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真正误了黛玉终生的人是谁?

如画四季


误黛玉终生的人很多,如宝玉的不作为,贾政的壁上观,王熙凤的推波助澜,和尚道士炮制的金玉良缘,但最大的推手却是贾母



许多人认为贾母是智者,其实许多事情她做的很不理智。比如在对待宝黛爱情方面。许多人认为贾母宠爱黛玉,我却觉得她一直是把黛玉做为一枚与王夫人打擂台的武器。



关于宝玉的婚姻,王夫人一开始就亮明了观点,她叮嘱黛玉不要接近宝玉,黛玉对宝玉的印象也并不算好,并且根据封建礼教,黛玉应该与姐妹们同住,宝玉应"别院另室"。偏偏贾母将黛玉匆匆接进贾府,让黛玉住在自己的碧纱橱里,宝玉住在碧纱橱外,二人同歇同息,同行同止。男女七岁不同席,而当时宝黛七八岁了,贾母居然还同意让他们那样亲密,这传将出去,黛玉哪里会有什么颜面。



也许有人会说贾母是为了培养宝黛爱情,想顺其自然。可是贾母却从不考虑,宝黛爱情不成便罢,一旦成熟了,她能不能掌控宝玉的婚事?如果不能,宝玉与黛玉的感情发展成熟了,却又不能如愿以偿,那不是为自己的外孙女挖坑吗?



可是贾母并没有考虑这些,她一味的利用宝黛爱情去与王夫人所支持的金玉良缘抗争,可是,在金玉良缘步步紧逼时,她又不长不短,并不替黛玉做主,任黛玉一个可怜小女子无枝可依,孤苦徬徨,最后泪尽而亡。


萍风竹雨123


纵观红楼梦,最为心疼的就是黛玉,她是最无辜也是最可怜的。

黛玉从小丧母,因怕无人教导,贾母和林如海商议把黛玉送至贾母处代为教导,到林如海去世,黛玉重新返回贾府,黛玉的悲剧就开始了。

贾母的意思是宝黛的木石前盟,估计林如海也是如此,可是既然双方都有这个意思,贾母为什么不趁自己尚能做主的时候,在林如海活着把宝黛二人的事情定下来呢?正是因为贾母和林如海的拖拉,给了王夫人做大的时间,一直到元春封妃之前,贾母都是有机会的,只是她没有做,可能是对自己太有自信了。



林如海也错在太相信贾母了,林如海病重黛玉返回扬州,林如海都没有考虑自己孩子在自己去世以后该怎么办?也没有给黛玉做个安排,正是因为他跟贾母有了默契,宝黛二人的婚事在他看来是没有任何阻力的,要是在他活着的时候把这件事过了明路,王夫人就算再折腾,也阻止不了木石前盟。

退一万步讲,就算木石前盟不成,也能早早的做安排,贾母在后来跟王夫人较劲的时候,也没有想过万一金玉良缘成了黛玉该怎么办?也没有给黛玉想一个退路。古代女子只能听从长辈安排,黛玉一个孤女,贾母不安排,她是无人可嫁的。



这里面虽然有王夫人薛姨妈和宝钗的明里暗里的阻挠,她们也是为自己,所以我觉得造成黛玉悲剧的正是最爱她的贾母和林如海,还有那万恶的封建社会。


怀念我们的青春年华


提起《红楼梦》中的林黛玉,总是不由感伤,感叹红颜薄命。那么是谁真正误了黛玉终生呢?我认为是贾母和当时封建社会的利益婚姻。

贾母是当时贾府的实际掌权者,是最具权威性和话语权的人。贾府的上上下下,从家人到小厮,无不顺从她的心意。一群儿孙,每天都要向她请安。就连人称“凤辣子”的贾府大管家王熙凤,对贾母也是极尽逢迎。

