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31 从金步摇到金杏叶:朱浒分享国博《甘肃文物菁华展》金器下篇


从金步摇到金杏叶:朱浒分享国博《甘肃文物菁华展》金器下篇


国博《丝路孔道:甘肃文物菁华展》

金器下篇

朱浒分享


甘肃被称为“丝路孔道”,是丝绸之路的“黄金段”,是东西方文明交流的交汇之地。从新石器时代的彩陶文化(以马家窑文化为代表),先周、早期秦文化(周人、秦人都发祥于陇东南),魏晋河西文化,到汉唐时代丝绸之路文化,宋辽夏金元时期的多元民族文化,共同演绎了绚丽多彩的甘肃区域文明。在数千年里,东西方政治、经济与文化在这段狭长的地理空间交流对话、相互激荡,不同族群在这里迁徙流动、融汇共生,最终形成了厚重而又独特的区域历史文化。

本展览以时间为轴,以文化交流为线索,以考古发掘的甘肃各历史时期的600余件不同门类的重要文物为基础,通过八个单元,为观众勾勒出一幅历史悠久辉煌、文化异彩纷呈、多民族和谐聚居的甘肃历史人文图景,展现了甘肃在促进东西方文化交流、中华文明起源和发展进程中所扮演的角色、地位与作用。

嬴秦摇篮

甘肃东部天水、平凉、庆阳及陇南地区是周人的发祥地,被称之为“周道始兴之地”。早期秦人和早期周人的发展轨迹极其相似:都是由他处西迁至陇右,壮大、崛起后东向中原,建立统一王朝。

夏商之际,东夷部族集团“微散”,其中的一支——嬴秦——远徙陇右西戎地,繁衍生息。在西汉水上游建立了一个以“西”邑为中心的嬴姓方国(约略在今天水、陇南等地),先后为商、周王朝“保西垂”。早期秦人利用已掌握的先进农耕、畜牧技术开发经营西垂,增强了经济与军事实力。同时他们向周王室学习行政与施政,吸收、利用和融合周边诸族群文化,形成积极进取,勇于革新为核心的早期秦文化。

以嬴秦族群为核心的秦人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与西戎有着漫长持久的互动。秦与戎之间密切交往,既和睦共处,又有碰撞竞争,加速了两大族群间的交流与融合。西戎文化为早期秦文化注入了活力,也加速了早期秦文化趋向稳定与成熟。

兼容并蓄不同文化,让早期秦文化有着极强的生命力。秦人不断壮大自己,威服百戎,锐意经营关中,虎视列国,逐鹿中原,最终实现了对华夏的首次统一,嬴秦也完成了从一个戍边方国到大一统国家的华丽转身

千里走廊

黄河兰州段以西,在龙首山、合黎山、马鬃山和祁连山之间有一条绵延1000多公里,宽百公里至数百公里的天然狭长地带,是中原腹地通往西域、中亚的重要通道,世称“河西走廊”。在海上丝绸之路兴起之前,河西走廊也一直是中原王朝对外交往的重要窗口,其战略地位深受中原王朝的重视。

张骞“凿空”西域,河西归汉后,汉武帝先后设四郡(张掖、酒泉、武威、敦煌)、筑长城、建城障、起列亭,对河西走廊进行有效的行政和军事管理,开启了对河西走廊的开发与经营。魏晋时期,中原大乱,独河西一隅社会安定,经济富庶,中原人士避居河西者“日月相继”,其中“外来避乱之儒英”被“礼而用之”,中原文化得以保存与发扬。河西文化“承前启后,精绝抚衰”,成为隋唐文化和制度的重要来源。

隋唐时期,国力日臻强盛,对河西走廊实行直接管辖和经营开发。河西走廊经历了第二次发展高潮,成为当时最为富庶繁盛之区,出现“闾阎相望,桑麻翳野”的盛景。丝路商贸畅通,“商旅往来,无有停绝”,甘肃也成为隋唐丝绸之路上的黄金路段。

