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19 中國歷史上最應該拍成電影的五個事件,第一篇:十三將士歸玉門

中國歷史上最應該拍成電影的五個事件,第一篇:十三將士歸玉門

“大漠窮秋塞草腓,孤城落日鬥兵稀”,漢朝的孤軍在這座西域偏城裡堅守已三月有餘,城外不遠處就可以看到數萬匈奴大軍的營帳。

西北的月夜蒼涼雄渾,塞外的狂風吹著軍旗獵獵作響,城頭上隱約聽到放哨的漢兵在竊竊低語……

“老哥,今晚匈奴人不會來了吧?”

“不好說”

“最近匈奴人打的不像剛來的時候猛了,是不是要撤?”

“白天攻勢放緩,更要小心他們夜裡偷襲”

“嗯,不過這些天匈奴人輪番的攻城也沒撈到好處,反而自己死傷不少,等咱們援軍一到……”

“噓……快看,匈奴人有動靜”

順著老兵所指的方向,可以看到一票匈奴人舉著火把在城西北不遠的山腳處忙活,不時傳來故故的剷土之聲……

“不好,水源!”

中國歷史上最應該拍成電影的五個事件,第一篇:十三將士歸玉門

第二天,水源被匈奴人截斷的消息已經傳開,戊己校尉耿恭站在城頭上看著遠處堆起的土山,面露凝重之色,三個月前從金浦城移防到疏勒城,就因為城旁有一條天然的水澗,只要水源不愁,固守待援還有希望,如今,這水澗被匈奴人截斷,該如何是好?

城外的匈奴人並不急著進攻了,三五成群在營帳外對著城的方向指指點點,彷彿等著城門自開,守軍繳械。

時間一點點過去,城中漸漸開始斷水……

“嘿,老哥,你那還有水麼?”

“早他媽沒了,老子都準備要喝馬尿了”

“……這樣下去不行啊,沒被打死先被渴死了”

缺水的日子不知道有多久,但一定達到了人可以忍受的極限,士兵們已到了“笮馬糞汁而飲”的情況。

耿恭開始命人在城中鑿井,然而,井挖了十五丈深,絲毫沒有出水的跡象……

哨兵們不時報來城外匈奴圍軍的動向——他們確實不再進攻了,在等城裡人要不渴死,要不投降。

這是絕路麼?

中國歷史上最應該拍成電影的五個事件,第一篇:十三將士歸玉門

不!大漢天命所歸,必有福佑!

耿恭看了看缺水的士兵,一個個口乾唇燥,形容枯槁,又看了看東方的天空,仰天長嘆:“聞昔貳師將軍拔佩刀剌山,飛泉湧出;今漢德神明,豈有窮哉!”說罷便對井下拜,為吏士祈禱……突然,井底的黃土變成棕色,繼而水泉奔出。

眾人皆呼大漢萬歲,耿恭驚喜之餘,命兵士於城牆之上揚水以示匈奴。

城外的匈奴大軍巴巴的等了十天,沒等到守軍崩潰,卻都看到了這一幕……這漢兵真的是有神明庇護麼?一次次的衝鋒攻城,幾萬大軍偏偏打不下幾百人駐守的小城,截斷了水流城中還能冒出井水……好吧,反正你們逃不走,我就圍到你山窮水盡。

中國歷史上最應該拍成電影的五個事件,第一篇:十三將士歸玉門

漫長的六個月過去了,援軍沒有一點消息,匈奴人不時的就來攻城,留下一片屍體之外,也帶走了守城的好些個弟兄,昔日一起來的兵丁,如今堪堪百人了,城中的糧食也開始捉襟見肘,大家只能儘量的少吃,減少消耗。令守軍慶幸的是車師后王夫人祖上是漢人,常常偷著給他們帶來些補給和消息。

補給自然是杯水車薪,消息卻更是雪上加霜,明帝已薨,章帝新立,他們等待的援軍似乎更沒有了盼頭……

匈奴大軍的隊伍看來又增加了一些,從衣著上看應該是周圍車師、焉耆、龜茲的部隊,這些個牆頭草,打不服也喂不飽。

這下匈奴人有了助手,打了雞血一般領著屈服於他的各國部隊們開始攻城。這是最慘的一戰,守軍沒多少人,只能依靠著城牆固守,不停的發射弓箭弩機,幸好這些還夠,匈奴人也不善於攻城,衝上城來的,守軍便拼死與他搏戰,這城垛之內已躺滿了屍體,守軍的,更多的是匈奴的,城下早已是一片片的傷兵……這一天守軍們不知道多少次把匈奴人從城牆上撞下去,萬幸,黃昏的時候城還在漢軍手裡,只是,守城的人已沒有多少……

中國歷史上最應該拍成電影的五個事件,第一篇:十三將士歸玉門

此時,千里外的朝堂之上,新即位的章帝與群臣正在進行激烈的討論,救還是不救?

