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5 中国人信什么?浅述中华文明的核心内容——“祖先崇拜”

中华民族信什么?

这个话题一直是中外学者探讨的热门话题。道教?儒教?抑或是本土化了的佛教?好像都是,但是又好像都缺点什么。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五千余年,是世界四大文明中唯一没有中断的文明。如果一个文明没有信仰的支撑,是不可能延绵不绝的。那么中华文明的信仰到底是什么呢?

如题,中华文明的信仰是祖先。

中国人信什么?浅述中华文明的核心内容——“祖先崇拜”

(祖先崇拜)

为什么说“祖先崇拜”是中华文明的信仰?

每逢清明节或者过年,中国人必做的一件事情就是“祭祖”

印象中小时候父母给祖先们上坟的时候,一边烧着纸钱,一边会在嘴里面会念叨着:“爸、妈,给你们送钱来了,你们在下面好好花,要保佑子子孙孙们平平安安、兴兴旺旺!”

为什么他们会去念叨呢?

基督教和伊斯兰教认为,人死后会上天堂或者下地狱,佛教认为,人死后会进入六道轮回。但是中国人认为,人死后会去到“阴间”,并会永远地生活在那里,成为能够“保佑”他们的“神”,所以他们希望通过这种“念叨”来获得祖先们的庇佑。

中国人信什么?浅述中华文明的核心内容——“祖先崇拜”

(大型祭祖活动)

这也是中国人始终强调“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主要原因,因为没有“子孙后人”的话,祭祀的香火就断了,死去的祖先们在阴间就会成为没有钱花的“孤魂野鬼”。

所以,对于中国人来说,子孙后代最重要的事情就是祭祀祖先。甚至对于一个国家,最重要的事情也不过两件:

国之大事,在祀(祭祀)与戎(军事)。——《左传》

一直到科技昌明的今天,中国相当多的地方还保留着祠堂这一专门祭祀祖先的场所,而且祠堂所占据的位置一般都是村落的绝对中心

中国人信什么?浅述中华文明的核心内容——“祖先崇拜”

(中国的祠堂)

而对比之下,基督教的主建筑是教堂,伊斯兰教的主建筑是清真寺,佛教的主建筑则是寺庙。总之一句话,中国人的庙供的是“祖先”,其他民族的庙供的是“神”。

君子将营宫室,宗庙为先,厩库(牲口房)为次,居室为后。——《礼记》

所以,和西方人的“上帝崇拜”一样,“祖先崇拜”是中国人的信仰,这种信仰是深入骨髓的,是中华文明的核心内容。

为什么中国会形成独特的“祖先崇拜”?

其实,祖先崇拜这一“独特信仰”,在早期社会中并不是中华文明所独有。

比如欧洲的天主教文明,人们会在万圣节的时候为去世的亲属点燃蜡烛,是一种非常古老的传统,教堂则会在11月2日正式为去世的人做弥撒。而印度教中则有一个仪式叫“塔帕纳”,当一个家庭中有人去世,每年十月份,家中的男人们会在恒河投放写着梵文的赞美诗祝先人早入轮回。

中国人信什么?浅述中华文明的核心内容——“祖先崇拜”

(天主教的弥撒仪式)

但是同时我们又知道,天主教更注重的是“上帝崇拜”,而佛教更注重的是“佛陀崇拜”,“祖先崇拜”在这些文明中并没有像在中国那样深入骨髓、根深蒂固。

为什么会这样呢?这要从中原地区独特的地理环境说起。

作为中华文明的发源地,中原地区的地理环境有两个比较显著的特点。

  1. 中原地区的环境是相对封闭的。
  2. 黄河的流向是由西到东,基本上在同一纬度;

对于第一点,中原地区,往北,是无法逾越的大草原;往南,是难以利用的沼泽和森林;往西,是不利于灌溉的高原;往东,是一望无际的大海。只有处在中间的中原地区是沃野千里、一马平川

对于第二点,学过地理的人都知道,统一纬度上的区域,在资源配置上差异不会太大,这点在黄河流域体现得尤为明显。

中国人信什么?浅述中华文明的核心内容——“祖先崇拜”

(被围起来的中原腹地)

这样一块“封闭”+“大同小异”的土地,使我们的祖先们早早地形成了自给自足的“定居文明”,这也是中国人历来安土重迁的主要原因。

在这种自给自足的“定居文明”中,子孙辈的生活只能是祖辈们的重复,因此,祖辈们的智慧和经验至关重要。年轻人通过学习祖辈们流传下来的经验,从而知道什么时候春耕,什么时候秋收。流传至今的“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就是最好的写照。

