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以色列是怎么对待中东难民的?

皇甫毛毛丶


以色列对于难民,概括起来就是4个词——制造、封堵、利用、驱赶。

先说“制造”难民——自建国以来,通过发动多次局部战争、侵占巴勒斯坦阿拉伯人及邻国土地,以色列将超过500万(含后裔)阿拉伯人变成了难民。目前,从加沙、约旦河西岸到黎巴嫩、约旦、叙利亚及海湾各国,巴勒斯坦难民星罗棋布。

而2011年叙利亚内战爆发后,以色列通过空袭叙境内目标、扶植叙叛军,又人为制造了数以万计的难民。至于有观点“赞扬”以色列边防军“救护”叙难民的所谓“善举”,其实是搞错了因果关系。至今,叙政府军仍不断在靠近以色列的南部省份德拉发现反对派武装遗留的地下军火库,里面堆积如山的由以色列援助的武器装备令人触目惊心。

再说封堵——以色列将阿拉伯人赶出家园,为了压制后者的反抗,就在国内及边境地区广泛修建隔离墙、哨所、铁丝网等军事设施进行封锁和围堵,并利用各种手段严密监控境内巴难民的一举一动。

尤其是面积365平方公里的加沙地带,被以色列变成了一座关押、围困200万巴勒斯坦人的“超级监狱”。以色列不仅控制了加沙的水电、通信、海空通道及7个陆上过境点中的6个,还保留了随时派兵进入当地展开“清剿行动”的“权力”。特别是近些年,为打击哈马斯武装,以色列时常派战机空袭加沙目标,不断造成人员、财产损失。

接着说“利用”——以色列自身人口不算多,因此对于劳动力有比较现实和迫切的需求。为了压榨难民的“剩余价值”,以色列将居住有超过80万巴勒斯坦难民的约旦河西岸变成了自己的重要劳动力来源(长年有超过5万巴“非法劳工”在以色列控制区打黑工)、商品倾销市场和“垃圾堆”。

比如,约旦河西岸中部地区出产全球质量最好的石灰岩,以色列商人就以很低的薪水雇佣巴勒斯坦人进行开采,而无须担负除工资之外的其他成本(吃喝、住宿、交通、社保、医疗)。由于巴难民营商品紧俏,大部分巴劳工都选择在将微薄的工资用于购买食物和日用品带回家中。

此外,以色列在约旦河西岸建立了15座垃圾处理厂、81座废水处理厂,承担了该国近40%的垃圾、污水处理工作。但是由于执行的环保规定并不严格,以色列每年仍向约旦河西岸的巴难民营及附近地区排泄、倾倒、填埋包括医疗废品、污水污泥、废油、化学溶剂、电子废品(包括电池)和金属在内的大量有毒有害垃圾,其中仅污水就有上千万立方米,给当地居民的身体健康及环境造成严重损害(只有6%的受害者得到有效医治)。

最后说“驱赶”——除了早些年被以色列赶出家园、逃往全世界的数百万巴勒斯坦难民之外,以色列还对2006至2012年来自厄立特里亚、苏丹等国的约5万非洲难民百般刁难、欺侮。

比如,以色列仅承认其中不到1%的人为难民(2009年之后“略微”增至1.5%,这个比例在西方国家中仍堪称最低),并通过拘留(拘留所大多位于内盖夫沙漠中)、干活不给钱(截留工资)、得病不给治(美其名曰“有限医疗政策”)等野蛮方式,迫使非洲难民“自行离境”。

需要说明的是,这些非洲难民逗留以色列期间可没有吃闲饭,他们与上文提到的巴勒斯坦难民一样,冒着被逮捕和驱逐的风险,在以色列境内“打黑工”养家糊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