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能够击败百万太平军的湘军,为什么在甲午战争中却无法攻克日军?

wonderdch


太平军后期的战斗力很低,跟明治维新后的日军完全不是一个概念

首先说明一点,甲午战争时清廷参战的主力是淮军,当年曾国藩攻克天京后就把湘军主力给解散了。但淮军和湘军的性质差不多,也可以拿来替换去比较。

太平天国运动是中国近代一场非常重要的事件,这场运动虽然以失败告终,但它却彻底地改变了晚清的历史走向,为日后汉人掌权以及辛亥革命打下了基础。

太平军在刚刚兴起之初,其战斗力还是非常凶悍的,打得八旗和绿营是哭爹喊娘,以至于清廷不得不启用地方团练。

不过随着战争的进行,以及太平天国的内讧,当年那帮作战凶猛,信仰坚定的“老广西”都渐渐打光了。而太平军在招募新兵的时候也没有太严格的选拔制度,什么社会二流子都能进,这一点跟湘军相比差之甚远。人家曾国藩招兵就非常苛刻,地痞混混之流一概不予录用。而且湘军都是由乡党组成,大家都是亲戚朋友,因此凝聚力非常高,在战场上抛弃战友擅离职守的情况极少发生,高素质兵源帮助湘军愈战愈勇。

到了战争后期,经常是几万湘军追着十几万太平军打。在天京保卫战中,李秀成率领20万太平军愣是没打退曾国荃的5万湘军。而在天京城破之时,城内的太平军战士尚有10万,这个兵力与湘军基本相当,但结果还是被KO。(后期的太平军战斗力真的不行)

实事求是的讲,太平军仍旧是一支传统的农民军,特别是后期太平军简直就是一个流动收容所,里面什么人都有,都是来混饭吃的,其训练水平和战斗意志可想而知,很难和军纪严明的湘军对抗。

但是话又说回来,湘军和淮军难道就是现代军队吗?

显然不是!

湘军和淮军同样是两支封建军队,这种军队打打农民军还可以,但要是真的碰上现代军队,那就歇了。而甲午战争时的日军正是一支现代军队,其单兵素质,战斗纪律,战斗意志都远胜于湘淮两军。

举个很简单的例子,在平壤之战时,淮军和日军的兵力基本相当,武器也基本一致,而淮军还有坚固地平壤城墙做依托,明显是战友优势。(甲午战争时期的淮军)

而当时日军的水平也很一般,其战法就是猛冲,无脑式猛冲,这种冲锋式作战方式一直持续到日俄战争时代。日本所谓的军神乃木希典就特别喜欢这种霸气冲锋,而现在我们管这种作战方式叫“千里送人头”。(甲午战争时期的日军)

日军的狂热冲锋肯定是杠不过淮军的子弹,几轮冲锋下来日军被打得是七荤八素,遭受重创。可就在日军束手无策之际,淮军突然撤出了平壤城,这让日本人都蒙了,幸福来得太突然了!随后日军便伏击了撤退的淮军,取得了平壤之战的胜利。

那么淮军为何在占有优势的情况下突然撤退呢?

因为子弹用光了。

其实淮军在战前准备的弹药还是比较充足的,但是由于训练不到位,淮军士兵的射击精度贼差劲,使用子弹也没有节制,完全就是用弹雨压制日军的数次冲锋。如此一来淮军的弹药消耗飞快,仅一天时间,七十多万发子弹就几乎打光了。

假设淮军有免费续杯的子弹,那么即便把全国男子都填进去,日本人也拿不下平壤城。但子弹毕竟是有限的,于是在子弹告罄之前淮军只得仓皇撤离。

当然,现代军队的定义不只是训练,其综合保障体系也涵盖其中。要知道在甲午战争时淮军的粮食都需要自筹,朝廷是不管的。至于弹药和军饷也差不多,都是由地方分摊,这很容易出现扯皮的情况,极大地影响军队战斗力。

试想这样一支军队怎么可能是日军的对手?