小说的前半部分,贾母对林黛玉那是呵护备至。但是这种呵护,说到底也就是衣食住行的特别关照。这种关照,很大程度上来源于贾母对失去的女儿贾敏的心疼,对幼年丧母的外孙女的同情。

但是,贾母终究不是真正疼爱林黛玉的人。我们经常说:爱她,就为她长久计。如果她是真的疼爱林黛玉,就一定会为林黛玉安排好未来的生活。可是贾母呢?她最在意的还是贾家,所以宝玉的婚姻,也是本着对贾家有利而选择的。

因为贾母从心里是没有把黛玉许配给宝玉的打算,所以贾府的其他人,包括王熙凤、王夫人、薛宝钗、贾政等,共同联手导演了一出宝玉要娶林黛玉的骗局。如果贾母坚持把黛玉嫁给宝玉的话,那么贾府的其他人,也会顺着他的心意,而促成宝黛的婚姻。

有人认为是宝玉误了黛玉一生,但其实宝玉从未放弃过黛玉,就连最后的结婚也是认为他要娶的是黛玉。

有人认为是黛玉自己误了自己,可是大家是否想过,在当时的封建社会,一个无父无母寄人篱下的十几岁小丫头,她又能怎么样呢?


所以,真正误了林黛玉一生的人,其实就是贾母和当时的封建婚姻。


说怿


在红楼梦里,我们经常叹息黛玉孤苦无依,泪尽而亡的不幸命运,痛恨四处留情的宝玉,鄙视鸠占鹊巢的薛宝钗,憎恶棒打鸳鸯的王夫人,讨厌从中作梗的袭人,其实仔细想来,造成黛玉悲剧命运的,不是别人,正是满嘴心肝肉的贾母,她的外祖母。

书中对宝黛二人的爱情描写非常唯美,绛珠仙子为还神瑛侍者的灌溉之恩,泪珠儿秋流到冬尽,春流到夏。实际上俩人的情愫是贾母一手促成的,贾敏去世后贾母以黛玉无人照看为名接来贾府,此时贾母已经有了两家联姻之意,一则黛玉品貌人才,学识家世都是一等一的人物,二来又是贾母最疼爱的贾敏之女,不然黛玉虽小,她也不可能安排俩人同吃同住,毕竟男女有别。

开始的几年,黛玉在贾母的庇护,宝玉的爱惜下也过得舒心,但是好景不长,宝黛姻缘的反对者王夫人先把她妹子一家弄来,又伙同薛家编织“金玉良缘”之说,不仅在贾府四处散布,还令丫头直接说道宝玉脸上,也真是司马昭之心了。更加不幸的是黛玉之父林如海突然辞世,一个五代世袭的公侯之女变成了无父无母的孤女。

别看古人讲究父母之命,“三纲五常”,表面吃斋念佛的王夫人可不管这一套,她既不尊丈夫,亦不敬婆婆,仗着自己女儿才选“凤藻宫”,背着贾政贾母逼死金钏,提拔袭人,甚至做出查抄大观园的昏聩之举,被探春嘲讽为“先要自杀自灭起来,才能一败涂地”!趁机赶走贾母看好的晴雯,跟贾母唱对台戏。

精明如贾母怎能不知王夫人的勾当,她借着鸳鸯抗婚对这个“表面孝顺,背后算计”的媳妇大加申饬,对王弄来的薛宝钗她也是表面笑嘻嘻,心里mmp,后来甚至面子工程也不做了,看到宝钗屋里跟雪洞一般,还摆着菊花,直言“不详,忌讳”。先大张旗鼓给宝钗做生日,明示宝钗已经到了出嫁的年纪--将笄之年,后又到清虚观当着众人面说“宝玉命里不该早娶”,诸如此类,贾母为了宝黛婚姻还是做了努力,然而遗憾的是她最终还是放弃了。

