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8 浅谈朱熹与八闽首府建瓯的四大关系

浅谈朱熹与八闽首府建瓯的四大关系

朱熹(1130—1200年),字元晦,号晦庵,别号紫阳,晚年自称“茶仙”。是我国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朱熹学识渊博,对经学、史学、文学、乐律乃至自然科学都有研究。其学派称为“闽学”或“朱子学”。

人们都知道,朱熹生于尤溪,却不知道朱熹少年儿童时期居住在建瓯;人们都知道,朱熹葬于建阳,却不知道朱熹心系建瓯、魂系建瓯,临终前还留下遗嘱,让子孙迁居建瓯。朱熹与建瓯渊源颇深,南宋绍兴七年(1137年),年仅七岁的童年朱熹随父母入住建瓯水南环溪精舍,并留下一段“坐沙画卦”的佳话。青年时代,又回到建瓯参加科举考试,当年建州贡院的主考官蔡兹评阅其试卷,大为震惊,批语赞叹道:“他日必非常人!”朱熹成名后,更是时常回到建瓯访友和讲学,传播他的理学思想。

浅谈朱熹与八闽首府建瓯的四大关系

一、少年迁居于建瓯

朱熹之父朱松,北宋徽宗政和八年(1118年)进士及第。宣和五年(1123年)以同上舍出身得授福建建州(今建瓯)政和县尉。于是,他“以先田百亩质同邑张敦颐先生”,带同父母、弟、妹和妻子祝氏到政和上任。宣和七年(1125年),朱松之父朱森去世,朱松依例辞官为父守制。建炎元年(1127年),守制期满,第二年三月,调任南剑州(今南平)尤溪县尉。建炎三年(1129年)五月,补满县尉任期。八月,他只身赴任泉州石井镇监税,把家属寄居于尤溪朋友郑道安的南溪别墅。建炎四年(1130年)九月十五日(农历,下同),朱熹诞生于尤溪南溪别墅。

浅谈朱熹与八闽首府建瓯的四大关系

绍兴七年(1137年),朱熹随父迁居建州(今建瓯),于城南筑环溪精舍(在建瓯中水南原袜厂一带,现为新建的博物馆大楼)。当时朱熹7岁,曾与小朋友到河滩嬉戏,留下一段“坐河画卦”的佳话。

绍兴十年(1140年),朱松受主和派秦桧之流的排挤打击,以“怀异自贤”罪出知饶州(今波阳),不就,得台州崇道观祠禄,回建州环溪精舍,专事读书课子。每当出门访友,也总是把儿子朱熹带在身边,见习交谊礼规,为说兴亡成败。不料身处家困国衰、报国无门的朱松,忧愤成疾,绍兴十三年(1143年)三月二十日,年仅47岁的朱松病逝在环溪精舍,朱熹时年14岁。第二年春,朱熹遵父遗命,偕寡母祝老夫人迁居崇安五夫里,受学于刘子翚、刘子羽和胡宪等三先生。

浅谈朱熹与八闽首府建瓯的四大关系

据明嘉靖本《建宁府志》记载:环溪精舍,在建安(今建瓯)城南紫芝上坊。宋朱松,绍兴间为政和、尤溪二县尉,携其子熹,往来皆居于此。即熹幼年戏于沙上画卦之地,松后亦卒于此。前临双溪,为浮桥通城中。后有僧改建石桥,假精舍为督工之所,名曰桥局。已而僧广其居,名曰桥局寺,后又更名方广寺。成化二年,松十一世孙燫、爚、爟白于官,仅复其西隅隙地,建精舍以祀松。正德十年,松十一世孙、烱,十二世孙壆白提学胡铎。始全复其地,重建精舍为堂,祀先生于中,而以文公配,匾曰“朱韦斋先生祠”。嘉靖十七年春,十二世孙升具其事呈于提学江以达,处事下同知汪玩具申蒙准行府令,每春秋有司如仪致祭。

在此,我们有必要了解一下,朱熹童年和少年时代生活的建州是一座怎样的城市?因为这与朱熹后来成为一代理学大家,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浅谈朱熹与八闽首府建瓯的四大关系

