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28 一張教育“拼圖”的背後蝶變——伊金霍洛旗成功試航“縣管校聘”改革深水區

11項大改革,下含13項分步驟和15項子舉措,這是伊旗教育領域綜合改革創新頂層設計架構圖。這張圖,直觀地反映了“縣管校聘”改革的軌跡脈絡。

如果以立體的眼光去探究,這更像是一張“拼圖”,一塊一塊拼接起來,就是伊旗教育蝶變的過程。

何為“縣管校聘”,“縣管”是指區(市、縣)級教育行政部門按照職能分工,根據相關部門核定的編制和崗位總數,依法履行對中小學教師的公開招聘、調配交流等職能;“校聘”主要是學校根據要求科學設置崗位、組織教師公開競聘,依法與教師簽訂勞動合同,負責教師的使用和日常管理。這個教育改革中的“熱詞”,質疑和讚揚幾乎等份。作為全市試點,伊旗率先試航,壓力當然有,但動力更加強大。

伊旗現有義務教育階段學校26所,其中完全小學20所,初級中學4所,與北師大合辦 九年一貫制學校1所,完全蒙古族中學1所。現有義務教育階段在校生19990人,共有教職工2895人。當優質生源開始迴流,優秀教師多勞多得、優績優酬,“縣管校聘”改革真的為伊旗教育盤活了一潭深水嗎?

誰都不能總在舒適區遊刃有餘

春天的風還是很硬,校園裡的桃樹杏樹還沒有抽枝散葉的跡象,倒是柳枝已經泛了青。孩子們的笑聲在下課鈴聲後一鬨而出,寂靜了45分鐘的校園馬上熱鬧了起來,青春的氣息被春風吹到了校園的角角落落。

這裡是伊旗高中。教學樓裡,宣傳欄上的“龍虎爭霸賽”幾個大字格外引人注目,旁邊的“龍榜”和“虎榜”上分別是剛剛結束的高三小組對抗賽的成績和試題及答案解析。這是青年教師培訓工程帶來的新變化。

“縣管校聘”改革推行一年後,校長張衛祥還是很滿意的,無論校風還是學風都發生了很明顯的變化,但他很坦率地承認這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

先後召開教職工大會7次,7易討論稿,70位教職工代表聚焦難點、直陳意見、倡言適度、力推改革,這樣的場景,張衛祥歷歷在目,“開會一方面是收取建議意見,另一方面是宣傳,形成改革的統一意見”他說。

2018年4月16日,伊旗高中作為伊旗“縣管校聘”改革中“競爭上崗”的第一批試點學校,正式開始“向內開刀”,第一批非高考統招科目的7名教師更像是政策的“試金石”。綜合前5個學期的考核結果,排名在後20%的人轉為機動崗。高考結束後的6月10日,高考的9大科目教師和教輔工勤崗位依次分批進行了定崗、轉責。

誰都不能總在舒適區遊刃有餘,這句話對那些在講臺上奉獻了大半輩子的老教師來說,似乎有些殘酷。但箭在弦上,不得不發。

“從方案制訂到落實,壓力太大,但沒有因事因人推遲或調整”,對於改革的阻力,張衛祥更願意在給予理解的基礎上遵守原則。那段時間,他的電話多到接不過來,有同窗,有同事,有朋友,有學生,更有曾教授他的老師,但還是有一部分不適合在現有崗位的教師被分流到下一學段或是其他崗位。

從普通教師到校長,張衛東始終沒離開教育行業,他深刻知道目前的改革意味著什麼。

高達六分之一的優質生源流失、優秀教師跳槽,家長有怨言,老師也懈怠,這是前些年伊旗教育的“頭痛病”,而教育改革又進入深水區。

開良方、下猛藥,更像是一場來自多年“頑疾”的倒逼之旅。

伊旗在兩年內,先後出臺《伊金霍洛旗教育綜合改革實施方案》《試點推行教育系統競爭上崗實施方案》,通過了《教師流動管理辦法》《教育系統崗位待遇管理辦法》等一系列方案,為深化教育體制機制改革夯基壘臺、立柱架樑,以校內轉崗、校際轉崗、退到人事局等一攬子配套舉措,穩步解決教師總量超編而結構性短缺問題。

