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9 馬革裹屍,白骨露野,揭祕大戰後古人如何處理陣亡將士的遺骸

自春秋戰國起到滿清末代皇帝退位,我國史書上記載的參戰人數超過十萬的大戰有七千五百多場。大秦武安君白起,縱橫沙場二十四年,陣斬及殺俘逾百萬,三國魏蜀吳,攻伐不休五十載,三國志中有述 “士卒亡者百二十萬”。

隋煬帝遠征高麗,百萬大軍只有數千人歸國。南宋崖山大敗,陸秀夫背少帝跳海,所從者亦有數十萬人。有詩曰:“青山埋忠骨,馬革裹屍還”,是否每位陣亡者都能擁有屬於自己的墓穴呢?下面帶您揭秘古人是如何處理陣亡將士遺骸的。

馬革裹屍,白骨露野,揭秘大戰後古人如何處理陣亡將士的遺骸

長平之戰

築京觀

京觀,就是將敵軍的首級或屍體堆在道路兩旁,蓋土夯實,形成金字塔形的土堆,以炫耀武功、展現軍威,來震懾敵人。這是一種極不人道、極不文明的做法,是對戰死者的侮辱。歷史上我國曾有過多次築京觀和被築京觀的事件,隋煬帝曾三徵高句麗,最後一次被突如其來的嚴冬打的措手不及以致全軍覆沒。高句麗人為了彰顯自己的武力及震懾隋朝不要再次征伐,便在邊境上將數十萬隋朝戰死士兵的遺骸築成京觀,綿延數十里。直到後來唐太宗親征高麗,拆除了京觀,才使戰死者遺骸歸鄉。

明初安南(今越南)外戚黎季犛篡奪皇位,並伏殺明軍士卒,明成祖大怒,派遣張輔領軍征伐,張輔從南打到北,將安南打了個對穿,每破一城便將頑寇屍體築成京觀以彰顯大明軍威,自此安南整整三百年沒敢反叛。

馬革裹屍,白骨露野,揭秘大戰後古人如何處理陣亡將士的遺骸

白骨成堆

做軍糧

亂世最缺的就是糧食,在餓極的時候,同類相食的駭人事件未必不會發生,甚至現在在一些原始部落中還保留著食用戰死者遺體的風俗。根據史書的記載:唐朝末年,黃巢掀起了一場浩大的農民起義,連續幾年的戰亂導致農業生產完全陷入停滯狀態,沒了糧食供應,大家都要餓死。黃巢看著戰場上的戰死者屍體有了一個好主意,他命人打造了幾個碩大的石舂,將抓來的百姓和戰死者屍體除去衣物頭髮投入其中,連骨帶皮舂成肉糜,再經烤製成軍糧。

根據史書的記載,黃巢起義軍在淮北作戰時,曾吃光了當地的百姓。比起黃巢,安史之亂時張巡守睢陽的所為亦多惶不讓,城中三萬多婦孺盡數被當做了軍糧,想必戰死者屍體也無外如是吧。當然,史書記載也不一定真實,可能故意在抹黑起義軍。當戰爭年代,如果真的沒有吃的,很難說,是否將死者作為軍糧。

馬革裹屍,白骨露野,揭秘大戰後古人如何處理陣亡將士的遺骸

黃巢起義

暴屍荒野

古代大戰後,戰死者的下場多半是被遺屍荒野。比如先秦時期以斬首級算軍功,很多都是身首異處,曝屍荒野。比如秦穆公偷襲鄭國,結果在崤山被晉國偷襲幾乎全軍覆沒,過了幾年秦穆公才去收拾殘骸掩埋。還有三國時劉備的軍師將軍龐統龐士元在落鳳坡遇伏,三萬大軍全軍覆沒,等劉備平定西川后前去祭拜,卻發現川軍並未收屍,龐統與三萬軍士爛在了一起,劉備辨不出該拜何人。

北宋年間,西北党項人叛亂,十餘萬大宋軍隊在好水川被圍殲,党項人任戰死者屍體腐爛,野狗、黑鴉食人肉而成精怪,常常結隊襲擊過往商隊。明太祖朱元璋與漢王陳友諒於鄱陽湖大戰,65萬漢軍除少數投降外,盡數溺死在了湖水中,明軍急於攻略漢王舊地,無暇收屍,數十萬人暴屍鄱陽湖,湖水腥臭,百姓多年不敢吃魚蝦。所以,真正馬革裹屍的只是少數人。興,百姓苦,亡,百姓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