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0 “你看那个人,好像在用浣熊投毒。”

我第一次在现实中见到美洲狮(Puma concolor)时,

它被缚住双脚,倒吊着

这里是芝加哥菲尔德自然历史博物馆的一个展柜。我凑近,细读展柜里的说明文字。原来在1906年冬,为了保护科罗拉多大峡谷北缘的凯巴布高原(Kaibab Plateau)上的骡鹿种群,美国政府开始建设大峡谷国家公园的雏形,并鼓励猎杀骡鹿的捕食者,比如说美洲狮。

“为什么这里挂着一头死去的美洲狮?它代表着为了保护骡鹿而被杀害的成千上万的捕食者。那么,为什么要保护骡鹿?因为人们认为,人类比其他动物更有权力猎杀骡鹿。”展柜里的说明牌写道。

“你看那个人,好像在用浣熊投毒。”

放大可看展板上的说明,这段文字很有态度了。丨卢平

悬赏猎杀美洲狮并不是亚利桑那州(大峡谷国家公园所在地,位于北美西部)的独创。早在1684年,还处在殖民地时期的康涅狄格州(位于北美东部),就开出猎杀一头美洲狮奖赏20先令的赏金制度。在当年的市场上,20先令大概能买到30公斤的上好小麦。

20世纪60年代,美国各州逐渐取消了这种赏金制度,但两三个世纪的悬赏猎杀,已经让美洲狮在北美东部几乎全军覆没。

“你看那个人,好像在用浣熊投毒。”

美国西北部蒙大拿州一国家公园中的美洲狮。丨National Park Service

名为坚固的碎片

其实,美洲狮原本有着极强的环境适应能力,它们曾几乎占据整个美洲大陆的各种生境,草原、沙漠、雨林、针叶林都能成为它们的家。今天,北至北美西北角的加拿大育空地区,南至南美安第斯山脉南段的智利和阿根廷,美洲狮都有分布。

同时,美洲狮也有着惊人的移动能力。年轻的雄性美洲狮往往长途跋涉,寻找一片既远离其他雄性势力范围,又有足够的食物和异性的地方,以期建立自己的“王国”。2011年,科学家在早已失去美洲狮种群的康涅狄格州,发现了一头起码徒步了2400公里的年轻雄性。只是,当人们发现它时,它已经死在了康州的一条公路上——被一辆运动型汽车(SUV)撞死的。

“你看那个人,好像在用浣熊投毒。”

南美智利山区的美洲狮。丨Benjamin Olson / mindenpictures

20世纪70年代,北美东部最后一个美洲狮种群——佛罗里达美洲狮——濒临灭绝。当时,它们的种群数量不足40头,栖息地碎片化导致了严重的近亲繁殖。科学家发现,生活在其中一块栖息地(大沼泽国家公园)里的小种群表现出了明显的近交衰退——雄性经常出现隐睾,精子活力也很低——这毫不意外。但神奇的是,另一小块栖息地(大柏树国家公园)里的佛罗里达美洲狮却健康得多。

科学家分析了大柏树种群的基因,发现这些生活在北美洲的佛罗里达种群竟然混入了中美洲哥斯达黎加种群的基因。原来,当地偷偷释放了动物园里的美洲狮,本意可能是放到国家公园里充数。放在其他动物的保护工作里,这种不检测来源也不做跟踪、记录的野放,很可能会害死野放的个体,也很可能给一个物种带去灭顶之灾。

但恰巧,美洲狮本来就有很强的环境适应性,而且哥斯达黎加美洲狮和佛罗里达美洲狮的地理隔离时间也比较短——近年的mtDNA研究指出,美洲狮北美亚种(P. c. couguar

)是中美洲亚种(P. c. costaricensis)的少数个体向北扩散形成的,二者的分歧时间不足两万年。因此,这个错误的操作竟然意外地为大柏树的美洲狮带入了新的基因,打破了佛罗里达美洲狮近亲繁殖的魔咒。

“你看那个人,好像在用浣熊投毒。”

北美种群的祖先是来自中美洲的少数个体,也难怪北美种群的遗传多样性比较低了。图中饼图的黄色部分,代表北美洲种群的遗传类型是中美洲种群的类型之一。丨Anthony Caragiulo et al. / Mitochondrial DNA(2013

受此启发,1995年,佛罗里达美洲狮恢复计划从北美西部的德克萨斯州引入了八头年轻的雌性美洲狮。德克萨斯种群的加入似乎成功缓解了佛罗里达美洲狮近交衰退的问题。今天,佛罗里达美洲狮的野生种群已经恢复到80头左右,比半个世纪前翻了一倍。

但是恢复计划没来得及挽救大沼泽种群,这里的最后一头雌性美洲狮,在开展种群引入工作的六年前就去世了。解剖结果显示,它的肝脏累积了高浓度的汞,很可能死于汞中毒。

为什么国家公园里会出现汞?

互相伤害的闭环

1989年,这头雌性美洲狮的死亡给人们敲响了警钟;同年,人们从生活在大沼泽国家公园的鱼类身上检测出了高浓度的汞。科学家推测,这些汞来自空气。

金属冶炼等工业中产生的汞废气被排放到空气里,又随着雷雨从高空落回地面,进入食物链。从浮游生物到小鱼小虾,从水生动物到陆生杂食动物,最后,汞来到了大沼泽国家公园的顶级捕食者——美洲狮的身体里。汞污染不只来自佛罗里达州,其他地区和国家的工业生产可能也要为大沼泽国家公园里发生的这桩悲剧负责。

“你看那个人,好像在用浣熊投毒。”

大猫心里苦。顺便说,美洲狮的叫声很像猫咪(好像也没什么问题?),戳这里看下。丨Art G. / flickr

随后的研究又发现,大沼泽美洲狮种群体内的汞含量,几乎比美国其他地区的美洲狮都要高。这又是为什么呢?

