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3 《追風箏的人》:我們終其一生,到底在追逐什麼?

2019年北京的初秋,在上下班的地鐵上,我終於讀完了卡勒德·胡賽尼的《追風箏的人》。

讀的過程中,幾度淚目,書中樸實細膩的筆觸,真純的友誼與情感,讓我為之震撼,為之感動。

說實話,在這個浮躁的年代,能讀到這樣一本感情真摯、激盪人性的書,真的是對心靈進行的一次洗禮。

曾經在朋友圈看到過這樣一句話:“讀名著不會花很多錢,卻會讓每個人都變得高貴起來。”

現在才明白,這種高貴,往往是對真實自我的覺知,而不是外在的任何形式。

《追風箏的人》:我們終其一生,到底在追逐什麼?

《追風箏的人》:我們終其一生,到底在追逐什麼?


《追風箏的人》講了這樣一個故事:

少年時代的阿米爾,是一個富貴人家的少爺,與自家僕人的兒子——哈桑交情甚好,兩個人經常一起參加鬥風箏比賽。

而哈桑童年做得最多的事情,就是為少爺追風箏,也是在追風箏時,喊出了那句感動全世界讀者的話:

“為你,千千萬萬遍!”

阿米爾雖然表面上與哈桑玩得好,但也嫉妒哈桑,因為阿米爾的爸爸似乎對哈桑好過自己:

父親能記住哈桑的生日,會給他零花錢,甚至會誇他好孩子;但對阿米爾,卻幾乎沒有過讚許,有的只是欲言又止和無聲的嘆氣。

這讓阿米爾倍感難受。

慾望和嫉妒的種子在阿米爾心中與日俱增,終於,他犯下了一生都在懺悔的錯誤:

哈桑在給阿米爾追風箏時,面對“惡霸”阿塞夫,他豪不退縮,因此,為了給少爺追到風箏,他遭受了阿塞夫的強暴;

而這一切,阿米爾都在旁邊偷偷看著,卻懦弱得無法上前阻止。或許是因為贏得這場比賽,他會受到爸爸的關愛,也或許,是悄悄萌芽的嫉妒種子在作祟。

我張開嘴,幾乎喊出來。如果我喊出來,我生命中剩下的光陰將會全然改觀。但是我沒有,我只是看著,渾身麻木。

阿米爾贏得了比賽,卻無法對自己曾經犯下的錯誤釋懷,甚至一錯再錯,陷害哈桑盜竊,而死忠的哈桑也沒有反駁,默默為少爺承擔著一切。

最終,哈桑和其父阿里默默離開了阿米爾家。

之後,阿米爾有了幸福的家庭,實現了作家夢,但卻始終活在悔恨中。

終於,在接到阿米爾朋友拉辛汗的一通電話後,他知道了一個驚天秘密:

哈桑是自己同父異母的兄弟。

同時也找到了“通往好人的一條路”:他返回了戰火頻仍的阿富汗,救出了哈桑的兒子——索拉博,並且收養了他。

以前都是哈桑幫阿米爾追風箏,而故事的最後,是阿米爾幫索拉博追風箏,他也終於可以為索拉博喊出那句話:

“為你,千千萬萬遍!”

《追風箏的人》:我們終其一生,到底在追逐什麼?

《追風箏的人》:我們終其一生,到底在追逐什麼?

2003年,《追風箏的人》一經面世,便風靡全球,被報刊雜誌界盛讚為“一部非比尋常的小說”“一鳴驚人之作”“一部扣人心絃的感人作品”。

在那個充滿了戰火和硝煙的遙遠國度,竟然能有這樣一本書的誕生,著實讓全世界的人為之震撼。

這本書不只是講友情,更多的,是講述阿米爾的自我救贖之旅。

救贖,聽起來好像與我們相距甚遠。但其實,不管你承不承認,在過往的歲月中,你肯定都有過或多或少的罪惡,都有一個不敢面對的自己,而且都想盡力去彌補。

我想,這本書之所以成功,大概是因為讀這本書的讀者,或多或少,都能在阿米爾的救贖之旅中,找到自己的影子。

很長一段時間裡,一直認同孔子的“性善論”,但隨著年齡的增加,閱歷的豐富,我逐漸傾向於荀子的“性惡論”。

因為:自私,是每個生物的本能。

就像理查德·道金斯《自私的基因》裡說的:

從一開始,一切的動物聯絡行為就摻有某種欺詐的成分,因為所有的動物在相互交往時至少要牽涉某種利害衝突。

阿米爾是自私的,他為了獲得爸爸的愛,將哈桑對自己的真摯,一再踐踏。

阿米爾同時也是幸運的,他找到了“再次通往好人的路”,通過收養索拉博,對自己和父親曾經的罪惡,完成了救贖。

當罪行導致善行,那就是真正的救贖。

《追風箏的人》:我們終其一生,到底在追逐什麼?

