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17 從科技論文看我國科研產出質量

從科技論文看我國科研產出質量

來源:中國科協創新戰略研究院《創新研究報告》

第36期(總第237期)2018-7-9

編者按:科技論文是衡量學術研究產出的主要指標。本文基於《中國科技論文與引文數據庫》描繪了我國國內科技論文總量、變化趨勢和學科分佈情況,基於InCites和ESI數據庫分析了我國國際科技論文的數量、論文引用、國際合作及學科差異情況。研究發現,近十年來我國科技論文呈現高速發展態勢,特別是國際論文數量呈現快速增長,論文引用規模已進入全球前列,國際合作也漸趨明顯,但也呈現出論文影響力有待提升,學科發展欠均衡等問題。

科技論文是科學研究產出的一個重要方面,可表現出科學研究內在的質量和水平,因此通過論文來度量一個國家的科學研究的質量和水平,是在科技評價研究與實踐活動中廣泛應用的定量指標之一。根據科學計量學理論和方法,論文數量是度量科學研究的一個最基本、最常見的指標;論文的質量和影響力可以從論文被引用情況以及論文所發表期刊來考察。本文基於《中國科技論文與引文數據庫》描繪了我國國內科技論文總量、變化趨勢和學科分佈情況,基於InCites和ESI數據庫分析了我國國際科技論文的數量、論文引用、國際合作及學科差異情況,以期為了解我國科學研究的發展現狀提供參考。

一、我國國內科技論文呈現增長趨勢,醫藥衛生類論文佔比最大

2006-2015年,國內科技論文數量總體上處於增長趨勢,增強趨勢比較平緩,隨著基數越來越大,增長率呈下降的趨勢。特別是2009年以來論文的總數量基本處於相對平穩的狀態。2014年,中國國內科技論文總數達到近十年來最高值為65.7萬篇(圖1)。

從科技論文看我國科研產出質量

2006-2015年,大部分學科的國內論文數量都有不同程度的增長,而在論文總量中所佔比重則有不同程度的變化。醫藥衛生部類論文佔我國國內科技論文比重最大,自2006年以來所佔比重呈增加趨勢,到2011年達到了45.7%,隨後呈下降趨勢,到了2014年減少到36.3%,2015年又小幅增加到41.0%。工業技術部類所佔比重在2006~2012年有所減少後又出現了上升,2012年佔比35.6%,但在2013-2015年又持續小幅下降。基礎科學所佔的比重在不斷減少,2014年佔比8.6%,2015年增加到11.6%。農林牧漁部類的科技論文數量所佔比重在2006-2008年有所增加,之後逐漸減少,保持在5%~7%的水平,並一直保持平穩。(圖2)。

從科技論文看我國科研產出質量

二、我國國際科技論文高速增長,化學、物理和空間科學、生物科學具有相對優勢

根據2016年6月InCites最新統計數據顯示,中國近10年內(2006年1月1日至2015年12月31日)共有1578535篇科技論文被SCI收錄,佔全球科技論文總量的13.56%,僅次於歐盟、美國居世界第3位。中國論文數量從2006年的79316篇增長到2015年的273043篇,逐漸縮小了與美國的差距(圖3)。

從科技論文看我國科研產出質量

2010~2015年,目標國家或地區的科技論文數量增長率差異較大。中國處於高速發展階段,年均增長率在15%以上,增長速度明顯高於其它國家/地區;美國、英國、德國、加拿大、法國、意大利、歐盟論文數量年均增長率在2%~4%左右,屬於緩慢增長階段;日本論文數量呈現下降趨勢,年均負增長2%;俄羅斯論文數量波動較大,年均增長率4%左右,但2010年和2012年出現負增長,2015年增長率達到11%,僅次於中國(圖4)。

