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广东菜的精髓在哪里?

盐帮VIP


大家好!我是(鹏大的纽约食报)很高兴能回答你提出的优质问题,广东菜有什么特色一起来看看吧!希望能帮到你!

广东菜即粤菜,从岭南发源,是我国的八大菜系之一。粤菜中包括广府菜、客家菜和潮州菜。广东菜与重辣的川菜不同,口味偏清淡,强调食材新鲜的口味。调味料的添加更是精细,以调出食材鲜美的味道,不能盖住食材本来的味道。

除了对味道有一定的要求,对食材的挑选更是精细。广东菜对食材的季节性十分讲究,既什么季节该吃什么。不仅是蔬菜要吃“时菜”,对肉类更是如此。比方说吃鱼,鲥鱼在夏季的口感最佳,到了冬天便是鲈鱼最佳的赏味时期。

谈起广东菜,尤其是广府菜,很多人第一反应或许是白切鸡。制作白切鸡时,将整只鸡浸在开水中煮熟,不加任何调料也没有腌制,目的就是为了保持住鸡的原汁原味。待鸡煮熟后,将鸡切块,吃的时候辅以姜葱,鸡皮爽嫩,鸡肉鲜甜。

说完白切鸡,广东烧鹅也是驰名天下。想要做出一只美味的烧鹅,首先就要挑选出生长在户外,以天然食材喂养的仔鹅。将鹅用开水烫皮后,在鹅的身上均匀抹上秘制的糖浆,这样烤出来的鹅皮更香脆。抹过糖浆的鹅需自然晾干,最后再挂入明炉中烤制。由此,便是一道令人食指大动的明炉烧鹅。

白切鸡,烧鹅是广东菜的代表,也是广府菜的代表,那么潮州菜又有什么好吃的呢?

提起潮州,必然会想到潮州牛肉丸。与平时我们在商场中买到的肉丸不同,潮州的牛肉丸中还会添加牛筋,吃起来更弹牙有嚼劲。另外,潮州的牛肉丸是不添加淀粉的,由人工手打制成,吃起来不是糯糯的粉质感,更鲜嫩爽口。

潮汕近海,在海鲜的烹调上更是一把好手,而生菜龙虾是潮汕地区的一道传统名菜。众所周知,江浙一带的口味偏甜,而华南地区口味清谈为咸口,广东菜中酸甜口味的菜不多,而这道龙虾生菜便是其中一道。这道中西结合的菜品,既有生菜带来的清甜口感,又有番茄带来的酸爽,令龙虾更具鲜味

说完广府菜和潮州菜,我们来看看最后一个客家菜。广府菜多为生禽,潮州菜喜好海鲜,而客家菜的豆腐首屈一指。若是来到客家,一定要尝尝豆腐宴。何谓豆腐宴?豆腐宴中有餐前小吃豆腐花,主菜除了最出名的客家酿豆腐外还有鲜嫩可口的豆腐丸,豆腐煲以及炸豆腐皮。最后还能带上一罐豆腐乳作为小吃。

正所谓食在广东,广东菜历史悠久,菜品丰富,除了前面提到的几道名菜,喝早茶更是广东菜品中的精华。相信只要尝过粤菜,一定会爱上这个地方。





鹏大的纽约食报1


广东菜,起源可追溯到2000多年前,与中原烹饪文化的传入及其与本土丰富物产的结合直接相关,粤菜凭借其最具地域特色、最具丰富内涵的特质,发展成为我国八大菜系之一。

我们广东菜分(广州菜,潮州菜,东江客家菜)三合一。

现在粤菜已遍布全世界,在海外粤菜代表着中华菜系。它遵循“传统、不地道”的发展规律,即坚持粤菜的主要烹饪方法和调味原则,注重选材广、清、鲜、嫩的特点,同时引进当地烹饪技术精华和食材,促进新旧。色 香 味 型,原汁原味,清淡养生为主。

广东菜技巧: 炒有拉(泡)油炒法,软炒法,熟炒法,生炒法之分。炒是烹调中广泛使用和变化较多的一个方法。怎样衡量每一个菜肴是否合符规格、质量?一般都以其是否做到“色鲜、味美、芡头准”。要达到要求,就要懂得炒的烹调法的运用。

要掌握好炒烹调法的技术:首先要懂得炒时操作程序,火候运用,调味准确和色区分。只有这样,才能制作出色鲜味美,芡头准的菜式。所以我们在掌握火候和油温时,要视烹制物的多少而灵活运用,这也是拉油中一个重要关键。

小伙伴们,掌握这些知识点,你就掌握了粤菜炒菜的精髓了。

希望能够帮助您!










