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30 摩天大樓層出不窮,誰是幕後神祕推手

部分中國人看來,摩天大樓跟我們四平八穩的古建築對比鮮明,是一種現代性的標誌,摩天樓蓋得越高,就說明越現代。現在許多二三線城市開始積極地投身高樓競賽,我們可以從中發現一種觀念的滯後。

摩天大樓層出不窮,誰是幕後神秘推手

美國人修建摩天樓的熱潮,一是出現在二十世紀初,二是二十世紀五十年代左右。再到後來,人們對空間的熱情消退,不再拼命地建很高很大的房子。人的力量來自於理性,有思維的能力,能夠機智地去做一些事情,這也是現代性的重要基礎。一味爭蓋高樓是一件很不理性的事情,尤其是在經濟效益上,它不過是象徵性的符號追求。

某種程度上修建摩天樓,我們是有主觀上的衝動的,長期落後的中國急切地追趕著西方國家的現代性,難免在修建大樓的過程中用力過猛,不理性地以修建摩天大樓為社會經濟發展的標準。當然客觀上,隨著城鎮化進程加快,土地資源日益稀缺,提高容積率、向天空要空間也是必然趨勢。

對於房企而言,建設“第一高樓”可以提升企業品牌,甚至在企業拿地方面具有優勢;而對於地方政府,“第一高樓”能直接提升城市形象、拉動經濟發展,甚至提升政績,正是在這一系列因素推動下,全國多地如火如荼地陷入了建設摩天大樓的熱潮。

摩天大樓層出不窮,誰是幕後神秘推手

某些為政者認為,一個城市無論大小,無論貧富,如果沒有摩天大樓高高聳立,似乎就不夠現代化,從而也就顯得為官一任,政績平平,臉上無光。而摩天大樓恰恰是一種顯示財富和實力的政績,比任何政績更具視覺衝擊力。在此思維主導之下,各地競相“逐高”,也就不奇怪了。

所以政府是建設摩天大樓的主要推手,對他們而言建設高樓雖有政績因素的考量,但又不止於此,更像是一場政府放長線釣大魚的好戲。為了吸引優質開發商前來建設超高層建築,當地政府往往會在出讓土地的價格上讓步,這意味著土地出讓金並不是政府的目標,或許稅收、區域形象和招商引資等其他因素才是。

近年的高樓熱,離不開地方政府、開發商和租賃客戶三方基於自身需求的推動。不過,地方政府始終是主導因素,建設超高層建築多由地方政府的城市規劃所決定,往往在出讓土地時就已規定好最低建設高度。

對於多數參與進來的開發商而言,預期收益是推動其建設超高層建築的動力。因為整體來看,建築的樓層越高,租金越高。超高層寫字樓在第一輪租金調整結束之後,會比周邊甲級寫字樓獲取更高的租金。而建設超高層建築的風險並不一定會大於普通建築,關鍵在於拿地成本和融資能力。

摩天大樓層出不窮,誰是幕後神秘推手

一方面,能夠建設超高層建築的開發商,往往會從政府手中獲得較為低廉的土地;另一方面,開發商的啟動資金較低,在建設後期,因為超高層建築的估值高,開發商還可通過抵押等方式獲得便利的高額融資,利用滾動開發提供現金流。以綠地集團為例。多地為吸引綠地集團在當地建設超高層,捆綁低價住宅用地。此外,有綠地項目之地便有眾多銀行組成的銀行團身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