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1 创新扶贫模式、激发内在动力 马边“以股代补”新模式结新果

创新扶贫模式、激发内在动力 马边“以股代补”新模式结新果

猕猴桃基地硕果累累

四川新闻网乐山10月12日讯 (黄凯 李薪 摄影报道)猕猴桃园硕果累累,白竹产业欣欣向荣,乡村旅游渐入佳境……初秋时节,行走在马边彝族自治县,随处可见青山绿水、瓜果飘香,一幅富裕和谐的美丽画卷正徐徐展开。

马边彝族自治县属国家扶贫工作重点县,贫困程度深、底子薄,大部分农村老百姓的主要经济来源依赖着传统农业。如何让农业更强、农民更富、农村更美,一直是马边彝族自治县委、县政府关注的重点之一。近年来,马边彝族自治县委、县政府团结带领各族干部群众,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着力壮大富民产业,奋力推进脱贫攻坚,强力建设美丽乡村,全面深化农村改革,采取“以股代补”方式创新财政支农资金投入方式,破解产业扶贫困境,促进农业不断转型升级,实现“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民”的目标,取得了显著成效,农村环境不断改善,农业效益不断提升,农民增收能力不断显现。

创新扶贫模式、激发内在动力 马边“以股代补”新模式结新果

民主乡丰产村白竹基地

马边彝族自治县明确财政资金投入支持业主规模发展种养业必须实行股权量化分配,优先量化参与项目合作的农户和村集体及项目区建档立卡贫困户,财政投入量化到村集体和农户的股权份额不低于30%。2016年底至现在,县财政投入农业产业发展资金达40322万元,其中投入股权量化的资金达到1.8亿元。新增土地规模化流转面积3.2万亩,新培育茶叶、竹笋、猕猴桃、青梅等特色增收产业4.3万亩,发展集体经济项目102个,培育壮大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157个,带动全县20个乡镇114个村近4万户农户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2.15万户农户和95个村集体成为了农业产业化经营主体的“股东”,参与利润分红总额达到3600万元。

坚持制度创新 打造规模效应

初秋的马边彝族自治县下溪镇珍珠桥村,猕猴桃园里硕果累累,一个个猕猴桃悬挂在枝头,密密麻麻,好不热闹。

“感谢县委、县政府的政策扶持,我们猕猴桃合作社才能发展的这么快这么好。”马边彝族自治县下溪镇珍珠桥村怀林猕猴桃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宋强告诉记者。今年,珍珠桥村的猕猴桃长势喜人,硕果累累,让宋强和合作社的“股东们”都激动不已。

2016年以来,马边彝族自治县委、县政府相继出台了《推进农业转型升级加快全县脱贫奔康若干政策措施》《马边彝族自治县“6+X”名优特农业产业扶贫实施方案(试行)》《马边现代农业产业发展规划》等政策文件,明确了建设五大农业示范园区和六大产业带的产业发展目标。珍珠桥村地处农旅融合示范园区和猕猴桃产业示范带的核心区,县政府聚集了资金、技术、“五网配套”等各类要素保障,从高标准农田建设到路网、水网、电网、讯网等全面升级。投资环境的改善吸引了社会资本和群众投资开发农业的积极性。

创新扶贫模式、激发内在动力 马边“以股代补”新模式结新果

大竹堡乡藤椒基地(县农工办供图)

为鼓励支持珍珠桥村培育增收产业,2016年,马边彝族自治县政府投入整合财政涉农项目资金90万元支持马边怀林猕猴桃专业合作社在珍珠桥村建设157亩猕猴桃产业示范园。财政资金通过股权量化方式,将90万元财政补助资金按股量化到珍珠桥村77户贫困户、流转土地支持建设157亩猕猴桃产业示范园的15户农户、珍珠桥村集体及怀林猕猴桃专业合作社。

在珍珠桥猕猴桃基地一期项目的带动下,群众看到了发展规模农业、精细农业、高效农业给当地农民家庭增收带来的变化。曾经宁愿守着一亩三分地年复一年地种着收益微薄的传统农业的家庭,也逐步改变了固有的思维模式,都愿意拿出土地来按照政府的引导培育收益更好的产业。如今,珍珠桥村的猕猴桃产业从最初的150亩发展到现在的700余亩。2017年,珍珠桥村顺利通过了省上的验收,实现了脱贫摘帽。

“今年猕猴桃市场良好,每亩猕猴桃的产值在2万至3万元,为我们合作社、村集体和贫困户都带来了巨大收益。随着越来越多的农户加入进来,我们怀林猕猴桃专业合作社现在的规模也越来越大了。”谈及未来,宋强是充满了希望。