客家先生


首先非常感谢在这里能为你解答这个问题,让我带领你们一起走进这个问题,现在让我们一起探讨一下。

公认的粤菜有三大分支:广府(顺德)、潮汕、东江(客家)。因而,这三家的出品固然都可以代表粤菜,如:广府烧味、潮汕打冷、客家盆菜。但我们在此处讨论时,却又不应偏废。而所谓“精髓”,更应是能“放之三者而皆准”,是可以对粤菜“一言以蔽之”的。更进一步,不但能解释传统的粤菜,还能将随着粤人迁徙的“海外粤菜”也一并囊括其中者,方为“粤菜的精髓”。

我此前就说过,粤菜的精髓无外乎四个字 —— 尊重食材。

这并不是说其他菜系中,食材就不重要了,事实上食材在任何菜系中都重要。但像粤菜这样把食材放到烹饪中极高的位置,恐怕是极少的。好比我以为川菜的精髓,在于对调味的使用。并不是说其他菜系就不用调味了,更不是说川菜就只是吃他们的调味。而是川菜对调味的使用,堪称独步天下。哪怕是名菜“开水白菜”,也并非如我们粤人所想那样去表现白菜,而在于它的汤底。川人对调味的重视,由此可见一斑了。

且说粤菜,既然是“尊重食材”,那到底要如何尊重?

其一,在于尽可能地去表现食材的本味,所有的烹饪手段,都是为之服务的。这里的本味,要分作两元,曰味道,曰口感。诚然通过不同技法,是可以改变食材的味道与口感的,但粤菜偏偏不这么做,反倒是尽可能保证其原来的样貌。广东人最讲究“鸡有鸡味,鱼有鱼味”,即出于此。

有朋友提到,高端的食客曾以一锅热水烫熟食材待人,就是著名的“清水边炉”。我所喜爱的“松记食店”,便是个中翘楚。这种把食材做恰到好处的加工,最能体现粤菜的风貌。且此处的“加工”不仅是烫熟,而是在食材开始由人处理的那一刻起就要注意。譬如,猪润(即“猪肝”)是松记的名品,是软糯发甜的“黄沙润”。但这种品相,如果在杀猪时放血不对,那就不能获得。借用陆游的话,“汝果要学诗,功夫在诗外”。粤菜对食材的尊重是贯穿始终的,并不仅局限于烹饪一刻。

其二,在于尽可能地利用食材,甚至造成外界“凡是可食皆能入口”的印象,这一点跟历史与地理是有关的。历史上两广是“南蛮之地”,开化相对中原较晚,自然也保留了不少先民的风俗。而地理上广东得天独厚的优势使其食材丰富,应有尽有。名士屈大均所谓“使天下之食货,粤东尽有;粤东之食货,天下未尽有也”(《广东新语》),虽有夸张(如:江浙一带的许多食货我们就未能有),但大体的意思是对的。由此,虽说“食不厌精,脍不厌细”。但“垃圾是放错地方的资源”,只要能找到合适的处理方式,那就要好好利用。不得不说,这跟广东立商千载,久下外洋所形成的敢闯敢干、开放务实、灵活变通的性格,也是很有关系的。

譬如,一种动物、一种植物的各部分,都应充分利用。不同条件、年岁、状态下的动植物,也应各得其所。鸽子若是乳鸽,自然是红烧为好,以中山石岐为称;若是中等,潮汕的白鸽粥做法也不错;若是老了,兴许可以考虑用煲汤的方式处理,水鸭入汤就要特选老的。已故鬼才服装设计师亚历山大·麦昆说过,我们应该打破规则而保留传统(大意)。我想粤菜一方面保留传统技艺,如烧味制作时依然使用麦芽糖(即“甘之如饴”的“饴”),可谓古风所存;另一方面,却又推陈出新,创造出不同技法来对待不同食材。“尊重食材”的核心精神没有变,却在此最高原则下又唱念做打,可谓在柴米油盐中继往开来了。

