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3 「说谍」新四军那条组织严密,机构完备,密如蛛网的如西交通线

交通线,在今天的中共情报谍战史上的记述,似乎一直摆在一个尴尬的位置上,人们更关心的是潜伏在对手心脏、偷图纸、刺奸佞,搞破坏等动作场景,刺激感官的描述上。

而恰恰相反的是,中共交通线在中共情报特工的历史长河中,占有独特的地位,它甚至和情报、保卫系统并立。它的专业队伍建立,甚至是最早的中共特工系统,比武汉特务科(股)、上海中央特委、中央特科更要早。而且,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它还是新中国邮政的先驱,开创者。

「说谍」新四军那条组织严密,机构完备,密如蛛网的如西交通线

而在中共漫长的隐蔽战线斗争中,因为电讯设备有限,而中共各个布点广泛,并非都是发报递送情报,很多人、物,情报必须还是靠人力传达,最长的线路可达千余公里。为此,交通线为之付出了极大的牺牲,做出的贡献也是不可估量。可以简单的概括,它的功勋就代表着中国革命的大动脉。

而其中的血液,就是那些交通站、联络点和那些要脑袋奔跑在路上的交通员们。对交通员们的要求则极其苛刻,中共建政后,很多身居要职的老中共,老地下党,老特工。很多都是从专职交通中开始起步,他们的觉悟、坚毅性、忍耐性和牺牲精神更为强烈。

以在抗战中最残酷的时间段,新四军在如皋地区(前身即为曾经建立的抗日民主政府如西县)建立的那条秘密交通线(即如西线)来稍加回顾敌占区与根据地之间的秘密交通。

「说谍」新四军那条组织严密,机构完备,密如蛛网的如西交通线

新四军一师干部合影

1940年8月,陈毅、粟裕率领的新四军部队东进,在郭村站稳了脚跟,继而再东进黄桥,至卢港。

1940年9月,在卢港建立了中共如皋中心县委。为加强对通海地区中共工作领导,在中心县委驻地卢港除保持原至东马塘的地下交通线外,随即建立了卢港至南通、海门、启东等地之间的秘密交通线,负责传递文件、情报、护送来往干部及进步人士。

卢港至东马塘的秘密交通线原是如西仅有一条秘密交通线。那是由中共江北特委开设的,沿途设有刘桥、下驾原等秘密交通站。设立此条交通线,原本目的就是将新四军渡江信息、中央指示,及时传送至时为敌占区的如皋、南通地区和中共江北特委。

「说谍」新四军那条组织严密,机构完备,密如蛛网的如西交通线

抗战时期中共南通领导干部

1940年10月,中共如皋中心县委随新四军继续东进,原设置直接对通海地区工作领导的交通线,随之而变。

1941年3、4月间,苏中区和苏中三分区相继成立。时任苏中区第三地委书记的韦一平(苏中军区教导1旅政委),在日伪军对苏中抗日民主根据地发动大规模“清乡”扫荡、抗战形势面临异常紧张的态势下,对交通线的保护更为重视。同时,韦一平要求交通工作人员必须具备的条件: 不怕苦、不怕死,想方设法坚决完成任务,不脱离群众。

「说谍」新四军那条组织严密,机构完备,密如蛛网的如西交通线

韦一平烈士,1945年10月殉职

苏中区三地委、三专署、第三军分区领导机关在如西县境内的卢港(周庄头),架构起所辖各县与分区的秘密交通干线,同时如西县委也加强县内各区交通站的建设。

1941年5月,如西县交通站正式成立并投入运转,站址设于卢港。

1941年8月 ,苏中区交通总站成立,并设立4个分站,如西县交通站为第三分站。由此,苏中区基本形成了覆盖全地区的新四军和地区中共各级组织的秘密交通网络。

1941年12月,中共如西县委为加强对交通工作的领导,报请批准后决定改设交通局,其工作关系是:

