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P2P平臺上如果借款人跑了,那由誰來償還?

用戶68886090


我們首先看一下P2P的保障方式有哪幾種,就可以理解如果P2P平臺借款人跑了,應該有誰來償付。

1、保險公司承保模式

這種保障模式是借款人會繳納一筆保費到保險公司,如果發生借款人不還款情況,由保險公司承保,此種模式下保障方式最強。

2、擔保公司模式

此種模式下,P2P平臺和擔保公司合作,有擔保公司擔保借款人到期還款,此種模式下擔保公司擔保能力是有其註冊資本金決定的,相比於保險公司模式風險大。

3、風險備用金模式

平臺在每筆借款發生時,會收取借款人一筆費用存到平臺的風險備用金池,如果平臺上有借款人發生逾期,平臺會從風險備用金池拿出資金賠付,此種模式下平臺備用金是否足夠償付是一大風險點,風險和擔保公司差不多。

綜上所述,保險公司風險最低,可以通過查看購買的P2P產品是屬於那種保障方式。即可知道發生風險有誰償付,建議如果購買P2P理財產品,首選有保險公司承保的產品。


互金圈


去年下半年,是P2P平臺集中爆雷的時期,最糟糕的時候,幾乎天天能聽到P2P平臺出事的消息。昨天,同事還在說,他朋友投了4萬多在一家P2P平臺,基本上已經確定拿不回來了。我在微頭條發了個感嘆,有很多朋友回覆說,自己也有大量的錢在P2P上賠了。不得不說是非常糟糕的事情。

很多投資人在選擇P2P平臺的時候,看中的是標的的高收益,卻忘記去留意背後的風險。就像那句經典的話說的:“你看中的是收益,人家看中的是你的本金。”

比較正規的P2P平臺,在一個標的中,通常會涉及四方:借款人、平臺方、擔保方和出資人。

出資人借出的錢,自然是借款人負責還;

平臺只從中牽線搭橋收手續費,一般不承擔還款義務,除非平臺自己承諾對標的兜底;

擔保方則是為標的兜底的一方,一旦借款人不還錢,擔保方(如果是買了履約險,就是保險公司)先墊付資金還給出資人,然後擔保方去找借款人要錢。

回到樓主的問題,如果借款人跑路,擔保人有責任賠付。

但是,以上說的是及其理想的情況。

P2P平臺的一大風險,就是本金沒有保障。

1、平臺沒有引入第三方擔保公司(或保險公司);(這是風險較大的情況 ,除非平臺自己承諾兜底)

2、平臺引入了第三方擔保公司,但擔保公司就是個小公司,根本就沒有資金來兜底,只是用來騙投資者的;

3、平臺引入了第三方擔保公司,但擔保公司和平臺是關聯方,左手是平臺,右手是擔保公司,風險還是在一家頭上。

4、平臺只給部分標的擔保,卻隱瞞投資者,讓投資者誤認為是所有項目都有擔保。(這就需要投資人在選投資項目的時候,非常謹慎,好好看合同條款)

5、項目有擔保,但擔保的履約條款非常苛刻。(同樣是做給投資人看的,實際很可能不會履約,比如要你自己去找證據證明借款人跑路了,無能力償還)

P2P平臺的另一大風險是資金去向。

1、平臺自融資金 。

理論上說,P2P平臺是中間提供服務的,他不應該佔用投資人的錢。但實際上,很多出事的平臺,最後都出現了“監守自盜”的情形,平臺的標的其實是平臺自融資金,這些資金可能拿去給關聯方公司用了,也可能是投房地產了,或者投金融市場了。這些高風險的去處,一旦回不來,平臺自然也就沒錢還投資人。

由上市公司熊貓金控控股的銀湖網,在金融辦干預,進入清理階段後,就發現很多標的借款人不明,實際控制人也是含糊其辭,很難給投資人明確的答覆。

類似的,還有善林金融,去年公司法人代表周伯雲向警方自首,他的老賴身份也被扒了個乾淨。人們才想到,他的善林金融,大概就是給他的房地產公司輸血的工具。

善林金融立案後,217億的未兌本金,最後只有15億被警方追回,投資人能拿回的錢真是微乎其微。

2、平臺本身是非法集資性質。

不知道大家還有沒有印象,去年7月,永利寶APP給用戶推送了一條消息:“平臺老闆餘剛,張玉豐現已失聯!請大家速速報警進行維權!”

