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青州古城怎麼去?有什麼建議嗎?

老王1555560


去青州古城自駕遊最好了,因為停車免費,也比較方便,青州是個生活悠閒,民風淳樸的小城,感覺很好,也不是很堵車。青州也有高鐵站,做高鐵火車去也可以。



青州古城是5A級景區,卻不收任何門票,這點是很吸引人的,古城裡有很多吃的和玩的,推薦大槐樹水煎包,好吃不貴,但是飯點需要排隊,再就是隆盛糕點,外地去的都要捎上一包,早上定點開始賣,如果排隊也買不上的話也不要緊,古城裡有很多店鋪代賣的,一般加價兩元,如果不常去的話建議買點嚐嚐。還有糗糕和魏七小麻花也不錯。


青州周邊也有很多景點,可以一趟去了,黃花溪,九龍峪,雲門山,井塘古村等等。總之,青州還是值得一遊的。


帶著倆寶去旅行


歡迎來我們美麗的大青州。青州市是國家衛生城市,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中國優秀旅遊城市。青州有青州市站和青州市北站(高鐵)兩個火車站,不過都離著城區比較遠,如果坐火車到車站,公交或者出租都比較方便。

青州古城文化旅遊的範圍約計10平方公里,大致包括三部分:古東陽城的北關古街區、宋城;古南陽城區域內的南陽河觀光帶、偶園歷史文化街區、南門街區以及東關圩子城的昭德古街區。主要景點有北門大街、東門大街、偶園街、北營街、南營街、昭德街等10000多米明清古街道,有青州博物館、三賢祠、李清照紀念館、萬年橋、宋城、偶園、衡王府牌坊、青州府貢院、府衙門、府文廟、真教寺、清真寺、基督教堂、天主教堂、培真書院、南門、魁星樓、歐陽修山齋、藍溪谷、李清故居等120多處景點,還有上百處老字號等,較為全面地展示了古青州傳統的市井風情和社會習俗。

除了古城,青州還有很多旅遊景點,雲門山、駝山、仰天山、範公亭、玲瓏山、黃花溪、九龍裕、井塘古村。更有國家一級博物館—青州博物館。金秋十月,歡迎來青州賞紅葉。








鏡彩瞬間


  附近的話直接開車自駕游來就是了,周邊很多免費停車場供遊客使用。也可以到青州汽車站,乘坐18路公交車到市政府門口下車,往西走100米左右就到達古城北入口。從青州市站乘坐18路、9路、11路都可以就近到達青州古城。

  青州古城是至今保存完好、山水城一體、國內外罕見的明清古城。與國內其他古城相比,青州古城至少有以下幾個特點,希望各位在遊覽的過程中細心品味:

  遊覽路線:阜財門—海岱都會坊——天主教堂——尚書裡坊——偶園——一門科第坊——基督教堂——大學士坊——古槐樹——東門大街——馮府舊址——衛里巷——青州府貢院——石橋子

  阜財門

  阜財門是古南陽城的南門。南陽古城始建於北魏時期,金、元、明、清為路、行省、府署所在。初為土城,磚城建於洪武三年,城牆高12米,厚6米,長13華里零108步,共有城垛口1777個(《蕉硯錄》:城周圍十三里零三步,垛口稱一千七百七十五,實一千七百七十七。),有海晏、岱宗、阜財、瞻辰四座城門,衙署、廟宇、教堂、書院、府邸、公館、會館、商號、店鋪、票號、鏢局等羅布其中,為名副其實的“山東第一府城”。禮部尚書馮琦曾對青州古城有這樣的評價:地控海邦,萬里掃鯨鯢之浪;雲開天府,千山當虎豹之關。明代吳斌的《青州歌》中也寫到:“青州高城雄九州,城門天上飛瓊樓。羽林兵衛若熊虎,劍戟耀日寒光浮。”因古南陽城形似臥牛,故又俗稱“臥牛城”。

  現重建的阜財門及城臺是按照歷史原貌進行設計復建。城門樓為磚木結構,面闊五間,進深一間,二層重簷帶周圍廊歇山式建築,為磚木結構。南城門城臺內設兩層,古時作為藏兵洞,城臺中部的券洞內兩側各設有三個券洞門進入藏兵洞,通過樓梯可上達城門樓內。城臺東西兩側另設東西登城馬道。

  海岱都會坊

  古代青州地處海岱之間,歷代為都會之地和軍事重鎮,曾長期作為山東地區政治、經濟、文化、軍事中心,商貿發達,商賈輻輳,被譽為“三齊重鎮,海岱都會”。為彰顯古代青州的歷史地位,設立了這座牌坊,該坊四柱三門式,總高度9.4米,總寬14.4米。四柱三門式,中間之門寬闊,可以通車馬。一般情況下,官員可以走中間,平民百姓只能走兩邊的小門。

