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如果西安更名回長安,你們怎麼看?

強哥幫


西安稱謂的歷史變遷


  最近,襄樊、黃山等城市把名字改回歷史舊稱的襄陽、徽州,引發了社會的關注和議論。有人提出,作為世界文化名城的西安,也應該改回長安之稱;有人立即發出反對改名的聲音。自然,改,或者不改都有自己的道理。作為西安地域文化的研究者,我梳理了其稱謂的歷史變遷,撰寫《西安稱謂的歷史變遷》一文,供大家參考和商榷。


  作為世界四大文明古都之一的西安,它的稱謂在歷史上曾經過多次變化。


  插圖 趙國明



  西安地處關中平原的中南部,六千多年前,這裡就出現了半坡母系氏族公社。到了商代,西安一帶出現了一個古國——崇,這是商朝的一個附庸國,崇也就成為西安最早的名字,崇國的轄區大致在今天戶縣一帶。《封神演義》裡有一個反派角色叫崇侯虎,這個人物不是杜撰的,歷史上的崇侯虎是崇國的末代國君,名字叫虎,故稱崇侯虎。而《封神演義》的作者不明白這些,居然認為崇侯虎姓崇、名侯虎,還給他安排了一個弟弟叫作崇黑虎,真是錯上加錯。關中西部的周部落興起後,周文王興兵滅崇,在灃河西岸建都,稱為灃京,這是西安建城之始,時間大約在公元前1058年。《詩經·大雅·文王有聲》中“文王受命,有此武功。既伐於崇,作邑於豐”的詩句,記載的就是這件事。到了周武王時期,又在灃河東岸建了座新城,這就是西周的國都——鎬京,而灃京實際上是鎬京的一部分。從公元前1046年西周滅商到公元前770年周平王東遷洛邑,鎬京一直作為西周的國都,當時也叫宗周。西周滅亡後,豐鎬遺址尚存,漢武帝時開鑿昆明池,遂遭完全破壞。北魏酈道元《水經注·渭水》雲“自漢武帝穿昆明池於是地,基構淪褫。”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不堪犬戎部族的逼迫,放棄鎬京,把都城遷往洛邑。平王東遷時,西周的附庸國、興起於渭河上游的秦國發兵護送,周平王為了表達謝意,把今天的關中西部分封給秦,並把秦上升到諸侯,而西安一帶則成為華夏族和犬戎族雜居之地,是一塊權力的真空地帶。秦向渭河下游發展的過程中,犬戎的勢力被驅逐到了陝北,並在那裡建立了義渠國。秦孝公遷都咸陽後,在關中設立了內史郡,郡下設縣,縣下設鄉,內史郡的最高行政官稱為內史。在歷任的內史中,最有名的就是內史騰,他曾帶兵滅掉了戰國七雄之一的韓國,揭開了秦始皇一掃六國的序幕。


  秦都咸陽分為兩部分,渭河北岸是舊城,南岸是新城,南城的規模遠大於北城,兩城之間往來的通道是跨渭河興建的橋樑。唐代徐堅《初學記·渭水》記載:“渭水貫都,以象天河,橫橋南度,以象牽牛。”今天的西安成為秦都咸陽的南城及其南郊,屬於京畿之地,在當時的行政區劃上,則屬於內史郡杜縣管轄,杜縣的縣治在杜,就是今天雁塔區的杜城村。長安一詞在秦朝初年已經出現,它在當時只是一個鄉的名字,隸屬杜縣,清代顧祖禹《讀史方輿紀要》卷五十三記載:“長安本秦杜縣之長安鄉也。”