中国人信什么?浅述中华文明的核心内容——“祖先崇拜”

(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

慢慢地,祖辈们便成了“神”一般的存在,“祖先崇拜”也因此慢慢成型。

我们对比一下同样是古文明发源地的两河流域,就更容易理解了。

中国人信什么?浅述中华文明的核心内容——“祖先崇拜”

(两河流域地形图)

对比刚刚提到的中国中原地区的两个特点,美索不达米亚平原的差异就很明显了:

  1. 每一座城市及其卫星城市都被沙漠等地形分割开来;
  2. 两河的流向整体上是由北向南,资源配置相对不均衡。

这种地形下,人们往往需要穿越沙漠或者北上到两河上游去,通过贸易去获得赖以生存的资源。因此在苏美尔文明中,无法形成像中国中原地区那样“自给自足”的“定居文明”,不同地区的物产必须经过大量的置换,由此而形成的是极具流动性的“大商业”文明,这种文明成了将整个社会生活整合起来的粘合剂。

因此,“大商业”取代了“血缘”成为了人们维系团结的纽带,紧接着,新“共同神”也随之取代了最初的“祖先”成为了人们新的信仰。于是,大量的苏美尔神庙开始拔地而起。

中国人信什么?浅述中华文明的核心内容——“祖先崇拜”

(苏美尔神庙)

通过对比,我们发现,在地理环境的影响下,其他古老文明的“血缘纽带”慢慢断裂,而中国的“血缘群体”却不断扩大,从家族到部落,再从部落到最初的国家,最终形成了以“祖先崇拜”为核心的中华文明。

总结:“祖先崇拜”作为中华文明的信仰,给中国历史带来了什么?

文章开头提到,一个文明能否渊源流传地传承下来,取决于这个文明是否有着共同的信仰,因此,中华民族的共同信仰——“祖先崇拜”,正是中华文明传承五千年的根本所在。

一、从“祖先崇拜”到“炎黄子孙”

作为中国人,我们一般称自己是“炎黄子孙”,“炎”指炎帝,“黄”指黄帝,这两位中华文明体系的缔造者,是整个中华民族的共同祖先。

中国人信什么?浅述中华文明的核心内容——“祖先崇拜”

(炎黄二帝)

从夏商周时期,中原王朝就已经融合了周边少数民族,炎黄始祖观的信仰成为了周边各民族的共识,这是华夏民族炎黄祖先崇拜的外延扩展和辐射。华夏民族的统一信仰由此逐渐形成。这种信仰支撑着炎黄子孙共同去认同和维护国家的统一。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陆游

即使是在礼乐崩坏的春秋战国时期,国家“大一统”也始终是整个社会的主旋律,以诸子百家为代表的华夏儿女不断地去思考、去探索、去实践各种实现“大一统”的方法,形成了璀璨的“百家争鸣”盛况。

中国人信什么?浅述中华文明的核心内容——“祖先崇拜”

(百家争鸣)

这种坚持和维护,使得中华民族虽然历经磨难,却仍然保持着“大一统”的姿态

,屹立在世界之林,避免了欧洲式的分裂

二、从“祖先崇拜”到“礼仪之邦”

“祖先崇拜”的信仰,在中国古代长期的社会生活中逐渐衍化出人们长期恪守的“礼”。

中国人信什么?浅述中华文明的核心内容——“祖先崇拜”

(礼仪之邦)

夏商周时期,基于“祖先崇拜”下的血缘政治具体表现为宗法制和分封制的结合。在这种模式下,行政权和土地所有权达到了统一,而这种统一的权力又是按照宗法制依次递进分配的,因此真正做到了“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中国人信什么?浅述中华文明的核心内容——“祖先崇拜”

(宗法制和分封制)

为了使分封下去的这些“叔伯兄弟们”能够明确尊卑,规范言行,“礼乐文化”应运而生。基于宗法制度的“礼”从外部提供一种强制的社会规范,而基于审美情感的“乐”则是从内部塑造一种自律的文化规范

虽然东周末年,“礼乐文化”随着宗法制的衰弱一度出现崩坏,但是由“礼乐文化”衍生出来的“仁、义、礼、智、信”等道德规范却一直传承了下来,成为了中华民族的主要特征。

综上,在“祖先崇拜”的支撑下,中华文明得以完整和延续,传承五千年,至今生生不息。同时,“祖先崇拜”衍生出的“礼”文化,成为中华文明的主要特征,从而使中国成为世界眼中的“礼仪之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