千佛山车神


首先击败太平军,不仅仅是湘军的功劳。在江浙歼灭李秀成主力军团的是李鸿章的淮军,消灭李世贤主力军团的是左宗棠湘军。

歼灭陈玉成主力军团的是,湘军鲍超和多隆阿八旗军联手的战绩。从西北回师的太平军最后主力军团陈得才军团20万大军,是僧格林沁消灭的。曾国藩湘军主要是攻克了安庆和天京,湘军只是消灭太平军的清军一部分力量,并不是百万太平军,都是湘军消灭的。

而且在甲午战争战场上,湘军也不是主力军。甲午战争主力是淮军,东北练军,山东新兵,河南练军(毅军50多个营),以及一部分湘军。清军的失败是整个体系的失败,而不是某一个部队可以挽救的。

首先将领都没有接受过完整近代军事教育,比如,聂士成以武童生身份投效庐州绿营,左宝贵出身江南绿营,叶志超乃淮军旧部。他们的近代军事知识,就是在镇压太平军的时候,从洋枪队哪里学到了一些过时的欧洲线式战术。

毕业于天津陆军军官学校1000名学员,只能当教练,不能进入军队野战部队担任军官。清军的理论火力是日军的10倍到20倍,还是停留在洋枪队带来的线列战术。在战场上他们呆板地排成整齐线列,然后在拉栓步枪的火力下一排一排地倒下,而采用新式陆军操典的日军则更多选择俯卧射击。

其炮兵仍旧属于步兵编制,战前临时播发到各炮位,就不用说炮兵集火射击了,起码落后日本炮兵三代。清军本身没有预备役制度和战场救护制度,编制更加落后,只有营级编制,而日军是野战师团编制。这一切都导致清军很难在甲午战争击败20万日本陆军,即便主力全是湘军,最后也是惨败的下场,因为湘军的战斗力并不超过,毅军,淮军和东北练军这些部队。


深度军事


太平天国军比明治维新后的日军还强?这是什么逻辑!

先来看湘军的历史

1、湘军的本质是:书生+山民组合,即:

“用诸生讨训山农。号曰湘军”

2、初始湘军为:湘潭招募水军四营,以褚汝航、夏銮、胡嘉垣、胡作霖为营官;衡州招募水军六营,以成名标、褚殿元、彭玉麟、邹汉章、龙献琛为营官;陆勇十三营6500人,以塔齐布、周凤山等为营官;水路以以褚汝航为各营总统,陆路以塔齐布为诸将先锋,合计人数:1.7万人(包括后勤人员).

3、1860年江南大营被太平军攻破后,湘军成为大清在南方唯一可以依靠的力量;1864年湘军攻破天京时,湘军人数达到12万人;曾国藩出于避忌,在攻克南京后,就解散了湘军,改建长江水师;曾国藩解散湘军的原因,除了避忌之外,还有湘军暮气的原因:1858年三河之役后湘军锐气大减;1861年湘军就发生朱品隆、唐训义不支援湘军的事情,让曾国藩感叹此风一开,湘军不复再用。

这或者就是1861年年底曾国藩让李鸿章回合肥组建淮军的原因。

淮军在营制、命令系统、自筹军饷等方面和湘军一样,唯一不同的是:淮军用洋操训练,兵器用火器、聘请西洋军官作为教官。

湘军火枪队

简单说,淮军就是湘军的升级版。曾国藩有了升级版淮军,自然就可以解散暮气、不团结的湘军了,仅仅留下左宗棠部和湘军水师(改成长江水师)。

4、湘军暮气的原因,在于湘军原始士兵在战争中不断损耗,只能招募老气而滑头的老勇,甚至太平天国的降军。“新集之兵,莠民之贪惰者尔”——这就是攻克南京后湘军的基本情况。加上因为湘军没有军饷,只能靠洗劫来补充军饷和提振士气,洗劫最出名的是曾国荃的吉字营和鲍超的霆军。

