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10 铜梁老农不简单 只身种下千亩田

7月3日上午,在侣俸镇凤飞村一片沟田里,上身赤膊的63岁农民邢文良正在和请来的电工安装电灌站的电源。身后的坝坎下,是一大沟临近抽穗扬花的翠绿禾苗。

“这一沟有500多亩,加上其他几片,共有1100多亩。秧苗马上就灌浆抽穗了。这时节缺了水起码损失3成。”邢文良抹了一把头上的汗水后,抬起头来对记者说。

邢文良是平滩镇四方村农民,今年63岁。过去,他是农机专业户,靠用自己的机器为周边村民犁田、收割稻谷维持生计。

今年,邢文良种了1130亩水稻,是铜梁第一种粮大户。这1130亩田,涉及5个村300多农户的农田。

“你问我为啥从搞农机到包田种稻?”邢文良谈起种粮,陡然上了感情,“前几年,我外出帮人犁田,看到许多田土荒起,感觉太可惜了。我就不顾儿子的反对,打定主意承包荒了的田来种。”

2015年,邢文良包了300多亩水田,2016年扩大到500多亩,2017年达到800多亩,今年扩大到1130亩。他先后投入了20多万元购卖了4台犁田机、一台中型收割机,基本实现了机械化作业。

水稻离不开水。邢文良在政府的补助资金支持下,自己投入20多万元,改造了两口山坪塘,并安装了4000多米的水管,实现了自流灌溉。

在他的500多平方米的库房里,堆满了各式的农机具和修理工具。靠墙壁的地方,安装的一台烘干机格外醒目。

“1100多亩稻田,大约要收110万斤稻谷。根本没有地方晾晒。我花10多万块钱买了这台机器,解决了晒谷的问题,收割时候遇到绵雨天也不怕了。”邢文良说,现在有了机器的帮忙,即使到大忙季节,请少量的工人也能够应付了。

邢文良种田除了舍得干,还有重要的因素,就是善于接受运用科技。传统种植,育秧、栽秧是用工最多的时候。邢文良在农业技术人员指导下,采用了水稻直播技术,大大节省了劳动成本。

“一个人每天直播至少可以撒播20亩,明年打算全部搞直播。”邢文良指着长势喜人的秧苗说,你看,直播的秧苗一点不比栽插的差。只要施肥、灌水跟上,一样可以获得高产。

机收是他欣然采纳农机部门建议而开展起来的,这让他尝到了甜头。“如果靠请人收割谷子,一亩地请人加上伙食开支要400多元。可以说‘除了锅巴没得饭’。”邢文良说,现在采用机收,每亩成本只要80元左右,上千亩地可节约二三十万元,一年就拿回来了购机成本。

“谁说种粮没有搞头!粮种多了,有了农机的帮忙,仍然有利可图。”邢文良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去年,800亩稻田总收入100余万元。加上国家每亩地大户补贴162.9元,除去土地租金、种子、肥料、种植、收割、烘干等费用,一年下来还是有近30万元收入。

谈到今后的打算,邢文良说,明年计划把种粮面积扩大到1500亩。经过自己反复动员,30多岁的儿子同意放弃外出务工,与自己一起种粮。

“接下来,我准备适量养些稻田鸭。一亩稻田养20只左右,稻田鸭比饲料鸭价格高很多。这又可以增加一笔可观的收入呢!”望着长势喜人的稻田,邢文良满怀感情。他还有更长远打算:“现在稻谷价格低,我还想把谷子加工成大米,那搞头就更大了。”

(记者 赵武强 陈文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