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17 一年級語文教材先學識字後學拼音擴大課外閱讀量,家長應該怎麼做

昨天,碰見幾位一年級家長,他們說現在的語文課本為什麼跟以前的課本不一樣,以前的課本剛開始就學漢語拼音,可現在的課本是先學漢字再學拼音,並且,老師還要學生放學後在家裡讀課外讀物,孩子還沒有識過多少字,要求家長和孩子一起讀,這不是給家長找事嗎?家長哪有那麼多時間去陪孩子讀書?

一年級語文教材先學識字後學拼音擴大課外閱讀量,家長應該怎麼做

其實這幾位家長的疑惑也是當初剛接觸教材時老師們的疑惑。但聽了專家的講座,參加了培訓後,老師們明白了,教材的改變是一個教學理念的更新,新教材對優秀的傳統文化格外重視,這方面選文的比重大大增加,一年級就選了許多古詩,如果家長們看了新教材,大家就會發現,有些經典的老課文又回來啦,教材從兒童的現實生活和童真世界出發,圖文並茂,版式多樣,風格活潑,色彩明麗,確實能夠吸引學生閱讀,激發學習興趣。比如“語文園地”面貌一新,每個單元的欄目不同,內容豐富多彩。“識字加油站”、“字詞句運用”、“書寫提示”、“快樂讀書吧”等欄目各有特色。“我的發現”欄目引導學生探究發現,揭示漢字的構字規律,掌握學習方法;“日積月累”欄目引導學生積累好詞佳句、古詩俗語,注重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承;“口語交際”欄目與專題聯繫,在雙向交流中培養口語交際能力;“和大人一起讀”欄目注重閱讀教育,讓孩子們在快樂中學習,掌握讀書的方法。那麼,對於教材的改變,家長們應該怎麼做?

一、家長應正確理解先漢字後拼音的意義

今年一年級全國統一採用部編本教材,過去都是一年級剛上學就學拼音,然後再用拼音去認字。這回改了:先認一些漢字,再學拼音,而且邊學拼音邊認字。其實,傳統的語文教育都是從認字開始,是在沒有注音幫助的情況下進行的,部編教材就是對傳統的迴歸。至今,我還記得當初上一年級的時候,老師用兩節課教了漢語拼音的聲母和韻母,再沒有上過拼音課。課文是純漢字,但到期末結束,語文書的每篇文章我都會讀,而且課文裡的字都會寫,期末考試我的語文還得了100分,那時,根本沒有想到利用拼音去學漢字。我們再來看現在的新教材,當你打開書,第一課的“天、地、人、你 我、他”,六個醒目的楷體字映入眼簾,會給剛上學的孩子們留下難以磨滅的第一印象。“天、地、人、你 我、他”是生活中最常見的高頻率字,孩子們會記住上語文課的“第一印象”:不是字母,而是漢字。聽了專家的講座,明白了新教材先認漢字後學拼音這個順序的改變是別有意味的:把漢語、漢字擺回到第一位,而拼音只是輔助學漢字的工具,不要把它當做閱讀的工具,漢語拼音只是學漢字的柺杖,學會認字就可以不要這個柺杖了。學生們除了在學校學習認識漢字外,在家裡,家長們可以利用晚上、星期天來幫助孩子複習學過的漢字,把學過的漢字做成漢字卡片,和孩子互相認讀,並且用學過的漢字組詞,然後練習說話。還可以以遊戲的形式、利用偏旁、結構等來幫助孩子認識漢字。另外,在家裡、街道上、商場裡、電影院裡等地方,看見汽車站牌、宣傳標語、廣告詞、電視電影的字幕、店鋪招牌等都可以隨時隨地教孩子認識漢字。只要方法得當,孩子就能認識很多漢字。

