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9 马革裹尸,白骨露野,揭秘大战后古人如何处理阵亡将士的遗骸

自春秋战国起到满清末代皇帝退位,我国史书上记载的参战人数超过十万的大战有七千五百多场。大秦武安君白起,纵横沙场二十四年,阵斩及杀俘逾百万,三国魏蜀吴,攻伐不休五十载,三国志中有述 “士卒亡者百二十万”。

隋炀帝远征高丽,百万大军只有数千人归国。南宋崖山大败,陆秀夫背少帝跳海,所从者亦有数十万人。有诗曰:“青山埋忠骨,马革裹尸还”,是否每位阵亡者都能拥有属于自己的墓穴呢?下面带您揭秘古人是如何处理阵亡将士遗骸的。

马革裹尸,白骨露野,揭秘大战后古人如何处理阵亡将士的遗骸

长平之战

筑京观

京观,就是将敌军的首级或尸体堆在道路两旁,盖土夯实,形成金字塔形的土堆,以炫耀武功、展现军威,来震慑敌人。这是一种极不人道、极不文明的做法,是对战死者的侮辱。历史上我国曾有过多次筑京观和被筑京观的事件,隋炀帝曾三征高句丽,最后一次被突如其来的严冬打的措手不及以致全军覆没。高句丽人为了彰显自己的武力及震慑隋朝不要再次征伐,便在边境上将数十万隋朝战死士兵的遗骸筑成京观,绵延数十里。直到后来唐太宗亲征高丽,拆除了京观,才使战死者遗骸归乡。

明初安南(今越南)外戚黎季犛篡夺皇位,并伏杀明军士卒,明成祖大怒,派遣张辅领军征伐,张辅从南打到北,将安南打了个对穿,每破一城便将顽寇尸体筑成京观以彰显大明军威,自此安南整整三百年没敢反叛。

马革裹尸,白骨露野,揭秘大战后古人如何处理阵亡将士的遗骸

白骨成堆

做军粮

乱世最缺的就是粮食,在饿极的时候,同类相食的骇人事件未必不会发生,甚至现在在一些原始部落中还保留着食用战死者遗体的风俗。根据史书的记载:唐朝末年,黄巢掀起了一场浩大的农民起义,连续几年的战乱导致农业生产完全陷入停滞状态,没了粮食供应,大家都要饿死。黄巢看着战场上的战死者尸体有了一个好主意,他命人打造了几个硕大的石舂,将抓来的百姓和战死者尸体除去衣物头发投入其中,连骨带皮舂成肉糜,再经烤制成军粮。

根据史书的记载,黄巢起义军在淮北作战时,曾吃光了当地的百姓。比起黄巢,安史之乱时张巡守睢阳的所为亦多惶不让,城中三万多妇孺尽数被当做了军粮,想必战死者尸体也无外如是吧。当然,史书记载也不一定真实,可能故意在抹黑起义军。当战争年代,如果真的没有吃的,很难说,是否将死者作为军粮。

马革裹尸,白骨露野,揭秘大战后古人如何处理阵亡将士的遗骸

黄巢起义

暴尸荒野

古代大战后,战死者的下场多半是被遗尸荒野。比如先秦时期以斩首级算军功,很多都是身首异处,曝尸荒野。比如秦穆公偷袭郑国,结果在崤山被晋国偷袭几乎全军覆没,过了几年秦穆公才去收拾残骸掩埋。还有三国时刘备的军师将军庞统庞士元在落凤坡遇伏,三万大军全军覆没,等刘备平定西川后前去祭拜,却发现川军并未收尸,庞统与三万军士烂在了一起,刘备辨不出该拜何人。

北宋年间,西北党项人叛乱,十余万大宋军队在好水川被围歼,党项人任战死者尸体腐烂,野狗、黑鸦食人肉而成精怪,常常结队袭击过往商队。明太祖朱元璋与汉王陈友谅于鄱阳湖大战,65万汉军除少数投降外,尽数溺死在了湖水中,明军急于攻略汉王旧地,无暇收尸,数十万人暴尸鄱阳湖,湖水腥臭,百姓多年不敢吃鱼虾。所以,真正马革裹尸的只是少数人。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