以上两者,窃以为在任何粤菜名号下的出品,都是有所体现的。展示手法不一而足,但其精髓内核却没有改变。这也说明了,为何哪怕北京、上海等高官富商云集之处,却都难有好的粤菜食肆。皆因粤菜精髓在于食材,离了斯地怕就是巧手庖厨,也是难为“无米之炊”了。

最后谈一点我个人认为恐怕算不上“精髓”,却又多贯穿粤菜往来,尤其多见于广府菜的蕴含。应就是用食材体现的阴阳调和观念,说得玄乎点,即是“饮和食德”。

皆因岭北虽大多认为斯地炎热不敢进,恐怕还有瘴气横行,但此地炎热归炎热,四时还算是分明的。加上水网密布,汤品文化独成粤菜一景。而以汤品为代表的粤菜诸味,却又很能体现食材的互相调和,以应天时人体。这大抵可看作一种“食补”或“食疗”,若母亲是传统广东妇女,汤总是最能体现母亲关爱的。而若愿意近庖厨者,甚至会习得不少食材(或药材)之间生克的道理,起码知道什么天时、什么体质,会对应什么食材,反之亦然。医学上的君臣佐使大家不懂,但汤煲内的香气氤氲却能了然。据说广东人对中医的认可程度远高于省外,恐怕也有此文化基因罢。

在以上的分享关于这个问题的解答都是个人的意见与建议,我希望我分享的这个问题的解答能够帮助到大家。

在这里同时也希望大家能够喜欢我的分享,大家如果有更好的关于这个问题的解答,还望分享评论出来共同讨论这话题。

我最后在这里,祝大家每天开开心心工作快快乐乐生活,健康生活每一天,家和万事兴,年年发大财,生意兴隆,谢谢!





食在陆河


广东菜简称粤菜,也是有分地区的,例如珠三角的广府菜,粤北客家地区的客家菜,粤东潮汕地区的潮州菜,食材里客家的野味山珍,广府菜的精巧茶点和潮州菜的海鲜 牛肉火锅!不同的食材不同的厨艺做成的菜式,但把他们统称为粤菜除了广东地域,另外一个因素就是清淡的原汁原味做法,粤菜的菜式很少有重油重辣的,椒盐已经是最重口的了![捂脸][捂脸][捂脸]






独咔郎


粤菜的特点

质和味

粤菜用量精而细,配料多而巧,装饰美而艳,而且善于在模仿中创新,品种繁多,1965年“广州名菜美点展览会”介绍的就有5457种之多。

潮州牛肉丸

粤菜注重质和味,口味比较清淡,力求清中鲜、淡中求美。而且随季节时令的变化而变化,夏秋偏重清淡,冬春偏重浓郁,追求色、香、味、型。

地理优势

广东地处亚热带,濒临南海,雨量充沛,四季常青,物产富饶。故广东的饮食,一向得天独厚。自秦汉开始,中原汉人不断南迁进入广州。他们不但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文化知识,同时也带来了“烩不厌细,食不厌精”的中原饮食风格。

沙茶牛肉

用料

粤菜用料十分广泛,不仅主料丰富,而且配料和调料亦十分丰富。为了显出主料的风味,粤菜选择配料和调料十分讲究,配料不会杂,调料是为调出主料的原味,两者均以清新为本。

盐焗鸡

讲求色、香、味,型,且以味鲜为主体。畜类菜色:脆皮烤乳猪、太爷鸡、清汤牛腩等百余种。海鲜、河鲜一直是粤菜赖以生存的基本原料。

食谱特色

粤菜最大特色便是用料广博奇杂,配料多而巧。飞禽走兽、山珍海味、中外食品,无所不有,可谓全国之冠。粤菜可选原料多,自然也就精细。粤菜讲究原料的季节性,“不时不吃”。吃鱼,有“春鳊秋鲤夏三犁(鲥鱼)隆冬鲈”;吃虾,“清明虾,最肥美”;吃蔬菜要挑“时菜”,是指合季节的蔬菜,如菜心为“北风起菜心最甜”。除了选原料的最佳肥美期之外,粤菜还特别注意选择原料的最佳部位。 [1]

