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9 移動互聯網時代,《三聯生活週刊》的中篇非虛構寫作

中等篇幅的非虛構寫作是三聯最顯著的特徵,只有這樣才能把當今這個複雜的世界說清楚。

移動互聯網時代,《三聯生活週刊》的中篇非虛構寫作

2020年《三聯生活週刊》雜誌徵訂開始啦!(共52期)

點擊上方立減100元

移動互聯網時代,《三聯生活週刊》的中篇非虛構寫作

文 | 袁越

眾所周知,虛構寫作者有3種文體可供選擇:短篇小說、中篇小說和長篇小說。但像我們這種致力於非虛構寫作的人,以前只有兩種文體可選:一篇文章或者一本書。我的寫作生涯始於後者,《來自民間的叛逆》是我的第一部作品。但這本60萬字的書耗去了我7年的時光,我不知道將來還有沒有這樣的時間和精力去寫這麼一本大部頭作品了,於是我於2005年加入《三聯生活週刊》,開始了前一種文體的寫作。

移動互聯網時代,《三聯生活週刊》的中篇非虛構寫作

袁越

三聯是一本很厚的雜誌,鼎盛時期每週都要出160頁,幾乎到了裝訂技術的極限,這就給“封面故事”提供了遠超其他雜誌的版面資源。三聯的“封面故事”是一種非常獨特的文體,它通常由5-8篇文章組成,總的容量在40-60頁之間。這5-8篇文章往往由4-6名寫作者共同完成,圍繞同一個大的主題,各自負責其中的某一個側面。像這樣的操作方式我在其他中文紙媒當中還沒有看到第二例,我猜原因就在於他們沒有那麼多的版面。

移動互聯網時代,《三聯生活週刊》的中篇非虛構寫作

移動互聯網時代,《三聯生活週刊》的中篇非虛構寫作

我剛來三聯的頭幾年裡很少參與封面故事的寫作,因為封面一直被認為是整本雜誌當中最重要的部分,其主文通常會由編輯部裡水平最高的幾位“大記者”負責,稿費也比其他文章稍高一些。我那時的寫作水平達不到編輯的要求,所以只能寫寫後半本的小文章。

隨著閱歷的提升和寫作水平的進步,我也偶爾被要求加入封面故事創作團隊,負責寫寫後面的輔助性文章。這樣的日子過了6年,倒也自得其樂,因為我從加入三聯的第二年開始就變成了旅遊記者,整天往外跑。2012年,我去土耳其旅遊了3個多星期,基本上把整個國家跑遍了,收穫滿滿,回來後我傾訴欲爆棚,主動向當時的主編朱偉申請寫一個關於土耳其的封面故事。朱偉不置可否,但答應讓我試試看,寫出來再說。於是我在家裡憋了一個多月,獨立完成了一個關於土耳其的封面故事。

移動互聯網時代,《三聯生活週刊》的中篇非虛構寫作

移動互聯網時代,《三聯生活週刊》的中篇非虛構寫作

移動互聯網時代,《三聯生活週刊》的中篇非虛構寫作

那個封面故事由5篇文章組成,一共4萬字左右,它們組合起來講了一個關於土耳其歷史和現狀的完整故事。因為編輯部當時只有我一個人去過土耳其,所以這個故事只能由我一個人來寫。這麼做的好處是便於整體把控,文風統一,最後會呈現出一個相對完整的邏輯結構。缺點是我的壓力非常大,一旦完不成任務,整期雜誌就出不來了。好在當時三聯兵強馬壯,稿子的壓力不大,朱偉沒有給我規定截稿日期,我得以在相對從容的條件下寫完了這組文章,最後的結果也算滿意。

移動互聯網時代,《三聯生活週刊》的中篇非虛構寫作

移動互聯網時代,《三聯生活週刊》的中篇非虛構寫作

首戰告捷後,我又陸續寫了好幾個關於旅遊與地理的封面故事,包括印度、津巴布韋、斯里蘭卡(後來因故被放在了後面)、馬達加斯加和南北極等。漸漸地,我迷上了這種寫作形式,因為我有了比單篇文章更廣闊的空間,可以寫一個比單個新聞點更加複雜的故事。我後來意識到,這就相當於中篇小說,可以讓那些沒時間看長篇小說的讀者也能看到一個相對複雜的故事,瞭解一個相對複雜的事件。

移動互聯網時代,《三聯生活週刊》的中篇非虛構寫作

移動互聯網時代,《三聯生活週刊》的中篇非虛構寫作

■■■■

大約就在這一時期,移動互聯網成為新的熱點,大家連電腦都不用了,直接在手機上獲取信息。正是在這一背景下,三聯的現任主編李鴻谷提出了“中讀”的概念。他把手機閱讀定義為短閱讀,把書定義為長閱讀,前者最多不超過

3000字,多了讀者就沒耐心繼續刷下去了,後者則需要騰出大塊的時間,適合閱讀專業書籍,有很強的“學習”感。三聯的一篇正經文章字數通常在6000到1.5萬之間,正好夾在中間,可以被定義成“中閱讀”,這就是三聯自媒體APP起名叫做“中讀”的原因所在。