随着“木石因缘”跟“金玉良缘”矛盾升级,王夫人祭出杀手锏--元妃,元妃是贾府这个没落贵族唯一的依靠跟指望,元宵节礼物传递出她看好金玉良缘的信息。即便如此,贾母也并未全然放弃,但是从终她一世也没有给宝黛定下婚事来看,她为了整个家族的利益最终还是牺牲了自己一手打造的宝黛姻缘。在那种父母之命大于天的封建年代,如果贾母硬是倚老卖老成全了宝黛,相信王夫人也无可奈何,而且从诗书门第,远近亲疏来看,贾政也绝对支持宝黛而不会选择薛家那种杀人惯犯家庭的。

在高鄂续书里,贾母简直被妖魔化:“若是她心里有别的想头,成了什么人了呢,我可是白疼了她了”,“我看这孩子的病,不是我咒她,只怕难好”,不像慈爱的老祖母,简直是狼外婆了,不知道高鄂这些描述能代表多少曹公的意思,但是从他对贾母的丑化来看,他也认为贾母才是真正误了黛玉的罪魁吧。

贾母是罪魁的原因有三,

一,明知王夫人反对还接黛玉来住着令二人培养感情,对自己的能力跟王夫人的抗拒估计不足。

二,不该占用了黛玉的家产,当初林如海病重,贾母巴巴的指派了贾琏护送黛玉,后来林如海去世,贾琏打发昭儿回来报信,这期中的缘故贾母当然清楚,但是却任由他们后来用黛玉的财产修了大观园迎接元妃。导致黛玉后来吃个燕窝还得靠宝钗施舍。

三,曹公原意宝玉结婚在贾母生前还是身后已无从考证了,就算是身后,贾母离世前也该给外孙女一个交代,然而并没有,在一手培养了黛玉“心里的想头”之后,又撒手不管,导致黛玉凄苦离世。

贾母的慈爱反而变成了伤人的剑,若非当初她再三再四的把黛玉从苏州接来,也许黛玉早在林如海的安排下嫁了如意郎君,幸福快乐的生活着。


如画四季



致使黛玉被葬送误终身的因素何其多,岂止人为因素或几人那么简单,可以说是天不时地不利人不和,命有八尺难求一丈。

天不时

她今转世身魂前世曾西方灵河岸绛珠仙草,然后便是离恨天、秘情果、灌愁水……这九天上培育仙草的配方也是讲究,先天培育俨然像下蛊毒似的,这将愁恨怨浸淫五脏六腑,仿若是饮鸩止渴。形成了林妹妹下世后骨肉离恨的局面、秘而难宣的缠情,愁肠百转的性格……秉着"前世债今生还"、"世间的所有相遇,都是前世彼此相欠"的宗旨,因尚未酬报灌溉之德,故来以泪相还。前世"雨露灌溉"今生"风刀霜剑",这修成正果前的历劫啊,从"郁结缠绵不尽之意"铁定是情劫。偏又欠泪,欠那么多总不能尽是喜极而泣,故只能是离恨泪,综上所述落得"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必然了。

地不利

黛玉客居篱下,身不由己若浮萍,哪怕有贾母"我这些儿女,所疼者独有你母……今见了你……"隔辈累积的爱,但贾母的爱和注意力不会是独宠,平摊开来纵有偏斜也有限,且人多眼勤嘴杂。如她言“今日林黛玉之命薄,一并连孀母弱弟俱无。古人云佳人薄命,然我又非佳人,何命薄胜于双文哉。”

故放眼贾府望去,谁人能予骨肉情,谁能替她谈及托付,薛姨妈所谓"吃茶保媒"不过话赶话,互心知肚明。封建时候,本就易男尊女卑,女子在不为重视的尴尬境地,旁的长辈再宠溺亦不会过分。更与贾母及上下对宝玉和薛姨妈薛蟠对宝钗的爱护相比黛玉便自赧颜汗下了,真真冷暖自知。身都不由己何况婚姻又何况与这集万千宠爱于一身的贾府最热继承人宝玉的婚姻。