之後,永利寶官方微博,也推送消息:請各位投資人報警維權。

這種平臺,老闆從一開始就詐騙,投資人的錢都進了老闆腰包,根本就沒有借款人。

一旦老闆跑路,錢自然就沒了。老闆能抓到,如果錢還沒轉移走,或者還能回來一些,若是抓不回來,就只能認倒黴,漫長地等待警察消息。

3、平臺的項目不是借貸關係,而是私募性質。

也就是說,你的錢,不是有人借走了,而是有人拿去投資了。

比起公司借了錢拿去搞企業經營,被拿去做投資的錢,風險可能更大。

最近,“小牛系”平臺也可能出事了。

有投資人向“互金見聞”反饋,從小牛新財富購買的私募產品“富匯華夏企業價值投資3號”原本在今年2月1日到期退出,但目前已經違約預期。

類似的,小牛在線、小牛新財富、錢罐子,無論正常產品還是私募,也均已延期。

私募的背後,是基金管理公司,是監管相對要更嚴的領域,也出事了。

所以,有些資產管理公司、基金管理公司,可能和P2P平臺有類似的不可靠屬性,在選擇這些公司的產品時,一定要注意。

在投資這條路上,本金安全最重要,在看收益的時候,請務必要注意風險。

如果還想投資P2P平臺,一定要選靠譜的平臺和靠譜的標的。靠譜的平臺在發標時會對借款人有嚴格的篩選和信用評估,較少出現借款人跑路的情形,靠譜的平臺通常也會引入有實力的第三方來提供履約保障。而靠譜的標的則要自己在合同條款裡注意資金的去向,瞭解相關協議。

同樣的,銀行、證券公司、保險公司所發行的理財產品,核心邏輯和P2P其實也是一樣的,平臺作為中間服務商,只收手續費,起到審核標的的作用,真正的風險還是需要投資人自己去研究標的中資金的去處,來做出理智的判斷。

信託產品也降低門檻允許發行公募了,對普通投資者來說,又是一個新的理財產品。新的東西,總更有吸引力,應該也有更高的收益。但一定不要被收益所欺騙,選資質好的信託公司,選好的標的,都特別關鍵。


康愉子


P2P理財最大的兩個風險好像都和跑路有關:一是平臺跑路,二是借款人跑路。如果沒有這兩個風險,P2P簡直就是低風險、高收益的理財神器!

到底有沒有辦法避開這兩個風險呢?答案是肯定的!雖然效果不能做到100%。今天就借題說說其中之一:如果借款人跑路了,如何保證投資資金安全,到底由誰來負責償還?

一、如何規避借款人跑路

所謂高明的醫生都是在人還沒有生病的時候先預防,而不是等到病發才去醫治。投資P2P也是如此,風險要在事前預防,不要等跑路了才去追償。所以在探究借款人跑路前,我們要先研究如何避開可能跑路的借款人。

1、通過分析借款人信息和真實性避免借款人跑路風險

通過P2P平臺進行理財,實際上就是通過平臺把錢借給別人,那麼借款人的誠信度和還款能力就是判斷其是否跑路的關鍵因素,不同的P2P平臺提供的借款人信息不盡相同,但是,基本應該包含如下信息。

借款人的年齡、性別、婚姻狀況、居住地點、收入狀況、歷史借貸情況、歷史還款情況、信用卡使用情況,本次借款金額、用途、有無抵押等等。通過這些信息主要判斷借款人基本特徵。對於年齡偏大、無固定收入來源、借款額度較高、借款使用去向不明確的要慎重,有抵押最好,但是現在基本是小額信息用借款,抵押物很少。

只通過這些很難判斷,但是通過這些信息可以知道是否確實有這麼一個人,是否真的借了一筆款,形成了一個有效的三方合同。

2、通過分析信息披露數據規避逾期風險大的平臺項目

但是借款人信息的真實性投資者很難核實,這些信息都是P2P平臺提供的,我們只能姑且相信信息是真實的。那麼我們就要檢驗一下平臺的工作嚴謹性,如果平臺整體風控是嚴謹的,借款人的信息真實性就高,否則就要打折扣。

P2P平臺根據監管要求,要定期披露運營數據,一般每月披露一次。下面是某平臺的2018年3月31日的信披數據:

-自成立以來的累計成交金額:54,617,831,150.00元
-自成立以來的累計成交筆數:728,938筆
-借貸餘額筆數:455,294筆
-借貸餘額:28,335,065,490.31元
-利息餘額:3,604,794,602.73元
-累計出借人數量:807,054
-累計借款人數量:694,830
-當前出借人數量:362,201
-當前借款人數量:437,889
-前十大借款人待還金額佔比:0.012%
-最大單一借款人待還金額佔比:0.002%
-關聯關係借款餘額及筆數:0
-逾期金額:63,700,186.28元
-逾期筆數:4,268
-逾期90天(不含)以上金額:63,586,563.18元
-逾期90天(不含)以上筆數:4,238
-累計代償金額:74,740,635.63元
-累計代償筆數:5,198
-項目逾期率:0.94%
-金額逾期率:0.22%