创新扶贫模式、激发内在动力 马边“以股代补”新模式结新果

民主乡丰产村白竹产业分红现场(县农工办供图)

强化资金扶持 助力产业发展

“有了政府资金的帮助,我对我们白竹基地的发展更有信心了,也不用再为资金的事担心了。”马边绿康笋材专业合作社负责人李福强如是说。

资金保障,是产业发展的强大助力。

以前的马边彝族自治县民主乡丰产村山高坡陡,无增收支柱产业,村民收入低。2013年,马边彝族自治县林业局积极协调马边绿康笋材专业合作社,让农户以土地入股的形式,采取“公司+合作社+农户”的产业发展模式,在丰产村推广种植1000亩白竹基地。2015年,白竹基地试点成功,但合作社想扩大种植规模,遇上了资金问题,县财政及时配套了200万元的项目资金,按股权分别量化到村集体和土地入股农户,迅速带动了白竹基地规模扩张,到目前丰产村已建成了1.2万亩白竹规模化产业基地,成为了该村农民增收的支柱产业。经过几年的精心种植,白竹基地已陆续进入产笋期,2017年产笋10万斤,产值30余万元,产种苗20万株,产值30余万元。待进入丰产期后年产笋将达到500万斤,产值达1500万元,股东分红将达到户均3—5万元。

有了资金的助力,马边彝族自治县民主乡丰产村的白竹基地发展是突飞猛进,也带动了农户增收。

“快点去村委会领钱了哦”,农户们喜气洋洋。今年,绿康笋业合作社举行分红仪式,178户农户共分享了总金额为21万余元的红利,其中有村民最高分红7032元,户均分红1100余元。

六大利益联结 提高农民收入

当记者看到张怀文时,他正高兴地在猕猴桃园里采摘猕猴桃。,“如今日子过得越来越好了,不像以前,因为穷,什么都指望不上。”张怀文,马边彝族自治县下溪镇珍珠桥村村民,肢体有残疾,没有办法外出务工挣钱,而且医疗费用也耗光了家庭积蓄,是当地有名的贫困户。

去年,张怀文把自己家的15亩土地拿到怀林猕猴桃专业合作社入股,同时自己也在猕猴桃基地务工。张怀文告诉记者,“在2014年时,我们家年收入只有不到四千元,全家老小就靠着种点玉米、花生、水稻等传统农业过活;现在,我们家年收入有三万多元了,日子是越来越有盼头了。”

马边彝族自治县将产业扶贫作为“造血式扶贫”的重要抓手,创新“参股经营”“合作联办”“注资参股”“反包倒租”“借养还养”“自建托管”等六大利益联结机制,“搅活”山水资源,以猕猴桃、竹笋、优质畜禽等6大优势产业为突破,全力推动贫困村集体经济建设和贫困户产业发展全覆盖,像猕猴桃产业、藤椒产业等都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每年要花费大量的劳动力在基地务工。在珍珠桥村猕猴桃基地,每年至少需要用工量1.4万个,仅此一项就可带动当地农民增收140万元以上。2017年当地村民在猕猴桃基地务工收入达到人均1000元的水平,仅劳务用一项户均增收4000元,加上土地租金、初投产后的股权量化分红,户均年增收达到6000元。

在马边彝族自治县,像张怀文这样的例子还有许多。通过“以股代补”这种创新的财政支农资金投入模式,让财政的投入变成了老百姓实实在在的增收资本,盘活了贫困户资产、村集体资产和财政支农资金形成的经营性资产,让农户获得更多财产性收入,共享更多改革红利,进一步夯实农业产业扶贫基础,大大提高了财政扶贫资金的使用效益。

马边彝族自治县农工办副主任肖志雄说,“我们的‘以股代补’创新财政支农投入模式就是要让老百姓的土地增值,就是要鼓励农户转变观念,就是要激发内在动力,千方百计让贫困户增收,让老百姓致富。下一步,我们将进一步解放思想,开拓进取,继续完善‘以股代补’新模式,让我们的新模式结出新的硕果。”

农业兴则根底强,农村稳则社会安,农民富则国家盛。初秋时节的马边彝族自治县,处处洋溢着热火朝天的气息,全县上下“策马扬边”,不断解放思想、创新思维、开拓进取,以“以股代补”新模式结新果为渠道,不断打造着美丽乡村建设的新局面,为建设美丽繁荣和谐新乐山贡献“马边力量”。

本网(平台)所刊载内容之知识产权为四川新闻网传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及/或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等任何使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