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慈禧太后如果再多活十年,袁世凯在武昌起义的时候敢不敢结束满清,让宣统逊位会怎样?

临汾舆情焦点


慈禧太后如果再多活十年,多半是会被革命军抓住,至于后面发生什么就不得而知了。有句话叫做时势造就英雄,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站在风口,猪也能够飞起来”。很多事情是有着客观规律的,清朝的灭亡也是必然的。

慈禧太后这个人确实有权术,有手腕,但是她那个时候已经74岁高龄了。同时,她还是个女性,长期处在深宫之中,有些事情,她是有所不足的。在那个风起云涌的时代,八十岁高龄的人很难把握时代的变化。这个大清朝有无数火药桶,就等着谁去引爆了。


记得黄维这样说过蒋介石,他是个英雄,但是他的那一套过时了。抗日战争胜利后的蒋介石,有百万军队,还有美国人的支持。谁能想到短短四年,天下易主。他肯定想不到,不然他不会先动手;他的对手也想不到,不然不会冒着生命危险和他和谈。

蒋介石的能力不会比慈禧太后差吧。他的民国政府总比慈禧的大清要强一些吧。若不是朝鲜战争的缘故,蒋介石多半是不能善终的。

试想一下,如果1946年,蒋介石去世了。今天必然有人会提出类似的问题,如果蒋介石多活十年,毛主席在渡江战役的时候敢不敢结束民国?

自打太平天国以后,大清朝基本上已经完了,只是维持着表面的统治,慢性死亡。为什么这样讲呢?因为镇压太平天国主要都是汉族的地主,他们通过这场战争形成了自己的势力。当时有发生了一件事情,那就是东南互保。

话说慈禧对着十一国宣战,引来了八国联军侵华。慈禧气势汹汹的发布了宣战声明以后,地方各个督抚并不买账。他们相继洋人议和,先后有上海、浙江、福建、两广、四川、山东等地加入。可以说东南互保让朝廷的威严尽失,加速了清朝的崩溃。此时的朝廷不仅是洋人的傀儡,地方督抚更是可以公然漠视其权威。

后来慈禧虽然派铁良去打压南方的各国督抚,加强自己的权威,但是却便宜了袁世凯。东南督抚的军权和财权受到了严重的削弱,但是直隶总督袁世凯却掌握了制造局,得到了充足的练兵经费。后来,他更是趁机掌握了两江地区。

随着李鸿章、刘坤一、张之洞等人的去世,慈禧维持的政治格局基本已经解体了,手底下基本上已经没有能用的大臣了。

武昌起义的时候换做慈禧,袁世凯也很有可能结束满清,毕竟大清气数已尽。

任何一个王朝的灭亡都是从量变到质变的,大清被推翻是必然的。外国列强在中国横行霸道,各种割地赔款条约让政府负担沉重,地主和农民矛盾又无法解决,内部起义不断,国家没有什么根本性的变革,怎么能坚持下来?比如《马关条约》总共赔给日本23150万两白银,这还是没算利息的。

第一次赔款5千万两,六个月交清;

第二次赔款5千万两,十二个月交清;

剩下1亿两,分六次交清。后来朝廷还赔给日本3000万两的赎辽费,150万两的军费。

当时,清政府的财政收入也七、八千万两白银。

放到现在,2我国017年的财政收入是17.25万亿,大概相当于我们赔款50万亿,相当于每个人要赔3.6万元。

辛亥革命起义根本就没有发动群众,完全是靠着一群革命义士的一腔热血来完成。甚至很多义士当时家境条件都特别好。清朝灭亡是很多有识之士的共识,曾国藩的幕僚赵烈文就说过不出五十年清朝必亡的话。毕竟清朝这种做法,完全是混一天算一天。


对此问题你有什么不同的见解呢?

更多精彩请关注历史是什么!