通過這些數據的關係可以算出,該平臺的最大單一借款額為56萬元,小於法人100萬的控制目標;壞賬率為0.22%,說明借款人信譽度較好;項目逾期率為0.94%,金額逾期率為0.22%,說明小額借款違約率要高於大額借款違約率.......

在保證了借款人、借款項目的真實性後,借款合同就是真實有效的,然後再結合平臺的歷史風控情況,就可以進一步規避借款人跑路的風險。通過這些手段,雖然不能保證借款人100%不會跑路,但是起碼可以規避98%的借款人跑路風險,下一步就是如何解決剩餘的2%的風險。

二、借款人萬一跑路後如何做到自己不受損

前面說到結合平臺的歷史數據,我們可以通過自己的風控把跑路風險規避到2%以下,這種風險是產品的固有風險,無法完全避免的。我們要進一步分析,如何應對這2%的風險,如果借款人真的跑路了,我們借出去的錢由誰來還?

1、平臺整體平均壞賬率要低於2%以下

還是以前面的平臺數據為例,從上面的信披數據看,該平臺借款人共有437889人,未按時還款的有4268筆,逾期金額6370萬元,對應362201個出借人,平均每人壞賬損失為175.87元。

在貸餘額為283.35億元,對應362201個出借人,每人平均借出7.82萬元,平均預期收益應該在7040元左右,175.87元的逾期損失,約佔投資本金的0.22%,約佔預期收益的2.5%,這個風險還是比較低的,P2P投資理財產品如果控制在這個風險是完全能夠接受的;甚至壞賬達到本金的2%左右都是可以接受的,因為這麼大的風險還影響不到本金的安全。

2、通過分散投資和平臺代償以防萬一

但是上面說的是平均風險,如果真的發生,必然會產生在特定的出借人身上,如何避免2%風險成為特定人的100%的滅頂之災呢?

從投資者的角度來說,最好的方法就是分散投資到不同的項目上,很多平臺都是打散借款人標的,讓很多投資者都非常小額的投資一個項目,我見有的平臺能把1000元分散到500個以上的項目中,平均每個的投資額不足2元,這樣分散之後,即便有單個項目借款人跑路,投資者的整體風險是可控的。

從平臺的角度來說,就是要為投資者提供風險保障,如上面的平臺就有代償機制,累計為用戶代償7474萬元。當然平臺還有其他的保障機制,比如通過商業保理,投資者互助金等等,但是無論採用何種方式,保障金額必須大於平臺歷史壞賬率,否則風險根本無法全部覆蓋。

3、借款人跑路後誰來償還投資者的損失

通過上面的分析基本可以保障投資者有效規避借款人跑路風險,但是如果仍然有意外的情況發生,我們的利益由誰來保護,如何追償呢?首先,要有真是有效的合同,這就是我在前面反覆強調原因,因為只有合同是追償最基本的依據,可以報案,可以打官司,可以自己追償,也可以委託別人追償,借款合同是前提,真實有效是前提。其次,平臺有責任負責或者協助追償或代償,這要看平臺向投資者的承諾,所以一旦有這種情況,先和平臺交涉,這是最方便、最有效的的。再次,如果有保理的可以由擔保公司代償,我們只是把逾期債權轉讓給他們就行了。

我一直堅持,一定要把風險放在事前預防,而不是放在事後處理。投資者在投資P2P的時候,一定要採用小額分散的投資方式,防範產品自身的風險,同時要藉助平臺的代償機制,在風險發生的時候能夠不受損失。至於有誰來償還,最好不要到這個層面。

總之,投資P2P是一個和風險博弈的過程,要麼你徹底弄明白,要麼就遠離,千萬不要只通過道聽途說就盲目投資。


互金直通車


從法律角度分析一下,跑是跑不掉的,借款人必須還錢。

1、p2p的意思,就是個人對個人,因為P2P平臺作為中介平臺,起的是橋樑的作用,出借人相當於是將錢通過平臺將錢借給借款人。借款人在平臺申請貸款時已經將自己的身份信息提交給平臺,平臺有義務將借款人的信息提供給出借人,所以跑了只是暫時的,逃不掉的。出借人可以通過法律途徑起訴出借人,要求其還款,不是跑了就可以躲避債務的,現在身份信息聯網,交通,住宿,上網都需要身份證,很容易查到你的。