5、1895年3月,湘军在牛庄之战、田庄台之战被日本山县有朋率领的第一军和大山岩率领的第二军围歼。

6、无论湘军,还是太平军,基本上都是以湖南湖北人为主,本质上太平天国战争就是湖南湖北人自己人打自己人。


日本陆军

和湘军在牛庄、田庄台作战的日本陆军第一军、第二军,都是在1894年9月组建,在战后1895年5月28日即解散。

即:和湘军作战的日本陆军并非常备军,更多是后备役。很可能是日本当时的财政无法支撑大规模的常备军,而不得不战时临时召集、战后解散。

日本陆军是学习德国,和淮军学习德国的思路是一致的。但日本建立的是近代化的部队,而淮军并非近代化部队。


总结

湘军打太平军,是自己人打自己人,水平相当;湘军和近代化的日本陆军作战,除了人数有优势之外,根本不足以相提并论。


每天原创,给你有价值的观点!
随手关注,你的支持才是动力!

历史哨声


诚邀,如题。湘军是大清历史上最后的一只精锐力量,自僧格林沁的蒙古骑兵被捻军消灭后,不管是咸丰还是同治帝都不得不依靠湘剿灭叛乱,稳定统治。湘军也不负圣望,在曾国藩的领导下终于消灭了太平天国割据政权,然而在稍后的甲午海战中,湘军却没有大展雄风,这是为什么呢?

这个原因有很多,不过其中最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太平军和日本军队的战斗力相差太多了。

其实太平军没有什么武艺,可是特别齐心,打起来以死相拼,可以忍饥挨饿。一旦清军释放火器就趴在地面上,枪声略微稀疏就勇于英勇冲锋。可是这种战术遇到了悉数装备洋枪的淮军,喜欢建设土墙,装备很多刀矛手保护火器手的湘军,显然就不管用了。因此,太平军最后数十万人也打不过10多万湘淮军。在天京20万太平军无法打败3万湘军为天京解围也是一个道理,特别是到了后期,太平军的肉搏战才能下降也非常厉害,非常依靠洋枪,可是其洋枪数量不如清军,特别是清军还有洋炮,太平军失利也就很好理解了。

但是日本就不同了

日本自明治维新后,海军建设不断加强。作为一个正规国家军队,日本海军在甲午海战以前几年大力购买欧美先进军舰,彼时的湘军早已被清政府分裂到各种部队中,无论是训练还是将领的指挥艺术都不如日军,失败也是意料之中的事情了

以上就是小编的看法,如有出入还请斧正


电视剧里看历史


首先,剿灭太平军的不仅仅是湘军,只是曾国藩湘军最出名。

剿灭百万太平军是清军多支武装力量综合的战果。包括,摧毁陈玉成主力的多隆阿军团,歼灭太平军最精锐北伐军的僧格林沁马队。在苏杭地区彻底歼灭忠王主力的李鸿章淮军和洋枪队。

打击太平军最后2个最大军团李世贤军团和黄文金军团的楚军,围攻陈得才军团的蒙古马队,豫军,皖军等等。太平军多一半都是清军其他武装歼灭的,曾国藩直属湘军的战果大约是最多三分之一。

同时,到了太平天国覆灭以后,湘军战斗力也大幅度下降了。太平军封了2000多个王,湘军也封了一万多个挂名提督,挂名总兵和挂名副将。军营里到处都是私自结社的哥老会,各种闹饷和哗变,就连鲍超的湘军都发生了大规模哗变事件。

最后,曾国藩湘军一下子裁减到只有17000人。到了甲午战争实际参战的湘军,其实只有5700人。在参战的十几万清军当中,只是一个配角。

在甲午战争牛庄战斗,湘军对战日军第3师团7个步兵大队,第5师团6个步兵大队,还有2个骑兵大队,1 工兵大队,1个炮兵联队。最后湘军阵亡1000多人,负伤700多人,被俘698人。合计损失2400多人,日军伤亡398人。