不過,對於我來說,單獨一篇文章仍然屬於“短篇小說”的範疇,5萬字左右的封面故事才是真正的中篇非虛構寫作。但如果我只是用這個文體來寫遊記是不夠的,正好我在環球航行的過程中喜歡上了海洋生物,於是我寫了一個關於海產的封面故事《海鮮誘惑》,算是我獨立完成的第一個行業調查性質的中篇報道。

移動互聯網時代,《三聯生活週刊》的中篇非虛構寫作

之後我又趁熱打鐵,連續寫了3個關於人類的封面故事,分別探討了人類起源抗衰老創造力的來源這3個大家關注的人類基本問題。之後三聯出版社將其集結成書,取名《人類的終極問題》。

移動互聯網時代,《三聯生活週刊》的中篇非虛構寫作

移動互聯網時代,《三聯生活週刊》的中篇非虛構寫作

移動互聯網時代,《三聯生活週刊》的中篇非虛構寫作

移動互聯網時代,《三聯生活週刊》的中篇非虛構寫作

從此我又迷上了三部曲式寫作,這同樣是小說家們喜歡的格式。但是,接下來該寫什麼呢?如今的媒體最流行討論人工智能、移動互聯和5G等話題,它們的共同特徵就是數字化,但我一直認為人類還有很多非常實在的領域值得關注,比如我們吃的東西、穿的衣服和用到的能源,這些才是決定我們生活質量的基本要素,而這些要素正隨著世界人口的增加和地球環境的持續惡化而變得危機四伏。於是我決定再寫一個“新人類三部曲”,探討一下這些不能被數字化的人生要素。

我選擇的第一個話題就是未來的農業,我覺得這是人類最需要關注的領域之一。為了方便討論,我把“未來”定為2050年,這是一個大部分讀者都能親眼看到的未來,因此也就更具備討論的價值。

移動互聯網時代,《三聯生活週刊》的中篇非虛構寫作

移動互聯網時代,《三聯生活週刊》的中篇非虛構寫作

移動互聯網時代,《三聯生活週刊》的中篇非虛構寫作

定下這個選題後,我花了幾個月的時間閱讀了大量書籍,這是我的寫作習慣,因為我想先看看其他專家學者都是怎麼看待這個問題的。正是在閱讀的過程中,我逐漸找到了我自己的敘述角度,那就是結合世界農業的發展趨勢,重點寫寫中國農業所面臨的問題,畢竟三聯的讀者主要都是中國人。

今年6月份,我正式進入了選題的操作階段。因為我曾經做過一些農業報道,認識了不少這個行業的從業人員,於是我廣撒英雄帖,請他們接受採訪,或者幫忙聯繫採訪對象。最終我找到了大田農業、蔬菜瓜果和人造肉等領域的很多典型人物和事例,順利完成了採訪。

移動互聯網時代,《三聯生活週刊》的中篇非虛構寫作

移動互聯網時代,《三聯生活週刊》的中篇非虛構寫作

移動互聯網時代,《三聯生活週刊》的中篇非虛構寫作

國外部分,我選擇了以色列和荷蘭。前者不但是農業的發源地之一,同時也是現代農業技術的先行者。後者是世界農業版圖上的後起之秀,他們依託目前排名農業領域世界第一的瓦赫寧根大學,逐漸轉型成為全球農業超級強國,農業出口總值已經上升到了世界第二位,僅次於美國。我花了兩週的時間走訪了這兩個國家,看到了世界先進水平已經發展到了何種程度,他們是我們追趕的目標。

移動互聯網時代,《三聯生活週刊》的中篇非虛構寫作

移動互聯網時代,《三聯生活週刊》的中篇非虛構寫作

移動互聯網時代,《三聯生活週刊》的中篇非虛構寫作

移動互聯網時代,《三聯生活週刊》的中篇非虛構寫作

所有采訪於8月初全部完成,然後我把自己關在家裡,用了6周的時間完成了6.5萬字的專題寫作,這就是大家看到的《人類未來,吃什麼》這個封面故事的由來。這是個很大的話題,甚至一個封面故事都不可能面面俱到,所以我把重點放在了農業生產方式上,集中探討了土壤、水資源、化肥和蛋白質生產這幾個和環境有關的問題。我認為未來農業不應再把關注重點全部放在提高產量上了,而是應該更加註重在吃飽吃好的同時保護好我們的環境,畢竟我們的生活裡不只有美食,還應有美景。

移動互聯網時代,《三聯生活週刊》的中篇非虛構寫作

事實上,這兩者是相互關聯的,如果我們沒有好的環境,糧食安全也就無從談起了。

總之,如果你喜歡美食,同時也喜歡優美的環境,那麼不妨買一本雜誌看看,也許能從中讀到你想要得到的信息,甚至有可能促使你開始為我們的美好未來做點什麼。如果真是這樣,那我的目的就達到了。

⊙文章版權歸《三聯生活週刊》所有,歡迎轉發

進入《三聯生活週刊》官方小店,訂閱往期雜誌

移動互聯網時代,《三聯生活週刊》的中篇非虛構寫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