建瓯,初名建安,美称芝城,别称富沙,古称建安郡、建州、建宁府。西周时期为“七闽”地,秦时属闽中郡。东汉建安元年(196年)设建安县,是“福建”历史上最早设置的四个县之一;三国吴景帝永安三年(260年)设立建安郡;唐武德四年(621年)设为建州治所,“福建”之名即为福州、建州各取首字而来。宋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改建州为建宁府,是福建历史上最早设置的府,素有“八闽首府”之誉,是一座历史悠久,地灵人杰,英才辈出,且经济、商贸、文化、教育都特别发达的千年古城。当年这里藏书很多,时称“家藏诗书,户藏法律”,有着良好的文化传统。历代曾出过不少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其中史书纪事本末体的开创者、中国十大史学家之一——袁枢(1131-1205年)的故乡也在建瓯。朱熹从小就与他相识、交往,成为毕生的知交好友,以至于在南宋庆历二年(1196年),朱熹的学说被斥为“伪学”遭到禁止时,袁枢也因为平时与朱熹诗词唱和,过从甚密,被弹劾罢官。可以想见,在两人的交往中,年纪相仿、志趣相投,又有同乡之谊,相互之间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睥。加上朱熹的父亲朱松,长期对他的自幼教导,以及朱熹本人的聪颖勤学,终于造就了一代理学宗师。

浅谈朱熹与八闽首府建瓯的四大关系

二、青年考学在建瓯

成年后,青年时代的朱熹又回到建瓯参加科举考试,当年建州贡院的主考官蔡兹,评阅其试卷,大为震惊,禁不住连连赞叹说:“他日必非常人!”

下面,让我们重点来说一说,在建瓯流传的两则有关朱子的民间故事。

浅谈朱熹与八闽首府建瓯的四大关系

故事一:朱熹改字治“鬼”

相传,字是孔子造的。孔子当年造的“鬼”字是:上面一个“田”字,下面加个“八”字。由于“田”字下面的“八”字象两只脚,这样,鬼就满世界游来荡去,常常戏弄世人,搞得人心慌慌,整天不得安宁。

浅谈朱熹与八闽首府建瓯的四大关系

有一年,朱熹住在建州(即今建瓯),大家晓得他是个很有学问的人,都向他控诉鬼的恶行。朱熹安慰大家说:“鬼会作恶必有缘故,要找找原因,方能治它!”

鬼很机灵,得知朱熹要治它,就先来戏弄朱熹。在大白天向他“吱吱吱”乱叫,吵闹得朱熹无法安心的念书写字;到了夜晚,连朱熹卧室的床板也给扛走,叫朱熹没有睡觉的地方。这样吵闹了几天,朱熹找到了鬼整天作恶的原因,全在那双脚。于是,朱熹提起他的那支神笔,把鬼的那双脚给吊了起来。这下,鬼受不了了,就啼啼哭哭向朱熹求饶说:“朱老夫子饶命呀,我们再也不敢作恶了,求您把我们的双脚放下来吧!”朱熹笑笑说:“我看你们这些鬼是又可怜又可恶。好吧,我可怜你们,放下右脚让你们好拉屎;那左脚是绝不能放下的,还得加上一个三角尖拴住,叫你拐着脚走路,才不会到处去惊吓人!”说着,朱熹提起神笔,把右撇给放下来,把左撇写成个钩,在钩上加个三角尖拴住;他还在“田”字右上头加了一撇,象一把刀架在上面,镇住鬼气。这一改,鬼从此就被打下了阴间,白天不敢出来,就是夜里出来,也是拐着脚走路,走不快;加之它的头上还顶着一把刀,是不能作恶的。从此,人是不用怕鬼的,这都是朱老夫子的功劳。

浅谈朱熹与八闽首府建瓯的四大关系

故事二:朱熹与“厦门關(关)”

