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怎樣的臨摹才能提高書法之功力?

Power_G


這個問題問的很好,臨摹的境界高低就是業餘與專業的區別!

臨摹講究一個詞:“精準”,越精準越好。

那怎樣才能精準臨摹?

對一個帖驚醒深度的精準臨摹

我有一個非常好的方法,那就是把你臨的字與字帖上的字擺在一起,對比看,不僅要看結構,好要看點畫的形狀,特別是點畫的形狀,它是圓的還是方的?是直的還是曲的?是細的還是粗的?都要看到。

可問題來了,為什麼要看的這麼仔細,為什麼非要寫的那麼像?好看不就行了麼?我只說這種思想是初級思想,也沒什麼大問題,但是想要在書法上建樹的人就不能這樣了,必須還要講究難看,你不僅要懂得怎麼把字寫好看,好要知道怎麼寫難看,帶著這種思想去臨摹,你的思路會開闊很多,也能明白為什麼要這麼仔細去臨帖,懂得點畫間的細節處理。精準臨摹就是在鍛鍊自己對細節的把握。

對多個帖進行廣泛臨摹

不僅要臨一個書家的很多帖,還要兼臨篆隸楷行草,這種廣泛的臨摹是非常有必要的,對於那些一生只臨一種的人在書法上是不會走多遠的。

臨摹不為了臨的像,而是為了領悟,需要勤思考

臨的完全一模一樣是不可能的,也沒有必要學的很像,當然初學除外,臨是為了看懂書法,理解書法,為什麼這個筆畫是這樣的?怎麼寫出來的?這樣寫有什麼用?我習慣或者喜歡這樣的書寫方式嗎?這些問題都是我們要多問問自己的,臨摹提高的不是臨的功力,更多的是開闊視野,提升書法欣賞水平和思維境界。


書法魅影


題主好,我是其人。

關於臨帖,我是這樣建議的:

1.儘量選優秀的古貼

不管是硬筆還是軟筆(硬筆可選擇轉化的版本),要選擇古貼,古貼有書法的章法,現代貼有部分是沒有的。

2.從基礎開始

古人學字,是這樣的:篆書-隸書-楷書-行書-草書,現在人學書法,至少要從楷書楷書學習,有條件的,可從隸書開始學習。

3.單字過關 長期堅持

要一個字一個字的練,不要通篇抄寫。要長期堅持,遇到瓶頸期,不要放棄。


其人墨坊


題主所問的“怎樣的臨摹才能提高書法之功力?”這應該是任何一個書法愛好者都非常關心的問題,當今的書法愛好者可算是非常幸運的,因為前人書法家留下了諸多的書法精髓,而且遍佈“篆隸草行楷”五體,作為一個書法愛好者可以針對性的去學習臨摹,這算是“順手牽羊”的事情了,

確切的說提升書法的功力沒有捷徑可走,只有選擇好對的書法作品然後一筆一劃的一步一個腳印的日復一日進行臨摹,比如,王羲之的“天下第一行書”《蘭亭序》顏真卿的“天下第二行書”《祭侄文稿》或者歐陽詢的行書《夢奠帖》其用墨淡而不濃,風格細硬剛勁。



至於臨摹草書,那還是以“草聖”之稱的唐代書法家張旭的書法作品為主,其《古詩四帖》共40行,188字,通篇筆畫豐滿,線條飽滿含蓄、柔中見剛;筆鋒出之有力,筋強骨勁,毫無纖弱浮滑之筆,行文跌宕起伏,動中有靜,是草書巔峰之作,


這裡順便要澄清一下,書法藝術千百年來,也只出現過一個“草聖”張旭,其草書功底“筆法、筆勢、筆意”之風格一步到位,恰到好處,書法的章法栩栩如生、富有生氣、靈動性十足;至於楷書方面,自然是臨摹“歐顏柳趙”四體了,其中“顏筋柳骨”之美譽早已流芳千古,綜上所述,臨摹還是以古代名家的書法為主,更有利於提升書法功力,其最主要原因是:古人常讀聖賢書,深知“筆墨”之精髓。


詩夜城主


學書貴志堅,臨池莫停閒。書山再險峻,定踩腳下邊。





書香中華643



要提高書法的真正功夫,必須通過臨摹關。至少專精一家,達到惟妙惟肖、形神俱似,能夠背臨和按照原作創作作品。

從方法上說,就要堅持“少而精”的學習方法,以少勝多,以精勝多,紮實走好每一步,才有利於真正學到藝術的真功夫。

臨摹的過程就是嚴格按照字帖設計的教程,一步一個腳印進行紮實的臨摹的過程。這個過程看似簡單,實際上是一個非常艱苦的過程。就像徐悲鴻學習素描和西洋畫所下的功夫那樣,得形傳神,得意的理。據說徐悲鴻在國外學習期間,為了打好素描寫生的功夫,堅持不懈進行素描寫實鍛鍊,打下了精準傳神的寫生功夫,才有了以後畫馬的傳神,而成為一絕。學習書法也應當以徐悲鴻的學習方法和精神去打下紮實的臨摹功夫,掌握精準讀帖的技巧。進行大量刻苦的對經典書法的由淺入深的學習或研習。





沒有人能夠隨隨便便成功。只要功夫深,鐵杵磨成針。每一步都要做實,做穩,做精,功夫就在精學精煉中逐步形成。祝學習進步!新年快樂!