客家酿豆腐

丰富精细的选材和清淡的口味恐怕是粤菜广受欢迎的重要原因。粤菜味道讲究“清、鲜、嫩、滑、爽、香”,追求原料的本味、清鲜味,粤菜调味品种类繁多,遍及酸、甜、苦、辣、咸、鲜。但只用少量姜葱、蒜头做“料头”,而少用辣椒等辛辣性作料,也不会大咸大甜。这种追求清淡、追求鲜嫩、追求本味的特色,既符合广东的气候特点,又符合现代营养学的要求,是一种科学的饮食文化。 [1]

盆菜

广东人喜爱吃的白切鸡,把鸡浸在开水里浸熟,保持了鸡的原味,吃的时候才加姜、盐等配料。清平鸡是白切鸡中的佼佼者,被称为“广州第一鸡”。它只用白卤水浸制,不加任何配料,但皮爽肉滑洁白清香,骨都有味。 [1]

如此美味的粤菜,背后真正的英雄是一大批技艺超群的名厨大师。北京饭店的名师康辉早在上世纪80年代初就被法国名厨协会授予“烹饪大师”的称号,这是中国烹饪史上的第一回。祖籍广东的香港名厨杨贯一厨艺精湛,以“阿一鲍鱼,天下第一”的美誉驰名世界。广东烹饪技术力量雄厚,名师名厨辈出。他们以高超厨艺,让粤菜美食大放异彩,同时也培养了大量的烹饪后人。 [1]

烹调方法

烹调方法有21种之多,尤以蒸、炒、煎、焗、焖、炸、煲、炖、扣等见长,讲究火候,尤重“镬气”和现炒现吃,做出的菜肴注重色、香、味、形。口味上以清、鲜、嫩、爽为主,而且随季节时令的不同而变化,夏秋力求清淡,冬春偏重浓郁,并有“五滋”(香、酥、脆、肥、浓)、六味(酸、甜、苦、辣、咸、鲜)之别。选料广博奇异,品种花样繁多,飞禽走兽、鱼虾鳌蟹,几乎都能上席。风味注重质和味,口味比较清淡,力求清中求鲜、淡中求美。





小东君


现在我们要讨论“什么是粤菜的精髓”,我们必须首先定义什么是“粤菜”和什么可以称为“精髓”。否则,只不过是在远离主题的地方写上数千个单词,并为每个家庭付出艰苦的努力而已。广东菜分为三个公认的分支机构:光复(顺德),潮汕和东江(客家)。因此,这三家公司生产的产品当然都可以代表粤菜,例如:光复烧味,潮汕大冷和客家盆景。但是,当我们在这里讨论时,我们不应该偏partial。而所谓的“精华”应该能够“三个”,可以“一个字”的粤菜。此外,它不仅可以解释传统的粤菜,还可以包括随粤语迁移的“海外粤菜”,这就是“粤菜的精髓”。

粤菜注重食材的时令性,“不时不吃”。吃鱼的时候,有“春spring秋鲤夏三里bass鱼”。吃蛇时,是“秋风使三蛇肥起来,这时吃蛇是福”。吃虾,“清明虾,最美”;吃蔬菜时,应选择“季节性蔬菜”,这表示适合季节的蔬菜。例如,菜心是“北风菜心中最甜的”。除了选择最佳的原料发油期外,粤菜还特别注意选择最佳的原料部分。

丰富精细的选材和清淡的口味恐怕是粤菜广受欢迎的重要原因。粤菜味道讲究“清、鲜、嫩、滑、爽、香”,追求原料的本味、清鲜味,粤菜调味品种类繁多,遍及酸、甜、苦、辣、咸、鲜。但只用少量姜葱、蒜头做“料头”,而少用辣椒等辛辣性作料,也不会大咸大甜。这种追求清淡、追求鲜嫩、追求本味的特色,既符合广东的气候特点,又符合现代营养学的要求,是一种科学的饮食文化。

有朋友提到,高端的食客曾以一锅热水烫熟食材待人,就是著名的“清水边炉”。我所喜爱的“松记食店”,便是个中翘楚。这种把食材做恰到好处的加工,最能体现粤菜的风貌。且此处的“加工”不仅是烫熟,而是在食材开始由人处理的那一刻起就要注意。譬如,猪润(即“猪肝”)是松记的名品,是软糯发甜的“黄沙润”。但这种品相,如果在杀猪时放血不对,那就不能获得。借用陆游的话,“汝果要学诗,功夫在诗外”。粤菜对食材的尊重是贯穿始终的,并不仅局限于烹饪一刻。