朱熹人称他朱夫子,是个圣人。人们都说他有一支神笔,写得一手好字,当时有许多人都想得到他的字。

浅谈朱熹与八闽首府建瓯的四大关系

当年,朱熹在建瓯讲学时,厦门有一个很有钱的商人,坐了半个月船,特意来建瓯,向朱夫子求写“厦门關”三个字,表示愿送两千两银子给他做润笔费。朱熹觉得这生意人求题字是假作斯文,附庸风雅,从心里讨厌,不答应给他写。这个厦门人没办法,只好暗中去求朱熹的仆人想办法,并预付了一千两银子给他。这仆人不懂其中的原委,但既然收了人家的钱,总要帮忙。他思前想后,终于想出了一计。他故意在厅堂砖地上铺上一大张纸,自己拿起一支扫帚笔胡乱写了一个“厦”字,朱夫子看见了,训斥他说:“你这写的什么字,太难看了,来,我写给你看看,好好学着写!”说完拿起扫帚笔写了一个“厦”字。仆人可高兴了,暗中把这“厦”字送给了厦门商人。第二天他又如法炮制骗到了朱熹写的“門”字。到第三天,他还是用这方法骗朱夫子写“關”字,朱夫子写完“門門”字框时醒悟过来,当下把笔一摔扭头走了。“門”字框里还有双落丝没写好,仆人只好自己提笔补上交给厦门人。厦门人得到朱夫子写的“厦门關”三字后,即回去把他雕刻好,挂在厦门的城门上。故此,远远看去“厦门關”的“關”字里头没有双

落丝,走近看才有,很明显不是出自名家之手,而是不会写字的人后来加上去的。

三、中年讲学在建瓯

浅谈朱熹与八闽首府建瓯的四大关系

宋绍兴二十八年(1159年),韩元吉任建安知县;宋淳熙元年(1174年),韩元吉任建宁府知府。韩元吉主政期间,导引城北橄榄坑之水入城,沿途浇灌果蔬,在紫霞洲西北侧始创书院,并在附近开辟了一处玉仙池,周围植树建亭,亭楣上题有“溪山一览”匾额,成为城内一道特别耀眼的文化教育风景线。

宋淳熙年间(约1174-1175年),朱熹常往来于建安(即今建瓯),同友人游览了有“西天柱”之称的郭岩山,并题诗赞美道:“名魁上郡无双景,秀夺西瓯第一山”。同期,朱熹在在建宁府(即今建瓯)与知府韩元吉交游甚密,常常在城区紫霞洲韩元吉创办的书院(址在今磨房前福利院,后兴建为建安书院)讲学,在书院前开凿了一口井,叫“艮泉井”,并作《艮泉铭》。

浅谈朱熹与八闽首府建瓯的四大关系

这里,我们有必要进一步探寻朱子留在建瓯的“建安书院”与“艮泉井”,领略朱熹撰写的“艮泉铭”的深刻涵义。

朱熹于南宋绍兴十八年(1148年)中进士后,初任泉州同安县主簿。任满后,请求辞官,专心理学研究,四处讲学。南宋淳熙二年(1175年),朱熹回到建安书院(即今建瓯市民政局至第一小学一带)讲学。

浅谈朱熹与八闽首府建瓯的四大关系

那么,建安书院现在何处,如今的面貌怎样?建安书院的院址,在建瓯城东北向有一条文化古街——磨房前。从宋到明,磨房前一带曾叫作紫霞洲街。历史上紫霞洲街人烟鼎沸,商贸繁盛,千百年来,这里蕴育着积淀深厚的文化遗存。而建安书院就建在紫霞洲的西北侧。

如今时过境迁,建安书院已不复存在,但在原址一带已建起了另一座更美、更新的“书院”,即今天的建瓯市第一小学。

浅谈朱熹与八闽首府建瓯的四大关系

那么,朱子亲凿的“艮泉井”现在何处?朱子亲书的“艮泉铭”又留给后人怎样的启示?

