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12 莆田最低调的商帮,很多村民都在上海买了房

莆田最低调的商帮,很多村民都在上海买了房

论低调,莆商中要数常太人最为低调,他们从事加工糕饼,制衣制鞋到美容美发,承包企业、学校食堂等等行业。除了常太枇杷有名,常太商人也遍布全国各地——低调、务实是这个群体共同的标签,他们中不乏名头大,有影响力的大人物。

穷则思变,山里人走出大山

莆田最低调的商帮,很多村民都在上海买了房

常太镇,位于城厢区西北部的山区,地处东圳水库之畔,东临西天尾镇,西毗九鲤湖风景区,南通华亭镇,北接白沙镇、庄边镇。

如今,美丽的东圳水库下,埋藏着一代常太人的辛酸回忆。

1958年,常太建造东圳水库后,曾经最繁华的农贸中心被淹没了,为数不多的农田耕地也被淹没了,一万多人离开热土,有的从山下搬到了山腰,有的则迁往他处。

莆田最低调的商帮,很多村民都在上海买了房

常太镇政府办公楼

直到1986年,常太还是省定贫困乡,村民一年有9个月要靠国家救济渡日,直到2000年才摘掉贫困乡的帽子。

朴实的常太人没有“望库兴叹”,而是做到“穷则思变”。一部分村民在政府的引导下,开始大面积种植枇杷,期间,家家户户开始养猪养鸡鸭,饲养畜禽也一时成风。

另一方面,上世纪80年代初,无法靠天吃饭,许多常太人只能选择外出闯荡,他们走出封闭的大山,背井离乡,开始闯出了一片新的广阔天地。

常太的小上海

莆田最低调的商帮,很多村民都在上海买了房

图:秋枫

渡里村是常太镇的“明星村”,被称为“常太的小上海”,全村三分之二的村民在上海做买卖,90%的村民都在上海买房。

在传统农业社会,莆商凭借手足乡里族亲积累资金和人脉,许多常太商人的崛起也与乡亲邻里的支持密不可分。

莆田最低调的商帮,很多村民都在上海买了房

渡里村村道

最初,渡里人赚的是挑盐到山里换杉木、竹制品的苦力钱。村民吴金芳、吴永华、韩长兴等为代表,率先大胆洗脚上岸,开始走乡窜巷叫卖起“常太糕”。他们远赴上海等地,以家庭作坊形式,采取了夫妻店、兄弟档等灵活经营方式。

经过十多年的经验积累和市场拓展,渡里村民实现以农村“包围”上海、天津、广州等大城市;品种也从单一的方糕,发展到面包、蛋糕、月饼、中西糕点、重庆鸡公煲等深加工食品。

莆田最低调的商帮,很多村民都在上海买了房

图:秋枫

而一向低调、隐秘的重庆鸡公煲创始人就是渡里村人,他叫韩百开,是借助鸡公煲的酱料起家。

针对莆田老乡,不收加盟费、只卖酱料的优惠政策下,一大批老乡跑到上海加盟,开始了莆系鸡公煲的餐饮扩张(现已大部分转型)。

第二波离乡创业潮

莆田最低调的商帮,很多村民都在上海买了房

2010年,为了保障东圳水库的水源安全,保障莆田百万市民的生命安全,莆田市禁止库区从事养殖业,库区所有畜禽养殖场的进行搬迁、拆除。

常太镇村民不能不再次做出牺牲,开始了第二波离乡创业潮。

莆田最低调的商帮,很多村民都在上海买了房

低调务实、耿直沉稳的山里人,凭借灵敏的商业嗅觉,杀出一条路。

除了食品加工,常太商人在全国广泛从事着承包企业、学校食堂、美容美发和制衣制鞋等,遍布上海、广州、湖南、湖北、四川、重庆、天津、浙江等地,向全国辐射。

渡里村创业带头人吴金芳的食品公司,是上海食品界的佼佼者;马院村的刘永振创办的餐饮公司,专营上海高校、企事业单位食堂以及酒店超市、西饼屋;岭下村的村民在全国从事美容美发生意,队伍也很庞大......

大展宏图,书写新传奇

莆田最低调的商帮,很多村民都在上海买了房

图:秋枫

大部分常太商人是地道的“草根”,发家致富后,往往延续了俭朴的生活。然而,办教育、扶贫助困、助力家乡发展等公共事业,他们样样“大手笔”。

不同于其他地方的莆商,白手起家的常太商人是不动声色地打拼、创造财富,是莆田商帮中最为低调、内敛的群体。

常太从前是个穷地方,今非昔比,更多山里人走出封闭的大山,踏实奋斗。栉风沐雨、筚路蓝缕,祝愿常太商人未来能继续书写更多属于“山里人”的传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