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號,顧名思義就是國家的稱號。即:行使國家主權的政權名字。我國曆史悠久,所以出現和存在的朝代非常零星紛繁。而國號正是區分這些朝代的一個不同點,所以每當新的政權建立,就要更替一個國號。所以說國號不僅是一個用來朝代區分的名稱,它更代表著舊政權的滅亡和新政權的創立。我們經常說改朝換代,不單單是統治者的更換,國號也會隨之更迭。
雖然歷朝歷代的國號都不相同,但它們之間都存在一個統稱,那就是中國。在我國古代,這些朝代雖都不以中國為國名,但卻都以中國二字作為統稱。明清兩朝時期,西方人均稱這兩朝為“中華帝國”,簡稱也就是“中國”。話說回來,中國古代出現了那麼多朝代,它們的國號都是從何而來的呢?國號中又存在了什麼寓意呢?
今天就為大家盤點一下中國古代的十八個朝代的國號由來。首先我們先了解一下決定朝代命名的幾個因素。能夠直接影響國號大概有這五種因素,第一我們遠古時期都是以部落劃分,所以部落的名稱有的也會演變成朝代的國號。
第二來自國家的統治者的爵位或是卦號,爵位我們都知道就是曾經統治者擔任或是被封賞的官職。卦號,卦在古代有占卜之意,卦號也就是曾經創建者為自己為占卜後得來的字。第三源於創建者原始政權統治的區域名稱,第四源於創建者宗族之間的關係;第五種寓意吉祥或是美好的稱號。
根據史書的記載以及後人的不斷髮掘和研究,夏朝被人們普遍認為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建立奴隸制度的國家。夏朝的創立者禹打破了原有的部落禪讓制度,取而代之的是世襲制度。從此把公天下變成了家天下,由此開創了中國近四千年的世襲先河。
關於夏朝的國號由來,說法有很多種,其中較為可信的觀點是“夏”為夏族圖騰的象形字。然而根據西漢時期的史學家司馬遷的描述,夏的國號就變成了由部落的族名而轉化過來的。等到了唐朝時,張守節則認為“夏”國號的由來,是因為當時大禹受封於陽翟為“夏伯”,所以大禹建立國家後,就把自己的爵位作為了國號。但是依舊有很多歷史學家認為的夏朝的國號是由大夏的地名演變為部落名後,遂成為國名。
夏朝共延續約471年,後被商朝所滅。商朝建立後,先後經歷了“先商”“早商”“晚商”,三個大階段。共傳了17世31王,約延續500餘年。商的國號由來,相傳商部族的始祖契,當年因為幫助大禹治水有功,後被大禹封於商(今河南商丘),從這以後,“商”字就成了這個部落的族名。
後來湯滅夏以後,就把“商”字定位了國號。前1300年時,商朝統治者盤庚因遷都於殷(今河南湯陰),後世人們又用“殷”或“殷商”來稱呼“遷都後的商朝”。周王朝一共傳國君32代共37王,延續了約791年。歷史上把公元前771年作為東周與西周的分界點,其中東周又以“三家分晉”為節點,又分為春秋和戰國兩個時期。
後來在戰國七雄中又崛起了一個國家—秦。起初是秦國,後來前221年,秦始皇統一六國後,就把秦定為了國號。秦的國號來源於周王室的賞賜,先前秦部落的首領非子,給周孝王養馬,然後被賜姓“嬴氏”,並賜予一小塊土地(在今甘肅天水縣一帶)。後來秦襄公嬴開又因救周王有功,後被封為諸侯。隨著部落的崛起,秦這個字也從起初的部落名到諸侯名,最後秦始皇全國統一後榮升為了國名。
不過秦始皇統一六國後,並沒有延續千秋萬代,到了秦二世時期,大秦帝國就土崩瓦解了。取秦而代之的是劉邦建立起來的漢朝。漢朝的國號就是來源於漢朝開國皇帝劉邦的封號,秦朝末年,群雄四起,逐鹿中原。不過爭到最後就只剩下了劉邦和楚霸王項羽。
話說,秦朝滅亡後,起義軍中實力最強的楚霸王項羽並沒有統一各股實力。而是再次進行了分封,結果劉邦就被封為了漢王,其封地在漢中(今山西漢水縣)一帶。後來劉邦擊敗項羽,統一中國,遂以“漢”為國號。漢朝中間曾經出現了外戚王莽亂政,斷過一段。
後來漢朝皇室劉秀重新登上皇位後,又繼續沿用了漢這個國號。因為劉秀登基後,把都城從長安遷到了洛陽。所以從都城上來劃分,也有“西漢”、“東漢”之稱,另外從時間上,又有“前漢”、“後漢”之稱。其中,外戚王莽篡政後,遂改國號為新。這新字,就是革舊立新的意思,表達的王莽“革漢而立新,廢劉而興王”,並最終完成“再受命”的代漢過程。