  一門科第坊

  始建於明萬曆年間,為旌表青州馮氏家族而立。這是根據歷史資料在原址復建。該坊為四柱三門式,總寬度12.92米,總高度11.32米。 

  青州馮氏家族自馮裕開始,書香傳承,科第連綿,人才輩出,自明正德三年(1508)至明萬曆元年(1573)馮氏三代65年的時間內,先後有馮裕、馮惟重、馮惟訥、馮子履、馮琦、馮瑗等6人考中進士,馮惟健、馮惟敏、馮子鹹等3人考中舉人。歷史上,馮氏為青州的名門望族之一,聲名顯赫,被稱為“北海世家”,亦稱北海馮氏。明清時期,先後出了馮裕、馮溥、馮琦等名人,如:明代,馮裕官至貴州按察司副使,馮琦官至翰林院學士、禮部尚書、贈太子太保、諡恭襄;清代,馮溥官至刑部尚書、文華殿大學士。

  天主教堂

  始建於光緒元年(1875),最初規模較小。光緒二十六年(1900),由法國梅神甫接管後第一次購地擴建。民國二十年(1931),益都天主教堂正式由煙臺教區劃出,直歸羅馬教區管轄,設立青州教區,統管益都、臨朐、昌樂、壽光、臨淄、高苑、博山、博興、廣饒等十縣的教務。由法國神甫衛國棟任獨立教區的第一任主教。隨著天主教的不斷髮展,1933年又在原址上重建了規模更大的天主教堂。主教堂外型為西方哥特式建築風格,大門座西面東,門樓為西洋尖拱式。

  教堂以南原為修女院,當地百姓稱作“老姑院”,解放前教會在此院辦過孤兒院,收容社會孤兒數十名。解放後這裡由政府接管,院內孤兒都陸續做了妥善安置,少數孤兒於五十年代初隨同修女、大姑併入坊子孤兒院。解放前夕,華東局創辦的青州建設研究會曾在此辦公,原設在彌河鎮大關營村的華東局保育院南遷前也曾在此暫住。

  1978年十一屆三中全會後,逐步落實宗教政策,天主教愛國會得已恢復,辦公地點暫設在修女院內。1997年,青州市政府撥款在修女院舊址重建天主教堂。新教堂坐西面東,外型仍為西方哥特式建築風格。教堂東西長40米,南北寬18米,建築面積720平方米。迎面坎山磚雕精美別緻,頂部有三座尖塔高聳入雲,其中間一座高35.8米。三個紅色大門聖潔典雅,正門上方雕有耶穌像,兩邊門上方有白色和平鴿,繼上雕刻著“榮主”、“益人”四個大字。四周牆體青磚到頂。堂內西首設聖坦,四周牆壁掛著數十幅精湛的藝術油畫,內容多為救世主耶穌活動的聖蹟。堂前院北側有人造假山,院中有各種奇花異草,環境幽雅,設施完備,是教友們的一處極好的活動場所,禮拜日,有眾多教友按時來此作彌撒。現“青州市天主教愛國會”,“天主教益都主教區”均設於此,轄管西至淄博以東,東至煙臺(青島除外),北至壽光,南至臨沂等數十個縣市區的教務。近年,本市範圍內的上院、辛莊、北枕頭等多處分教堂均修復一新,正常的宗教活動常年不斷。


偶園

  坐落於偶園街中段路東。偶園街全長約1000米,南接南門大街,北至縣十字口,是古南陽城縱貫南北的主要交通要道。過去曾稱估衣市街、中山街、新民街、民主街、民主北街、東方紅路,後因“偶園”改稱偶園街。

  偶園,最早為衡王府的東花園,後為清代康熙年間文華殿大學士馮溥告老還鄉後的住所。馮氏是青州歷史上特別是明清之際的名門望族,自始祖馮裕開始,世代為官清廉,政績卓著,詩書文脈代代傳承。

  偶園北面與古樸寬大的馮氏宗祠、樓臺參差的馮宅連為一體,互相襯托,實際上是一組宅第、宗祠、園林相結合的三位一體古代建築群體,至今已有五百多年的歷史,現在宗祠和宅第大部分都已經被毀,但花園仍保持完好。

  因為以前是衡王的東花園,因此,佈局和規模都跟皇宮內的御花園相仿,尤其是園內的假山,構思巧妙、手法高超。其藝術構思與疊石風格技巧與中南海瀛臺完全一致。據園林專家考證,青州偶園是明代中國造園名家張南垣的之子張然的作品。

  園內四株明朝的桂花、三株明代迎春花,四百年來花香依舊;園內“福、壽、康、寧”四大奇石,彌足珍貴,當時就有“一兩石頭一兩銀”之說,更有園內假山堆砌,精巧別緻,小橋流水,古柏參天。

  走進園門,一條磚石甬道向東延伸,路旁竹影搖曳,花香撲鼻,四株明朝的大桂花左右對稱排列。據記載,這些桂花是明朝衡王府的遺物,至今已經歷了四百多年,現仍枝繁葉茂。旁邊這個朝北的小門,上書“偶園門”,透過小園門和牆上的漏窗往裡看,只見亭臺錯落,山多林茂,如同國畫一般。