二、家長應重視培養孩子的讀書習慣

老師們普遍認為“部編本”語文是“專治少讀書、不讀書的”。“和大人一起讀”是新教材的亮點之一,這是課堂教學的延伸,延伸到課外,延伸到家庭。大人指父母、老師或其他家庭成員與親友。一年級剛上學的學生認識不了多少漢字,自己還不會讀,所以讓大人和他們一起讀。這個欄目的用意是激發學生讀書的興趣,讓孩子剛上學就喜歡語文,喜歡讀書,從而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再一個也是幼小銜接的學習方式。讓孩子先和大人一起讀,慢慢過渡到自己讀,這過程需要大人的引導。大人的範讀很重要,因為孩子的模仿力很強,大人有聲有色的朗讀可以激發學生的朗讀、閱讀興趣。其實,我們的家長們少看會兒電視、少打次麻將、少玩會兒手機,少刷回微信,多和孩子一起讀書,給孩子做個愛讀書的榜樣是很有必要的,要知道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這也等於是創造了語文學習的良好氛圍,使孩子在耳濡目染中不知不覺間喜歡上讀書,從而喜歡上語文。家長們剛開始可能還不理解這個欄目,會認為老師還給他們“佈置作業”,不過,過段時間孩子會讀好多書了,有成就感了,家長們就更夠理解“和大人一起讀”的真正意圖,對“和大人一起讀”就不足為奇了。當然,家長們要明白:一起讀可以是朗讀,也可以講讀,或者對話式閱讀,形式不拘,但要注意都是在讀書,是書面語言的閱讀。孩子讀過書,要及時給予孩子鼓勵,使孩子在讚揚聲中更想讀書。另外,一起讀不要給孩子太多壓力,也不必佈置作業,附加的任務多了,壓力大了,孩子的讀書興趣就少了。應當讓孩子在大人的陪伴下進行無壓力的自由輕鬆的閱讀。家長們如果覺得教材中的一起讀課文比較淺,也可以換,另外找一些孩子喜歡的作品來讀,激發孩子的閱讀興趣。

一年級語文教材先學識字後學拼音擴大課外閱讀量,家長應該怎麼做

三、家長應深刻認識課外閱讀的重要性

在平時的教學工作中,發現一部分學生一提到作文就頭疼,不知如何下筆,老師在課堂上講得口乾舌燥,寫作思路也說明了,可學生 還是不會寫。其實主要是學生平時讀書讀得太少,“肚子空空”,沒有詞彙、語言積累。家長們不知道了解不瞭解一年級學生的課外閱讀量,我告訴你,一年級學生的閱讀量是5萬字。我們可以想想,語文書上只有32篇課文,如果學生光是學課文、讀課文,閱讀量根本就達不到,不拓展閱讀量,學生的語文素養也不可能真正提升上去,拿什麼去寫作文?所以,部編本語文教材比起以往的教材,更加註意往課外閱讀延伸了,但閱讀量還是不夠。所以就得加大課外閱讀,鼓勵學生“海量閱讀”,鼓勵學生讀一些“閒書”,鼓勵學生讀一些“深”一點的書,家長們不必擔心孩子讀懂讀不懂,剛開始可以“似懂非懂”地讀,“連滾帶爬”地讀,不給孩子施加壓力,只有這樣,孩子才能不怕讀書,才能培養起讀書的興趣。 課堂上,我們老師們 也是講一篇課文,附加若干篇泛讀或者課外閱讀的文章,老師已經教給學生各種實用的讀書方法,比如可以快讀、瀏覽、跳讀、猜讀、群讀、還有非連續文本閱讀,檢索閱讀等等。家長在家裡只要看著讓學生自己讀,孩子不認識的字立馬告訴他,讀不懂沒關係,慢慢就弄懂了,常言說:“讀書百遍其義自見”就是這個理,這就是為了增加閱讀量,改變以前全是精讀精講、而且處處指向寫作的那種教學習慣。家長也可以給孩子買各種文體類型的書,比如兒童故事、童話、寓言、民間傳說、科普讀物等等,讓學生接觸各種文體類型,激發閱讀各種類型讀物的興趣,博覽群書,有基本的文體知識。家長要有意識讓學生去掌握一些讀書方法,講一點相關的讀書常識,包括書的類型和閱讀方法,但主要是引發孩子的讀書興趣,還可以讓孩子自己找書來讀。書讀得多了,詞彙豐富了,作文時就不會咬筆桿了,不是說“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嗎?

一年級語文教材先學識字後學拼音擴大課外閱讀量,家長應該怎麼做

總之部編本教材力求讓學生剛上學就樹立對祖國文化的自信心,提高學習興趣,讓學生體驗到學習語文的快樂。我們做家長的也應該理解教材,明白把握教材編排的意圖和特點,選用恰當的手段,努力為孩子創造一個良好的有利於孩子發展的學習環境,從而達到激發孩子學習語文的興趣,使學生在“大語文”到來時不被淘汰。

(本文是憶夢月華原創,歡迎大家轉發、收藏、點評。一定關注我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