历史是什么


慈禧太后于1908年11月15日去世,如果慈禧太后再多活十年的话,那就是1918年,如果是这样的话,袁世凯敢不敢在武昌起义的时候结束清朝呢?肯定不敢。

慈禧太后是晚清时期,中国唯一的政治权威,各派势力虽然互相有龃龉,但都奉慈禧太后为最高权威。袁世凯在庚子国变之后能够快速崛起,就是因为慈禧太后的赏识,如果没有慈禧太后的赏识和垂青,他什么都不是。

假使1911年10月武昌起义爆发的时候,慈禧太后仍然健在,袁世凯敢不敢贸然出击,结束清朝呢?肯定不敢啊。慈禧太后一定会把军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在1907年之后,慈禧太后一手培养了满洲少壮派,包括端方、恩铭、载泽、锡良等人纷纷进入重要职位,而这些人是牵制袁世凯的一个重要力量。

武昌起义后爆发后,之所以会出现袁世凯一家独大的局面,与皇室之中缺乏统一领导有很大关系。载沣德薄能鲜,难以堪当大任。但是如果慈禧太后依然健在的话,皇室成员,满洲官员一定会团结在慈禧太后麾下,袁世凯也就不会贸然行动。

而且慈禧太后如果活到1918年的话,那时候袁世凯已经去世了。


青年史学家




如果慈禧不死,袁世凯是不敢逼退清廷的。

其实这就是政治,慈禧太后虽然误国,但是在政治盘算、政治斗争、牵制平衡上还是很厉害的。不然大清天下也不会被她一个女流之辈左右好几十年。


再说,袁世凯是李鸿章一手提拔起来的,而李鸿章又是慈禧的股肱之臣。对慈禧忠心耿耿,千依百顺。这也就是在光绪帝给袁世凯下密诏要他勤王兵变时他选择了支持身处深宫的慈禧而背叛了执政的皇帝的原因。

包括李鸿章在内的朝廷一干众臣,其实都对光绪帝不以为然,那是因为光绪帝的老辣、威信不够。慈禧死后,年幼的溥仪继承帝位,溥仪的父亲作为摄政王协助执政,一直有意识的打压、甚至想除掉袁世凯,独掌权柄。



但是袁世凯经过这些年的蛰伏、发展,已经根深蒂固,军事、外交、行政无处不涉猎,朝廷、地方、军队到处是门生,主少国疑之际,毫无经验、人脉、威望的摄政王原本就不在他眼里,所以摄政王在张之洞的劝说下也没有真敢动他。


原本就没有把摄政王、小皇帝放在眼里,又发生那么多不愉快,何况局势失控时朝廷又求他出来力挽狂澜,袁世凯早已失去了对清廷那份敬畏,所以逼退了清廷。

如果慈禧在,慈禧根本不会允许他独掌大权,何况就凭慈禧的威望他也不敢造次。


谢金澎


慈禧太后如果再多活十年,袁世凯在武昌起义的时候敢不敢不结束满清,让宣统逊位会怎么样?

如果这个假设成立的话,武昌起义的当夜,慈禧定然人头落地。谁杀的?袁世凯!


不知道大家是怎么看待陈胜吴广的“首举义旗”和曹操的“首倡义师”的?

在当时的历史时空中,“天下苦秦久矣”的大环境下,“首举义旗” 让陈胜吴广顿时名满天下;董卓乱洛阳时,曹操“首倡义师”,攻打董卓,虽然差点丢了性命,但是“首倡义师”让他具有了巨大的政治影响力。

从“十八路诸侯会盟”时,袁绍任盟主,曹操任副盟主便可以看得出来。以袁世凯的政治的眼光,他不可能不明白“慈禧”的人头对他有多重要!

砍下慈禧的人头,他就有了投机革命的机会,并且变成名满天下的豪杰,因为同样的“天下苦清久矣”!


大家可能会觉得如果慈禧在活着的时候,以她的权谋手段,袁世凯肯定不敢反!

这个说法我不同意。

其一,袁世凯不是什么忍辱负重,生下就具备巨大野心的人。

他只是一个根据时势变化,来选择对自已最有利的人。比如他就曾投靠过恭亲王,出卖过“维新变法”,出卖过光绪帝。

当然慈禧对他的举动也给了回报,使他一步步坐大,最终掌握了当时中国最强大的军事力量——北洋水师。当中国最大的革命浪潮到来之时,他会做何选择,都来自于他内心的想法。

以他的“识时务”的性格,谁强谁弱,一目了然。

其二,全球“工业化”趋势不可逆转。

第一次工业革命推动了生产力的进步,生产力的进步又推动了社会制度的变革。

第一次工业革命:


英法等西方各国迅速工业化,伴随而来的就是工业化制度向全世界疯狂输出,连一个小岛国日本也迅速开化了。

工业国的这种生产力的发展一旦和制度相结合再通过国家来运行,并且向全世界传播,那就形成了一个“势”,形成了一个巨大的滚滚车轮,所有想阻挡它的人都会被碾压得粉身碎骨。

不论是慈禧,还是袁世凯。在这里还再说什么权谋手段,那就是瞎扯蛋。

有的人可能会说,清朝宣统帝退位的时候,清朝还拥有百万大军,还很强。

晚清军队:


再加上慈禧的手段,鹿死谁手还尚未可知呢?