“塞外偏遠,消息難通,吾等所聞之時,其守軍概已盡沒,此時發兵,傷民勞財,更或有新敗,於國不利,主張不救!”司空第五倫說道。

“萬萬不可!”

眾人看去,司徒鮑煜站出來說:“今使人於危難之地,急而棄之,外則縱蠻夷之暴,內則傷死難之臣。此際若不救之,匈奴如復犯塞為寇,陛下將何以使將?

漢朝援軍終於開拔,兵出張掖、酒泉、敦煌及鄯善國共計七千餘人……

中國歷史上最應該拍成電影的五個事件,第一篇:十三將士歸玉門

守軍的日子越來越不好過了,塞外的冬季來臨,凜冽的寒風讓他們的饑荒顯得更加嚴重,匈奴人已瞭然這一點,就像上次斷水一樣,這次要用飢餓來逼迫守軍投降,當然,他們沒有乾等,還加了些催化劑——高官、美女、錦衣玉食,往往在這時候顯得更有誘惑力。

“嘿,老哥,你怎麼樣了,箭傷好些了麼”

“放心吧,我算著呢,不湊夠一百個蠻子陪葬,我死不了”

“老哥,援軍不會來了吧?”

“怕了麼小子?”

“怕什麼!從出塞那一刻起我就想著馳騁沙場,為國效命!馬革裹屍那才是咱們漢人的榮耀”

“好樣的小子,記住,咱們漢人永遠是這裡的主人!”

耿龔看了看休息的士兵,跟著自己留守的人如今已十去八九,活著的又承受著飢餓的折磨……

“耿校尉,今天有吃的麼”年輕的士兵問道。

耿恭看了看遠處匈奴的營帳,他們在城外勸降已有一段時日了,又回頭看了看面黃肌瘦的將士們,說道:“有!今天不僅有吃的,還有肉吃!匈奴人的肉敢不敢吃?”

“那最好了,早該抓幾個匈奴人來解解饞”

“哈哈哈……”

雖然無比的艱難,士兵們的意志卻很樂觀,不是對生充滿了希望,而是對死充滿了熱情——像自己的前輩一樣,建功異域,馬革裹屍!

耿校尉以詐降騙來了匈奴人的使者,那是他們在場的大部分人最後的一頓肉食——人肉,他們沒有一點厭惡,反而充滿了豪情,他們縱酒歡歌,消費著城外匈奴人的憤怒,點燃了自己最後的抉擇……

中國歷史上最應該拍成電影的五個事件,第一篇:十三將士歸玉門

匈奴人瘋了一樣的攻城,一波又一波,他們嚼碎牙齒,想要像守軍們惡狠狠的啃了他們使者那樣的啃了守軍,甚至連城牆一塊啃了。人數已不多的戰友們一個個倒下,陪著他們的是成倍成倍的匈奴兵,守軍當這是最後一戰,然而匈奴人卻過早的退卻了,他們的傷亡太大,超乎了他們估計,他們到最後也沒弄明白,憤怒的好像更是守城的人……

匈奴人又開始了漫長的圍困,因為已沒有進攻的必要了,冬季來臨,風雪交加,城內的糧食早已吃空,連弓弩上的筋腱和盔甲上的皮革都已經吃光了,等待著就是最好的進攻,守軍遲早要餓死。

那位老兵已放棄了等待,在手刃第七十九個匈奴兵之後死去,他把剩下的二十一個留給了那位年輕的士兵,儘管他也餓的無力站起……

中國歷史上最應該拍成電影的五個事件,第一篇:十三將士歸玉門

那天早上,守軍點起了僅剩的二十六名士兵,互相攙扶著立在城頭,城上的漢旗依舊招展,而城外,響起了漢軍衝鋒的號角,多麼熟悉的軍陣啊,如一道鐵甲的洪流,瞬間撕碎了慵懶的匈奴軍陣,彷彿虎入羊群一般,殺得匈奴人四下逃竄。守軍們嚎啕大哭,並不是突然有了新生的希望,而是看到了他們堅守的大漢也一樣堅守著他們!

守軍回到玉門關的時候只有十三個人了,他們成了英雄,而他們可以活著回來,便是對堅守在那裡、戰死在那裡的人們,最好的告慰——漢軍威武!

中國歷史上最應該拍成電影的五個事件,第一篇:十三將士歸玉門

“十三將士歸玉門”,守城者,國之嬌子,救援者,人之祖國!這是我們歷史上可歌可泣的一段佳話,這麼好的題材完全可以拍成電影,可以比《勇敢的心》、《天朝王國》更值得欣賞(聽說已經在拍了,希望別搞砸……)

剩下四場值得紀念的事情是什麼吶?歡迎關注“浩侃閒篇”頭條號,沒事寫著,歡迎指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