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1 蘇東坡的救命詩

北宋元豐二年(1079年),蘇軾被貶調湖州。

蘇東坡的救命詩

貶調的原因是他不贊成王安石的新法。在奉調時,蘇軾依例向來神宗上表致謝。本是官樣文章,但他知道自己被外放,是新黨的御史們作了手腳,因此心中的不平之氣便按捺不住,不由得在表中寫出了略帶牢騷的"知其生不逢時,難以追陪新進;查其老不生事,或可牧養小民"一句。

當時朝中政敵章惇、蔡確等人藉此指責蘇軾以"謝表"為名行譏諷朝廷之實,妄自尊大,發洩對"新法"的不滿,請求對他加以嚴辦。

御史李定、何正臣、舒亶等人,舉出蘇軾的《杭州紀事詩》作為證據,說他"玩弄朝廷,譏嘲國家大事",更從他的其他詩文中找出個別句子,斷章取義地給予定罪。如:"讀書萬卷不讀律,致君堯舜知無術",本來蘇軾是說自己沒有把書讀通,所以無法幫助皇帝成為像堯、舜那樣的聖人,他們卻指他是諷刺皇帝沒能力教導、監督官吏;又如"東海若知明主意,應教斥鹵變桑田",說他是指責興修水利的這項措施不對。其實蘇軾自己在杭州也興修水利工程,怎會認為那是錯的呢?

又如"豈是聞韶忘解味,邇來三月食無鹽",說他是諷刺禁止人民賣鹽。總之,是認定他膽敢譏諷皇上和宰相,罪大惡極,應該處死刑。

於是朝廷便將蘇軾免職逮捕下獄,押送京城交御史臺審訊。

此時,沈括還出來告密,說蘇軾詩作有譏諷朝政之意,章惇等人便以蘇軾的詩作為證據(令蘇軾倒黴的詩句是歌詠檜樹的兩句:"根到九泉無曲處,世間惟有蜇龍知。"這兩句詩被人指稱為隱刺皇帝:"皇帝如飛龍在天,蘇軾卻要向九泉之下尋蜇龍,不臣莫過於此!"指控他"大逆不道",想置他於死地。一場牽連蘇軾三十九位親友,一百多首詩的大案便因沈括的告密震驚朝野這就是著名的"烏臺詩案"。

蘇東坡的救命詩

蘇軾下獄後未卜生死,一日數驚。

在等待最後判決的時候,其子蘇邁每天去監獄給他送飯。由於父子不能見面,所以早在暗中約好:平時只送蔬菜和肉食,如果有死刑判決的壞消息,就改送魚,以便心裡早作準備。

一日,蘇邁因銀錢用盡,需出京去借,便將為蘇軾送飯一事委託朋友代勞,卻忘記告訴朋友暗中約定之事。偏巧那個朋友那天送飯時,給蘇軾送去了一條燻魚。蘇軾一見大驚,以為自己凶多吉少,便以極度悲傷之心,為弟蘇轍寫下訣別詩兩首,其一:"聖主如天萬物春,小臣愚闇自亡身。百年未滿先償債,十口無歸更累人。是處青山可藏骨,他年夜雨獨傷神。與君今世為兄弟,更結來生未了因。"其二:"柏臺霜氣夜悽悽,風動琅璫月向低。夢繞雲山心似鹿,魂飛湯火命如雞。額中犀角真君子,身後牛衣愧老妻。百歲神遊定何處?桐鄉應在浙江西。"詩作完成後,獄吏按照規矩,將詩篇呈交神宗皇帝。

蘇東坡的救命詩

宋神宗欣賞蘇軾的才華,並沒有將其處死的意思,只是想借此挫挫蘇軾的銳氣。讀到蘇軾的這兩首絕命詩,感動之餘,也不禁為如此才華所折服。加上當朝多人為蘇軾求情,王安石也勸神宗說:聖朝不宜誅名士,神宗遂下令對蘇軾從輕發落,貶其為黃州團練副使。轟動一時的"烏臺詩案"就此銷結,而蘇軾的這兩首"絕命詩"也廣為流傳開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