从参战人数和伤亡比来看,超过了抗战大多数战斗,可以说湘军打的非常顽强。但是甲午战争失败,不在于湘军是否参战,而是清朝的军制太落后了。


历史救生圈


太平军其实就是农民组成的匪徒,一没文化,二没常识,三没纪律,他们之所以能够一路凯歌,主要是因为两个原因。


第一,清王朝的军队已经腐朽到拉不开弓的程度了,入关时杀气腾腾的满清八旗已经堕落为了纨绔子弟,养马溜鸟,圈地包妓,基本上连马背都上不去了,然后又不信任汉军汉人,处处提防,处处掣肘,清王朝的国防基本上就是一扇已经腐朽到家的木门,随便谁上去踢一脚就能摧枯拉朽地倒掉。所以拿着长矛饱食终日的一群八旗兵面对拿着锄头已经饿疯了揭竿而起的农民和矿工,谁输谁赢还说不定。


第二,打江山和治江山是有很大差别的。打江山需要的只是一股气,当年清军入关的时候就是一小股势力,把劲使到一个点上,摧枯拉朽地撞垮了一整个系统完善,还有备份的大明王朝。而治江山需要的是文化,制度,人才,保持生产发展,社会稳定。治江山的成本是比打江山高很多的。蒙古人能够很容易打下半个世界,但是争权持续的时间不长,因为打很简单,到一个地方像蝗虫一样杀光抢光就行了,但是要好好把一个地方发展起来,却不是这么简单。太平天国,其实就是一群蝗虫,走到一个地方,就疯狂抢掠,供自己不切实际的理想,和那一群所谓的王享用。其实对老百姓,比起腐朽的清王朝来说,太平天国时更大的劫难。


太平军是汉人匪徒组成的部队,而湘军是为专门应对太平军而诞生的汉军。汉人管理,汉人筹措军费,汉人上战场,两者唯一的不同就是,太平军没文化,湘军有文化。到了后期,湘军文化凝聚力越来越强,而太平军还努力把最有文化的杨秀清弄死。所以结果也就高下立判了。


而后来的日军,是明治维新的产物,不但很好地继承了传统东方文化,还吸收了西方文化,不但有文化,还主动学习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拉开了整个一代的代差。日军对后来的湘军,淮军,北洋,完全是降维打击。你一群用封建文化礼教组织起来的农民,和接受过西方军事教育,训练有素的杀人机器比起来,就是羔羊。


甲午清军——


甲午日军——



中国地大物博,照理说日军进来了,真的要是全民统一抗战,打持久战,日本人耗也会被耗死。无奈就无奈在清王朝太腐朽,他们为了自己统治的稳固,不惜割地赔款,也时刻担忧内部有人揭竿而起,推翻自己的腐朽统治。对于这样的上层,下层再努力,再不怕死,也没有什么用,十个李鸿章,十支北洋舰队,也是摆设。


最后还有一个很重要的需要说一下的事,湘军在平过太平军以后,随着曾国藩的隐退,也就土崩瓦解了,分化出来的淮军发展为后来李鸿章的北洋,技术上是在往现代化军队上走,但是根基还是一支汉人的私人武装,以一支封建私人武装去对抗一支西式现代化军队,后果是可想而知的。


HannibalLecter


朕史上次就说了,清朝军队打太平天国的时候,非常卖力,视死如归。但是在对待英法联军的时候,那战斗力简直不敢恭维。说起来就是一肚子火,打自己人的时候,往死里整,打外国人的时候,像个龟孙子似的。要是湘军把打太平天国那种勇气,用在对外入侵中,谁敢欺负中国人。我都怀疑,当时的满清是不是中国人。

还有人说,太平军非湘军一家所灭。就算是不是湘军,他也担当了灭太平军的主力军,那种攻天京城的架势多牛逼。没人退缩,但是英法联军进入北京的时候,皇帝为什么还要逃跑呢?对付太平天国的勇气在哪里?难道清政府把湘军留着对付太平天国。

我们先看看英法联军入侵北京的时间,是公元1860年,而太平天国灭亡的时间是1864年。也就是说,英法联军入侵北京的时候,当时的湘军还在对抗太平军。英法联军入侵北京后的第四年,也就是1864年8月,太平天国首都天京被湘军攻陷,洪秀全之子幼天王洪天贵福被俘,太平天国灭亡。攻陷天京的湘军在当时,可谓名声大噪。但是,在此后的战争中,却悄然无声。