2、如果故意不還錢,或者在借款之初就有詐騙的嫌疑,那麼就不簡簡單單是不還錢跑路的事了,那就構成詐騙罪了,上升到刑事案件層面,不僅得還錢,還得判刑,還得交罰款,得不償失,損失更大。出借人一旦報案,公安立案偵查後,會對借款人進行網上通緝,早晚有一天會找到,誰也跑不了。立了網逃,你都不知道在什麼時候就被公安機關抓獲了。現在一部分案子的嫌疑人都是網逃被抓的。幸所以還是早點還錢,別抱有僥心裡。欠債還錢,天經地義,何必非的違背規則。


法律視野


你好,我是雪之道理財,理財有道,看雪之道!

正規合規的P2P平臺一般都有風險備用金,這些風險備用金存入存管銀行。

1.什麼叫風險備用金呢?

風險備用金是指平臺每筆借款成交時,提取一定比例的金額放入“風險備用金賬戶”。當借款人發生拖欠和違約情況時,平臺用風險備用金對投資人進行償還。

2.風險備用金越多,平臺安全性越高

一般平臺都有一個壞賬率,這個壞賬率和風險備用金之間的比例。風險備用金大會覆蓋過壞賬金額。

3.無風險備用金的平臺

沒有風險備用金的平臺,如果借款人不還錢,產生壞賬,這個平臺就用盈利或流動資金來償還。

所以選擇好的P2P平臺,看這個平臺有沒有風險備用金和備用金放在那個銀行存管,是十分重要,衡量一家P2P平臺靠不靠譜的重要指標

(雪之道專注理財原創回答,理財有道,看雪之道,點攢關注我,每天都有精彩文章發佈)


雪之道理財


有利網走的是純中介模式。什麼叫中介模式,一句話吧:就是隻是交易平臺卻不負責交易。換句話說就是,只是一個讓把錢投給信貸機構(小貸,擔保公司)的平臺而已。

結論:該平臺跟投資者的風險是一樣的,都依賴於擔保公司,做好了繼續開張,你也能拿到利益,做不好,一起掛掉,不過虧錢是投資者。

所以說,如果出現與有利網合作的小額貸款破產或倒閉,借款人拋了,那麼就需要自己去要賬,因為債權在自己手中。

但現在有利網的部分項目是有本息擔保的,本息擔保分為全部擔保和部分擔保:全額本息擔保就是當債務人不能還時,由擔保人對全部的本金和利息進行擔保還債。所以說,部分小額貸款機構是對推薦的項目提供連帶責任擔保的。

其實在這種運作模式下,風險可以說是完全甩給了合作的小貸機構或擔保機構,平臺只承擔營銷的職能,確切說是找投資人,項目來源自然有小貸機構挑選好了發上來,如果大家各司其職自然是相安無事,但是在國內任何一家平臺沒有做到足夠大的情況下,業務的主動權是在合作小貸一方的。

因為目前國內投資群體培育過幾年,還是有部分投資群體已經樂意接受這種投資模式,加之國內龐大的民間資金供給能力,平臺的短板更多來自於項目資源的不足。

想了解更多“投資、熱點實事”等相關資訊,請關注老馬說錢~


老馬說錢


因提問人對事實情況的描述較為簡略,本人僅從法律角度提供一些解決問題的思路。

一、民事方面

根據提問人的描述,本糾紛涉及三個主體,即出借人、借款人、網絡貸款平臺、擔保人(如有)。

1. 如出借人已依約定履行了借款的義務,而借款人未按約定歸還借款,無疑應承擔相應責任。

2. 至於P2P平臺,法律規定如下: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民間借貸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規定》第二十二條,借貸雙方通過網絡貸款平臺形成借貸關係,網絡貸款平臺的提供者僅提供媒介服務,當事人請求其承擔擔保責任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第二款,網絡貸款平臺的提供者通過網頁、廣告或者其他媒介明示或者有其他證據證明其為借貸提供擔保,出借人請求網絡貸款平臺的提供者承擔擔保責任的,人民法院應予支持。

