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4 为何道士喜隐居?修仙也需有缘人,一个故事告诉你什么叫“仙缘”

都知道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宗教文化结合厚重的中国历史,总给人一种神秘感,许多小伙伴也会偶尔幻想自己是点石成金的活神仙,甚至历史上想要修仙升天的也是大有人在,那这些人最终成功了吗?这个我们无从考证,但我们可以从其他角度来看一下这个问题。

为何道士喜隐居?修仙也需有缘人,一个故事告诉你什么叫“仙缘”

佛说:天雨虽宽不润无根之草,佛法无边只渡有缘之人;基督说:好人上天堂,坏人下地狱。是的,每一个宗教都有自己的门槛,那道教的门槛是什么呢?其实简单,就一个“缘”字。我们常在一些神话类的书籍以及影视剧中看到这样的情景:一位颇有修为仙风道骨的老者遇到一个“有缘人”之后,不惜倾囊相授。

为何道士喜隐居?修仙也需有缘人,一个故事告诉你什么叫“仙缘”

关于道家的缘,下面讲一个小故事大概你就明白了。

在蒲松龄的《聊斋志异》中有这样一个故事,名字叫,说王生自幼仰慕道家,听闻崂山多道士,于是便启程去访仙学道,来到山顶果然见一道观。王生进门望老道士便拜,老道士说他吃不得苦,王生言之切切的说能吃苦。

于是,第二天老道士给他一柄斧让他跟随众人去采樵,每天如此过了一个多月,王生渐渐有了悔意。这一天,砍柴回来的王生发现观中来了两位客人,客人与师父正在对饮,天色渐渐暗了,老道士拿出一张纸裁成圆形,然后将纸贴在墙壁上,于是整间屋子都被皎洁的月光照亮了。

为何道士喜隐居?修仙也需有缘人,一个故事告诉你什么叫“仙缘”

其中一位客人一高兴,拿起一只酒壶,递给砍柴回来的众弟子,让他们尽情地喝,王生纳闷,一壶酒怎够一群人喝?然而这壶却是取之不尽;另一位客人举起手中的筷子向月中一掷,招来了嫦娥仙子献歌献舞,歌舞罢,嫦娥仙子又变成了筷子。

主客三人尚不尽兴,又移案月宫对饮。。。后来月光渐暗,弟子们点上蜡烛后发现屋内只有老道士以及剩下的酒菜。

如此,王生打消了回家的念头,继续留在山上,又过了一个月,实在受不了这份清苦,便向老道士请辞,顺便哀求老道士传授一点法术,老道士问他想学什么,他是这么说的:“每见师行处,墙壁所不能隔,但得此法足矣。”很直白,他想学“穿墙术”。老道士倒也爽快,就教他了,不过有一言叮嘱:“归宜洁持,否则不验。”他在山上练熟以后便下山了。

为何道士喜隐居?修仙也需有缘人,一个故事告诉你什么叫“仙缘”

回家之后,王生兴致勃勃的向妻子说起这件事,妻子不信,他便要表演给妻子看,结果按照老道士教他的操作,却把自己撞倒在地。

这个故事其实很讽刺,也说明了修仙不是人人都可以的,那这跟“缘”又有什么关系呢?说王生无缘仙路,其实就是说他没有斩断尘世之根,我们来捋一捋整个故事的线索,王生因慕道而上山,却因日子清苦而后悔,在目睹了师父与客人们的雅会后便又留了下来。至此我们就可以明白了,王生以为的修仙与现实差距不是一星半点,再一次决定留下来,其实只是想学一点师父那样的本事。

为何道士喜隐居?修仙也需有缘人,一个故事告诉你什么叫“仙缘”

而王生想学仙术的初始动机是什么呢?无非就是想为自己的俗世生活增光添彩,他绝非一心向道的虔诚之人。这一点,在后来临下山时向师父索取“穿墙术”便表露无遗,学什么不好偏学这个,难道不是贪心作祟吗?

因此,道家所谓的“缘”就很好理解了,既想修仙还又放不下俗世欲念的人,终究是无缘之人。那么,文章开头那个问题你有答案了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