人不和

黛玉性情暂不加赘述,七窍玲珑心亦有"惠全大体"和"兴利除弊"之能,但前世今生大环境遗留下的性格症结却使她颇不适合做侯门深似海里的主妇,且"怯弱不胜先天不足"便也在众人前说了"从会吃饮食时便吃药,到今日未断……只她的病一生也不能好的了。若要好时,除非从此以后总不许见哭声;除了父母之外,凡有外姓亲友之人,一概不见,方可平安了此一世。"有心人怕就此早入耳入心了,后来更是眼见为实,阻力大增。而贾府里无论是切肤疼爱或折服其华貌或逢场做戏的"木石派",都会从宝玉和贾府的长远发展着想,贾母亦如是。健康的体魄、平稳成熟的性格和无与伦比的协助力都会是首要,既能‘’举案齐眉‘’又能鞭策他‘’头悬梁锥刺股‘’,黛玉在他们眼里同宝玉一样怕是个孩子,难堪此重任。这可不是平日那些"心儿肝儿"的宠爱就够了,联姻在长辈眼里关乎子嗣延续、泱泱贾府大局和朝堂风云,绝不会为一时之私情因私废公。至于宝玉,红楼梦收尾时是入了"相思局"还是就此"悬崖撒手",莫衷一是,不好批判。但对于“我就是多愁多病的身,你就是那倾城倾国的貌”这样嘞话随便听听就好……

所以在这场误终身里貌似谁都无辜,又谁都不无辜……

惭愧浅尝辄止,然感君一阅……


洛洛文化


《红楼梦》真正误了黛玉终生的人是贾母。

毋需讳言,真正疼黛玉的人,是贾母,最有能力保护黛玉的人,也是贾母。但是误了黛玉一生的人,还是贾母。

贾母为了更好地照顾黛玉,在贾敏死后,派人派船到林家,接黛玉前去贾府。

林家也不是什么小门小户,林如海也不是一个懦弱无能的男人。林黛玉不是林家可有可无的孩子,黛玉是林家唯一的孩子,被父母爱如珍宝。林如海一定舍不得黛玉离开。因此贾母在接黛玉的时候,一定与林如海就黛玉的未来达成了某种共识,林如海因为爱贾敏,爱屋及乌,相信了贾母的承诺,把黛玉送去贾府教养。

贾母的承诺一定与黛玉的终身大事有关。所以黛玉一进贾府就和宝玉同吃同住,同在贾母的教养之下长大。这其中的含义不言自明,这对青梅竹马的小孩长大后会发生什么样的感情,贾母和贾政夫妻知道得一清二楚。当时他们也乐见其成。

如果黛玉的父亲林如海依然是朝廷命官,宝黛婚事指日可待。可是林如海一病死了,林黛玉成了孤儿,林家偌大家产,不知所踪。此时正是贾母给黛玉这个孤女做主的时候,可是贾母什么也没有做,只用一个拖字诀,往后拖,既不支持金玉良缘,也表态支持木石姻缘。连丫头紫鹃都知道,应该在老太太明白的时候,让老太太把宝黛的婚事定下来。可是贾母就是不公开表态反对金玉良缘,支持宝黛姻缘。贾母只是暗地里,隐晦的表示反对金玉良缘。

贾政是一个孝子,如果贾母和儿子贾政建立统一战线,王夫人即使有元春的支持也无可奈何。然而贾母除了清虚观打蘸,表明一下自己的态度外,并没有把宝黛婚事公开化,断绝王夫人和薛姨妈的幻想。

即使贾母为了贾府的利益,不得不同意宝玉娶宝钗。那么贾母也应该给黛玉寻找如意郎君,让黛玉终身有托。可是贾母什么也没有为黛玉做,任黛玉自生自灭。

在高鹗的续书里,贾母更是宝黛婚事的杀手。她亲手扼杀了宝黛爱情,亲手成就了金玉良缘。正是贾母的决定,让黛玉生无可恋,决意赴死。

黛玉被最爱的贾母,伤害最深。误了一生,枉送了性命。


润杨的红楼笔记


平远县东石中心小学语文高级教师

黛玉的悲剧,使人黯然神伤。人们都希望宝黛爱情‘’木石前盟"能有情人终成眷属然终成泡影。 黛玉的结局为何如此,真正误她终生的,是谁?

