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當前的相聲之爭,是所謂的“雅俗”之爭嗎?

吳半山山神


在聊相聲界紛爭前,先聊一個小故事吧。

在閩越交界一帶的閩南及潮汕(粵東)地區裡,有一種深受當地老百姓喜歡的地區戲曲——潮劇,在現代流行娛樂文化盛行之前,潮劇和南派舞獅並列為當地傳統娛樂文化。

尤其是潮劇,只要是當地各個村鎮有重大民俗節日、重頭戲必然是村民集資請戲班來搭臺唱戲。在改革開放前,只有縣一級才有劇團、而且是國營的。最關鍵的是還是稀缺資源,貴且不好請。

後來,隨著農村經濟發展,當地一些農民組建了許多個體性質劇團,專業上也許不及國營院團、但服務很好、價格低廉。慢慢的民營劇團佔據了當地戲劇市場的大部分,而曾經衣食無憂的縣劇團有的邊緣化、有的解散或市場化。

當前相聲界之爭,既是體制內相聲界與民間相聲團體之爭、表面上也是“該雅還是該俗”的藝術方向之爭——或者說是“俗之底線”之爭,但實質上就是民營相聲團體德雲社樹大招風、名氣蓋過了幾十載來衣食無憂的曲協和國營曲藝院團。

所謂的“雅俗之爭”、實際就是動手之前的雙方口水戰,雖然都是千年的狐狸、但該裝紳士還是要裝的。先是在道德層面進行譴責、營造和引導輿論傾向,然後就擼起袖子幹架。

從2006年開始雙方進行了“反三俗”和“我要反三俗”的口水較量,到了2010年就開始出現德雲社被挖牆腳之事、直至“八月風波”後臺柱子相繼出走,這可都是豐碩的“實戰”成果。

只是到了今天,相聲界的兩股勢力顯然天平已經傾向於民營相聲團體這邊,德雲社的相聲市場並非僅是“半壁江山”、而是絕對優勢。這也就是為什麼有網友戲稱所謂的主流與非主流、如今已輪換位置了。

那麼,體制內相聲界是否會走上前文所述地方劇院的窘境呢?這個只有留給時間去考驗了。而伴隨這個過程的依舊是“雅與俗”的無休止撕扯。


岑詮


相聲界所謂雅俗之爭只不過是表象。難道僅僅是“文人相輕”“藝人相賤”嗎?它是古今中外各行各業中不同程度存在的一種較為普遍的社會現象。就是在相同群體內部存在的相互排斥、相互歧視,從古至今,莫不如是。

其實這不是一個新話題,郭德綱沒火之前,就早有討論,只不過都是體制內部之間的爭論,沒有擴散到外部。作為作品本身,業務範疇之內是可以討論的,沒有錯,但後來卻直接上升到表演者的道德有問題,上綱上線,甚至引發社會範圍的大討論。


天津的少馬爺馬志明在以前的訪談中記者就問他,為什麼不上春晚,他自嘲說自己的東西不如北京的高檔次,自己的水平太低。上不了春晚是因為他水平低嗎?論單純相聲技巧和表演,他不夠資格嗎?顯然不是,答案是顯而易見的,是他的作品無法達到評審者的要求。

相聲經過幾個階段的發展,可以說幾次受到衝擊都挺了過來,並且有所發展。比起其他曲藝形式,不是已經滅絕淘汰,就是作為文化遺產,擺在博物館成了標本。相聲作為一門撂地起家的藝術形式,有幸被選中,成了宣傳的一種工具,作為藝術門類來講,很難說是幸運還是不幸。幸的是有了扶持,不幸的你得擔負起藝術本身之外的責任。相聲也確實擔負的不錯,作用非常有效。因為觀眾喜歡這種形式。

看過《笑傲江湖》的朋友們肯定記得華山派的劍宗和氣宗之爭,誰是正統,誰又是歧途。本來一派最後爭到刀劍相向,血流成河。相聲的雅俗之爭還會繼續下去,這是對行業的內耗,對發展來說是不利的。

雅俗作為內部的作品可以討論,但如果用雅俗作為武器,主動挑起或者是攻擊,我認為其心可誅。

歡迎大家補充,批評指正,同意觀點就點給個讚唄。


智圓行方1230


恕我直言,其實根本沒有爭。爭是指矛盾雙方互相較力,但是實際情況確實老郭根本沒有沒有理他們,不屑於跟他們爭,只是本分的在做自己的事。所謂的爭只是另一方在單方向的打壓德雲社,大有在業務上幹不過你,就在道德上搞臭你這種感覺。


想學吉他


沒有雅俗之分,應分民間相聲、廟堂相聲,相聲來自民間服務百姓,太雅太俗都不行,百姓接受才有飯吃,解放後才登上電臺舞臺,必須改良,出現了所謂“雅”相聲,是時代需要,但改革開放後市場經濟爆發,就有了民間相聲的空間,將過去一些老段小曲及一些地方戲曲挖掘,群眾喜歡是王道,廟堂之人對民間相聲打壓是霸道,大家井水不犯河水,各有市場空間,避免只許官家放火不許百姓點燈。


果蛋皮01


姜昆不知道說相聲的艱辛和下踐。就象馬季當年立歌頌相聲大旗時?懂相聲的笑他無知,不懂相聲真章。姜昆也是不知道高雅和三俗之間是窩窩頭和養家餬口的道理?像馬季,姜昆之流想以一己之力改變相聲諷刺世道,男女俗事等老祖宗的(承)呈樣,純屬不自量力。


鳳之子4


無論怎麼炒?怎麼爭?對曲藝相聲都是非常好的事。為什麼這樣說呢?答在下面。無論是市-場派或著體系內的相聲團體,要想生存發展,就必需努力鑽研業務,不斷推陳出新,創作出讓觀眾喜歡的作品來,演員們的基本功和表演形式都要活靈火顯,吸引觀眾們的情趣,很好地把氣芬活躍起來,使作品的主題思想深入觀眾們的腦海和心中。兩個派別誰更加努力創新,誰就能嬴來勝利的掌聲,反之,滅門之災是再所難免的。所以說,爭炒背後的好處,歸根結底還是壯大了相聲的知名度,把相聲推向了高潮,謝謝分享。


大器晚成aa


我覺得爭到最後都只是個人的魅力之爭。

有因為喜歡相聲而喜歡某個人的,有因為喜歡某個人從而捎帶看相聲的,個人認為郭德綱和張雲雷就非常有個人魅力的。

說到雅俗我又要把郭老師的話提出來看一看了

郭:“什麼叫雅,什麼叫俗?牙佳為雅,人谷為俗。一個牙字兒,一個佳字兒,這字兒念雅。

嘴裡說出來的,吃飽了沒事兒坐那兒叨叨叨,叨叨叨,說出來的,這叫雅。

單立人兒,一個谷,五穀雜糧的谷,這字兒念俗。吃喝拉撒,這是俗。人可以不說,就是說,你可以不需要雅的東西,但這俗,你離不開。雅與俗,俗與雅,相輔相成。

好些個高雅的人,噴了香水兒,我都能聞出人渣兒的味兒。

於:骨子裡的。”

再來看看我們雅俗共存、可剛可柔的張雲雷











微雲拂月


誰炒菜不擱鹽呢?相聲段子裡的雅和俗就像菜裡的鹽,你擱多擱少的問題。我看目前相聲的紛爭主要在於對基本功的認識,體制外的相聲表演者不重視基本功很難生存,體制內的更注重路線正確。


深秋的黎明81467964


根本不是,說到底是利益及所謂的官方權威之爭,也是官民之爭。


用戶2142628922186


表面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