宋时,建宁府知府韩元吉导引城北橄榄坑之水入城,沿途浇灌果蔬,在紫霞洲开辟了一处玉仙池,并在周围植树建亭,亭楣上题有“溪山一览”的扁额,成为城内一景,供人们休憩游玩。朱熹见紫霞洲形胜优美,遂在建安书院门前凿了一口井,取名“艮泉”。因为此井是朱熹所凿,后人也有叫它“朱子井”。据传,井底有一块用大石板雕刻的神奇的八卦图,会托起失足落井者,所以当地人又把它叫着“八卦井”。在艮泉井的左侧,有一株大樟树,为朱熹所种。这株樟树长得奇,奇在樟中生榕。人们称:“本是同根生,樟榕共一体。千秋不落叶,百世留连理。”

浅谈朱熹与八闽首府建瓯的四大关系

民间流传,1964年的夏天,当时紫霞洲一带有一个瞎子院,里面住的都是双目失眠的孤寡老人。他们的日常饮用水,都是从艮泉井里汲取。一天,两位瞎子老人在井边打水时,其中的一位不小心掉到井里了,待人们把他救上来时,发觉他并无大碍,只是受了一点皮外伤,大家都觉得很奇怪,掉到这么深的井里,怎么还能安然无恙呢?这位老人告诉大家说:掉下去时,感觉有一股力量把他往上托,所以就没受伤了。我想,艮泉井之所以这么神奇,大概因为是朱子亲凿的八卦井的缘故吧!

浅谈朱熹与八闽首府建瓯的四大关系

朱子凿井后,还作有《艮泉铭》:“凤之阳,鹤之麓,有屼(音物)而状;堂之坳、圃之腹,斯瀵(音奋)而沃;束于亭、润于谷,取用而足;清于官,美于俗,是为建民之福”。

“艮”在八卦中位于东北,又象征山,而泉水则出自山岭。所谓“艮泉”,当是源自东北方向的山泉。“屼” 是山陵高耸的样子,“瀵”是地底喷出的泉水,井旁有大樟树遮阴,井水清澈甘甜,为周围百姓汲取饮用。

浅谈朱熹与八闽首府建瓯的四大关系

朱熹在《艮泉铭》中告诫人们要为官清廉,美化风俗,造福于民,成为百姓的福气。在六十四卦中,“艮”卦的意思是:做事适可而止,行其当行,止其当止;当止之时,止于至善,终能吉祥。这对我们当代人如何为人处世仍然很有启迪,可作为世人的座右铭。因此,对朱子古井,我们不能只作为一件平常的造物来看待,还要从道德情操层面上去领悟。

从南宋淳熙二年(1175年)到现在,艮泉井已经历了800多年,如今除了井体还算完好外,其他附属设施已荡然无存。时光流逝,人们对此井的来龙去脉已知之甚少。所幸的是,1992年,在建瓯市闽学会的发动下,由建瓯市酒厂捐资重修。现在此井已列入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成为本市一个文化景点,供人们凭吊先贤的遗泽。

四、老年遗嘱嫡长后裔世居建瓯

朱熹生有三子:长朱塾、次朱埜、三朱在。

浅谈朱熹与八闽首府建瓯的四大关系

宋光宗绍熙二年(1190年),朱熹62岁,正月,其长子朱塾病逝浙江婺州(今金华一带)。朱塾遗有一子——朱鉴,当时出世仅八个月。朱鉴从小跟祖父朱熹读书,由寡母潘氏抚养,三叔朱在辅佐。

朱熹七十岁时,当时正处在“伪学”党禁之际,处境十分困难。他曾作《致仕告家庙文》,将主持祭祀重任嘱交长孙朱鉴。当时朱鉴仅10岁,所以在“定议属之奉祀”时,又嘱二子“埜、在相与佐之。”并立下遗嘱:“异时朝廷察熹遗忠,或有恩意,亦令首及”长孙朱鉴。

浅谈朱熹与八闽首府建瓯的四大关系

宋宝庆二年(1226年),宋理宗接见朱在,让他“奏对敷陈家学”,得到嘉奖。这时朱熹“伪学”已得到彻底平反,而其第二子朱埜已过世17年,辅佐朱鉴(时年37岁)的重任当然落在朱在身上。因此,朱在遵父遗嘱,带同朱鉴自建阳考亭迁来建宁府(今建瓯),在高门外建造祠堂奉祀朱文公。宝庆三年正月建成,祀文公神立于其中。

浅谈朱熹与八闽首府建瓯的四大关系

宋绍定二年(1130年),朱熹改封徽国公,朱在也青云直上,不但受封为焕章阁待制,并由“朝议大夫”(正五品下)转“中奉大夫”(正五品),“封开国子,加食邑二百户”,接着又“恩授中大夫”(从四品下),“转太中大夫”(从四品上)。到端平三年(1237年),又进封“建安郡开国侯,加食邑二百户”,赐“紫金鱼袋”。朱在得此等殊荣,于是选址紫霞洲建开国侯府第,并在府右建朱子祠奉祀。因此,长房遵朱塾为一世祖、三房遵朱在为一世祖,在建瓯繁衍子孙。

在这里,值得特别一提的是:朱熹的嫡长孙为什么都必须住在建瓯?