贵州晓明哥


丰富精细的选材和清淡的口味恐怕是粤菜广受欢迎的重要原因。粤菜味道讲究“清、鲜、嫩、滑、爽、香”,追求原料的本味、清鲜味,粤菜调味品种类繁多,遍及酸、甜、苦、辣、咸、鲜。但只用少量姜葱、蒜头做“料头”,而少用辣椒等辛辣性作料,也不会大咸大甜。这种追求清淡、追求鲜嫩、追求本味的特色,既符合广东的气候特点,又符合现代营养学的要求,是一种科学的饮食文化。



川味李小厨


粤菜注重食材的时令性,“不时不吃”。吃鱼的时候,有“春spring秋鲤夏三里bass鱼”。吃蛇时,是“秋风使三蛇肥起来,这时吃蛇是福”。吃虾,“清明虾,最美”;吃蔬菜时,应选择“季节性蔬菜”,这表示适合季节的蔬菜。例如,菜心是“北风菜心中最甜的”。除了选择最佳的原料发油期外,粤菜还特别注意选择最佳的原料部分。

丰富精细的选材和清淡的口味恐怕是粤菜广受欢迎的重要原因。粤菜味道讲究“清、鲜、嫩、滑、爽、香”,追求原料的本味、清鲜味,粤菜调味品种类繁多,遍及酸、甜、苦、辣、咸、鲜。但只用少量姜葱、蒜头做“料头”,而少用辣椒等辛辣性作料,也不会大咸大甜。这种追求清淡、追求鲜嫩、追求本味的特色,既符合广东的气候特点,又符合现代营养学的要求,是一种科学的饮食文化。




老叶在努力


粤菜由广州菜、潮州菜、东江菜组成,此外还有海南地区风味。广州菜包括珠江三角洲和肇庆、韶关、湛江等地名食在内地域最广,用料广泛,先料精细,技艺精良,善于变化,品种多样。广东菜的主要特点在烹调上以炒、烩、煎烤、局着称,讲究鲜、嫩、爽、滑、口味上以生,脆、鲜、淡为主。曾有"五滋"(香、松、臭、肥、浓),六味(酸、甜、苦、咸、辣、鲜)之说。其主要名菜有"脆皮烤乳猪"、"龙虎斗"、"太爷鸡"、"东江盐局鸡"、"潮州烧鹰鹅"、"猴脑汤"等上百种。

粤菜和其他地方菜都是中国菜的一部分,都源于中国传统文化,但同中原饮食或其他菜系相比,其传统饮食文化的沉淀不如中原及其他地区浑厚。粤菜长期受海外文化的影响和滋润,看重传承,又不固于传统,在统一中显出灵活、清新和年轻,是我国饮食体系中最富于改革和创新的角色。它吸取西菜面点和外来饮食中的许多优点,重视积极借鉴,吸纳。消化外来饮食文化的先进方面,进而融会贯通于民族饮食文化之中。

粤菜用料十分广泛,不仅主料丰富,而且配料和调料亦十分丰富。为了显出主料的风味,粤菜选择配料和调料十分讲究,配料不会杂,调料是为调出主料的原味,两者均以清新为本。讲求色、香、味,型,且以味鲜为主体。

粤菜选料广博奇异,品种花样繁多,令人眼花燎乱。天上飞的,地上爬的,水中游的,几乎都能上席。鹧鸪、禾花雀、豹狸、果子狸、穿山甲、海狗鱼等飞禽野味自不必说;猫、狗、蛇、鼠、猴、龟,甚至不识者误认为”蚂蝗”的禾虫,亦在烹制之列,而且一经厨师之手,顿时就变成异品奇珍、美味佳肴,每令食者击节赞赏,叹为“异品奇珍”。

粤菜的另一突出特点是,用量精而细,配料多而巧,装饰美而艳,而且善于在模仿中创新,品种繁多,1965年“广州名菜美点展览会”介绍的就有5457种之多。

粤菜的第三个特点是,注重质和味,口味比较清淡,力求清中求鲜、淡中求美。而且随季节时令的变化而变化,夏秋偏重清淡,冬春偏重浓郁,追求色、香、味、型。食味讲究清、鲜、嫩、爽、滑、香;调味遍及酸、甜、苦、辣、咸;此即所谓五滋六味。


