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21 特级教师蒋军晶作文技巧22讲

特级教师蒋军晶作文技巧22讲

蒋军晶是谁?


他的成就很大:全国著名特级教师,中学高级教师,儿童阅读推广人,浙江省教育年度影响力人物,全国教育改革创新教师,获全国第六届青年教师阅读教学评比一等奖、第三届“全人教育奖”提名奖等。

他的著作很多:出版专著《让孩子学会写作》《作文九问:跟特级教师蒋军晶学写作妙招》《让学生学会阅读:群文阅读这样做》《小学生群文读本》《和孩子聊书吧——让孩子爱上阅读》《诗词大发现》《流鼻涕的秋天》等,每本都受到读者的热烈追捧。

他的影响很广:他研究群文阅读,在全国掀起了群文阅读的热潮;他研究古诗文,探究式读诗词的方式,让古诗文变得像破案一样有趣;他给孩子写儿童小说,孩子们感觉他写的就是自己;他研究作文,发现的“蒋式作文技巧”成为很多孩子的作文教材。

02

他的课为什么好?


他的教学主张是:让学生忙,让所有学生忙,让所有学生忙探究。

一般老师上课关注课本,蒋老师关注的则是学生。把课的内容都化在心里,眼里看到的是学生的真正痛点,这就是特级教师。他教作文,发现那些开头要开门见山之类的方法,并没有实际用处,于是提出教作文技巧。技巧,很小,很管用。

听得懂、记得住、用得上。这是蒋老师的要求。

他在课堂上领着学生玩作文,学生都玩疯了。他带学生到麦当劳,用作文写生。他带学生研究项目作文,怎样在沙漠里度过7天。他要见美国教育家,让学生给教育家亲笔写信。他邀请外国儿童文学作家,到教室里和孩子们一起探索写作。他带学生看电影《百鸟朝凤》,孩子的影评,导演看了连连点赞。

他在大陆上课,孩子们被他深深吸引。他的课思维含量高,经常把学生的思维,引到一处高高的地方。学生正惊喜自己的进步,蒋老师又抛出了引向更高处的问题,学生思维的发动机,高速运转。他在中国台湾上课,台湾老师把他的课录下来,一字一字地拆解、学习。他到马来西亚上课,当地的专家恳请他再多给学生们讲一点,因为学生们不愿意下课。

他喜欢成为孩子文章的“句子迷”,也建议家长这样做。比如,他会视若珍宝般保存班上孩子写的好句子:

▶ 爸爸的朋友如果有一段时间没见我妈妈,问爸爸我妈妈的情况时,爸爸的回答是:“远远地,如果你看到一个球滚过来,那就是我老婆了。”

▶ 但是仅仅过了两个月,我就像是被吹足了气的“肥”气球,整个人都圆乎乎,胖墩墩的。用奶奶的话说,身上任何一个地方,用手一按,就是一个可以养鱼的小水塘。

他建议孩子像作家一样阅读和写作。所谓像作家一样去阅读,就是我们在读一篇文章的时候,不但要弄清它“写什么”,更要了解是“怎样写”的,也可以思考“为什么写”。我们在阅读的时候,心里可以不断问这些问题:

1. 他为什么要这样写?

2. 他为什么要用这个词?

3. 他的语言为什么这么吸引人?

4. 他为什么把事情讲得那么清楚?

5. 若也提供给我相应的材料,假如让我写篇文章,我将如何从所读文章中有所借鉴、有所创新?如何行文?

6. 我能针对自己写作方面的薄弱环节,从中能有所领悟和吸收吗?——比如作者内心感受、选材风格、表现手法、语言特色。

他的好朋友、特级教师周益民说:蒋军晶是个“玩家”,把语文“玩”得风生水起、乐趣无穷。不光自个儿“玩”得喜滋滋,更让那一帮孩子“玩”得乐癫癫。他是个真正的好手。

03

他的作文技巧为什么风靡?


作文技巧22讲,是蒋军晶老师多年作文研究所得。

有老师学了这些技巧,说:说实话,作为一名语文老师,看完也深深地感觉到自己的不足。特级就是特级,男神在书中为我们介绍了很多的技巧,在写一篇文章时,面面俱到是不可能的,一股脑儿都用上是不可能的,但可以有所选择。每个技巧都有用到一些很简单易懂的文字,读起来却让人感觉茅塞顿开。

有家长学了后说:通俗易懂!提供了具体范例,针对写作文中常出现的问题,给予具体技巧指导。内容不多,没什么废话。作为特级教师,难得没有一点故作高深,很适合中小学生使用。另外也不得不感慨,看了书后,深觉我们中小学写作课,教的都什么鬼。很多基础的写作技巧,恐怕如今的大学生也未必掌握。

我们举例来看。

特级教师蒋军晶作文技巧22讲


写外貌不用“有”

作文如何写外貌?孩子的作文里总会看到类似这样的句子:“XX可漂亮了,她有一头卷卷的黄头发,有一双乌黑的葡萄般的大眼睛,有一个高高的鼻子,还有一张樱桃小嘴。”不太会写作的孩子写人的外貌,是用“有”和“一”来串联五官。

如果你试着让他们去掉文中的“有”,把文字重新串联一遍,会发现作文顺了很多:“XX可漂亮啦。一头卷卷的黄头发自然地披在肩上。她的眼睛太吸引人了,乌黑乌黑的葡萄一般。高高的鼻子,和樱桃小嘴配合起来,有点混血的味道,同学们可喜欢她啦。”

这段外貌描写仍有“程式化”的嫌疑,但读起来确实舒服多了。

特级教师蒋军晶作文技巧22讲


特级教师蒋军晶作文技巧22讲


写说不出现“说”

写“说”怎样才能不出现“说”?换“道”,换“喊”,换“叮嘱”,这只是一种方法。

可以让孩子比较以下三句话:

张三说:“……”

张三无可奈何地说:“……”

张三摊了摊手,一副无可奈何的样子:“……”

显然,让人物说话有多种方式,写语言可以不用出现“说”,而是在语言前面加上动作和神态。不要小看这个技巧,很多孩子小学毕业了也不清楚这个写作的“秘密”。通过一定的训练,孩子还可以从中学会细节描写。

文字不如视频直观。我们来看蒋老师作文技巧视频课:

特级教师蒋军晶作文技巧22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