  秦朝滅亡後,劉邦在楚漢戰爭中擊敗項羽,建立西漢,並聽從婁敬和張良的建議,定都關中。由於咸陽南北兩城均被項羽焚燬,劉邦決定以倖免於兵火的秦興樂宮為基礎興建新都,興樂宮就是後來的長樂宮。由於這座規劃中的城市位於杜縣長安鄉境內,故名長安城。南宋程大昌《雍錄》卷二有“長安也者,因其境有長安鄉而取之以名也”的記載。此外,劉邦把新城命名為長安,還因為這個名字非常吉祥大氣,正中他的龍意。《三輔黃圖》卷一記載:“漢高祖有天下,更始長安,欲其子孫長安都於此也。”在新城完工之前,西漢中央政府暫時在小城櫟陽(今閻良區境內)辦公。元代李好文《長安志圖》記載:“漢城,南為南鬥形,北為北斗形,週六十五里。”因此,民間俗稱其為“斗城”。漢長安城舊址在今天西安主城區的西北,已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自從西漢建都長安後,這座城市陸續做過新、東漢(獻帝)、西晉(愍帝)、前趙、前秦、後秦、西魏、北周和隋的國都,並做過東漢、曹魏以及匈奴族建立的大夏的陪都。其間,王莽篡漢後建立新朝,把長安改名為常安;東漢時把長安叫作西京;後秦時也曾一度稱為常安;大夏時則叫作南臺。在此期間,長安城除去作為國都或陪都外,同時還是地方一級行政區的治所。經過將近八百年,漢長安城城市狹小,官署、民居混雜,地下水開始鹽鹼化,已經不適合居住。隋文帝楊堅取代北周後,在漢長安城東南方向的龍首川另擇新址,營建了一座新都城,這就是隋唐長安城,和漢長安城是同名、不同址的兩個城市,二者相去十三華里。這座新城由宇文愷設計,只用了九個月就宣告完工!


  面積達到了八十四平方公里,可以容納一百萬人口。


  583年春,隋文帝把中央政府從漢城遷出,舊城的居民也一併遷出,漢城被劃為皇家禁苑,禁止民眾進入。因為楊堅曾做過北周的大興公,所以這座新城被命名為大興城。被捨棄的漢城則被稱為“楊家城”、“臺城”。隋朝滅亡後,大興城成為大唐的國都,命名為長安,又稱京師。有唐一代,長安城的名字多次變化。因唐以洛陽為陪都,稱為東都,所以長安就被叫作西京。據元代駱天驤《類編長安志》卷一記載,唐長安在唐肅宗時叫作中京,後又改稱上都,最後又改回長安。此外,據後晉劉昫《舊唐書·朱滔傳》記載,唐長安城時稱“王城”,北宋王溥《唐會要》記載,長安又名“西都”,而《資治通鑑》卷二四五記載,長安城還叫作“上京”。唐長安城不僅是國都,還是關中所在京兆府的府治,京兆府設京兆尹作為行政官,主管長安城及其附近地區,最有名的京兆尹當屬韓愈,他和賈島夜半時分在長安街頭月下論詩的“推敲”典故是一段文壇佳話。


  904年,朱溫脅迫唐昭宗東遷洛陽,三百餘年的長安城被譭棄,禁苑中的漢城同時被毀,拆下的建材被拋入渭河,然後進入黃河。在開封一帶,這些建材被打撈起來,用來修建開封城。這時,偌大的長安城縮減到原來的十六分之一。後梁時期,改稱大安府,置祐國軍,不久又改稱永平軍。後唐以李唐王朝的繼承者自居,長安成為陪都,改稱西京,屬京兆府管轄,為府治。後晉廢止西京之名,改稱晉昌軍;後漢、後周均稱永興軍。北宋時仍叫永興軍,先後為陝西路、永興軍路的治所。金代時稱京兆府,為京兆府路的治所。


  到了元代,這座城市三改其名,明馬廷瑞《陝西通志》記載:“元初仍為京兆府,至元十六年(1279)改為安西路,皇慶元年(1312)改為奉元路”。1369年,明朝大將徐達攻克奉元路,改奉元路為西安府,作為陝西布政司的治所,歷史上第一次出現了西安這個稱謂。明代對西安城進行了擴建,就是今天的明城牆以內的部分。清代把布政司改為省,西安府為陝西省省城。1927年,陝西省政府決定設立西安市,為省政府駐地,這是西安市設市之始。1931年,國民政府確定西安市為中華民國的陪都,稱為西京市,1943年又明文廢止,仍稱西安市。


  作為一座具有三千多年建城史和一千多年建都史的城市,長安一名用了大約一千一百年左右,西安一名用了六百多年。


□作者 王友福

西安晚報> > 文化縱橫


西安晚報


你想反社會就直說,

何必說得這麼含蓄呢?