其一,其实强弱的对比都会根据形势的变化而变化,最终强弱转换,满清自己也走会向灭亡。

清朝相对之前的封建朝代而言,有进步的地方,也有落后的地方。

不是清朝不行,而是对于“政党政治”而言,“帝王政治”是全方位的落后。

“帝王政治”三个特点,一个愚民之策,二是制度逼着所有人说瞎话,三是国家并不是为了解决人民的需求而存在的。

而“政党政治”要向人民大声宣传自己的理念,以求得到所有人都能来追随着自己的理念。

这两者不仅不能相融,而且还是你死我活的斗争关系。“落后”永远都会被时代所淘汰。

其二,1911年10月10日晚,第八营的革命党人打响了武昌起义的第一枪,夺取了楚望台军械库。

武昌起义:


仅仅一个营级的军事暴动,瞬间就让风云变色。一夜之间,各省纷纷独立。

如果慈禧在位,满清这个老东西,会不会就这样一夜之间被所有人抛弃呢?

我个人认为不会,有一部人有可能会抱观望状态,这并不是他们还忠于满清,而是对于中国的前途作迷茫状之前的观望。

这不是跟宣统帝年少或者慈禧仍在世有关,而是大家都认为满清只是为了自己苟延残喘,实际上根本没有办法来应对当时的局面。

太平天国席卷南方十几省的时候,满清差一点点就玩完了。

无数民众起来选择加入了“天国”起义,并不是因为耶稣是洪秀全的干爹,而是太平天国提出“分田地,均富贵”的理念打动所有人。

可笑的是,满清很大一部分人还高喊“满人不过万,过万则无敌”的口号,死抱着“满汉大防”的祖制不放,不敢溶入中国。

这一部分人就以“慈禧”为首,在入关260多年后,仍然被民众视为“鞑虏”。

旗人坐车:

满清的政权,就是维护旗人特权存在的。

旗人不事劳动不生产,他们只会在国家和民众的身上不停的吸血,朝庭还要发放米粮供养这些“铁杆庄稼”,这本身就给满清的财政带来极大的压力。

但是这祖制,不能更改的,在国家困难到无以为继的时候,他们会不会就此自力更生呢?

当然不会,他们只会对民众进行掠夺,这种掠夺强化了民众与满清的对立,民众越是与满清对立,满清就越要强调自己旗人的身份。

恶性循环满清就变成了民贼。民贼是什么下场,历史上数不胜数,我在这里就不多说了。

八旗子弟:

慈禧活着的时候,为祸中国甚烈,都解决不了问题。再活十年,对上更为恶劣的局面哪还能有什么回天之术!

如果反抗得太激烈,搞不好还有灭族之祸呢。 她应该庆幸捡回一条老命,能安然而终。

歪眼小史工作室

主答 :千古亭榭


刚日读史



慈禧太后不死,武昌起义也不会扩大成为声势浩大的辛亥革命,袁世凯也无法因掌北洋三镇兵力而连哄带骗的逼宣统帝退位,当然最多是续命清廷几年,因为清廷根子已烂,积重难返慈禧太后只是以稳固统治为主,并非想通过改革变法之类再兴满清。

慈禧太后虽然是守旧派的代表,但拥有很强的政治魄力,在1864年曾国藩镇压太平天国以后,次年1865年清廷最后的依仗僧格林沁中捻军伏击而战死,汉人集团不可避免的崛起之时,慈禧太后并没有如其他守旧自高自大的满清统治阶层一般对于汉人一直打压提防,而是发现已经阻止不了汉人的崛起后,没有一味的打压,而是顺势而为,大力重用汉人大臣,在清末全国各地的总督巡抚这些地方大员基本上都是汉人担任,而慈禧开始运用权谋之术,重用一批打压一批拉拢一批,使汉人大臣始终对立,将局势掌控在自己手中,虽然清廷没有兵权但这样也勉强维持了稳固统治,给了汉人想要的地位想要的荣誉,但是营造出类似于党争的局势,使汉人大臣始终处于对立状态,由此可见慈禧的厉害之处。