生活的搅S棍



既然要讨论“粤菜的精髓是什么”,那首先要界定好什么是“粤菜”,以及什么才能称之为“精髓”。否则,就是下笔千言离题万里,辜负各家的一片苦心。

公认的粤菜有三大分支:广府(顺德)、潮汕、东江(客家)。因而,这三家的出品固然都可以代表粤菜,如:广府烧味、潮汕打冷、客家盆菜。但我们在此处讨论时,却又不应偏废。而所谓“精髓”,更应是能“放之三者而皆准”,是可以对粤菜“一言以蔽之”的。更进一步,不但能解释传统的粤菜,还能将随着粤人迁徙的“海外粤菜”也一并囊括其中者,方为“粤菜的精髓”。

我此前就说过,粤菜的精髓无外乎四个字 —— 尊重食材。

这并不是说其他菜系中,食材就不重要了,事实上食材在任何菜系中都重要。但像粤菜这样把食材放到烹饪中极高的位置,恐怕是极少的。好比我以为川菜的精髓,在于对调味的使用。并不是说其他菜系就不用调味了,更不是说川菜就只是吃他们的调味。而是川菜对调味的使用,堪称独步天下。哪怕是名菜“开水白菜”,也并非如我们粤人所想那样去表现白菜,而在于它的汤底。川人对调味的重视,由此可见一斑了。

且说粤菜,既然是“尊重食材”,那到底要如何尊重?

其一,在于尽可能地去表现食材的本味,所有的烹饪手段,都是为之服务的。这里的本味,要分作两元,曰味道,曰口感。诚然通过不同技法,是可以改变食材的味道与口感的,但粤菜偏偏不这么做,反倒是尽可能保证其原来的样貌。广东人最讲究“鸡有鸡味,鱼有鱼味”,即出于此。

有朋友提到,高端的食客曾以一锅热水烫熟食材待人,就是著名的“清水边炉”。我所喜爱的“松记食店”,便是个中翘楚。这种把食材做恰到好处的加工,最能体现粤菜的风貌。且此处的“加工”不仅是烫熟,而是在食材开始由人处理的那一刻起就要注意。譬如,猪润(即“猪肝”)是松记的名品,是软糯发甜的“黄沙润”。但这种品相,如果在杀猪时放血不对,那就不能获得。借用陆游的话,“汝果要学诗,功夫在诗外”。粤菜对食材的尊重是贯穿始终的,并不仅局限于烹饪一刻。

其二,在于尽可能地利用食材,甚至造成外界“凡是可食皆能入口”的印象,这一点跟历史与地理是有关的。历史上两广是“南蛮之地”,开化相对中原较晚,自然也保留了不少先民的风俗。而地理上广东得天独厚的优势使其食材丰富,应有尽有。名士屈大均所谓“使天下之食货,粤东尽有;粤东之食货,天下未尽有也”(《广东新语》),虽有夸张(如:江浙一带的许多食货我们就未能有),但大体的意思是对的。由此,虽说“食不厌精,脍不厌细”。但“垃圾是放错地方的资源”,只要能找到合适的处理方式,那就要好好利用。不得不说,这跟广东立商千载,久下外洋所形成的敢闯敢干、开放务实、灵活变通的性格,也是很有关系的。

譬如,一种动物、一种植物的各部分,都应充分利用。不同条件、年岁、状态下的动植物,也应各得其所。鸽子若是乳鸽,自然是红烧为好,以中山石岐为称;若是中等,潮汕的白鸽粥做法也不错;若是老了,兴许可以考虑用煲汤的方式处理,水鸭入汤就要特选老的。已故鬼才服装设计师亚历山大·麦昆说过,我们应该打破规则而保留传统(大意)。我想粤菜一方面保留传统技艺,如烧味制作时依然使用麦芽糖(即“甘之如饴”的“饴”),可谓古风所存;另一方面,却又推陈出新,创造出不同技法来对待不同食材。“尊重食材”的核心精神没有变,却在此最高原则下又唱念做打,可谓在柴米油盐中继往开来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