丝路交响

张骞“凿空”西域,开创了连通东方与西方、农耕与游牧等不同文明的丝绸之路。这是一条以古都长安为起点,沿甘肃走廊,经葱岭以西的中亚、西亚、南亚等地,最终抵达北非和欧洲的古代陆路商业通道。随着丝绸之路的畅通与繁盛,创造了“使者相望于道,商旅不绝于途”传奇景象。

丝绸之路由东向西横贯甘肃全境,绵延三千余里。在漫长的汉唐甘肃丝绸之路上,相望于道的使者西去东来时的模糊背影,不绝于途的商旅往来时留下的重重车辙,奇异多彩的东西方珍宝的在这里交流互通,农耕与游牧文明从碰撞到交流互鉴,不同文化背景的族群从陌生到熟悉,再到友好交往,融合共生,……不断地演绎着一曲曲波澜壮阔、引人入胜的华彩乐章。

绵延三千里的丝绸之路,让甘肃走廊成为东西文明的汇流之区和枢纽之地。在漫长的世代里,东西方物质文化在这条狭长的走廊里西传东渐,相互激荡,交融汇聚,共融共生,形成了超越性的多元文明,这些文明成果又传至中原大地,汇入中华文明的海洋。

共同家园

河陇大地是古代众多民族迁徙流动与交往的重要舞台。从汉以前的塞种、月氏、乌孙、诸羌戎等,到汉武帝之后的羌、氐、吐谷浑、突厥、吐蕃、回纥(鹘),宋元时期的党项、蒙古等民族,他们都曾在这里迁徙、扎根、生息繁衍,在甘肃民族融合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各民族先后这里逐鹿、竞争与对抗,然而各民族相互交流、相互依存、共融共生,融合与发展成为历史的主流。河陇大地也从各民族的逐鹿场成为他们共同生存的家园。

西戎、北狄诸族先后与周人、秦人一起创造出了独具特色的周文化和秦文化,丰富和充实了华夏文明。羌人、大月氏、匈奴、吐蕃和党项人等都曾居住在这块土地上,中原文化与西域文化、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在这里充分融合交汇,形成了厚重多元、异彩纷呈的甘肃古代历史文化。散落在河陇大地上的古代物质遗存,向我们讲述着各民族在河陇大地上从逐鹿竞争到融合共生的如烟往事。

今天,河陇大地上依旧是多民族聚居的民族格局,只有各民族的和睦相处与融合,才会有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建设好甘肃各族人民共同的家园。