《追風箏的人》:我們終其一生,到底在追逐什麼?

“拂去蒙在阿富汗斯坦普通民眾面孔的塵灰,將背後靈魂的悸動展示給世人。”

作者做到了,不僅展示了那個時代靈魂的悸動,還讓無數靈魂跟著悸動起來。

真實的自己,究竟是什麼樣的?
我們敢不敢直面、接納並修正真實的自己?

我們終其一生,在追逐的,到底是什麼?
如果你是哈桑,會對一個見死不救、自私懦弱的玩伴不離不棄嗎?
如果你是阿米爾,會勇敢面對真實的自己,哪怕他不完美,並且對惡行懺悔、對缺陷接納並修正嗎?
你到底是哈桑還是阿米爾,你敢不敢勇敢追逐心中的風箏?

大概,這就是本書最好的地方,讓你不管身處何方、身居何位,都能不自覺地去思考這些問題。

在網絡發達的今天,我們似乎都能很好地將真實的自己掩藏起來,通過社交軟件和美圖,都能收穫一個近乎完美的自己。

我們似乎都很忙,忙得沒時間與自己深交。

但真相往往不會就此停滯,相反,越害怕面對的,往往會在某一天越清晰地浮出水面。

就像書中說的:

許多年過去了,人們說陳年舊事可以被埋葬,然而我終於明白這是錯的,因為往事會自行爬上來。

其實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個脆弱無助的小孩,只不過隨著時間的推移,我們將其掩蓋在內心最深處。

但當再讀到村上春樹說的“你要做一個不動聲色的大人了,不準情緒化,不準偷偷想念,不準回頭看……”時,我想每個人都會有很深的感慨,或許是對過去無法釋懷,或許是懺悔和無奈,或許是對自己的心疼。

《追風箏的人》:我們終其一生,到底在追逐什麼?

《追風箏的人》:我們終其一生,到底在追逐什麼?


奇怪的是,我很高興終於有人識破我的真面目,我裝得太累了。

當阿米爾感覺哈桑和阿里識破自己的真面目後,是釋然的!

我追。一個成年人在一群尖叫的孩子中奔跑。但我不在乎。我追,風拂過我的臉龐,我唇上掛著一個像潘傑希爾峽谷那樣大大的微笑。我追。

當索拉博終於有了一絲微笑,當阿米爾終於可以在他的後半生裡,為哈桑的兒子——索拉博追風箏時,他是高興至極的!

我們可以相信,追回的,不僅僅是一隻風箏,還有那許許多多承載、浸透在風箏裡的、說出或未說出的過往,以及完成和未完成的心願。

讀到這兒,忽然對困擾我的問題有了答案。

我們到底在追什麼?大抵就是一個問心無愧的自己了吧。

誠然,每個人心中,都有深深的卑微或者不敢面對的過往,或許可以挽回,或許再也挽回不了。

但我們應該慶幸,自己還能對內心深處的自己有所覺知。

畢竟,沒有良心、沒有美德的人,便不會痛苦。

本傑明·富蘭克林曾說過:

世間有三樣東西其堅無比,鋼鐵、鑽石,以及自知之明。

而且,請你相信,只要敢於面對直面真實的自己,勇於為過去所嘗試,總會再次找到通往好人的路!

也許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個風箏,無論它意味著什麼,讓我們勇敢地追!

與君共勉。

《追風箏的人》:我們終其一生,到底在追逐什麼?

作者簡介:孟小喵,90後小仙女,愛生活,愛寫作,專注心理和情感。希望用我真摯誠懇的文字,打動你柔軟善良的內心,陪伴你我悄然成長的每一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