翰墨書道


簡言之,必須要強化筆法動作練習,熟練掌握傳統用筆技法,以實用書寫技法為基礎,學習書法美學原理,苦煉字外功。不然的話,只要是把字帖放在一旁照著寫,就無法真正的體驗到原作的書寫技法,功力也就很難長迅速進,還可能因此逐漸的偏離書法正軌走向誤區。

要想獲得範本的筆法、字法精要,增強書法功力,必須採用科學、系統、正規、專業的訓練方法,按照指定的規範的訓練套路一步一步的練,如圖:
如圖所示,學習書法過程,猶如企業製造產品,必須要有先進的生產工藝流水線……顯然,之所以每一個訓練步驟如此排列,那就是,具有一定的科學性、合理性,彼此之間是工序關係、因果關係,階梯式的運行方式。

如果沒有書寫姿勢、執筆法、運筆法、筆畫寫法、結字法等,前期專門的基本功訓練,直接臨帖,並且只採取照著字帖寫的方法,那是絕對不行的,屬於違章作業。打開帖讀不懂,不知道方筆、圓筆是怎麼寫出來的,起筆、收筆和轉折的地方,使用的都是什麼筆法動作,應該是中鋒法為主? 還是側鋒法為主? 中鋒、側鋒筆勢如何轉換? 理解不了,寫不上來。

單就臨帖這個環節而言,正規的練習方法是: 先摹帖~後臨帖,交替進行,互相印證,並且要把讀帖貫穿始終。這樣才能保障學習效果。例如,先用鉛筆,反覆練幾遍,待筆法、字法熟練了,再換其他筆,以〈摹臨法〉再練習幾遍。最後,用對臨法再進行細節研究。如圖:
△圖為〈潘氏分步摹臨法〉第一步

這是〈技法訓練操作規程〉,無論情願與否,要想走捷徑,防止走錯路,達到理想的訓練效果,必須要這麼做。

根據我多年教學實驗,認為〈潘氏分步摹臨法〉比較適合初學者。傳統的對臨法、意臨法,只能用於讀帖,或有書法基礎者進行後期模擬創作練習的時候用它取法可以,不適合作基本功訓練,很容易把筆性手法練出毛病。

倘若是零基礎初學者,從起步入門就一直採用對臨法、意臨法,始終照著字帖寫,美其名曰: 多寫多練,功到自然成……那純粹胡扯淡! 都是無稽之談,遇到瓶頸不知道怎麼突破,很多技法問題不知所措,豈不是白搭工夫? 結果只能事與願違。

試想,如果照著字帖寫就能把書法練好,書法豈能成為一門專業學科? 那還叫正規系統訓練嗎?

不要相信那些假名家、偽大師歪理邪說。不管誰的書法理論,不要聽之任之,更不能生搬硬套,需要帶著課題研究的思想學書法,用自己的親身實驗去證明對不對? 只要利用好科學臨摹方法把原作精神實質——筆法動動、結字要決,吃透弄懂,吸收消化,去粗取精、去偽存真,並以此博學諸帖,廣集精華元素,善於融會貫通,化古為今,技法與創作能力自會逐漸增加,即所謂水到渠成。否則,永遠跳不出寫字的圈子,只能與書法遙海相望……

以上是我的教學研究心得體會,僅供參考。 想了解更多的練字方法問題,請關注我,翻閱之前發佈的相關信息,有小視頻可以看一看,興許對您有所啟發和幫助。謝謝支持!

密切關注寫字教育發展動態,專注書寫技藝研究,努力推廣實用型硬筆書寫技法,做有良心的書法家 ——潘茂生•寄語


潘茂生書法文化研究


學習任何知識都要從模仿開始。在書法中,這種模仿稱為臨摹。書法的功力從長期臨摹古人經典法帖的實踐中獲取。

臨摹無捷徑,既不能突擊,也不能速成,無法投機取巧,必須嚴格遵守臨帖的內在規律,在漫長的實踐中尋覓。

1、臨摹時,選帖的面要窄、點要小。

臨帖首先要選好帖,選帖面越窄越好,點越小越好。我們應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選取某個朝代、某個流派中某一本經典法帖為範本切入,從一點一畫開始臨摹,深入進去。切不可朝秦暮楚,今天這個帖明天那個帖。

2、要遵循由簡到繁,由淺入深,由靜到動的順序。

習書者首先應從楷法入手,悟其用鋒,得其骨力,熟其轉折,知其架構。而後再學行書,再及草書。

由楷到行再到草,最好能臨習一位書法家的碑帖,因為一個人的書法諸體屬近親,基因相似,好過渡,易演進。

3、忘掉自己,以古人的技法來糾正自己。

臨摹時,要把精力集中在法帖上,不要想當然,按自己的想法寫,要以法帖中的法度技巧來糾正、代替自己的不良書寫習氣,務必保持原帖的筆法技巧、形質特點及格調氣息。

4、先求形似,再求神似。

臨帖首先要形似,然後由形而析其意,由意而追其情,由情而悟其神,由神而解其韻,最後力爭形神合一。

5、先專精一家,而後逐步涉獵諸家,博取眾長。

專精一家一體,精深有得,練就一門看家本事。然久師一家,必生習氣。應在專精基礎上,拓寬書路,博採眾長,兼收幷蓄,化為己有,通過消化提煉,逐步尋求個性,自闢門徑。

更多文章,敬請關注千年蘭亭。



千年蘭亭


書法有曰,只求神似,不求形似。


207604477東海釣夫


學習書法的目的不是為了提高“功力”,所謂的功力不過是入門的基本功,難道學習書法的目的就是為了“基本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