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31 铜陵:铜陵老地名的由来

1.【五公里(三公里)】

五公里原来指的就是市天井湖宾馆门前的位置,有一定的数字概念,久而久之,人们便将其作为一个地名传承至今。

1950年,铜官山铜矿开始恢复建设,当时,铜官山铜矿的职工和家属都有居住在铜官山铜矿附近,那时,必要的生活服务设施一样也没有,更谈不上文化娱乐上的配套了。职工和家属们需要购买一些生活用品或是游玩,只有沿着从矿区延伸出来的一条小铁路到铜陵县去。从铜官山铜矿到铜陵县城的路程,据老百姓们的估计大约是十五华里,走到现在的天井湖宾馆的门前大约已走过了三分之二的路程,也就是五公里。那时候天井湖宾馆还没有兴建,在路旁只有一座小山。小铁路经过这里时继续西行,而人们往铜陵县城就必需从这里走下铁路线,沿着一条土路经横塘埂往铜陵县城。人们不论是前往还是返回都有要在这里路边的大石头上坐一坐,休息一会儿,久而久之,人们便称这里叫“五公里”了。

后来,小铁路被拆除了,修建成了现在的长江路,经过了若干年的发展,长江西路一带建起了许多的单位和居民区,如天井湖宾馆、有色公司、建安公司等单位都在这里安营扎寨,人们便将以长江西路铁路天桥为界至天井湖宾馆门前的一大片地区统统称为“五公里”地区,将铁路天桥以东至有色职工医院门前的一大片地区统统称为“三公里”地区了。

铜陵:铜陵老地名的由来

2.【杨家山】

杨家山原指杨家山路两边的爱国东村、爱国西村和爱国新村这三个居民村所在地区,这里原有一些小山丘,有一个只有20几户人家的村庄叫杨家村,后来人们称这片居民区叫“杨家山”。

现在“杨家山”的范围比原来扩大了许多,居民搬进了宽敞漂亮的楼房里,小小的杨家村在新世纪之初旧貌换新颜。现在碎石岭煤矿、大通煤矿、还有焦化厂等单位都被划入“杨家山街道”的管辖范围。“杨家村”现已不复存在,但人们依然称这个地方为杨家山。

铜陵:铜陵老地名的由来

3.【官塘】

官塘本非地名,而是官府开掘的水塘。

新中国成立后,于1950年4月在官塘冲一带设官塘村,直属铜陵县城关区。1954年3月,改属城关区谢垅乡。1956年10月12日铜官山市成立后,改属市辖铜港乡。1958年11月,改官塘村为官塘生产队,划归铜港人民公社管辖。1972年1月,并入向阳区(今铜官山区)辖境,此后本变。直至1990年以后,随着城市建设快速发展,这里先后建起了数栋居民楼,一些机关学校、商贸服务设施应运而生,于是出现了官塘新村、官塘路、官塘一路、官塘二路等地名,远隔一两公里之外的北京路以北的一个居民小区亦名官塘新村。

铜陵:铜陵老地名的由来

4.【扫把沟】

扫把沟位于市区西南方向的长江边,距市中心约7公里。

清末民初,扫把沟只有一个小渡船码头。离码头东南方向不远处是一些山头,山与山之间称为"冲",由这些"山冲"流下来的水汇成一条河流往长江,在长江边的数十米处,河沟逐渐变宽,酷似扫把,人们便称这条河沟为扫把沟,这个小码头称为扫把沟码头。

扫把沟的两边,住着一些人家。他们为了便利两岸交通,在这段河沟上搭建了一座木板桥,并取名叫扫把沟桥。后来,小码头的规模越来越大,逐渐发展成为一个客货两用码头和商品集散地,河沟两边的住家户也越来越多,形成一个热闹繁华、生意兴隆的"兴隆镇"。20世纪30年代,这里被官方正式命名为兴隆保。1951年,铜陵县人民政府在这里设兴隆镇;文化大革命时期,曾一度将兴隆镇改名红光镇。现在,兴隆镇经淡忘,但"扫把沟"这个地名却一直沿用至今。

铜陵:铜陵老地名的由来

5.【横港】

横港位于市区以南12公里。《铜陵市地名录》记载:“横港”二字由来,据实地调查,该境内有一条自然河,大致与长江垂直相连,形成一个港口,江上船只每遇风浪即在此停泊,习称“横港”,此河遂称横港河。《地名录》:还记载"横港河原有一座长20米的木板桥,是扫把沟到大通的必经要道。北岸有一条小街,过去是横港地区的中心,因遭受火灾,居民住房和商店几乎烧光。住户只得迁到沿江路轮船码头附近,形成现在的沿江街道,人们习惯称之为‘横港小街'或横港街道"。

1956年10月12日,铜官山市经国务院批准正式成立,设横港办事处,属市直辖。1961年1月,市行政区划作了调整,以铜港公社为基础,并入扫把沟、横港地区,成立铜港区。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横港地区属红光镇红港居委会。1969年10月,成立红港街道,属向阳区(铜官山区)管辖;1975年11月更名为横港街道办事处。

横港于1957年始开辟成为港口,同年10月将大轮码头从和悦洲迁到此处,改称横港码头,12月25日申汉线大轮正式停靠。这里江面宽阔,岸线顺直,上距大通港6公里,下至扫把沟4公里,港线长7.9公里,水域面积13.43平方公里,陆域面积约8平方公里,拥有大小码头14座,是长江下游的重要港口之一。