東漢滅亡之後,就到了我們最熟悉的歷史階段,魏蜀吳三國鼎立。魏國的國號來源於,創建者曹操受漢獻帝的封賞。因為先前擔任過“魏公”、“魏王”的爵位。所以曹操的兒子曹丕代漢後,便稱自己的國家為“魏國”。蜀國又被稱為蜀漢,因為蜀國的創建者劉備常年活動於以四川(古稱蜀州)地區,所以,建國後,就用“蜀”作為了國號。
至於漢字國號的由來,是因為劉備的兒子劉禪,常以漢高祖劉邦的後裔自稱。於是便將國號改為“漢”。吳國,是由孫權建立,孫權主要活動於長江下游一帶。這個地方先前,周朝時期就曾經建立過吳國。又因漢獻帝曾封孫策為吳侯,魏元帝曹奐又封孫權為“吳王”,所以,孫權建立政權後,就把國號改為了吳。當然也有東吳一說,很多歷史學家認為吳國的地理位置在蜀國的東方,故又稱“東吳”。
三國之後,又出現了晉朝,晉朝的國號源自司馬昭的爵位,因為先前擔任過晉公,後又擔任了晉王,所以他的兒子司馬炎稱帝后,就把國號改為了“晉”。中國的歷史自古以來都是遵循分分合合的規律,所以經歷了很長一段時間的分裂後,又迎來了大統一的局面。繼亂世後,北周大將楊堅推翻北周政權後,建立了隨朝。
因為先前被封為隨國公,所以楊堅將國號改為隨。不過後來,楊堅認為:“隨”,有“走”的意思,恐其不祥,於是,把國號改為了“隋朝”。繼隋朝之後,取而代之的是唐朝,唐朝的國號,源於唐高祖李淵的祖父李虎。因為李虎輔佐北周有功,後被追封為“唐國公”,爵位傳至李淵。所以李淵太原起兵後,自稱為唐王,統一後唐高祖李淵廢隋恭帝楊侑,建立唐朝。
唐朝後,中國又進入了政權割據的混亂時期。後來,後周大將趙匡胤被任命為宋州節度使後,實力越來越強。最後發動了陳橋兵變後,黃袍加身自立為帝,統一了中國的大部分地區。國號宋,就是為了紀念宋朝的發源地宋州。但是宋朝崛起的同時,北方和西方的少數民族在此時期,也迅速崛起。建立了遼(契丹),西夏,金三個國家,與宋同時並存。遼國原成為契丹國,契丹是這個民族的族名。後來改國號為遼,是因為契丹人久居遼河上游,因此而更名為遼。
西夏國的國號,主要是因為當時西夏的統治者拓拔思恭是由夏州(今山西夏縣),而發展壯大的。一直到李元昊時,自立為帝,國號曰“夏”,主要是為了紀念原統治區域。又因其在西方,故被稱為“西夏”。金國的國號來源於,女真族的語言。因為女真一族的都城在上京(今黑龍江省阿城南),當時位於按出虎水(今阿什河一帶)地區。因為金字在女真語言中的意思是“按出虎”,所以女真人把他們建立的國家國號定為金。
經歷了長期的政權並立,中國再一次迎來了大統一。不過這次的統治者是來自於北方的少數民族—蒙古族。蒙古族建立了元朝,其中國號中這個元字。據《元史》記載:“元”的命名,是元世祖忽必烈定的。是取《易經》上“大哉乾元”句中的“元”,有大、首的意思。
不過也有人認為這與蒙古人的風俗和圖騰有關。更有人認為這個元字,出自於道家的讖語“元元之上,我為皇帝”。不管出自哪裡,但值得肯定是這個元字必然寓意著美好。元朝時期,因為統治者的自身原因,所以出現了非常嚴重的民族矛盾。元朝末年,連年的天災,加上元朝的多級統治。
最終爆發了大規模的農民起義,明朝的開國皇帝朱元璋順勢脫穎而出,建立了大明王朝。關於明朝的國號來源,也有很多說法。一種說法是因為朱元璋是白蓮教教徒,因為朱元璋最早投靠的起義軍是郭子興的紅巾軍。而郭子興正是白蓮教的組織成員之一,因為白蓮教宣稱:“黑暗即將過去,光明將要到來!”,藉以鼓舞人民反對黑暗的元朝統治。
所以,又稱“光明教”。因此朱元璋取得政權後,定國號為“明”。明朝末年,北方少數民族女真族再次崛起,在首領努爾哈赤的征戰下,女真各部落逐漸統一。最後建立起了與明朝抗衡的後金政權。後來清太宗皇太極,把女真族改為滿洲,國號由“金”改為了“清”。而先前國號後金的意思,一是金國的延續,二是因為宋朝時,女真人受制於契丹人,因此女真人經常用鐵弓射箭,來練習臂力。
而且,遼國國號中的遼字在契丹人的語言中由鐵的意思,以金為名意思是可以壓倒遼。後來金改清的原因,史學家們的見解都不相同。不過普遍認同的是皇太極主要為了避免引起矛盾,才改的國號。
閱讀更多 史官筆記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