首先,要怪林如海。作为父亲,没尽好自己的责任。他的责任最大。明知自己生无可望可盼,为何不将女儿婚事订好?连贾雨村这个家庭教师的前程都安排得妥妥当当的,为何就没想到这儿女大事啊!自古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既然托岳母带着将来有个依靠,临走前写封信给岳母,也就解决了。如不愿意将黛玉指配给外甥,也得先找准个人家,将来岳母舅兄家好呆有个主张。弄得后来黛玉为此洒下多少泪。

第二个就是贾母,对外孙女的婚事要负很大责任。其一,明知女婿托孤之意,却一直迟迟未决。其二,一开始就不要让宝黛他们住一块,自古青梅竹马两小无猜耳鬓厮磨,不生出事来才怪。其三,如不愿意让黛玉嫁宝玉,也得为她选个如意郎君啊。可是没有。可怜人家情窦初开,不折腾出病来才怪,迎春湘云宝琴邢岫烟一个个都有婚事有主了,你老祖宗却将自己外孙女就这样子尴尬的青春成长着,是啥道理?

第三个是贾雨村。作为黛玉的启蒙恩师,俗话说一日为师终身如父,他有不能推卸的责任。既知东翁已故,凭贾政的提携之恩,将东翁未了之事妥善处理,为她订亲也未尝不可,且自己也是朝中大员,与贾政的关系又不错,不看僧面看佛面,既然提出来了起码贾政也不敢作壁上观的。他雨村自己倒好,老婆死了立即将小妾扶正。自己学生的大事却不管不顾,任她"玉在箱中求善价‘’,葫芦僧判胡涂案那阵子的聪明哪去了?人家道士都想到了为宝玉说亲,贾雨村没为黛玉的终身大事考虑,这个恩师,忒也不干正经事了。 所以,真正误了黛玉的,落实在这三个人身上。 阅读量762编辑


青山红豆心


我要说是林黛玉自己,你们会不会骂死我?

看了一下你们的答案,有说是贾母的,有说是贾宝玉的,有说是薛宝钗的,有说是王夫人的,等等。

可是你们也不想想,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立场。人家按照自己的立场办事,也无可厚非。

如果你是贾母,你能眼睁睁看着自己的亲外甥女无依无靠而坐视不管吗?能不想让两个最爱的孩子走到一起吗?

如果你是贾宝玉,你能眼睁睁看着如花似玉的绝世美女在自己面前错过么?

如果你是薛宝钗,你能跟薛姨妈说我不愿意你别拿金玉良缘给我配么?

如果你是王夫人,你能让自己儿子选林黛玉而不选薛宝钗吗?

如果你是元春,你能为自己弟弟选一个弱不禁风又不会来事儿的病西施为妻么?

......

现实没有如果,现实就是现实。每个人都在做自己的“分内之事”,花儿要开,水儿要流,蝶儿要采。这都是天性。

最不能理解的是,林黛玉为什么体弱多病?

林黛玉的父母为什么死得那么早?

要是林家还是以前的林家,黛玉是个没病的黛玉,她的结局会不一样吗?

她可能也看不上贾宝玉这样子。

她可能就是贾敏的翻版了吧?

白雪公主和王子,幸福地生活在了一起。

没有然后了......

那是童话啊!

《红楼梦》是什么?

一开始就是一出“还泪”的故事啊!

误了终身的人是谁?是谁说一开始就要下凡来报恩,将一生的眼泪还给一个人的?

被误了的,岂止是林黛玉?