铜陵:铜陵老地名的由来

6.【狮子山】

狮子山古称铜精山。《铜陵县志》记载:"铜精山在县东二十里,齐梁时置冶炼铜于此,遗坑尚存。"故铜精山当是狮子山之原名。区内东、西狮子山两峰相峙,状若一对雄狮,地区因其得名。

狮子山区在建镇前,归铜陵县管辖。1952年,原华东地质局321队和扬子江普查队先后来狮子山普查勘察,并在狮子山定居下来。1958年4月,狮子山铜矿成立.为了适应形势发展和便于管理1961年1月成立狮子山镇,隶属于铜陵市。1969年5月,狮子山镇改名为红星镇。1969年12月,撤销红星镇建制,成立红星区。1980年7月,红星区更名为狮子山区。

铜陵:铜陵老地名的由来

7.【新庙】

新庙位于铜陵市区东北部,在狮子山区境内,区域包括立新煤矿(原新庙煤矿)、新庙街道办事处、新庙新村、新庙东村、新庙张村和新庙王村等,总面积约1.5平方公里,距市区中心约6公里。

新庙地名源于这里有一座叫"新庙"的庙宇。民国时期,在西湖镇东南方向的乌木山下曾修建一座庙宇,由于这座庙宇的规模太小,香火不旺盛,没几年就衰败了,店里的主持便在人口相对多一些的"西张村"边的山林中修建了一座规模较大的寺庙。这座寺庙相对于原来的那座老的寺庙来说是一座新的寺庙,所以人们就称这座寺庙叫"新庙"。久而久之人们便将寺庙周边的这块地方称为"新庙"。

新庙始建于民国初期,是一座中等规模的庙宇。1938年,日军侵占铜陵,霸占了寺庙,将新庙作为一个据点。1941年这个据点被新四军拔掉。

新庙的庙宇虽然被拆掉了,但周边的老百姓还到寺庙的地基上来烧香、拜佛。2005年下半年,这里修筑了一条通往立新煤矿三号井的水泥路,寺庙的老地基被完全铲除,但现在仍然还有许多老百姓在这条水泥路旁烧香、燃炮、朝拜。"新庙"的叫法一直延续至今。

铜陵:铜陵老地名的由来

8.【店门口】

店门口,位于市第三人民医院、合肥瑶海(铜陵)家具城一带。此地名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

50年代初,铜陵修通了由矿区至横港的简易公路.在店门口处,有一条与这条公路交叉的小路,在交叉路口处,有人在这里开设了一个小店,卖些香烟、火柴之类的日用品,还在门口设了一个茶水摊,过往行人都要在这里坐一坐,喝一杯茶水。因为这个地方没有地名,只有这个小店,人们便称这里叫"店门口"。后来,店门口地区逐渐发展,先后又开设了理发店、小饭店及小百货商店。到了60年代中期,店门口还开办了一家照相馆。因为在市.区的长江路上已有一家名叫"长江照相馆"所以这家照相馆就取名为"黄河照相馆"。当时,“黄河照相馆”是店门口的一个标志性单位。

店门口这个地名,好听又好记,一至沿用至今。

铜陵:铜陵老地名的由来

9.【和悦州】

和悦州原名荷叶洲,位于鹊江西岸,洲呈圆形,四面环水,似一张荷叶漂浮于大江之上。民间相传古暹罗国(今泰国)王太子到九华山朝圣,路过桐城藕山(今枞阳县山),不慎将藕山踩断,藕头顺江而下,至此长出荷叶,故名荷叶洲。洲上出土的土地福德祠石碑,其落款是清顺治八年(1650年)二月初一,可见此前洲上已有人定居。最初来到荷叶洲的拓荒者,是以插草为标的方式进行的。随着历史的变迁,垦殖者争夺兼并土地的冲突亦日渐加深,最先占有土地的东家,重租引起后来承佃者的公愤,因此争讼连年,矛盾日趋尖锐。嗣后,官民调解这起纠纷,改荷叶洲为和悦洲,意为和颜悦色,和睦相处。又传清水师提督彭玉麟到此操练水师,认为荷叶岁有枯荣,因讳其意而谐其音改名和悦,沿用至今。

铜陵:铜陵老地名的由来

10.【铁板州】

铁板州原名贴补洲,位于鹊江西岸与和悦洲宛如两朵并蒂莲花,盛开在皖江东南侧的水面上。两洲形成年代相近,地形地质无异,面积大小相等。贴补、荷叶二洲一衣带水,鸡犬相闻,汛期水涨,有渡船来往;人冬水枯,行人可涉足往返。咸丰年间(1851-1861年),荷叶洲已有集市,商业日渐兴盛,相传有一道人途经此地,对着荷叶洲叹息说,这张鲜嫩的荷叶,如果生长在静静的湖荡里,将会永不凋谢;而今可惜长在波涛滚滚的大江中,根不牢,叶不稳。众人闻之色变,央求道人指点。道人手指紧邻的贴补洲说,这块沙洲应改名铁板洲,并口吟一歌:"荷叶水上飘,根基未固牢。铁板结良伴,万世不动摇"。众人信其言,铁板洲之名便沿用至今。

铜陵:铜陵老地名的由来

欢迎关注我们:我们讲述这个城市的人间百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