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9 茅台五粮液集中砍品牌,西凤也来了,刮骨疗伤的背后丨深度

为何近期茅台、五粮液、泸州老窖、西凤都开始热衷品牌清理?

茅台五粮液集中砍品牌,西凤也来了,刮骨疗伤的背后丨深度

而回答这个问题,还是要回到白酒行业的那几个品牌开发集中期的历史时点上去找寻轨迹与答案。

  • 1997年前,行业懵懂期。厂家多、条码少。刚刚从酒业管制时代走出来,对市场化营销与操作,基本上都处在摸索时期。品牌意识不太强,产品数量较少,大多偏低端、彼此间价格上差异不大,包装都以简单的光瓶为多,酒厂有上万家。

  • 1997-2003年,行业觉醒期(品牌增加期)。加入世贸、高端起步、新品牌诞生多。 正值中国白酒向高端白酒集体竞发的时期,是品牌开发高峰时间,国窖1573、水井坊、红花郎、沱牌舍得等几个非常重要的品牌都在2002前后诞生

    主要大事件:酒业争先上市或改制、溯州假酒案毁了山西汾酒、五粮液通过提价及贴牌OEM模式崛起。深层次原因:2000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近20年的开放促进市场经济意识的觉醒与崩发。

  • 2008-2011年,黄金十年之巅(条码增加期)。酒厂大跃进、新条码很多太多非常的多,但有价值的品牌很少太少居然没有。 次贷危机暴发、汶川大地震,中国政府被迫启动了 “(中式) 四万亿救市 ”。在世界经济哀嚎一片时,中国将产能扩张推向了新的高峰,担起了拯救全世界人民的重任。

    白酒业,在此间也开启了百亿工程、千亿规划。高端白酒,迎来了有史以来发展的最快、最强期。不管大厂小厂,都要加入高端酒阵营。不管有渠道没渠道,有关系的就来(能)卖酒。 对于经销商来讲,拿到名酒厂的产品就赚钱。对于厂家来讲,为了百亿工程、千亿规划,谁给钱就给谁开条码。产品供应不及,那就上产能。

    不过,遗憾的是居然没有一个新品牌能跑出来。(蓝色经典、古井原浆是2005年前就推出了),在白酒业过去黄金十年最顶峰的节点之上,居然没有一个新品牌、一款产品能被设计或开发出来。现在回头再看,真的是太意外。

  • 2013-2015年,行业深度调整期(品牌增加期)。为挽救销量、寻找出路,一大批以“电商、青春、健康、时尚”的名义的品牌、产品,纷涌而出。不过,脱颖而出的都不在白酒行业,或不是传统酒企。

    很抢风头的,是锐澳RIO预调酒的风声水起。

    让人惊喜的,是江小白的微博营销,还有语录体。

    值得关注的,是劲牌毛铺苦荞酒的异军突起。

  • 2016年至今,名酒开始流行品牌清理(条码减少期)。泸州老窖(2015)、郎酒、汾酒、五粮液、茅台(2017)都旗帜鲜明的进行产品清理、整顿。

一般来说,品牌清理或开发,品牌有增减、条码有增减,均属企业推陈出新、升级换代、保持竞争力的经营举措,这些都是企业自发的、常规的经营行为之一。

这次在行业渐进式复苏之际,名酒企率先吹响了产品、品牌清理与整顿的号角,原因不外以下几点:

  • 新政策的强力推动。2016年度,中央发出了“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的政策指导,直指各行各业都存在的“产能泡沫”问题。白酒行业的去产能、去库存工作,其实早在2012年底的“反腐败、限三公”时,就被动的开启了。

  • 新高管的拨乱批正。2015年后,知名酒企差不多都迎来新一届的高管团队更替。泸州老窖(林淼组合)、五粮液(李曙光)、汾酒(韩建书)、茅台(李保芳)、郎酒(汪俊林归来),都对过去几年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了深刻的反思与总结。

    相对产能、库存,对酒企老板来讲,多年的厂商合作过程中建立起来的“杠杆(关系)”是最难去的,这需要很大的魄力与决心。

    谁有清理,谁先反弹。

    谁更坚决,谁有弹性。

  • 新形势的产品升级。进入2017年,中国经济出现新变化,马云提出的五个新是最有代表性的。不再有纯粹的电商或纯粹的线下,Z世代的新消费观念、新中产的崛起,都在呼唤新的产品出现(性价比、有个性、有品味、有格调、有创意、真用心、更健康、更安全、更便利、高颜值、强走心)。

    不要一千种,只要那一个。

茅台五粮液集中砍品牌,西凤也来了,刮骨疗伤的背后丨深度

废话那么多,最后归纳起来就一个: 所有白酒企业,都要考虑一下是否要砍掉你们手上90%的品牌或条码。最低限度也得是80%。

砍品牌、减条码,真的是件伟光正的事

也可能,是忠告。

新形势下,酒业创新,似不来自传统酒企

很诧异,是警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