慈禧太后可以说是在封建守旧固执的腐朽框架之内将稳固统治发挥到最大,并且支持洋务运动,这点大家可能想不到,虽然慈禧这个人留下很多不好的影响,但是的确支持过地方搞洋务运动,以思“师夷长技以制夷”,但是涉及到统治稳固方面就是顽固派了,光绪帝的戊戌变法威胁到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守旧派利益之时,慈禧太后就发动戊戌政变囚禁光绪帝,再度垂帘听政,可以说是封建社会中一个有政治远见却无国家远见的矛盾之人。

如果慈禧太后再活十年,以其炉火纯青的权谋之术来看,武昌起义肯定发展不了那么大就被镇压了,但她只是在清朝不思进取固步自封环境中的一个政治强人罢了,最多推迟辛亥革命的爆发时间,为清廷续命几年而已,并没有大魄力改革变法,大换血来挽救这个国家,她在还可以通过权谋之术平衡各方势力,勉强维持这个岌岌可危的王朝,她死了,这个王朝积重难返焉有不亡之理,至于她的继承人名义上的溥仪,实际上的摄政王载沣和隆裕太后都没有强大的政治手腕,她晚死几年这三个关键人物也照样还是没有强大政治手腕,统治不了这个积重难返的国家,君主立宪制也不可能实现,清朝最终还是要亡国的。


个人见解,谢谢观看,更多精彩动动小手点个关注~


宋安之


慈禧不死的话,就没有载沣什么事,也就没有皇族内阁,因为慈禧最会玩权力的制衡与平衡,她不会无限压制汉族,也不会无限助长满族,于是乎,内阁成立满汉平衡,国会照常进行,立宪缓慢有序进行,清末新政得到最大发展,立宪成为全国各省的一致目标,绝不会出现武昌起义一声炮响,南方各省争相光复的局面。(其中袁世凯是一个实干家,他也是不支持共和制的,他认为中国经不起折腾,应走相应缓和的立宪改革,而不是革命)。之后有因袁世凯对改革独到见解,慈禧绝不会亏待袁世凯,但也不会任他独大。(1907年慈禧光绪死)又慈禧多活十年,那么光绪也多活十年。假如1917年慈禧死光绪死,这期间武昌起义不一定能发生,且清庭一定不会只有北洋军一支新式军队,一定会有更多归清庭直接管辖的新式军队。既然朝廷有兵权,那袁世凯也不敢轻举妄动,武昌起义也不会那么顺利。


赵氏丶孤儿丿


假如历史能够假设,慈禧太后能再多活十年的话,也许清国在辛亥年就不会出现宣统退位的闹剧。但是清国如果不能走向君主立宪的道路,那结局也是面临王朝覆灭,只是时间会推迟而已。