長安是什麼?是帝都!是首都!

你把西安改成長安是什麼意思?你對誰不滿?你看誰不順眼?還是說你心裡想學誰誰誰來一波某某某!

你信不信!

不管提出這個觀點的是什麼人?如果是校長,免職!如果是學者,撤職!如果是部長,提前退休吧!

在現有的組織體系之內,沒有任何一個人敢提出這個觀點或要求!那意味這個人死定了,平安地混到現在是僥倖,而且在知道這個提案的人任職其間內,此人永遠不會得到晉升。

他會被所有體制內的人所嘲笑,所譏諷,成為板上釘釘的反面教材!

這不是名字問題!

這是嚴重的政志問題!

會有無數人像我一樣上綱上線別有用心用你做成一個梯子,從而將你批評得一無是處,百口莫辯。如果一不小心登上了資訊,所有的專家都會站到你的對立面,對於口誅筆伐,直到把你搞臭為止。

改名,意味著什麼?

一是改潮煥袋。

二是遷都。

從周朝開始一直到中華民國,除了朱棣以外,所有的類似行為都意味著衰敗的開始,遷個都?蔣介石遷個都如何,還沒敢說遷都,就已經被天下人罵得半死。一句“直把杭州做汴州”讓整個南宋都抬不起頭來。

中國歷史上有許多城市的名字是可以改回來的,比如仙氣飄飄的“琅琊”,比如音律爆棚的“姑蘇”,比如口舌生香的“徽州”,比如一望皆秀的“廬州”,比如聞之即醉的“蘭陵”,比如詩經風韻的“汝南”,比如雄渾曠遠的“九原”,比如畫意綽約的“月港”。

都可以改過來的,現在的名字那麼俗不可耐,那麼臭不可聞。

原來的名字那麼美不勝收,那麼美絕人寰。

可是,有些地方的名字是不能改的,絕對不能,想都不要想!


亦有所思


每個西安人,甚至每個中國人,都有夢迴漢唐盛世的情結,而長安就是這個國民情結中重要的元素。於是很多人就在建議西安改名回長安,而最為一個土生土長的西安人,我覺得這應該是外地人替我們操的閒心,完全就是一廂情願。

首先西安這個名字也幾經有了幾百年的歷史了,明洪武二年(1369年)三月,大將軍徐達進兵西北,在佔據元代的奉元路之後,將這裡改名為西安府。明代的天下第一藩,清代的西北重鎮,近代的西安事變,這麼多年過去了,西安這個名字早已和這座城市融為了一體,成為了厚重的歷史記憶。妄圖改掉這個名字的人,難道不是在割裂歷史嘛?況且,長安也只是西安眾多名字中的一個,隋代這裡叫做大興,一個寓意不亞於長安的名字,周代這裡叫灃鎬,這是西安最早的名字,如果為了恢復歷史,幹嘛要忽略掉大興和灃鎬這兩個名字呢?

其次,西安下面有一個長安區,雖然已經撤縣設區了很多年,但西安人依舊把它叫做長安縣,還有去年才改名為鄠邑區的戶縣,雖然鄠邑的名字更悠久,但老百姓一不會念二不會寫,依舊是把戶縣掛在嘴邊,可見要改掉一個地方約定俗成的名字,是多麼的困難的一件事情啊。所以就算把西安改成了長安,我敢保證本地人依舊只會使用西安這個名稱。

再次,就是成本問題了,城市改名的背後,一大堆東西都要跟著改正,政府的門牌,公章的名稱這些都是小事,還有大量的信息需要被即使修正,這一切帶來的機人力物力和財力的投入,最終都要每一位納稅人來埋單,顯然是非常的勞民傷財。

再說了,難道把西安改成長安,就能夢迴漢唐盛世嘛?


