险评估:

古代医籍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度量衡单位不同,中医开方又一贯辩证论治(每个方子都有可能不同),标准用量的考证本身就存在很大的难度。而药材质量的变化,也会导致用量的变化。众所周知,现在中医院对于药材用量通常大于古方,如果变回古方用量却没有古方的药材物质基础,可能会变成无效药物或降低了其实用价值。

3、(法规原文)饮片炮制方法应与该经典名方的古代医籍一致,并提供药材产地初加工、药材净制、切制、炮炙等详细过程以及炮制工艺路线的主要具体参数。

风险评估:

炮制方法也在更新换代,不同时期的饮片炮制也可能存在不一致的现象。如白术饮片,早期不分苍术和白术,自张仲景伤寒论方中始见“白术”之称。之后炮制变化也很大,唐代有熬、土炒、酒制。宋代有锉碎、炒黄、炒焦。部分炮制工艺现在大生产已不用,如九蒸九晒。炮制与古代医籍一致,一方面要确认古方中饮片炮制的历史沿革,另一方面可能涉及与现代生产的对接,一旦炮制选错,则项目有失败的风险。而古籍对于炮制工艺参数一般没有那么详细。部分炮制条件需要摸索与开发,而炮制开发过程又要求不少于3个产地,15个批次的饮片炮制过程研究。因此,炮制工艺也是经典名方开发的难度之一。

风险三:效益风险

1、(法规原文)为保证经典名方制剂质量疗效一致,需要建立从药材源头到饮片、中间体、制剂全链条的质量控制措施,且整个过程需与“标准煎液”比对。

(法规原文)经典名方制剂依据“标准煎液”的处方、剂量和煎煮方法工艺进行制备研究,并以“标准煎液”的出膏率、含量、指纹图谱或特征图谱为基准进行药学研究对比分析,应与“标准煎液”取得一致。

风险评估:

如果企业没有自己的药材基地,难以控制产地和基源并获得较稳定的指纹图谱,更难以控制采收期。而基地的筛选和建立,是个很耗时间的大工程。一般复杂一点的中药复方,建立种植基地可能就要1到2年的时间。

2、(法规原文)应遵循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AP)进行中药材的种植、养殖和生产(经典名方复方制剂申报资料要求10.1处方药味)

风险评估:

进行种植管理的中药材,则要求按GAP进行管理。而GAP管理的中药材,最突出的问题是成本高,效益低,资源少(能实施GAP的品种少,产量也不大)

3、(法规原文)经典名方制剂的功能主治应当采用中医术语表述,与古代医籍记载一致。经典名方制剂的药品说明书中须注明处方及功能主治的具体来源,明确本品仅作为处方药供中医临床使用。

风险评估:

中医讲究“辩证论治”,由于不同病人的体质以及疾病状况不同,中医很少开具经典名方的处方。实际上都是在原处方基础上,结合病人的实际情况增减药味或用量。如果经典名方只能作为处方药且仅供中医使用,则其经济效益大幅度下降。

综上所述,经典名方虽然免去临床,但是背负了中药多年来难以解决的问题,包括:批间一致性问题,与汤剂一致性问题,炮制工艺沿革问题,饮片质量稳定问题等都要在本次经典名方开发中全部解决。涉及的成本除了研发外,还涉及中药材基地的调研和建设,GAP的管理。经济效益方面:不会颁发《新药证书》后期可能难以转让,销售上也受到很大地限制,最终组方的疗效是否能在当今市场上占优势也是未知数(毕竟药材物质基础不同)。因此,笔者认为:经典名方的研发的价值存在很大的风险,仍需企业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妥善决策。

智库分享|从风险分析看经典名方的研发

往期回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