1853年,湘军由曾国藩创建,湘军在当时分陆军和水师两种。其营制主要采用明代著名军事家戚继光《纪效新书》和《练兵实纪》中的”束伍”成战法。湘军在武器装备上,都是向外国采购洋枪洋炮,还自设船厂,仿造新式武器,战斗力在当时可不弱。太平天国后,湘军在甲午中日战争的时候,和日军也有过接触,不过离剿灭太平天国运动已经过去了31年。曾经的参战的帅小伙,已经成了糟老头。

公元1895,光绪二十一年“中日甲午战争”中日在牛庄进行了一场战争,这场战争被称作“牛庄战役”战争的结果是以清军战败而告终,参战的湘军全部殉国。对于战场战争的评价,有人说清军并非怯战,而是后路被切断了,最后不攻自破。此外,清军内部不和,贪生怕死肯定存在。而日本是有备而来,战备精良。当时的清政府投入的军队有限,援助的部队到达以后,隔岸观火,潜伏不出。这个和怯战,贪生怕死没有什么区别。晚晴内部已经非常腐朽,当时的清军根本不卖力,最终逃避不了是灭亡的命运。


谋士说




因为从军制,指挥,装备上均已经落后了啊,还是一支“前现代”陆军,当然无法打过现代化的日本明治陆军。然而老湘军虽然各方面落后,但凭借着一股血气之勇的传统,在甲午战争后期的牛庄/田庄台之战中虽败犹荣,给予了日军以相当的杀伤。

光绪21年2月,日军攻陷盖平,海城,进逼辽南,此时老湘军魏光焘,李光久部奉命迎敌。李光久为湘军宿将李续宾之子,从戎10年,长期带兵防守长江,骁勇敢战,无纨绔虚骄之气。3月3日上午9时,日军第一军,第三第五师团抄袭清军牛庄后路,魏光焘军前进至四台子,策应李光久,次日,日军分三路直扑牛庄,湘军火器不足,且落后,但依托街市,以少数格林连珠炮,两磅开花炮以及老式劈山炮奋力抵抗,左营营官记名总兵余福章受伤不下火线,依旧持刀指挥部下反击,最后中炮阵亡,右营营官副将沈宝堂中枪折臂,帮带参将陈胜有战死,炮队营官肖有元中炮重伤,但依旧指挥部下瞄准日军,轰垮日军盘踞房屋多所。

在牛庄东北,魏光焘部中营亦与日军展开肉搏战,总兵衔副将罗吉亮身负枪伤多出,拒下火线,帮带游击魏极富阵亡。日军进占牛庄城区中心后,以海神庙为联队指挥所,李光久亲率主力中营对海神庙进行突击,日军猝不及防,死伤超过百人,但由于湘军兵力寡不敌众,无法抽调兵力扩大战果,李光久部只能占领海神庙附近教堂死守,麾下副将谭桂林在突袭海神庙时,中枪重伤,但依旧指挥部下夺取日军速射炮一台,转头轰击日军,最后伤重阵亡。左营营官贺长发身受重伤,但依旧手刃日军追兵三人,最后与敌同归于尽,都司邓敬才被日军枪弹射中胸腹,血流如注,亦与逼近之日军展开近身肉搏。

战至黄昏,魏光焘,李光久麾下15营湘军,伤亡惨重,只有大约7营尚有战斗力,不得不在刘树元部接应下,逐次撤出牛庄,撤退向田庄台方向,宗泽亚在《日清战争》中记载,此战被誉为日清战争中规模最大,最残酷之城市攻坚街巷战,一日之内清军战死1880人,被俘698人,日军战死115人,400余人负伤。

3月9日,清军与日军再战于田庄台,清军兵力为宋庆麾下清军2万,大炮40门,但清军中新兵众多,且各军互不相同统,各自为战,缺乏整体协调的作战计划。日军兵力为19000人,大炮91门,上午8时,战斗打响,第三师团与第一师团对田庄台进行两面夹击,并吸取牛庄之战教训,命令工兵开始焚烧民房,以驱逐在民房中顽抗的清军,由于炮兵火力被数量质量均占优势的日军迅速压制,守军中的淮军各部首先溃散,湘军魏光焘,李光久残部以及刘树元五营拼死拒战一上午,得知后路友邻部队已撤后,只得向营口方向转进。此战日军由于战术得力,压制火力强劲,累计伤亡仅200余人,清军累计阵亡1000余人,多为魏,李,刘麾下湘军。