王朝的廢墟


作為一個西安人,我反對把西安改回長安,不是因為長安不好,而是因為太好了。

長安二字已經不僅僅是一個城市名稱那麼簡單,在中華民族的文化裡,它已經基本等同於京城,首都了。唐以降雖然已經不在關中建都,但是文人詩詞奏摺裡仍常以長安代稱京師。最著名的莫過於辛棄疾的“西北望長安,可憐無數山”。

民國建都南京,北京就得改名北平,因為北京這個名字對於南京過於厚重,南京呴不住。同樣的道理,長安二字過於厚重的文化承載,也已經不適合用做一個非首都城市的名字了,這兩個字已經圖騰化,長安是中國數千年曆史中最高等級的城市名稱,任何別的首都城市都呴不住。

我看到有的西安老鄉的回答,覺得長安好,應該改。我是不認同的,這是從狹隘鄉土角度出發,長安二字當然可以貴今日之西安,但這種改法難免賤了長安本身。

長安是整個華夏民族的長安,應該從全局的角度去看這個問題,不是首都,沒有哪個城市配得上這兩個字。


亂世英熊1


如果僅僅是為了好聽而將西安改回長安,那真沒有必要。且不說長安與西安哪個名字更好聽這本就是一個無解的問題,就算認為長安更好聽的西安人甚至是中國人佔絕大多數,就有這個必要?我們為了一個名字的審美,值得付出多少錢?

當代不同於古代,一個城市——尤其是像西安這樣的重要城市——的改名是足以引發多米諾效應。西安變成長安了,西安所有的機關單位、企業公司、交通路線的名字都要改,西安下轄的所有地區也都要改名。這是鬧著玩的?現在可不是將城門上的西安改刻一下,更換一下通關文牒就可以了,除非改名有合理性、必要性與收益性,否則就不應當改。

另外,就算是長安比西安好聽吧,那也是過去的事情了。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風貌,城市在不同時代有不同的名稱,未必是壞事。解放初,很多城市的道路名都叫什麼團結路、人民路、解放路、建設路,現在好多都改名字。回過頭看看當時的名字,那就是一個時代的縮影啊!長安屬於漢唐,西安屬於當下,一定要改過去嗎?


隱語


重要的不是是否更名回長安,重要的是這個地方能否留給人們古今結合的文化美。如果作為一座古城,卻不懂得對傳統文化的傳承,也不懂得人文關懷,那即使叫做“長安”也沒有長安的意義。如果作為一座現代化城市,除了保留了古代的建築風俗,還保留有十三朝古都的禮儀文明,那即使叫做西安也值得人們尊重和觀賞。

小編本人身為一個在西安生活的人,並且也算去過國內幾座古城的人,深有感觸,這座千年古都隨著現代化步伐的發展確實衍生出了很多一個十三朝古都不應出現的城市問題。客觀來說,雖然西安最近蹭抖音熱點蹭的很火,吸引了不少遊客,但是這裡的旅遊景點大都是經過現代化手段進行了商業包裝的,披著古建築的外衣,其實並沒有蘊含著多少古代文化的韻味;從人文方面來說,西安的本地人裡,大多數並不像我們腦海裡認為的那樣有著古城人民的淳樸和熱情,就連西安的本地人都自稱西安人比較“然”或者“麻”,就是糾纏不清、不豁達、容易引發衝突事端的意思。另外,西安“全城打狗”的現象也為城市文化大大減分,如果你看過工作人員不分青紅皂白,一棒一棒將搖尾示好的狗打死的情景就會不寒而慄。從風土人情和人文禮儀的傳承上來說這方面確實給人感受不如洛陽、太原等文化古城好。

所以,如果西安沒有文化發展和人文精神面貌表現上的根本變化,僅僅是更名回長安,其實並沒有多大差別。這樣的城市容易變成一種對於“沒來過的人心懷嚮往,來過之後不過如此”的地方。


蘭闍讀書


別整那沒用的了!