競爭上崗改革,率先在第一中學、第四中學等3所學校試點推行,根據學校規模,依據上級規定編制標準,以生師比與班師比相結合方式核定教職工基本編制標準,按不超教職工基本編制25%的比例核定學校附加編制,按照學校規模統一核定工勤保安等其他崗位人員數量;考慮學校佈局調整、二孩政策、課程改革、教師交流等因素,給予教職工基本編制15%的機動編制,但要求三年內逐步消化。在定編定崗定責的基礎上,試點學校按照本校的競爭上崗方案,推行教師競爭上崗競聘工作,未競聘上崗教師通過轉崗後勤崗位或至低一學段任教、待崗培訓等方式分流安置,已分流61名教師至低一學段或後勤崗位工作,穩步解決學校教職工總量超編、教師結構性短缺問題,實現人員“能進能出、能上能下”。

“改革確實損失了一部分人的利益,但對更多人來說是激勵,如果這種激勵形成長期配套機制,效果絕對好。”張衛祥的話,在伊旗高中的成績單上有最直接的體現,2018年,蒙漢授高考本科上線率分別達66.7%和75.9%,其中漢授高考一本上線率達19.3%,較上年提高5.5個百分點。

從人人躲活兒到人人搶活兒

李逵、諸葛亮、賈寶玉……每一個井蓋上都是一箇中國傳世經典裡的人物,一路走過去,好像是一種文化的提醒。

這是北師大鄂爾多斯第二附屬學校。主樓一層大廳,除了頗具後現代風格的讀書角,便是幾幅一人多高的海報,都是今年新招錄的青年教師,有的還沒有入職,但提前被來來往往的師生所熟知。

“我個人認為科學的薪酬分配製度應該是一種導向,是一種激勵,更應該是對員工付出的一種尊重。目前許多公辦學校的績效工資與教師工作的量與質沒有必然聯繫,是一種變相的大鍋飯,稍微拉開一定差距就會引發矛盾。”校長袁慶國在2018年述職報告中這樣寫道。

這番話,正是伊旗教育改革的初衷——減少人員,提高收入。而北師大鄂爾多斯第二附屬學校便順理成章成為經費包乾制度改革的第一個試點學校。

2017年,伊旗在北師大二附校推行“經費包乾、二次分配”公辦學校體制改革,批准了《北師大二附校人事及經費制度綜合改革校內二次分配方案》,按照規定編制及學校規模將教師工資、校長基金、績效工資、公用經費等學校運行費用統一核定,撥付學校自主分配。學校依據基礎性績效、課時工資、崗位工資、項目性績效、教齡工資的方案進行二次分配。

比如給井蓋“化妝”,是“蓋世英雄”項目組的創意課,直接和教師的項目性績效掛鉤。

改革方案倡導教師可根據自身興趣特長,自行成立項目組,然後申請學校公開“招標”的項目和自我創新項目。目前學校已經批准了綠色課間、蓋世英雄、嘉言項目十幾個項目組。項目性績效把“要我幹”,變成了 “我要幹”,教師的積極性明顯提高。

“自從實行經費包乾後,每個教師人均增加收入20%,積極性一下子就提高了,很多女教師產假都沒休完就來上課。”教師王媛慧笑著說。

通過改革,二附校擴大了學校辦學自主權,99名教職工承擔了134名教職工的工作任務,成功實現了“多勞多得、優績優酬”,留住了一大批國內知名院校畢業的優秀教師,激發了教師工作主動性和創造性,實現了人人搶著乾的局面。

改革帶來的良性循環效應正在顯現,學校徹底解決了生源問題,也穩定了教師隊伍,創意教學頻出。以2018年7月招生為例:小學計劃招生140人,結果報名近500多人;初中計劃招生140人,結果諮詢報名人數近千人;教師的流失率從原來的25%以上降低到今年的1%,更多教師開始在本地買房、結婚、生娃、紮根;校園戲劇《天之驕子·鐵木真》入選北師大教育集團慶祝建國70週年獻禮劇目並將在國內外巡演。

當來自伊旗的“經費包乾”經驗被北師大教育集團在全國推廣,給了伊旗教育改革莫大的信心。“以此來看,說明我們的改革是必要的,也是可推廣的。”伊旗教育體育局人事股主任王飛虎說。

不用“熬”也有好待遇

“評優評先都先考慮一線教師,還提倡老教師‘讓崗’,我才能順利晉級副高職稱,不僅提高了待遇還激勵了我們好好幹,這是我以前所在學校做不到的。”伊旗一中英語教師楊麗是從巴彥淖爾市“跳槽”過來的,她坦言“借上”了伊旗教育改革的東風。

為了解決學校在編不在崗、後勤教輔過多、中層超配、工作量不足不均、績效分配等結構性矛盾,伊旗,推出職稱評聘制度、改革獎勵績效分配製度、校園長職級制度等一攬子配套改革,讓年輕教師不用熬資歷、熬年齡也能有晉升空間。