故,P2P平臺是否承擔擔保責任,要根據本糾紛具體事實情況來確定。

3. 至於擔保人,主要還是根據出借人是否與第三方就此筆債權是否簽訂過擔保條款。

二、刑事方面

根據出借人違約的具體情況,有可能涉及詐騙罪、合同詐騙罪、集資詐騙罪等。



寧波林大狀


按道理來說,就是平臺方自負盈虧了。就是平臺方的不了了,理應由他們償還。

不知道你說的p2p是指怎麼樣的,現在很多p2p平臺都是吸引投資者購買理財,有資金了,把錢放出去,中間賺取利差,而且這種借貸不需要擔保不需要抵押,純信用,於是,很多人就問了,那這是靠什麼呢?靠量和高利率,如果量大,利率高,那麼他借出去100個當中,允許有10個還不起錢,就是他發放貸款前已經想好了如何去保證自己是不會做虧本生意的。

所以,當有人還不起錢的時候,實際上,相當於平臺已經幫你還了錢,但是實際上你還是欠了他們錢,他們一樣也會用各種手段去催你還錢。


銀行小狗


真正的規範的P2P平臺只是起到撮合的中介作用,把貸款人和出借人撮合到一起,其在中間起到監督管理、日常服務的作用(收取與出借資金相應的管理費用),日常服務包括:對貸款人逾期或提前還款,按規定收取滯納金或違約金付給出借人。同時,更重要的就是對貸款人的審核了(憑什麼把借款人的錢貸給他?)規範的平臺對貸款人的貸款依據與銀行一樣,那就是相應資產的抵押(房屋、企業不動產)。所以,貸款人逾期不還款,就以其抵押的資產說事了。規範的平臺是會把貸款人的產權證、身份證、職業等相關信息(實拍證件)統統展示給出借人的。審核通過後才發佈標的(以平臺官標發佈)且一筆貸款,往往會被幾人或十幾人來搶(認)標。由於從最初開始就是按照規範的程序、真實的操作、如實的信息披露來做,所以,逾期不還的現象為少數,即便逾期也有滯納金。這一點,對於懂行的P2P的投資人都清楚,所以,才選擇這樣的平臺做理財。逢跑路的P2P平臺,一定是沒有真實的第三方(貸款人)標的信息的存在;也沒有第三方(銀行)對平臺資金(投資出借人暫時放在平臺或充值後等待投標的資金)的存管資金池。以形成平臺與投資人兩方獨角戲的格局。這就是假的P2P。真正的規範平臺格局(貸款人——平臺——銀行——出借人)


威子


隨著互聯網理財的普及,現在越來越多的人選擇P2P來進行理財,也讓很多無法在銀行取得貸款的人,有了全新的貸款渠道。

這些無法貸款的人,有的可能就是因為有信用違約的問題倒是徵信“不好看”。那麼,投資者可能就會擔心,即使平臺沒有問題,但購買的投資項目,借貸方跑路了,那這些錢還能拿得回來嗎?

有的P2P平臺會承諾代為償還

不是所有P2P平臺都能做得到,但只要投資者選擇的是正規的P2P平臺,這些平臺會掌控相關的數據與信息,即使借貸人因為某些原因沒有還錢,也能夠為投資者提供足夠詳細的借款人信息,協助投資者通過法律手段維護自身的權益。

投資人可向法院起訴

投資人可攜帶相關材料(平臺提供)向法院立案,向法院提出對借款人財產保全的申請,這是為了防止借款人將資金轉移以至於無法拿回錢,有了財產保全,法院就會對借款人的財產有強制執行的權利。

在案件勝訴後,如果借款人在期限內沒有還錢,投資者就可以向法院申請執行。法院也會責令借款人在某一指定期限內還款,並承擔延遲還款這段時間的延遲履行金。

遇到“老賴”怎麼辦?

萬一遇到了有能力還款也拒不還款的“老賴”,我們可以向法院提起訴訟,追究借款人的刑事責任。情節特別嚴重的老賴,有可能會被處以三年以上七年以下的有期徒刑。

選擇正規平臺,防控風險在先

在現在這種徵信非常嚴格的時代,雖然信用違約會為借款人帶來生活的種種不便,但對於投資人而言,與其事後追究借款人責任,不如把功夫下在投資前,充分了解平臺與項目。

① 選擇正規大平臺:選擇有國資或上市公司背書的,成立時間長,規模大的大品牌,比新成立的平臺風險要小很多。

② 注意信息披露程度:在選擇項目時,要看好平臺是否對借款人信息、償還方式、錢款用處、和抵押物的披露是否明確,根據信息的披露,從中篩選出值得投資的項目。

理財有風險,投資需謹慎。投資人在投資之前要防控好風險,做好資金配置,儘量減少踩雷的可能。即使不幸踩雷也不必太驚慌,依靠法律手段追討應有的利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