一個城市的文化內涵、吸引力,不是靠改一個名字就能夠改變的。

長安,的確如雷貫耳。作為中華民族最富有活力的上升階段和繁榮的頂峰時期,漢唐時代都是定都於長安城。當然,漢唐長安的城址並非在一處,但是離得也並不遠。也就是說,中華民族最榮耀的時期,都是定都於關中地區的。這當然是如今關中人民的驕傲。

而也正因為如此,長安,在那座恢弘的長安城已經被廢棄之後,這個詞仍然在文學、官方文書中正式、非正式地出現,以至於長安已經成了中國王朝首都的代名詞——長安=首都,這樣的對應關係一旦建立,當王朝的統治中心已經離開了關中之後,原來的那座城,已經不宜再叫這個名字了。

如今西安的城牆,雖然建在了唐長安城的廢墟之上,但是比之唐長安城,實在已經縮水了太多。它已經失去了首都的地位,也早已經沒有了盛唐氣象。如今雖然做了很多的復原,但是也只是復原而已。還是叫西安更合適吧!

一個地名要更改,那可不是小事,意味著一切與它有關的政府機構、企事業單位都得跟著改,光行政成本就是一筆不小的開銷。關鍵還是,這樣的變動有沒有必要?值不值?

西安的文化燦爛,在中國首屈一指,不需要靠一個“長安”的幽靈來背書;它已經不是首都,也不需要靠“長安”這樣一個名稱來充門面。如今的西安,已經是一個現代化的大都市,“西安”也已經叫了幾百年,文化積澱並不比“長安”差多少,有那麼大的必要非要改嗎?

其實,西安改不改名,跟我並沒有什麼關係——我又不是西安人。但是在全國範圍內都能看到這種改名的風潮,無非都是希望靠改名,喚起公眾對該地區的認同感,增強文化吸引力。但是改名只是一個方面,甚至並不見得是太重要的方面。如何讓人對一個地方心嚮往之,是一個綜合性的課題,牽扯到經濟、文化、旅遊、環境等等一系列的方面,改一個名字在其中能佔多少分量呢?

對我來說,無論那座城市叫西安還是長安,我都會用同樣的眼光看待它。它曾經是我們這個文明的核心區,現在雖然輝煌不再,但是作為一個現代化的大都市,也在持續地發展,並且仍然是我國西部的重鎮和中心城市,擁有很大的潛力。它的過去留給我們巨大的寶藏,改個名字也許有助於加深我們對它過去的認識,但是也只是表面的。一個城市真正的競爭力,還是要放眼未來。希望這座叫西安的城市越來越好!


軒轅十四Rex


今天丹水君給你講講西安改名字的事。

很多地方都想改名字:

臨沂想改名叫琅琊,

棗莊想改名叫蘭陵,

合肥想改名叫廬州,

黃山想改名叫徽州。

包頭想改名叫九原。

類似的還有很多,但,丹水君告訴你——不可以!


理由有這些:

1,改名意味著割斷歷史。

每個地名的背後,都有的一個一個改名的悠久歷史和有趣故事,如果直接改回多年前的名字,那後來的這些歷史該如何看待?憑什麼”常山趙子龍“就一定比“石家莊火車站”更有文化?

2,改名意味著各種成本上升。

如果西安改為長安,意味著什麼?意味著涉及到西安的所有交通設施(鐵路公路飛機場),科教文衛設施(學校、醫院、博物館等等)都需要改名字。不說別的,你算一算光換廣告牌要花多少錢?

3,改名意味著復古思潮。

我們應該朝前看,而不是朝後走。西安這個名字在國際上很有知名度,如果改為西安,可能第一次聽到長安這個名字的老外根本不知道說的什麼!

歷史上最喜歡改名字的人有兩種:

1,一種是王莽、武則天,想要通過改名獲得神秘力量。最後證明是失敗的。

2,另一種是避諱制度。比如唐德宗李適(kuò),讓天下所有讀音是kuo字形相似的地名全部改名,給百姓帶來很多麻煩。

作為西安人,一定要有自信心,不改名也能復興周秦漢唐的輝煌!

現實中,確實有一些人對自己沒信心,不能悅納自己,給自己改個名字,最後成功了嗎?多半是失敗吧?

作為中國人,我們是不是有必要把名字改為“華夏”“炎黃”等名字?

更多精彩敬請關注丹水秋風!


