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7 區塊鏈,讓現有商業體系開始推倒重建!

一方面是國內對代幣,對ICO的強監管,另一方面是為搶佔未來商業和科技制高點而在區塊鏈技術上的角力,可以說,國內區塊鏈的發展目前正處於“混沌”階段。

但是,區塊鏈之於未來的意義卻顯而易見,它被稱為第四次工業革命,甚至是生產關係的重大變革,標誌著分佈式商業時代的來臨,並將開啟數據價值化的新世界(6.180, -0.04, -0.64%)。能否在區塊鏈技術上搶佔先機,決定著一個國家,一個企業對未來的話語權及其地位,這也就是很多國家和地區不斷為區塊鏈產業提供各種優惠便利政策的原因。

最新消息顯示,海南正式授牌了國內第一個區塊鏈產業試驗區,同時韓國首爾市長也宣佈推進區塊鏈產業的五年計劃。很多大公司在區塊鏈的研發上更是不遺餘力,近期,阿里巴巴提交了允許“行政干預”的區塊鏈專利申請。

那麼,如何看待區塊鏈技術?如何理解區塊鏈將要改變的商業世界?如何詮釋區塊鏈呈現的技術及其改變的商業模式?《中國經營報》記者採訪了諸多業內人士,探討目前有關區塊鏈的一些關鍵問題。


區塊鏈,讓現有商業體系開始推倒重建!


新的問題是區塊鏈誕生的前提條件

作為民營企業的漢能,曾經以一段始於上世紀90年代的“水電傳奇”,揚名於中國商業世界。

一代互聯網經濟的發展正在不斷帶來新的困窘和問題。

早在2014年,IBM在其發表的物聯網白皮書《設備民主》中給出了這樣一個結論:當2050年聯網在線的設備達到1000億臺時,通信帶寬以及中心數據庫都不可能承擔傳輸、存儲和處理這個當量的數據,而且這個數量級設備的身份認證也是現有技術無法管理好的。

不僅如此,針對越來越多的基於用戶數據所進行的商業模式上的創新,2018年4月,歐盟正式實施了旨在進行個人數據保護的GDPR法案,這也讓互聯網經濟模式創新與用戶個人數據隱私之間的矛盾被提上歷史議程。然而在GDPR法案的平衡保護背後,仍然難以從根本上解決用戶個人數據隱私被不當利用的現實。

與此同時,Uber、Airbnb、TaskRabbit為人們呈現了共享經濟的魅力,但在“數字經濟之父”Don Tapscott 及其兒子Alex Tapscott(二人曾合著《區塊鏈革命》)看來,“大多數這類公司實際上都是服務的聚合者,通過充當中間人的角色把服務彙集並加以出售,最多隻能算是聚合經濟而非共享經濟。更重要的是,比如世界著名民宿平臺Airbnb 上的房屋所有者們只能收到他們所創造價值的一部分,並且每筆交易的結算時間都很長。更令人擔心的是,Airbnb 或許會存儲數據來實現其他經濟價值,房東和顧客的隱私問題無法得到保障。”

可以說,數據篡改、用戶隱私以及價值分配問題一直伴隨著一代互聯網企業的創新式探索,如影隨形,飽受詬病。所有這一切,都為區塊鏈的誕生準備了前提條件,區塊鏈不僅是千億設備級物聯網的最優雅的解決方案,而且對於真正地實現所有權與使用權分離的共享經濟社會來說,區塊鏈同樣有可能是最優的技術支持,在對個人數據價值的確權與交易模式方面,區塊鏈也將開啟一個“消費即投資”的新時代。

原機鋒網創始人,被稱為“中國版 IOTA”的 BAIC創始人談毅在說到區塊鏈釋放的數據價值時就表示:“區塊鏈重塑了一種新的生產力關係,讓消費者做了甲方,去顛覆和重新分配了原來屬於股東的利益,這正是區塊鏈所帶來的魔力。”

深圳中創人工智能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辜勤華告訴《中國經營報》記者:“區塊鏈技術實際上是重構商業模式的技術基礎,只是在新的生產力關係之下,價值創造的模式也發生了改變。”

北京大學匯豐商學院管理學教授魏煒也指出:“站在區塊鏈的思維上進行企業設計時,不再是傳統的站在企業邊界來考慮自己的價值創造,而是站在生態系統的邊界來看企業的價值創造。因此它打造的不再是一個單純的企業,而是一個個的生態系統。”

那麼,如何理解區塊鏈的核心價值呢,如何在市場上的炒幣迷霧中重新發現區塊鏈所解決的真正的市場需求,如何基於未來的需求創建新的商業模式呢?