從科技論文看我國科研產出質量

從中國被SCI收錄論文數量的學科分佈來看,化學學科發表的論文最多為327228篇,佔所有學科領域的20.73%;其次是物理和空間科學209682篇,佔13.28%;生物科學佔11.99%、工程佔11.34%、材料科學佔11.09%,農業科學發表的論文最少,為35287篇,佔所有學科領域的2.24%(圖5)。

從科技論文看我國科研產出質量

三、我國科技論文引用規模已進入全球前列,國際合作趨勢漸趨明顯

在近10年統計期間,中國科技論文被引總頻次為0.14億次,佔全球引用總量的9.82%,居歐盟、美國、英國、德國之後,排名全球第5位。中國論文引用份額持續提升,由2006年的5.86%提升到2015年的20.21%,相比較而言,美國論文引用份額出現持續下降,從2006年的43.43%下降到2015年的34.69%,歐盟論文引用份額基本保持穩定,日本、英國、德國、法國等其它七國論文引用份額呈現下降趨勢(圖6)。

從科技論文看我國科研產出質量

近十年來我國在頂級論文上表現良好。頂級論文包括高被引論文和熱點論文,其數量和佔該國科技論文的百分比反映了國家科技發展前沿水平。高被引論文方面,美國以58457篇居於目標國家的首位,中國在美國、歐盟、英國之後,共有15543篇高被引論文,佔全球高被引論文總量的13.42%,佔中國科技論文總量的0.98%。熱點論文方面,美國以1254篇居於目標國家的首位,中國在美國、歐盟之後有473篇,佔全球熱點論文總量的20.32%,佔中國科技論文總量的0.03%(圖7)。

從科技論文看我國科研產出質量

中國科技論文中共有360892篇國際合作論文,佔中國發表SCI論文數量的22.86%。2006-2015年,中國國際合作論文數量和百分比呈逐步上升趨勢,從2006年的16108篇(20.31%)增長到2015年的65566篇(24.01%)(圖8)。

從科技論文看我國科研產出質量

近十年來美國是與中國合作論文數量最多的國家,兩國合作論文數量達到163402篇,並且合作論文呈快速增長趨勢,從2006年的6135篇增長到2015年的31589篇。與中國合作的亞洲國家或地區主要包括日本、韓國、新加坡、臺灣地區(圖9)。

從科技論文看我國科研產出質量

四、我國國際科技論文引文影響力表現不佳,學科呈現不均衡發展

相比論文數量和引用規模指標,中國科技論文影響力表現不佳。其中,引文影響力指標即論文篇均被引頻次為9.05次,排名全球第130,低於美國、英國等歐美科技強國和日本等亞洲國家,也低於全球平均水平。從論文國家分佈和排名情況看,全球科技較為發達的國家主要分佈在北美、歐洲和亞太地區。美國、德國、英國、法國、加拿大、意大利、西班牙等歐美國家在論文總被引頻次和論文數量均進入了全球前10位,亞太地區中國、日本在論文總被引頻次和論文數量上均進入全球前10位,但中國的引文影響力上明顯低於歐美等科技發達國家,顯示出中國在科技論文規模上已經與歐美等科技強國不相上下,但在論文質量上還有一定差距(圖10)。

從科技論文看我國科研產出質量

國家或地區的論文影響力表現為引文影響力、相對於全球平均水平的影響力、論文被引百分比和平均百分位四個方面。2014年,歐盟、美國、英國、德國、法國、加拿大和意大利的四個影響力指標均顯示高於全球平均水平,表明這些經濟體的論文質量表現良好,其中英國和美國明顯高於全球平均水平和其它國家/地區。相對來說,俄羅斯和日本在四個影響力指標上均低於全球平均水平,表明這兩個國家的論文質量表現不佳,特別是俄羅斯的論文質量明顯低於全球平均水平。中國在引文影響力、相對於全球平均水平的影響力和平均百分位三個指標上略高於全球平均水平,但在論文被引百分比(76.51%)指標上略低於全球平均水平,表明中國的論文質量接近或略高於全球平均水平(圖11)。

