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老家黑龙江农村,很多人都出去打工了,难道在老家就没有一点发展吗?非要出去打工吗?

我还年轻33


大家好,我是我似骄阳378.黑龙江桦南的。看到这个问题,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黑龙江江人我来说说我的理解。

黑龙江省是东北最大的农业大省,经过几十年黑龙江人的努力,把昔日一个“棒打狍子瓢舀鱼,野鸡飞进饭锅里”的“北大荒”变成了今天赫赫有名的北大仓,成为我国主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

由于科技的投入,大型机械化的使用,黑龙江的农业规模化程度也越来越高,大量富余劳动力日益突出,于是这一部分人都转向工业比较发达的国家(出国)和地区打工。

剩下的农民很多都是承包外出打工人的土地继续维持生活。为什么出现这种 情况呢?因为在我们这里基本没有什么长年工作,而县里的很多工作也都在每月两三千左右,甚至一千多(主要是女生)也比比皆是。外地有三四千或五六千每月的工作我们为啥不去?

您说是不?以上是我个人看法,欢迎大家都来讨论。谢谢。





黑土农夫敏哥


出去打工的人有两种,一种是在老家混不下去的,一种是认为老家没发展的。我就是龙江人,地地道道的农村人,眼下也30多岁了,也算是见证了东北这20年来“老工业基地”发展。

家乡有发展,但生态固定了,虽然不想说富的越富,但穷的真的越来越穷。就以我个人来说吧,我还是有些能力的。在老家县城里打工也就拿个3000的工资,除却出大力的工作,这都算高薪了;眼下我在北京工作,业绩稍微好点,一个月就顶在老家工作半年,干得好的话领导还有奖励,虽然花销大一些,但总体来说比老家赚得多太多了。试问如果是你,同样的付出你选择在哪里工作?

人离乡贱啊,如果有办法谁会愿意打工?像我老家的邻居,起码还有一些土地可耕种。我家算是外来户,一点土地都没有,每年都是靠父亲、母亲打工赚些钱把我养大。父母的传统思想就没有想过走出去改变自己的生活状态,而我不行,哪怕我改变不了,但也想通过自己的努力让父母轻松一些。在家无所事事,生活节奏超慢,大号的光阴都浪费了。

所以,想要赚钱,想要改变生活现状,不走出来又能怎么办?这几年东三省的经济一直低迷,先不说什么原因,就说经商的、种地的,又有几个真的赚到钱了?


职场找老王


我是黑龙江嫩江人,我是属兔的,年龄就不说了,女儿上大一了。我来说说我们那里的情况我村里在早几年前土地就流转了入了合作社是每亩地400元,合作社是大机械连片种植,闲下的农民没事干了,内点地钱一年也不够干啥的(俩口人的地孩子没有地),没办法出来打工了,也没有一技之长,只能干出力的活,一个月挣个五千左右块钱,老婆四千左右。说实话在外面在好也不是家,一年去了房租费,水电费,吃喝拉撒也剩不了几个钱,家里还有高龄的父母,我们在外边也照顾不了,一年只能回去一次,特殊情况还不能回去过春节,没出来过的人不知道。谁也不愿意背井离乡出来打工啊,但是在家里也没有合适的事儿干。


波澜壮阔的波


我是黑龙江的,我觉得是没有好的人才,我小时候记得有各种社办企业,就连学校都有校办工厂,那个时候打工到处是活,后来都让那些啥也不是的干黄了,我们那得水泥厂三千多工人三班产品畅销当地人买都得排号厂长换一个亏不少在最火的时候火居然破产了,榨油厂是我们当地很火的豆油出口国外排着队买油的车不计其数就这样火的也黄了听说到现在那些领导啥也不干了房子好多家里人都有车,纺织厂三个工人无数,那时候女孩毕业几乎都喜欢去,待遇也好,现在就一个了,还卖给别人了,还有好多,让那些败类给腐败没了,所以现在家里孩子考大学毕业了都不回来,恶性循环,没有好的带头人,招商引资也不行,这几年也搞过,都是有权势的利用招商引资待遇赚钱。


瞎惦记


种香蕉是根据市场行情,价格根据当天成交价格,有时高,有时低。以前我们租地给别人种,一亩2000多,现在1000都租不出去,行情难控制。

所以,我们寨子年轻人都外出务工去了,留在家的都是老人,小孩,而且打工还有收入。


心道


东北~~~怎么说那!我是东北这一块儿的人!现在基本上算定居在南方啦!我还是喜欢老家。活的舒服! 东北老家是两极分化的地方,有钱的人很有钱,没钱的是真没钱,但是都不会挨饿! 以前我记得我上大学的时候回老家和朋友出去在街上看到宝马,朋友还会发出惊叹:哎呀,宝马啊! 但是这两年回去再看到宝马,大家也都淡定啦!有关系的很好赚钱。 再说说在农村种地,东北种地有两个好处,第一,地方大,地多,不像有的省市土地一人一亩半亩的我们那里一般的人家都有几十亩。 第二就是时间短,4月份开始种地。10月1号基本收完!夏天还要休息大半个月。一年也就是休息大半年都不止!像我村里的那些。现在一年种几百亩,多的种上千亩。一年几十万还是有的!


会种地的普法小能手


懒比一个,谁能可怜你们!1990----2010 广西 湖南 四川 云贵 都到广东打工,奋斗20年回家 盖房子 买车, 政策好了,赚来的钱在家乡开工厂,做生意,实现了共同富裕。 东北是有点钱都跑三亚帮忙建设了,自己家乡为啥不建设?