按照“老人老辦法”“新人新辦法”,規定男滿55週歲、女滿50週歲的非一線教師主動讓出高級崗位、一線教師可自願讓出高級崗位,原崗位待遇不變。從2017年起,評聘高級職稱教師必須為一線任課教師且取得高級職稱後必須一直在教學一線服務至男滿55週歲、女滿50週歲,中途離開一線崗位,崗位待遇自動降低。截至目前,已有19名教師主動簽署讓出高級職稱協議書,53名新聘高級職稱教師與所在學校、教育局簽訂三方協議。

在伊旗教育行業,同樣都是拿績效工資,而首檔與末檔差距高達2萬元以上,這讓很多人既“眼紅”又不得不服氣。

為了最大限度發揮激勵效應,伊旗除了為一線教師前75%的教師分檔次拉大差距發放獎勵性績效,還規定在學校連續2個學年度綜合考核均位於前5%的一線教師、阿鎮地區教師獲得自治區級以上“優秀教師”等榮譽或基層教師獲得市級以上“優秀教師”等榮譽的教師,均可享受高聘一級專業技術崗位職務的工資待遇;在學校連續2個學年度綜合考核中均位於後3%的一線教師和綜合考核中均位於後5%的非一線教師,執行低聘一級專業技術崗位職務的工資待遇。

對校園長從任職資歷、業務水平、辦學滿意度等6個方面進行考核,將職級評定為4個級別9個檔次。在原工資待遇不變的基礎上,另籌資金核定職級工資。2018年,有8位校園長晉升了職級檔次,發放71.3萬元。另外,單列校園長的職稱崗位,每年根據校園長的辦學業績按照30%左右的比例進行評聘,既淡化了校園長職務意識,強化了職業意識,又有效化解了校園長與教職工在職稱評聘上的矛盾。

“評聘過程都很公平,提高了教師的積極性,老師更敬業了,對學生的關注更多了,學校的氛圍更好了。”伊旗一中的教師宋潔一語道出了提高教師待遇所衍生出的一系列正向效應。

因此,2018年,伊旗在全市義務教育學校教育教學工作會議上介紹深化教師隊伍體制機制改革經驗。

這是從蛻變到蝶變的開始。

2018年,全國教育大會提出:要深化教育體制改革;黨的十九大報告明確指出:必須把教育事業放在優先位置。

教育改革難點很多、路很長,但怎麼拉直問號,首先需要破冰大鍋飯、平均分配困局,解決“幹多幹少一個樣、幹好幹壞一個樣”頑疾。

伊旗先行一步,以“縣管校聘”改革為抓手,提高“含金量”,突出“靶向性”,剜除了一系列“痛點”,呈現出一長串亮點。

2018年,“校園長掛職、校園長論壇、校園長國學培訓、鄉村學校質量提升、德育幹部與班主任能力提升、青年教師能力提升”等培訓項目深受好評,組建了19個名師工作室,2018年成功承辦了全國名師工作室聯盟首屆工作室創新發展特色成果博覽會,展示了伊旗“1+1+X+N+Z”學科名師工作室發展成果;啟動了6所學校、總投資6.6億元的PPP項目。已建成特類甲級(自治區示範)幼兒園6所、特類乙級9所;縣域義務教育均衡發展成果不斷提升,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小學、初中差異係數分別縮小至0.49和0.39,小學、初中適齡兒童少年入學率分別達100%和99.8%。生源流失率由上年的9%下降為6.7%;中考均分逐年提高,穩居全市第三,與第二名差距逐步縮小……

“我們的頂層設計前所未有,教育資源投入前所未有,體制機制改革前所未有。”伊旗教育工作委員會主任,教育體育局黨組書記、局長賀佔平連用了三個“前所未有”道出了改革的力度和深度,這是改革成果的前因。

伊旗現有50所中小學幼兒園,怎麼能保證整個改革進行中規範、公開、公平,所有環節經得起考量。賀佔平深知,這是一場硬仗,而剛剛的勝利不過是下一場衝鋒的“集結號”。

“我們是用待遇留人,用機制留人。下一步會積極穩妥地將改革模式全面推開,打出‘組合拳’,既要考慮教育整體情況,下好‘一盤棋’;也要結合學校實際,因校制宜,不能‘按下葫蘆浮起瓢’,讓改革成系統見長效。”他說這些話的時候,夕陽的餘暉正投射在他面前厚厚一摞的改革文件上,折射出一團團溫暖的光。

就如一個個“小目標”,漸次拼接起一幅百年教育百年夢的“大圖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