從科技論文看我國科研產出質量

學科中某一經濟體的論文引用量佔全球該學科論文引用總量的份額,可以代表國家間學科發展的差異情況。歐盟作為一個整體,11個學科均表現突出,論文引用份額均佔全球的30%以上,其中物理和空間科學、環境科學與地球科學、臨床醫學學科、農業科學、數學、生物學、基礎醫學學科7個學科表現最為突出,論文引用份額佔40%以上。美國11個學科均表現良好,其中生物學、臨床醫學、基礎醫學3個學科表現尤為突出,論文引用份額超過歐盟,位居全球首位。中國學科表現欠均衡,其中材料科學表現最為突出,引用份額佔全球總量的23.8%,其次為化學和工程,引用份額分別佔全球總量的18.9%和18.1%,而基礎醫學學科、臨床醫學學科表現相對較差。其它國家中,德國的物理和空間科學,英國的生物學、環境科學與地球科學、基礎醫學和臨床醫學的表現較突出(圖12)。

從科技論文看我國科研產出質量

五、我國國際科技論文在中國期刊和海外期刊發表形成剪刀差

我國第一作者的SCI論文發表在中國大陸期刊上的比率由2000年的40.7%下降至2016年的8.8%,而發表在海外期刊上的比例從2000年的59.3%增長至2016年的91.2%(見圖13),形成剪刀差。顯示出我國科研人員傾向於將科研成果發表在海外期刊的意願更強,而且科技期刊作為研究成果交流傳播的重要載體,我國本土科技期刊在學術影響力上有待提升。倫敦大學學者的研究表明,科學家選擇在哪種期刊上發表論文時,首先考慮的是期刊的聲望和影響因子。科學家往往是把自己最具有創新性、代表性的論文投到聲望高和影響因子高的期刊上。

從科技論文看我國科研產出質量

六、主要結論與建議

從我國國內和國際科技論文的產出和影響力來看,一是近十年來我國科技論文呈現高速發展態勢,特別是國際論文數量呈現明顯增長,年均增長率在15%以上,僅次於歐盟、美國居世界第三位。

二是國際科技論文引用規模已進入全球前列,2015年引用份額佔全球的五分之一;國際合作論文數量和百分比呈逐步上升趨勢,特別是與美國的合作呈快速增長。科學作為真正意義上的全球事業,融入全球化科學是提升國內科學水平的重要途徑。需進一步加大國際科研合作,帶動和增強我國科研人員的創新能力。

三是相對論文數量和引用規模指標,我國科技論文的影響力有待提升,論文質量處於全球平均水平。政府、高校和科研院所等應當改變以往過分重視科研產出數量的做法,建立以創新和質量為導向的科研評價體系,激勵科研人員潛心科研事業,做出高質量有國際影響力的科研成果。

四是學科呈現不均衡發展態勢,從數量上看,國內科技論文醫藥衛生類佔主導,國際科技論文中化學、物理和空間科學、生物科學、工程及材料科學略佔優勢;從影響力來看,材料科學、化學和工程學科引用份額表現較為突出,醫學類相對較差,與歐盟、美國整體表現突出形成鮮明對比。對於已具備衝擊世界一流學科潛力的學科應進一步加大投入力度,優先發展;而對於弱勢學科,在高層次人才選聘和使用上應給予傾斜,促進學科發展儘快達到全球平均水平。

五是我國國際科技論文在中國期刊和海外期刊發表形成剪刀差,提升中國科技期刊國際化影響力並鼓勵科研人員將論文寫在祖國大地上迫在眉睫。

文章來源:《中國科學技術與工程指標》發佈[N]. 科技日報,2018-05-29(003).

執筆人:張明妍

《創新研究報告》編輯:張麗琴 王 達

感謝您的支持與關注,歡迎賜稿交流

投稿郵箱:[email protecte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