1.对上级联络与三分区交通局,西与泰兴县珊瑚区交通站,南与靖江县和江南办事处,北与泰县雅周交通站,东与如皋县龙游河以东的五个区交通站保持联系。

2.凡是直接同上级局和邻县局、站发生联系的交通网点,称为干线或交通干线。

3.在县内各区站之间联系的交通网点,称为支线或交通支线。

「说谍」新四军那条组织严密,机构完备,密如蛛网的如西交通线

日军进入南通城

彼时,每个交通员有一块约四尺见方的布,用于包捆信件报刊,多时背在肩上走,少时束在腰间行走,全靠一双铁脚板日夜兼程。如西是敌我犬牙交错的地区,时常有日伪扫荡、还有顽匪的不时骚扰。不管多么艰苦、残酷、紧张,交通员们必须不分严寒酷暑、风雨无阻。如果被发现,必须就地完全毁灭携带物件,尽最大可能发出信号。今天已经无法详细统计出,在这个交通网内牺牲的无名交通英雄们。老交通员们以后回忆起来,都说有“三得”:吃得、饿得、跑得。

1942年2月至6月,中共如西县委在全县先后建立了卢港、江安、度军井、马塘、车马湖、城西区交通站。

1942年7月上旬,江安区交通站改为联络点,同时建立石庄区交通站。

1942年9月,江安区交通站再度恢复。

1942年秋,如西县交通站改称如西县交通支站。

1943年,苏中区党委决定整顿和强化交通组织机构,实行“三化”(即党化、地方化、网络化)。

其中“党化”是最为关键的一条:就是不仅要求党员在交通组织队伍中占有相当的比例,而且把中共的交通组织列人中共组织机构序列。如西县委下设交通科,直接受县委组织部领导,人员由县委秘书、交通站长组成,交通科长 兼任县交通支站站长,各区委交通干事兼任各区站站长。苏中区党委还把一些党性强、斗争经验丰富 的干部充实到县交通站,当时,苏中区交通委员会委员禹光被派至如西县担任县交通站站长。

「说谍」新四军那条组织严密,机构完备,密如蛛网的如西交通线

1943年初,如西县成立夏堡区交通站。

1943年12月,泰兴第九区划至如西县,定名珊瑚区,随之成立珊瑚区交通站,同时,如西县委于江安设立中心交通站,以管辖龙游河以西五个区交通站。

随后,龙游河河东地区增设蒲西、薛窑区2个交通站。当时,中共的组织部门根据关于“凡不能完成交通任务,政治动摇或有疑问者,不能刻苦耐劳。。。应设法调整”的精神,重新审查了如西交通组织的 日常工作,清理整顿交通组织系统各级领导成员中的官僚主义作风,调整了部分怕吃苦、图享受的工作人员。同时,从地方组织抽调12名党员干部予以充实。

整顿以后,如西县交通组织有干部19人,均为中共党员;交通员共39人,其中党员23人。

1944年夏,如西县成立江防区交通站;夏堡、城西区交通站随行政区划变更,划归泰县交通站领导。

1944年底,如西县设立车马湖中心交通站,管辖薛窑、马塘、蒲西、李南等区交通站。

「说谍」新四军那条组织严密,机构完备,密如蛛网的如西交通线

1945年春,苏中区交通委员会根据“将党报发行工作完全交给交通部门负责”的决定,建立起发行党报 的组织领导机构,明确规定:县支站负责本县范围内报刊代订代销,并领导各区站的发行工作;各区站负责本区范围内报刊发行,并领导各分站(组)的有关工作。其实,党报党刊的发行工作在建站初期,因需要传递的量很少,都 随同文件、信函一起传交的。随着抗日民主根据地的发展壮大,各级党、政、军部门出版的宣传、指导性刊物陆续增加,发行量与之也相应增多。因此,党报党刊的传递、发行 工作则单独成为一条线上的工作。各个交通支站设立了发行股,区、乡配备发行员,全县基本形成报刊发行网络。各区站负责上报本区报刊订数并收集报刊征订费送缴支站,由支站统一代订,当时发行的报刊主要有《苏中报》《江潮报》《江海报》等数十种。

「说谍」新四军那条组织严密,机构完备,密如蛛网的如西交通线

这也是以后新中国邮政的端倪,很多老交通,在建国后,也陆续进入了邮政部门。

1945年9月,抗战终于胜利了,而如西抗日民主根据地的战时交通机构健全完备,在最残酷的对敌环境中,圆满的完成了各类交通任务,成为抗战交通范本之一。

1945年11月,如西县也完成了历史使命,改名今天的如皋。原如皋则成为今天如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