纵观1911年,武昌起义爆发后,摄政王在收到前方发来的电报后,大惊,慌忙召开御前会议,商讨后,命陆军部大臣荫昌率领北洋新军南下,冯国璋为第一军总统官,不料北洋军不服从满族统帅荫昌的指挥,冯国璋在河南洹上村秘密见了袁世凯,得到回复是:慢慢走,等等看。冯国璋心领神会,北洋军停留在湖北孝感附近,荫昌眼见武昌就在不远,可是无能为力,为此,摄政王载沣大怒,免去了荫昌的职务,在徐世昌和那桐的保举下,载沣不得已启用袁世凯,而隆裕太后由于和载沣有矛盾存在,且久居深宫,逼迫载沣辞去了摄政王,自己垂帘听政,而载沣下罪己诏,以醇亲王身份退回王府,回家抱孩子去了。隆裕太后没有西太后的权威,更不会玩弄权术,对于军国政事一概不懂,认为只能依靠袁世凯才能巩固清室。所以给了袁世凯前方陆海军全权指挥大权,财政权也被夺去。袁世凯上台后,马上命段祺瑞连夜赶到武昌前线,就这样,冯国璋在睡梦中被解除了兵权,将其调任察哈尔都统,立即上任,段祺瑞改为第一军总统官。冯国璋拒绝认命,回到北京。后改任禁卫军统领。就这样,段祺瑞及其部下一共是47个人联名发出通电,要求实现共和,一场逼宫的大戏由此开始。清室在看到这电报后,隆裕太后更是心急如焚,此时良弼陈词:既然南方革命党无法平定,那就派禁卫军南下,挟制北洋军,这样还可以巩固长江以北局势,所以在段祺瑞的逼宫电报发出一周后,清室依然没有退位,后来袁世凯对汪精卫说,清室退位已无问题,只要除掉了良弼,退位便可行。所以才有了良弼被革命党彭家针炸死。良弼临死前说:炸我者,英雄也,我死,大清亡。随后2月12日,也就是清宣统三年12月25日,隆裕太后迫于压力,在平衡了利害之后,做出了清帝退位的决策。假如慈禧太后还活着的话,即使良弼遇刺,清室也不可能会接受和平让位的,慈禧太后的权术,完全比她的丈夫咸丰皇帝还要高,慈禧太后之所以要提拔庆亲王奕匡,目的就是要制衡袁世凯,提拔张之洞到中央来任职,目的也是为了平衡袁世凯,西太后的权威与谋术,袁世凯是没法与之较量的。当年李鸿章在举荐袁世凯的时候就说: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就看朝廷的驾驭能力了。所以这就是为什么慈禧太后在1908年11月13日,光绪皇帝死的前一天,做好了后事安排,那就是将袁世凯升为兵部尚书兼外部部尚书,实际上是明升暗降,削去了他的兵权


历史上的那这事


如果慈禧太后多活十年,可能武昌起义依然会发生,但是袁世凯的选择可能不会是左右摇摆,争取自己的利益最大化,而是选择忠于满清王朝。

袁世凯之所以可以左右摇摆,能够掌握成为当时的决定性人物。核心就是他拥有北洋六镇的军队。不论当时的皇族中的少壮派还是孙文的革命派手里的枪杆子都没有他的硬。袁世凯只要偏向其中任何一方,那么另外一方都会遭受灭顶之灾。

这就好像三个人打牌,最大的王炸在袁世凯手里,其他两个人争的死去活来,都不能打败对方。然后他们都期待着王炸可以站在他们这一方。与是拼命的给袁世凯加砝码,清朝是不断的加官进爵,民国政府则是直接给出了大总统。最终,大总统打动了袁世凯。

问题就是,袁世凯这么大的权利是哪里来的呢?又是怎么来的呢。

说白了就是摄政王驭人无术,以至于袁世凯这一派的实力不断做大,以至于尾大不掉,最终失去控制。

如果慈禧太后在世,以她多年的经验。断然不会上袁世凯无限的坐大,肯定会加以约束。毕竟从肃顺,到鬼子六,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张之洞这么多人周旋,依然可以保住基本盘,能力可见一般。

所以说慈禧活着,袁世凯势力不会那么大。他在武昌起义就没有左右局面的能力。


嘉佳小博士


别说慈禧了,就连荣绿再多活10年,袁世凯都照样不敢有丝毫动作,是龙都得盘着,是虎也得卧着。

毕竟 慈禧的政治手段那可不是盖的,晚清四大名臣 曾左李张,无一不是强过袁多倍的人杰豪烈,那又如何?照样被慈禧收拾的服服帖帖的。

尤其是曾国藩和李鸿章,曾国藩那可真正是挽大厦之将倾,被慈禧誉为“再造玄黄”,就是再造中国的意思,近代也就毛可堪此誉了。

咸丰朝的时候,太平天国多凶啊,一窝满清吸血鬼一般的八旗贵胄,吓的腿肚子都在转筋,天天喊着回到东北那所谓的龙兴之地,再图江山。

而慈禧就画了个封王的大饼,就把曾国藩使唤去灭洪秀全了,南京 太平天国的国都拿下了,n多人都在劝曾国藩自己做皇帝,慈禧照样可以让曾国藩老老实实回来,简单给个侯爵就结束,曾也不亏是毛蒋都推崇备至的人了,未免功高震主 徒惹猜忌,直接原地解散虎狼之师的湘军,曾也是封建王朝难得的 功高震主,有善终的人了。