杠精123456


我就是一个地地道道的黑龙江农村人。黑龙江的这几年真的是前途渺茫。在我们牡丹江地区这一片。自古以来也算是个富裕的地方。但近几年来每况愈下。究其原因。还真的不好说。你说政府无作为吧,国家的政策是好的。说我们农民不努力吧。粮食的单产上去了。可粮价掉下来了。而且掉的还不是一点半点。其中不乏有一部分干部。为了自己的业绩。虚报农民的收入。将农民的一切投入成本,全部算成收入。造成个人均收入几千元的盛景。其实净收入连1/3都不到。但是引起的连锁反应。让农民们叫苦不迭。随之而来各种税费以及生产物资的涨价。导致农民的收入进一步降低。最后的结果是什么呢?辛辛苦苦劳作一年所获得的收入。还不如进城打工一个月的收入呢,因此才会背井离乡。去往南方打工,用以谋生。可怜的是家里的孩子和父母。但是那又有什么办法呢?

我们地区和吉林省交界。但是吉林省在国家上报的是贫困省,国家各种扶持。各种减免。反而他们的农民收入比我们的高很多。现在吉林省和黑龙江省,绝大多数以玉米为主。但是玉米主要以生产酒精为主。这边最大的企业是吉林大酒精厂。那是我们所产玉米的主要销售地。可是在相同质量和价格的情况下。我们会比吉林省所产的玉米多付出每公斤1毛5的运费差价。这个其实是挺惊人的。严重拉低了我们的价格。导致种地几乎不挣钱。这是主要原因。当地政府曾经也引导我们种植其他产品。但是销路在哪里?到了秋天根本就卖不出去。基本的生活都出了问题。不出去打工难道坐以待毙吗?

是想哪一个男人不想老婆孩子热炕头?一家人围在一起其乐融融的。这简直就是幻想。有人会问,黑龙江的农民为什么都出去打工了?劳动人口为什么流失的这么快?我感觉面对这种状况,是你的话,也会走的。去南方打一年工,挣个几万块钱,不是问题。能低得上,在家种地几年的收入。这就是现状。


镜泊湖边小农


因为东北之前是小生态经济(全国其他地区也适用)

在2008年以前,东北经济模式是这样的:

农民种粮食赚钱后,到附近的县城,乡镇消费吃饭,洗浴,服装等!然后附近乡镇市区的个体工商户每天购买农民的蔬菜。餐饮,服装,理发,水果蔬菜是东北最赚钱的行业。

但是,东北就业岗位太少了,很多人开店都选择饭店,烧烤,水果店等。导致店铺饱和,大鱼吃小鱼!然后就有一部分人把店铺转让,去南方发展。同样是开饭店,理发店,烧烤,洗浴等擅长的领域!

再后来,淘宝的兴起,东北的服装百货,电脑手机,家电日杂,超市等行业再次受到网购的冲击。

原本每年百姓赚的钱,是流向县城的,然后市区的人给农民就业,买农民的蔬菜和日常开销!

而现在时代变了,农民和市民的工资不断涌向浙江!你去看一下一个地区每天的快递包裹数量就能计算出来。一个百万人口的小县城,快递包裹大概有4万个左右!也就是本地资本,每天流失几百万元!一年流失十亿元以上!

很多市中心的店铺也没有了往日年收入几十万,几百万的风光!

这导致的不仅仅是一部分人离开,而是所有行业都收到冲击。因为以前赚钱的有钱人都去南方了,大饭店,洗浴等高端领域自然生意就不好。以前二十岁左右的小女孩都是去卖衣服,去饭店上班,现在年轻人都在上大学。招工难,不得不雇用30-40岁的人。这样年龄段的人留在东北是因为有孩子走不开!

看一个城市的活跃度,就观察药店的数量(老龄化程度)理发店数量(年轻化程度)

以后会怎么样,十年后再看!


东北味道


黑龙江 帝国的东北边境,与俄罗斯接壤,朝鲜韩国,日本隔海相望。曾经的共和国工业长子,全国老重工业基地,全国原字号材料廉价供应基地。

曾经北大荒如今的北大仓,寒地黑土这么好的优势,如今怎么就这么不堪了那?主要有以下几点:

1.与全球同纬度国家相比,黑龙江的冷排中上,但夏季时的温度要比他们都高,国外因为一直冷,导致人和产业会离开。而黑龙江夏季是很美好的,冰城夏都,避暑的好去处,这种环境导致人口总基数很大。

2.农业采用小户精耕细作,和千百年前没太大区别。睁开眼看下国外农业早已进入大型农机现代化,现在智能化也以在路上。我们的农业是投入大成本高产出低质量差。

3.上一点会产生一个问题,我们没法与国外农业竞争,我们自己的农产品质量不佳我们只能进口国外农产品。这就产生恶性循环。

4.如此庞大的劳动力却没有足够的产业,就业除了农业外,因为曾经的体制问题导致没有太多产业来吸纳就业,很多产业在黑龙江或者东北都是空白。

很多因素混在一起导致黑龙江农业不能给个人家庭小户农业带来太多收益,同时又没有太宽太多的其他就业渠道,所以感觉黑龙江不行了,大量人离开黑土地,现在南方大街上很容易听到东北话的,网上有个调侃说生活在南方有几个东北朋友太正常了。

至于说黑龙江喝农业以后有没有前途我觉得是有的,而且大有作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