浅谈朱熹与八闽首府建瓯的四大关系

明景泰六年(1455年),朝廷认为朱文公“有功于世道”,要取用朱熹嫡长孙做“世袭翰林院五经博士,以奉祭祀。”特旨征召建安(即今建瓯)嫡长九世孙朱梴(音参)入京,钦授世袭翰林院五经博士。从这之后,只有朱熹的嫡长子孙才能世袭“博士”之职,入住在建安,即今建瓯城区的磨房前,由朝廷敕建的翰林院五经博士府内,世代相传,直到解放前夕才废止。

下面,重点来说说朱熹嫡派子孙的谱系传承。

朱熹宗族,源于安徽婺源(今属江西)茶院朱氏,是我国江南望族。

浅谈朱熹与八闽首府建瓯的四大关系

北宋宣和五年(1123年)朱熹的父亲朱松携父母、弟妹及妻祝氏从婺源到福建建州(今建瓯)政和县任县尉、是为朱氏入闽始祖。建炎二年(1128年)三月,调任南剑州(今南平)尤溪县任县尉,建炎三年八月,只身赴任泉州石井镇监税,把家属寄居于尤溪南溪别墅。建炎四年九月十五日,朱熹诞生于此。

南宋绍兴七年(1137年),朱熹随父迁居建州城南环溪精舍,当时八岁,曾与小朋友到河滩嬉戏,留下一段“坐沙画卦”的佳话。

绍兴十三年三月二十日,朱松病逝,朱熹遵父遗命,于第二年春偕寡母祝老夫人迁居崇安(今武夷山市)五夫里,受学于刘子翚、刘子羽、胡宪等三先生。

朱熹娶刘勉之的女儿为妻,生有三子:长子塾、次子埜、三子在。

庆元五年(1199年)朱熹七十岁。四月,朝廷有旨,让朱熹守朝奉大夫致仕。朱熹作《致仕告家庙文》,希望到建宁府(今建瓯)建家庙祀祖,将主持祀事交长孙朱鉴(时年十岁),嘱二子“埜、在相与佐之。”

浅谈朱熹与八闽首府建瓯的四大关系

宝庆三年(1227年),年已59岁的朱在遵父遗嘱,佐其长兄之独子朱鉴(时年38岁)自建阳考亭迁居建安(今建瓯),在城东(高门外)建祠奉祀。因此,长房(尊朱塾为一世祖)及三房(尊朱在为一世祖)在建瓯繁衍生息。

朱鉴(二世祖)生朱浚(三世祖),浚有二子:朱林、朱彬(四世祖)。朱林生五子:炣、煟、烇、煃、耿(五世祖)。

朱鉴,字子明,号环溪,历官奉直大夫,主管鸿禧宫。再授大中大夫,湖广总卿、两浙运使。38岁时迁来建安专事奉祀。

朱浚,字深源,号尚友,是宋理宗的驸马,官任朝散大夫,右文殿修撰总卿,吏部侍郎。奉命领兵守福州,元兵南下,守将王刚中见大势已去,出城请降。朱浚为保大节,服药殉国。当时公主带着儿子朱林、朱彬住在建安,听到消息也想自尽殉夫,但想到二子尚幼,自己死了,二子活不成,朱氏将断嗣绝祀。为此,公主忍痛训子,二公也谨遵母命,闭门读书,以待天下之青。后来朱林、朱彬先后都任儒学提举,教育了大批学生。