  這是一個獨立的院落,又名“石景園”,園內怪石點綴,古梅蒼翠,令人心曠神怡。院中坐北朝南的古建築,叫“佳山堂”,是馮溥待客和寫作的場所,也就是會客室和書房了。馮溥在偶園內生活了十年,寫下了許多優美的詩篇,記錄了他晚年的悠閒生活,所著《佳山堂集》就是以佳山堂命名的。

  堂前沿東、南兩牆成半月形環列的假山,就是著名的三峰假山了。它是由明末清初著名的疊石家張南垣之子張然設計,濃縮了九州的山川秀水,被譽為“國寶”。假山取材於四川峨嵋山和青州南山上的花紋怪石,而且山石的堆砌也是按照岩石的固有的紋路,自上而下,有機排列的,確實達到了弄假成真的程度,而且不失天然之美,顯示出張南垣家族疊山造園技術的高超。

  假山分為東、中、西三峰,山上有石澗、石洞、暗道、平臺等,形體渾厚多變,充分體現了古代園林假山連、接、拼、挑、飄、透、懸、垂的組合形式,山體不大,但佈局得體適宜,給人以一種山巒疊障的感覺。

  假山西峰比較平坦,上面有水井,井水流下來形成一掛瀑布,注入山下的瀑水池。池北的亭子叫“近樵亭”,遊人走到這兒,可以在此稍事休息,觀賞水池中魚兒嬉戲,池中水循山向東流去,水上疊石為橋,名“瀑水橋”,過石橋可進入一個石洞,先往東南走,再往南一折,腳下越來越高,順勢漸進,不知不覺登上山腰,這就是假山中峰的西麓了。中峰最為險峻,向東則登上了主峰之巔,遠山近樹一覽在目,峰東北臨水,壁上有石窟,俯身入窟,開始,光線昏暗,辨不清眼前的景物,婉轉西行,頓覺豁然開朗,原來是已經進入一座方丈石室了!頂部有一裂縫,陽光自縫中射入,耀人眼目,再往南轉,洞頂有一圓孔,孔中窺天,恰似懸在頭頂上的一塊玉璧,這座暗室給整座假山增添了一份神秘色彩。走出暗室往東走,就可見山腰處的“臥雲亭”了。亭子下臨山澗,溝壑縱橫,山巒起伏,泉水自橫石橋下流出形成洞泉水,與西南流過來的瀑布水匯合後,沿山根向北流去,注入北邊的方池。臥雲亭後石徑崎嶇,盤桓而上,可走假山之東峰,沿石徑繼續北去,可登松風閣,舉目四望,全園景色可盡收眼底。我們隨著水流登上了大石橋,橋下池內魚兒嬉戲,荷花盛開,橋北面的門是楮綠門,出了楮綠門,右邊建築即為“松風閣”,它為全石無樑建築,結構奇特,冬暖夏涼。


  宋代古槐

  國槐,落葉喬木,蝶形花科,槐屬,在青州地區栽植歷史悠久,現存古槐400餘棵,明代及明代以前的約佔一半,樹齡最長的為宋代古槐。該樹高10米,冠幅10米,胸圍4.4米,樹齡約800年,為偶園街區內重要的歷史標誌物。人們一說起城裡老槐樹,就知道是偶園街這個地方。

青州古樹名木非常多,前幾年做過一個普查,各種古樹名木達數千棵之多,最著名的當屬範公亭公園裡的唐楸宋槐,老樹虯枝,依然生機旺盛,枝繁葉茂。現在城區範圍之內樹齡百年以上的古樹有100多棵。


  青州府貢院

  青州府貢院,即考院,是當時科舉考試的場所。

  封建社會實行科舉選士制度始自隋朝,當時士子讀書以求進取,需經層層考選,博取功名。一般的考試要經過四道關口。


 青州貢院的前身為明代山東布政司衙署。據記載,明初設山東布政使司於青州,即省級行政區。洪武九年(1376)遷至歷城,於青州設佈政分司,後廢。萬曆四十年(1612),山東按察副使高第與青州知府王家賓共議,將此處改為書院,按察副使高第為之命名曰“雲門書院”,同時,作為學道考選士子之所。當地提學,即管理學道的官員以按察司僉事身份兼管海防道,平日視事海防道,至期便親臨書院,選考士子。清雍正四年(1726),確立考選制度,即成為“學使按臨之所,遂專考院之名”,民間俗稱其為“考院”。直至清末(1905)廢科舉。此地作為府城考選各縣秀才場所,歷史長達數百年之久。《聊齋志異》的作者蒲松齡就是在這裡考中的秀才。民國初年,全省師範調整,青州、萊州、登州、膠州、武定(今惠民)各府所辦師範共組為山東省立第四師範,校址就在這裡。其治學嚴謹,名師高徒輩出,成為當時著名學府。建國後,初為山東工農速成中學,1954年為益都第二中學校址,2006年,二中遷入新建校址後,改為“青州市雲門雙語學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