论实力、名望、朝野人脉,曾都可以远甩袁好几条街,袁地盘就一个北洋,军队就一个北洋六镇;曾了?不夸张的说,整个南方半壁江山都在曾的手里,军队里也都是沾亲带故的一窝老乡死党。

曾如果跟袁一样,没有那么多儒家君君臣臣的思想熏陶,直接提兵跟孙中山一样,来个什么驱除鞑虏,晚清那已经被太平天国蹂躏废的江山,鹿死谁手还真不好说。

李鸿章就更别多说了,袁的养父袁宝庆都跟李混的,李稍微给个小鞋穿,袁世凯一辈子就得老老实实窝在河南,不夸张的说 没李的话,袁世凯根本就没有提兵朝鲜 独掌兵事的机会,更别提后来李荣交班,让袁小站练兵了,更更别提 小站练兵的底子 都是,李鸿章剿捻子的淮军旧部,可以说 袁就是李一手扶起来的。

李鸿章多牛逼,可以自行去百度,北洋水师 淮军旧部,外交财政,论功业 可以说不弱他老师 曾国藩了,但就他 对着慈禧也照样不敢有丝毫反志。

袁世凯就更别提了。

那袁世凯为什么敢逼着隆裕宣统退位了?

我个人觉得有以下三点:

1,连续的外辱,让满清丧失了王道独统的民意自信。

尤其是甲午海战,被天朝上国自居的国民,一直瞧不上的小日本给揍爬下了,更别提八国联军 直接让人端了老窝。

2,地方财政军备自主,让满清丧失了对华夏控制力度。

为了抵御太平天国,抵消中央财政入不敷出,所以允许地方军备财政自主,所以曾李二人,才能组织起湘淮二军。

后来八国联军之所以敢打北京,也是跟南方各路军政boss打了招呼的,得到不伤他们地盘就默认的许可。

否则各路军阀都来勤王,八国联军一帮欺软怕硬的废柴敢动?这就连慈禧也只能睁只眼闭只眼的默许,然后名为北狩,实为逃荒的跑了。

3,隆裕,载沣跟袁比,政治手段太弱了;

慈禧 同治一挂,监国摄政的载沣太过稚嫩刚硬,而接班慈禧的隆裕又太没主见的柔懦,简单来说就是政治手段太弱,太幼稚。

载沣知道袁世凯司马昭之心,却只是硬刚的 让他下台,畏惧北洋六镇实力,不敢直接杀了袁,这点著名败家子张学良都比他强,直接老虎厅灭了有造反势头的杨常二人。

而隆裕了?载沣被整下台了,就全权交给袁操持,一点驾驭和分持的手段都没有,隆裕是想学万历他老娘张太后 小女人的小聪明持家,却忘了 袁能力虽比不上张居正,野心却比张强得多,借着革命军 养寇自重,给玩的废废的。

同样情况,慈禧 和曾国藩、李鸿章,面对太平天国,捻军,八国联军等各种更加艰难的外辱和艰险,慈禧 起码都能守得住。

而隆裕和载沣了?只能说跟老手袁世凯相比,太弱了。

所以说

虽然很鄙夷慈禧家天下的自私自利,但也不得不说,慈禧如果在,袁世凯一点想法都不敢有,更别提推翻满清 窃取革命胜利果实了。


犀利的舟桑


首先,武昌起义可能不会发生!因为新军的起义是因为军方组织混乱造成的。

其次,晚清新军从士兵到低级中级高级军官都是汉人,也就说君权已不在满清手中了,因为新调任或重新培训军官难道不怕排挤么👄

其三,接下来谈的是:是什么导致慈禧还在的时候,保持清政府上下团结只是指官僚条件下,有武昌起义这么大的政治号召力!

其四,到这时,袁世凯即慈禧还活着,恐怕要做出选择分出一部分军事实力重政治身份,还是连同北洋军队调离京畿之地!很可能成为全国的众矢之的!

其五,到那时慈溪恐怕在议会和军方实力派之间跳舞👯!皇权对全国政权必须做出实质让步!皇族掌握一定政治实力外,很难自保。以前专制皇权,而今国内不一定团结,外国在议院经济治外法权军方不是一块的有了抓手!

其六,由于革命思想私下里的传播,革命是必然!满清结局亦不错!幸好禅让于清臣!

其七,从后世北洋政府看其与晚清实是一样!袁世凯就是慈禧,袁世凯都玩不转,何况是慈禧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