區塊鏈,讓現有商業體系開始推倒重建!


從物流到信息流到價值流

追溯人類技術革命的軌跡,從汽車、飛機、輪船的物流技術,到以互聯網技術為基礎進行信息通訊的信息流技術,人類社會正在進入一個數字化的時代,但是,當大量的價值載體都被數字化之後,這些數字化的價值如何進行交換、傳遞、轉移就會成為一個問題,而區塊鏈恰恰解決的是一個價值流傳遞的問題,這也是區塊鏈受到高度關注的一個重要原因。

中國萬向控股有限公司副董事長兼執行董事,萬向區塊鏈實驗室創始人肖風就表示:“我們已經從信息互聯網時代走向價值互聯網時代,互聯網正在成為各行各業的基礎設施。作為第二代互聯網,區塊鏈技術是互聯網TCP/IP結構中與超文本傳輸協議(HTTP)同等重要的價值傳輸協議,也可以說,HTTP與區塊鏈價值傳輸協議(BLOCK CHAIN)是互聯網應用協議中最核心的兩個協議。”

肖風同時還是中國規模最大的區塊鏈投資基金——分佈式資本的合夥人,作為國內最早研究、佈局區塊鏈的企業家,他認為:“因為信息互聯網,人類社會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社會福利因此大幅增加;因為價值互聯網,人類社會也必將迎來一場更完美的革命。”

而這場革命的前提就是對信息價值的確認,國內老牌區塊鏈團隊井通創始人周沙認為:“如果物聯網不牽涉到信息的歸屬、信息的定價、信息的交換,那麼將來可能行不通,所有人都可以‘偷窺’到所有信息。而物聯網中,世界上的數據都是通過哈希(散列函數)儲存的,而且都有標價,任何想看到信息的人都必須向信息的擁有者支付費用,這就是一種新經濟的模式。”

在周沙看來,目前物聯網是區塊鏈最大的應用場景之一,但是物聯網的本質是將獲取的終端信息放到中心端做大數據分析,這樣在獲取信息時就存在一些問題,比如信息獲取成本;信息本身的價格問題;信息的歸屬問題等等。

“舉例來說,格力把冰箱作為一個挖礦機,將獲得的信息(如每天雞蛋的需求量)反饋,反饋給相關企業(如養雞場)進行收費。在這一過程中存在信息的歸屬問題。用戶認為這樣的信息是屬於自己的,應該是我向對方收費,而不是對方向我收費。或者說不能免費把信息拿走。”

不只是格力,在貴陽大數據交易所以及更多的數據平臺上,C端用戶貢獻數據是很敏感的,除非用戶本身願意,否則,這些數據的加工、處理、交易和交換都存在法律上的風險以及實踐中的隱患。

所以,數據信息雖然是有價值的,但在信息的交換傳遞之前首先需要進行確權定價。換句話說,如何為這些個人信息定價就會變得很重要,在這方面不得不提到通證(Token)的應用。

準確來說,Token是一個權益證明,它伴隨著共享經濟而出現,在共享經濟時代,人們注重的不是所有權而是使用權,而在使用權上就必須有使用權證,Token就是這樣一個權證。

肖風就表示:“分佈式商業模式儘管具體表現形式多種多樣,在目前這樣一個早期階段,我們還沒有窮盡的能力。但它們都有一個共同的特質:輕所有權,重使用權,甚至沒有所有權,只有使用權。”

然而,由於2017年投機類權證的火熱,權證價格的增長嚴重依賴於資本的炒作,導致了國內七部委已聯合發文禁止ICO,這讓Token一詞變得比較敏感,但在區塊鏈領域,Token不可迴避,而Token在區塊鏈意義上的真正迴歸本源,將依賴於相應應用場景下使用類權證的興起。

在周沙看來,“Token在區塊鏈的應用裡的變革,可以從兩個方面理解:第一,Token在用戶應用中加入了可交換、可衡量的性能。很多信息本來是無法衡量的,但在區塊鏈上的應用中加入Token後就可以用錢來衡量。第二,一代互聯網傳統的應用的定義規則,往往是程序開發者定義的,但是加入Token後,就可以讓Token的金融屬性來定義。就好比在金融市場上有“看不見的手”推動股價變化,Token就像‘看不見的手’,規則不再需要程序開發者來預先定義,而是讓廣大Token的使用者通過逐利的方式來決定其發展方向。”

同樣以格力通為例,如果每次格力提取信息就支付Token,用戶可以使用這些Token去交易或轉化成現金。這種方式本身也實現了信息的分層。另外,對於信息的價格問題,這取決於消費者本身,比如消費者的收入水平、職業等。這些信息決定了信息在Token上的定價。


區塊鏈,讓現有商業體系開始推倒重建!