歷史知事


西安就不要再窮折睠了,近百年來的城市品牌巳經在全國全世界叫響,天下誰不知道中國大西北有個天下聞名的大西安,十三朝古都西安,如果大家都意淫這座如雷貫耳的城市,把它變回幾百年前的長安,為什麼不變回豐稿,漢城,唐城,黃帝城呢,歷史的腳步在往前走,勢不可擋,任何倒退都會跌跟頭,把國際品牌大城市西安變回長安,埋在臨潼的秦始皇贏政大帝該不高興了,為什麼不變回金戈鐵馬的秦始皇城呢,還有茂陵漢武大帝劉徹,當年馬踏匈奴統一六國何等威風,還有乾陵的武則天,哪個不想在現代人眼裡頂起一座城市,長安,在他們眼裡撐破天只能算一座小肆,不起眼的小作坊。




永遠是學者


長安是西安的古名,更是所有中國人的集體記憶所在。我們打小讀歷史書,就一次次的聽聞其名,可以這麼說,取意長治久安的古長安城,是真正的中國第一城。長安最早的都城記憶,是在西周時代,那時此處稱為“灃鎬”。事實上是灃水兩岸的兩座城,西邊的叫灃京,是周天子祭祀的所在;東邊的則是鎬京,周天子在此處理政事。

大秦國的都城咸陽,一般我們總以為就是今天的咸陽,實際上這城市很大,包攬了咸陽和西安兩個區域。所以某種意義上說,漢朝的長安城,其實就是在咸陽的基礎資商營造而成。

漢高祖劉邦,當年先是在渭河南岸、秦阿房宮北側興樂宮的基礎上,興建了長樂宮,兩年之後再營建未央宮,長樂未央,這就是西漢宮廷的基礎。而長安城,就在此營建。長安所在地區,從此便有“京兆”之名,意為“首都特別行政區”。此後200多年,長安一直是中華文明的核心所在,在張騫通西域之後,更成為一座國際大都市,很多來自西方的胡人都在此居住。公元2年之際,長安城中有24.6萬人,是當時世界上規模龐大、居民眾多的城市。

此後,西漢末年王莽時期的戰亂,毀滅了長安城,以至於劉秀建立東漢之際,都城只能放在洛陽,直到東漢末年董卓亂政,沒奈何的漢獻帝只能遷都回長安,當然也沒住長久。

後來便是隋朝興起之際,因為當時的漢長安城歷經長期戰亂,已然不堪使用,於是隋文帝決定另建一座新城。這新城其實叫做“大興”,在漢代長安的東南方。隨後的唐朝,便以中軸線重新劃分長安縣與大興縣,並更名“大興縣”為萬年縣,取意“萬年長安”,重新恢復“長安”之名。

唐代的長安城,是當時規模最大、最為繁華的國際都市。面積約87平方公里,是後來西安城牆內面積的約10倍,西漢長安城的2.4倍,元大都的1.7倍,明清北京城的1.4倍。鼎盛時期常住人口185萬,流動人口51萬。是當時世界東西方商業、文化交流的彙集地,更是最大的國際大都會。(唐代長安街景)

唐長安城的形制當時也影響了鄰近國家的都城建設。譬如日本國的平城京和平安京,渤海國上京龍泉府,都是高度效仿長安城建造而成。

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也曾有意遷都長安。他曾派太子朱標巡視關中,考察關中地形,但世事蹉跎,朱標的早逝,令朱元璋備受打擊,最終放棄了遷都事宜。他有一篇文章表達了此事:“本欲遷都,今朕年老,精力已倦,又天下初定,不欲勞民。且興廢有數,只得聽天。”

1900年,八國聯軍侵華之際,慈禧曾西狩長安,而實際上此前,光緒帝也曾有過遷都長安、重新開始的意圖。

而新中國建立之際,究竟是西安還是北京,領導人也曾猶豫不決過,但最終還是選擇了北京,因為北京東接東北(工業基地)、北靠蘇聯(提供援助),加上經歷元明清三代,保留了大量行政機構,各方面都有優勢,綜合幾方面因素,都勝過了西安。在這樣的形勢之下,西安便只能作為西部地區的行政中心而非中國的首都存在,即便是恢復長安的舊名,也很難恢復昔日的榮光。當下,中國經濟重心在東南,政治與文化中心則在北京,西安能扮演怎樣的角色呢?確實有點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