本就是梦,看官可以醒醒了。

悲剧就是,将生命中最美好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而《红楼梦》,是一出彻头彻尾的悲剧。


半瓣花上阅乾坤



看了那么多答案,多半是怪林如海和贾母没有事先安排好给宝黛两个天生一对相爱小儿女“定亲”。

可是林如海当年恐怕是因为看不上贾宝玉从小抓脂粉盒子、“吃红”这样不读书上进的种子,要不然林如海找妹夫贾政直接商量准能成的。封建包办婚姻指腹为婚都可以,更何况是表兄妹“定娃娃亲”了。

不过林如海生前的确应该把女儿“定亲”的这事儿办好才妥当呀!

可是,又可是,办好了就好了吗?

也没有用呀!

凭着贾母这样把宝黛从小两个放在碧沙厨里一块养着,这定过亲的林妹妹还是可能与宝哥哥相爱的呀!

这样的话,黛玉有与他人的婚约在先了。宝黛两个再相爱了,连一点渺茫的希望都没有了。

宝黛两个相爱岂不是要跟司棋和潘又安一样“私奔”才行了?

唉……

说来说去,还是要怪万恶的封建社会包办婚姻不可能“自由恋爱”呀!


看看我们王文娟大师和她的爱人孙道临先生多么般配恩爱、伉俪情深。

当年两个人结婚,孙道临先生39岁、王文娟大师36岁了。

“终于等到你,还好我没放弃。”

珍惜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吧!


阿丹151014015


真正误了林黛玉的是她的父亲林如海。林如海是一位科考出来的探花,在学业上的功夫不短,结婚又晚。正妻死,还有几房姬妾。因为没有儿子,对女儿林黛玉不甚为重。又书生出身,他内心的审美与俗常不同。把自己审美价值观,当时贵族阶级的流行的审美观也用在女儿身上。林黛玉有时不去吃饭,便是净饿。是康乾时期有扬州瘦马对女子以净饿保瘦为美。而且林黛玉出生身体弱,明显先天之因。林如海的审美观他的妻子贾敏也是为讨夫欢心,也是保持瘦的形体。这种维持形体不利于女子怀孕生产,对胎儿不利。胎儿先天营养不良。母体内发育不好,生下体质弱。

林如海的几房姬妾也免不了是这样的人,都是形体瘦弱的美人型。林如海有过一子不是贾敏生的三岁夭折,也基本上是这种原因。冷子兴口中林如海命中无子是他的审美取向造成的。书生气,保持浪漫生活趣味,而不重视生命本身健康。贾敏基本上也死于这种瘦而不堪疾命侵袭体质差,得病而亡。

所以贾府年轻轻的晴雯得了感冒被王夫人赶回家,虽然有火也不至于死。基本上死于这种体质弱。晴雯有林黛玉之貌形,病如西施。走路如柳如林黛玉摇摇,体瘦身轻。晴雯不爱干活也有这种原因,体弱,不胜久疲。不是她懒,是不胜。所以给贾宝玉缝了一个衣服指甲大的洞有点感冒累昏过去了。身体极差。从小被卖,被养成这种能卖个好价钱。包括柳五儿,司棋,病都缘于瘦,时下审美观被养成瘦好卖好价。秦可卿一病不扛折腾,瘦成纸片,全与这有关。

而林如海对女儿不甚疼爱,为父者疼爱女儿一天离家都想。竞舍得女儿不在身边,别人照顾好坏。自己在送女儿外婆家又不为女儿打算。全凭贾家照管,当时订娃娃亲,十多岁为女儿谋亲事都有。一概不问。被自己亲生父亲都不付多少爱之人,其他人更差了。能有多少日日放她在心上,以她为重。她这样的父亲只会让人对林黛玉多生出一份别样心思。及至父死,成了真正孤女。林黛玉被林如海耽误了身体,又缺少爱而耽误了终身。贾母年岁渐大,识人有限,除了紫娟,无人为其考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