重新發現區塊鏈滿足的真正需求

事實上,人們要考慮的是,區塊鏈是不是一個未來要滿足大眾消費的技術,比如搜索、信息傳輸、門戶看新聞、社交、電商等等,如果是基於滿足這類需求,區塊鏈技術似乎顯得不符合時代,反而成了科技手段的一種倒退,因為區塊鏈會讓搜索、信息傳輸、社交、電商、遊戲等速度變慢,所消耗的電力、時間、環境等成本更高。

正是因為價值流的傳遞更多的是一個面向未來的需求,這也就是為什麼區塊鏈火熱背後本質上是一群逐利者創造出來的偽需求。那麼,區塊鏈真正的需求點在哪裡?

在辜勤華看來,區塊鏈最大的特點是其上的數據高度一致、不可篡改和徹底透明。在這方面,需要數據可信度的行業企業對區塊鏈的應用需求就會相對迫切。比如典型的金融業,以供應鏈金融為例,由於供應鏈金融屬於多方參與、價值交換、很難找到共同可信的第三方,因此,區塊鏈提供的信息流和資金流的閉環有效解決了這一問題。

“事實上,未來在數字資產和數據憑證領域,區塊鏈都將有廣泛的應用。比如在數字資產領域,包括商業承兌匯票、銀行承況匯票、信用證、存單、保函、債券、倉單等一切可以交易的有價‘票據’,都可以利用區塊鏈技術實現價值的交換和傳遞。此外,經濟社會中一切契約或合同關係,包括刷卡小票、發票、合同、產權證、學歷等等數字憑證未來也將在區塊鏈上衍生出相應的價值,並一定有承載、交易這些‘價值’的商業模式出現。”辜勤華表示。

不僅如此,那些利潤分成唯一依賴的運營數據的公司,由於運營方無法自證清白也將會在日益增多的矛盾和問題中滋生需求,進而藉助區塊鏈技術替代傳統單一的中心化系統。比如滴滴、摩拜、Airbnb等等。

“當然,還有那些業務複雜度和可靠性都要求較高的領域,比如‘機票+保險’‘旅遊+保險’等,如何在分佈式協作中將不確定性狀態,通過更少的操作和步驟轉為確定的領域,都將對區塊鏈技術產生渴望。”辜勤華表示。

不過,值得注意的是,除了炒幣迷霧給區塊鏈帶來的誤解之外,區塊鏈的去中心化特點導致其場景應用過程中也常被質疑或者讓企業保持了謹慎的態度。

肖風就表示:“大家現在都講去中心化,我不太喜歡這個說法,區塊鏈的核心不是去中心化,而是分佈式。去中心化是一個過程不是最終的目標。如果我們不確定這一點,區塊鏈很難被金融體系所接受,它也很難被知識產權等領域所接受,如果你想完全去中心化,它就不可能被應用在現有的很多很多的體系當中。

在肖風看來,從機制設計上來看區塊鏈,它應該分為三個層次,第一層次為分佈式網絡,其主要解決點對點通訊網絡問題,也是區塊鏈建立的基礎。在點對點通訊之上建立一套密碼學的賬本體系,就可以從點對點通訊走向點對點交易,這是區塊鏈的第二層次——分佈式賬本。在分佈式賬本的基礎上加上新的激勵機制和治理機制,就是區塊鏈的第三層次——公有區塊鏈,如現在最典型的比特幣區塊鏈。

所以,區塊鏈實際上應該說叫分佈式或者集中式,去中心是相對以前的利益主體來說的。(對於已經成為一個獨立的利益主體來說,所有的行為決策都要圍繞著它的利益來,這仍然是中心化的)。而區塊鏈一旦被看作是分佈式,它就可以很好地和現有的很多體系銜接在一起,從而發揮它最大的價值。

事實上,在區塊鏈的應用領域,去中心化已經越來越少地被提及,取而代之的則是弱中心、分中心、網絡結構自治機制等,人們謀求借助區塊鏈技術尋找到各方能夠達成的最大公約數的共識,進而改善現有商業的成本和效率問題。

這也就是為什麼很多區塊鏈的應用者最終將落腳點放在技術是否能為行業增加價值方面。比如微信、淘寶傳統的中心化處理模式效率非常高,去中心化模式反倒影響其效率的提升,就不適用區塊鏈,但在質量監管、信用保證等“行政干預”領域,需要多方參與,提高透明度的層面區塊鏈就有其應用的空間。因此,在區塊鏈真正滿足的市場需求方面,大量的用戶需要Token來發揮作用,對中心化要求不高三個條件逐漸成為共識。


區塊鏈,讓現有商業體系開始推倒重建!


