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30 農村俗語“寧窮死,別娶生妻”,有道理嗎?古人的識人智慧

農村俗語“寧窮死,別娶生妻”,有道理嗎?古人的識人智慧

我們時常欣喜於科技拉近了人與人之間的距離,但也時常感嘆心與心的距離卻越來越遠,人們彼此將更多的時間和精力都給了科技產品,以至於抬頭無言低頭笑臉。這也使得很多本該歡聲笑語一片的家庭也冷冷清清不復家的溫馨,終究使人在衣食無憂的年代卻依舊過成了古人朝不保夕的狀態。這也充分地證明了物質並不能完全使人感到幸福,無可厚非的是幸福根本來自於家庭。只有幸福的家庭才能讓人如沐春風,才能激發無限的可能。而家庭幸福的關鍵則在於夫妻雙方是否和睦,古人為了能夠達提前避免不和睦,在婚配嫁娶的時候也是費盡了心思,不僅生辰八字不厭其煩,更有民間俗語大行其道。比如我們今天要說的這句“寧窮死,別娶生妻”,便是古人在婚配嫁娶上的一種共識。

農村俗語“寧窮死,別娶生妻”,有道理嗎?古人的識人智慧

言盡於此就不得不說當今嚴峻的單身形式,諸多原因中肯定有一個就是選擇,什麼人可以什麼人不行,總得精挑細選。至於選擇的標準自然不言而喻了,不過在古人看來,“德”才是選擇的根本,而本文的“生妻”便是古人眼中與“德”密切相關的一類,在他們看來,這類女子無論條件多麼優越,都是難以幸福,是不值得娶進門的。故而才說寧願窮死也不娶這類女子,雖然有些誇張,但就家庭幸福而言,自然是仁者見仁了。就好比為了某種目的而違心的結合,如此生活哪裡還是自己?等到目的達成想要做回自己的時候,已經物是人非事事休,估計也搞不清楚哪個才是真的自己。

農村俗語“寧窮死,別娶生妻”,有道理嗎?古人的識人智慧

言歸正傳,要弄清楚這句俗語的含義,首先還得弄清楚當時的社會環境。古代社會男尊女卑的思想眾所周知,為了維持男性自己的中心地位,於是不約而同地達成了共識,對女性各種束縛與破,最為人所不齒的便是剝奪了她們受教育的權利。如此的背景下,對女性的諸多條條框框也就順理成章,畢竟原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大家就都跟著走了。

農村俗語“寧窮死,別娶生妻”,有道理嗎?古人的識人智慧

“生妻”的含義便是諸多束縛中的一種,指的的是前夫健在的單身女子,用現在的話說就是指離過婚的女子。如今看來,這是極不公平的,為什麼前妻健在的單身男子沒被叫成“生夫”呢?除了本身的封建思想作祟以外,還有一個原因便是前文所說的“德”。在古代這樣的女子大多都是被夫家所休,而在古代還專門有男子休妻的標準“七去”也作“七棄”雖然是典型的壓迫體現,但也在某種程度上避免了男子任意休妻的情況。女子只要犯了這七種的一種,男子便可以提出離婚。分別是“不順父母”、“無子”、“淫”、“妒”、“有惡疾”、“口多言”、“竊盜”,這七樣無一不體現了當時女子的立身標準,犯了其中任意一條都是失德,男子失德到少有人提,但女子失德就千夫所指。所以古代女子非常害怕被休,被休就意味著會被世人所厭惡,也註定了其被休後的悲慘命運。

農村俗語“寧窮死,別娶生妻”,有道理嗎?古人的識人智慧

不過話說回來,相比於“無子”和“有惡疾”其他五種還真讓人避之不及,如果真是因為這五種原因被休,倒確實讓人難以辯駁。畢竟江山易改稟性難移,即便是今天,也時常有人感嘆說這樣的女人,跟前夫肯定有剪不斷的關係,娶了之後自然日子不好過,這話的毛病就在於為什麼只說女子,這樣的男子也不少,平分秋色罷了。不過如果以偏概全就有失公允了,離過婚的或許更懂得愛情的珍貴,會愈發珍惜,如今很多再婚後幸福美滿的家庭便是最好的例子。

農村俗語“寧窮死,別娶生妻”,有道理嗎?古人的識人智慧

說到這裡,筆者忍不住插兩句題外話。不可否認離婚後藕斷絲連的事情確實存在,畢竟是選擇理性還是感性很多人分不清楚。如果雙方沒有腳踏幾隻船,藕斷絲連倒也無妨,如果都另有新歡,這樣怕是會害人害己了。說到底還是“德”“才”不足,德足會為他人想,才足自有大胸襟,愛人就應當讓人幸福,分手後成人之美才是真愛。很多書籍中都有這樣的情形,為了對方安危與幸福而刻意趕走對方或者刻意讓對方死心,都充分地說明了佔有不是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