原来,大沼泽的美洲狮吃得最多的动物是浣熊。在捕猎这件事上,美洲狮是机会主义者,它们擅长跟踪、伏击中大型的有蹄类动物,比如开头提到的骡鹿。但它们不挑食,可能会试图猎杀自己看到的任何潜在猎物,逮着什么吃什么,连昆虫、鼠类都不放过。

不挑食正是它们有强大适应力的基础。

大沼泽国家公园里没有足够养活它们的有蹄类种群,美洲狮就顺其自然地变换了自己的食谱,把浣熊当作主菜。比起食草的有蹄类,杂食、吃鱼的浣熊更容易积累汞——这工业毒物可超过美洲狮的适应范围了。

“你看那个人,好像在用浣熊投毒。”

“休要甩锅给我。”丨pixabay

美洲狮喜欢捕食有蹄类,如果发现了人类的牧场,这些机会主义者是肯定不会错过的。在阿根廷中部,有大约

30%的牧场主人报告说,美洲狮不只猎杀他们家的牲畜,还杀掉了远远超过它们食量的猎物,比如说一次杀死了几十只绵羊。牧场主通常把这样的“过捕”归因于美洲狮妈妈教幼崽捕猎,但实际上并没有证据可以支持这样的假设。

科学家认为,美洲狮“过捕”,可能只是因为大量容易获得的猎物扰乱了美洲狮的正常捕猎顺序。也就是说,面对突然出现的“盛宴”,“佛系”美洲狮没法继续“淡定”,它不知如何是好,只能先杀了再说。

“你看那个人,好像在用浣熊投毒。”

野外的美洲狮在捕猎原驼。丨Ingo Arndt / mindenpictures

人兽冲突不只出现在农庄。今年早些时候,一头年轻的美洲狮蹓跶到了加利福尼亚州的一家百货公司门外。尽管这亚成体的个头只有中型犬那么大,但清晨进入闹市区的它还是吓坏了市民。后来,它麻醉镖击中,送回了野外

但不是每一次人类和美洲狮的会面都能以双方平安无事告结。

谁让故事重演

就在2019年9月初,美国西北部的俄勒冈州,一个普通居民在晨跑路上碰到了一头试图猎杀他的雌性美洲狮。即使跑步者采取了推荐的应对方式——张开衣服和双臂让自己显得更大,同时大喊大叫,这头美洲狮也没有被吓退。后来,因为威胁人身安全,它被当地野生动物官员击毙了。

“你看那个人,好像在用浣熊投毒。”

当你在野外邂逅美洲狮,何如应对?丨Popefauvexxiii / wikimedia

不只是靠近人类聚居地的美洲狮有生命危险。时至今日,人类也还会主动猎杀它们,出发点是用“运动狩猎”来平衡捕食者与被捕食者——确切说是人们牧养的牲畜——的数量。然而近年的一项研究指出,随着狩猎美洲狮的数量增加,当地牧场主关于美洲狮捕食家畜的投诉次数不减反增。研究者认为,滥杀美洲狮并不能预防和减少牲畜死亡,反而可能挤压美洲狮生存空间、破坏美洲狮种群,激化美洲狮和人类之间的矛盾。

还记得人们猎杀美洲狮来保护骡鹿的旧事吗?这个故事曾是种群生态学教材中的经典案例,教材说:人们开始猎杀美洲狮等捕食者之后,骡鹿种群大幅度增加,结果被捕食者种群数量超过了环境承载的极限,最终整个凯巴布高原上的生态彻底崩盘。

随着生态学的发展,后来的生态学家指出这个案例中存在诸多疑点。他们认为,气候变化、家畜对鹿的竞争、栖息地的破坏、保护政策等因素,对骡鹿种群乃至整个凯巴布高原生态的影响可能更大。

“你看那个人,好像在用浣熊投毒。”

带娃的母亲。丨Ingo Arndt / mindenpictures

人类和美洲狮之间的矛盾是复杂的,凯巴布高原生态崩溃的原因是复杂的,大沼泽国家公园美洲狮种群灭绝的原因也是复杂的。

2017年,猫科动物分类工作组发表的新结果将美洲狮的六个地理亚种合并为两个,如此一来,美洲狮不再有濒危、近危的亚种。但是,如果栖息地之间缺少廊道,各地的小种群都有可能成为下一个大沼泽种群,走向灭绝,误闯人类聚居地的美洲狮也可能更为常见。

也许有一天,我们对这种西半球分布范围最广的大型兽类的记忆,就真的只剩各地博物馆里倒吊着的标本了。

果壳

ID:Guokr42

靠谱科普

就看果壳

受生物圈2号的启发,我们试图将整个大自然装进一本日历。366个物种“入住”其中,更有“收藏”了53张手绘插画的物种画廊……

每周,这里还要进行一次“严肃”的知识研讨,像是“熊猫为啥长得一身黑白色?”、“大象嗅觉究竟有多厉害?”什么的……

这就是《物种日历2020》,明年,让你的桌面变得更有趣!

“你看那个人,好像在用浣熊投毒。”

传送门就在这,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