創造基於未來需求的商業模式

十幾年前,北京大學匯豐商學院管理學教授魏煒曾將商業模式定義為“利益相關者的交易結構”。即一個企業是由不同的內部、外部利益主體投入資源能力,提供產品服務,互相通過交易來創造和獲取價值的交易網絡。這個交易網絡要想有效率,要想價值創造的空間夠大,很重要的就是需要設立一個非常好的商業模式。

而區塊鏈之於商業模式的意義在於,它能夠重構虛擬世界的交易成本,顛覆原有的信用模式,共識機制以及履約方式,使得信用成本、達成共識的成本、履約成本足夠低,進而提升價值創造的效率。或者換句話說,商業模式的每一次創新背後,都是組織在成本與效率之間的再平衡過程。而在區塊鏈時代,成本與效率的再平衡過程中生態價值的重要性正日益突顯。

魏煒教授認為,區塊鏈技術實際上是重構商業模式的技術基礎,只不過它打造的不再是一個單純的企業,而是一個個的生態系統。站在區塊鏈的思維上進行企業設計時,不再是傳統的站在企業邊界來考慮自己的價值創造,而是站在生態系統的邊界來看企業的價值創造。這就像區塊鏈上整體的鏈的價值升高後,Token的價值才會越來越高一樣。

與此相呼應,市場對企業生態圈價值的認同也日益提升,在這一背景下,區塊鏈推動的全新的商業模式開始呈現,一種全新的分佈式商業的組織結構也正式起航。按照肖風的判斷,正是因為是對價值流的傳遞,所以區塊鏈最早影響的行業集中在了金融領域,但是,接下來,任何標有價值傳遞屬性的產業都有可能被影響、改變或重塑。

但是,這種商業模式的改變與互聯網經濟仍有著巨大的差異,在互聯網時代,滿足用戶需求就可以獲得流量,實現產品的銷售,所以個性化定製、大規模定製成為了互聯網經濟對製造業產業的重塑,但是在區塊鏈時代,僅僅滿足用戶需求仍然不夠,它需要用戶的參與並達成共識,如何建立共識機制,則成為考驗商業模式能否成功的基礎。

那麼,如何建立共識模式,哪些行業最有可能最早擁有形成共識的基礎,在建立共識體系過程中的風險又有哪些,如何發現或創造有共識機制的商業模式呢?

談毅認為:“區塊鏈的本質是一個分佈式的賬本,代表的是所有人的共識。在共識的基礎上,產生像加密序列號一樣的一系列通證。這個通證在理論上能夠可以分割不可分割的資產,可以交易不可交易的資產。”

其中一種資產就是數據信息,在談毅看來,個人數據價值是未來的金礦,但這個金礦尚沒有被更多的消費者使用起來。整個互聯網排名前幾的公司,比如 Google、百度等等,都是依靠廣告作為核心收入,依據都是我們消費者的數據,這些數據本該歸用戶所有。在區塊鏈提供的新模式中,消費者通過他們的行為、參與、購買企業的產品來擁有 Token,進而實現“消費即投資”的新型生產關係。

因此,從某種意義上來說,為用戶信息的確權本身就是一種非常重要的共識機制。目前,談毅創辦的BAIC就旨在解決這一問題,並將BAIC公鏈定位為世界上最大的基於區塊鏈的個人數據銀行平臺。

“BAIC做的事情就是讓本來屬於消費者的數據,他的生活習慣、瀏覽習慣、物聯網的使用數據等,通過 BAIC 的公鏈進行確權,讓各種各樣的物聯網數據歸還給用戶所有,包括對應支持的智能家居、手機或者其他電子產品,產生數據的所有權、存儲權、商業權都歸用戶所有。用戶有權利將數據進行交易,直接變現,擁有所謂的最終數據權利。形成個人的數據銀行。”談毅表示。

不過,問題也隨之而來,如果數據歸個人所有,那麼數據隱私如何保護就成為一個重要的問題,通常的看法是認為數據財富在區塊鏈上,也在一道門的後面,只有拿著鑰匙的人才能去開啟這扇門,也就是說只有在權利人的控制之下,這些數據才能被使用或交易。所以,在保證密鑰的安全性方面,區塊鏈的一個技術問題“身份認證”將變得更為重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