甲午之战中,湘军以22营八千武器陈旧之众,与日军两师团将近三万人拒战五昼夜,给予日军以能力所及范围内之杀伤,实在是虽败犹荣,无愧于30年前组建初期老湘军时代的声名以及三湘父老的嘱托和期望


用户69792950182


甲午战争永远是中国历史上的痛处。可以说这一场战役影响了后来整个东亚的局势,甚至影响到了全世界。其实在甲午战争之前。在甲午战争之前虽然日本已经是明治维新有几十年了,但是这个时候日军还没有真正的对外打过战争,所以自己的实力也是有点担心的,虽然说清朝这个时候被列强欺负,但是也是号称亚洲第一。但是甲午战败,导致局势彻底改写,日本人迅速的膨胀,也为了后来的九一八事件,和日军全面侵华战争埋下了隐患。

甲午海战的时候,这个时候早就已经没有湘军什么事了,清朝湘军最顶峰的时候就是曾国藩和左宗棠时期,这个时候湘军在曾国藩等人的带领下灭了太平天国,保住了大清的江山,湘军最多的时候发展到了三十万之多。但是后来曾国藩也是主动裁撤湘军,从几十万一下子就裁撤到了几万人。而且左宗棠和李鸿章的湘淮之争也处于下风,后来左宗棠死了之后,湘军也就基本上淡出了清朝的历史舞台了。

到了甲午战争的时候,这个时候那里还要什么湘军的影子,曾国藩等人都死了二十几年了,左宗棠也死了十几年了。已经没有人记得湘军了。

甲午海战主要就是李鸿章的淮军,李鸿章这个人呢不知道怎么说了,历史上对他的评价褒贬都有,当然甲午战败不能怪李鸿章一个人,慈禧,光绪这些大清的最高统治者都是有直接的责任的。但是我们都知道,当时的北洋舰队直接负责人就是李鸿章,甲午战败首先责任人肯定就是李鸿章。比如说当时袁世凯的新军其实也算是有点小成就了,当时袁世凯在甲午战争的时候主要就是负责后勤,一开始他就主张让新军当做主力,但是李鸿章没有同意。

甲午战争的爆发有充足的时间给大清准备,从朝鲜战场一直打到关内,大清都没有抓住机会。

如果甲午战争能够取胜的话,那么后来也就不会有日本如此的嚣张了,肆无忌惮的入侵中国。

我们应该铭记历史,努力发展,只有自己强大了才不会被欺压。弱国无外交,强国才有话语权。


中国历史研究所


上面这个问题在逻辑上似乎有问题——湘军能够击败百万太平军和击败日军之间,并无因果关系。个人认为,湘军输在几个“气”。

一是“过气”。湘军灭太平军是1864年,甲午战争是1894年,整整30年了,湘军已经不是当年的湘军,已经“过气”了。甲午战争时,淮军无论在武器装备还是兵员素质上都比湘军高,尚且在水陆两个战场完败。“过气”的湘军上去之后,更是输得一塌糊涂,比淮军表现还要差。

二是“暮气”。曾国藩还没彻底消灭太平军时,就发现湘军有了暮气,这也是他让李鸿章新建淮军的一个重要原因。历史上,一支军队超过30年没打过仗,一直处于和平时期,就常常产生暮气,而且积重难返,而湘军到甲午战争时已经超过30年。

三是“土气”。曾国藩当年挑选士兵,坚决不要城市兵 ,而要那种“脚上有泥、手上有茧”的农村兵,换句话说他喜欢“头脑简单、四肢发达”的兵。这就导致湘军很土,单兵素质和能力不高,面对日军尤其如此。

有句话叫做“内战内行,外战外行”,就是这个道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