从金步摇到金杏叶:朱浒分享国博《甘肃文物菁华展》金器下篇



从金步摇到金杏叶:朱浒分享国博《甘肃文物菁华展》金器下篇



从金步摇到金杏叶:朱浒分享国博《甘肃文物菁华展》金器下篇




从金步摇到金杏叶:朱浒分享国博《甘肃文物菁华展》金器下篇




从金步摇到金杏叶:朱浒分享国博《甘肃文物菁华展》金器下篇






从金步摇到金杏叶:朱浒分享国博《甘肃文物菁华展》金器下篇



从金步摇到金杏叶:朱浒分享国博《甘肃文物菁华展》金器下篇



从金步摇到金杏叶:朱浒分享国博《甘肃文物菁华展》金器下篇




从金步摇到金杏叶:朱浒分享国博《甘肃文物菁华展》金器下篇




从金步摇到金杏叶:朱浒分享国博《甘肃文物菁华展》金器下篇






从金步摇到金杏叶:朱浒分享国博《甘肃文物菁华展》金器下篇



从金步摇到金杏叶:朱浒分享国博《甘肃文物菁华展》金器下篇



从金步摇到金杏叶:朱浒分享国博《甘肃文物菁华展》金器下篇




从金步摇到金杏叶:朱浒分享国博《甘肃文物菁华展》金器下篇






从金步摇到金杏叶:朱浒分享国博《甘肃文物菁华展》金器下篇



从金步摇到金杏叶:朱浒分享国博《甘肃文物菁华展》金器下篇



从金步摇到金杏叶:朱浒分享国博《甘肃文物菁华展》金器下篇




从金步摇到金杏叶:朱浒分享国博《甘肃文物菁华展》金器下篇






从金步摇到金杏叶:朱浒分享国博《甘肃文物菁华展》金器下篇



从金步摇到金杏叶:朱浒分享国博《甘肃文物菁华展》金器下篇





从金步摇到金杏叶:朱浒分享国博《甘肃文物菁华展》金器下篇



从金步摇到金杏叶:朱浒分享国博《甘肃文物菁华展》金器下篇



从金步摇到金杏叶:朱浒分享国博《甘肃文物菁华展》金器下篇






从金步摇到金杏叶:朱浒分享国博《甘肃文物菁华展》金器下篇



从金步摇到金杏叶:朱浒分享国博《甘肃文物菁华展》金器下篇





从金步摇到金杏叶:朱浒分享国博《甘肃文物菁华展》金器下篇




从金步摇到金杏叶:朱浒分享国博《甘肃文物菁华展》金器下篇




从金步摇到金杏叶:朱浒分享国博《甘肃文物菁华展》金器下篇




从金步摇到金杏叶:朱浒分享国博《甘肃文物菁华展》金器下篇




从金步摇到金杏叶:朱浒分享国博《甘肃文物菁华展》金器下篇




从金步摇到金杏叶:朱浒分享国博《甘肃文物菁华展》金器下篇




从金步摇到金杏叶:朱浒分享国博《甘肃文物菁华展》金器下篇






从金步摇到金杏叶:朱浒分享国博《甘肃文物菁华展》金器下篇



从金步摇到金杏叶:朱浒分享国博《甘肃文物菁华展》金器下篇





从金步摇到金杏叶:朱浒分享国博《甘肃文物菁华展》金器下篇



从金步摇到金杏叶:朱浒分享国博《甘肃文物菁华展》金器下篇





从金步摇到金杏叶:朱浒分享国博《甘肃文物菁华展》金器下篇




从金步摇到金杏叶:朱浒分享国博《甘肃文物菁华展》金器下篇




从金步摇到金杏叶:朱浒分享国博《甘肃文物菁华展》金器下篇




从金步摇到金杏叶:朱浒分享国博《甘肃文物菁华展》金器下篇




从金步摇到金杏叶:朱浒分享国博《甘肃文物菁华展》金器下篇




从金步摇到金杏叶:朱浒分享国博《甘肃文物菁华展》金器下篇




从金步摇到金杏叶:朱浒分享国博《甘肃文物菁华展》金器下篇




从金步摇到金杏叶:朱浒分享国博《甘肃文物菁华展》金器下篇




从金步摇到金杏叶:朱浒分享国博《甘肃文物菁华展》金器下篇




从金步摇到金杏叶:朱浒分享国博《甘肃文物菁华展》金器下篇




从金步摇到金杏叶:朱浒分享国博《甘肃文物菁华展》金器下篇




从金步摇到金杏叶:朱浒分享国博《甘肃文物菁华展》金器下篇




从金步摇到金杏叶:朱浒分享国博《甘肃文物菁华展》金器下篇




从金步摇到金杏叶:朱浒分享国博《甘肃文物菁华展》金器下篇




从金步摇到金杏叶:朱浒分享国博《甘肃文物菁华展》金器下篇




从金步摇到金杏叶:朱浒分享国博《甘肃文物菁华展》金器下篇





朱浒,男,1983年生,江苏徐州人,上海大学美术学博士,北京大学历史学博士后,现任华东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晨晖学者。出版著作《汉画像胡人图像研究》(三联书店2017年版),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研究方向:美术考古。


图文由作者提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