浅谈朱熹与八闽首府建瓯的四大关系

朱浚长子朱林,字公茂,号竹所,生五子。

朱炣字光大,任衢州清献书院山长,升光泽县主簿,转延平路照磨。无子,由二房朱煟的长子朱堂承继。

朱煟,任汀州(今长汀)武平县主簿,生子二:朱堂、朱壑。朱堂过继到朱炣名下。

朱煃,自幼聪明过人,人称神童。因在房无后,过继给在房为嗣。朱 任邵武府同知,遂在邵武落户。过去邵武东关有“朱半街”之说,屯上乡也有朱姓聚居,人丁兴旺,传说是朱在后裔,可能就是朱煃一脉发展起来的。

六世祖朱堂,是朱煟长子,过继长房朱炣名下为嗣。任建宁路(今建瓯)照磨。生有六子:銮、铁、锾、铜、银、锡。

浅谈朱熹与八闽首府建瓯的四大关系

七世祖朱銮,生子朱淞。

八世祖朱淞,字希源,无子,过继二房朱铁之孙、朱潪之子朱梴为嗣,此时已是明朝初年。

九世祖朱梴字孟龄,号怡庵。生于永乐三年(1405年)十月初三,卒于明成化八年(1472年)十月二十六日,享年六十八岁。生子燉。明景泰六年(1455年),朝廷认为朱文公“有功于世道”,要取用朱熹嫡长孙做“世袭翰林院五经博士,以奉祭祀”。朱熹九世孙朱梴当任,于是,便选址紫霞洲建安开国侯朱在府左建博士府,由朱熹嫡长子孙世袭翰林院五经博士居府内,专事祭祀之职。其他房系,成家后迁出博士府另居。博士府田产人丁,享受免除赋役之优待。

浅谈朱熹与八闽首府建瓯的四大关系

五经博士世袭演替,到民国时将博士改称奉祀官,优免仍旧。据《紫阳朱氏建安谱》载:十世燉、十一世土与、十二世铖、十三世法、十四世楗、十五世火莹、十六世土隽、十七世鼎铉,此时已是明万历末年,该谱到此为止。另据《考亭紫阳朱氏总谱——清代及其以后塾房世系》载:十八世鼎铉(按“建安谱”以朱塾为一世祖、“考亭谱”以朱熹为一世祖),十九世潆、廿世楷、廿一世世熊、廿二世尧城,廿三世云锦。云锦生三子:玉藩、玉藻、玉池,是为24世。因一、二房皆早卒无嗣,遂由三房玉池之子凤梧、朝梧兄弟先后接任25世博士。凤梧无嗣,由朝梧之子朱点元过继一子双祧担,任26世博士。这时已是民国初年,五经博士改称奉祀官。凤梧有兄弟5人:凤梧、朝梧、瑞梧(人称三叔公)、咏梧、岗梧(人称五叔公)。朱点元生有3子:秉珪、庆珪、年珪。点元逝世时,秉珪才八岁,遂由三叔公瑞梧之子朱勋元暂代奉祀官之职。到秉珪20岁时,仍交由秉珪任奉祀官,是为27世。秉珪逝世无嗣,遂由五叔公岗梧之继子朱焘元代理。这时已是抗战胜利之时,过几年建瓯解放,世袭博士(奉祀官)之职自然消失。

纵上所述,朱熹之子孙长房、三房居建瓯,二房世居建阳考亭。尤其是明景泰以后,对朱熹嫡长子孙钦授世袭五经博士,准其享受田产丁口优免赋役,且有奉祀祖庙之责,其子孙主要留住建瓯当在理内。

浅谈朱熹与八闽首府建瓯的四大关系

但也有因工作关系外迁的。如朱鉴去世后,葬于南平汾常里焙口八仙,可能是由于其孙朱彬任南平县尹,朱鉴依随供养,客死南平之故。朱彬之兄朱林,也葬在南平八仙铺下,这可能是因为其子朱炣在南平任照磨之故。

三房朱在一脉,因朱在辅佐朱鉴之故,已举家从建阳考亭迁来建瓯,更因朱在得封建安开国侯,在紫霞洲建有府第,死后又葬在建瓯高门外永安寺后,其子孙也应在建瓯繁衍。然而,事实并非完全如此。

朱在生有4子:铉、钦、铸、铅。铅早逝无嗣。

铉公之孙朱楫任杭州府推官,其子朱照任衢州路统领,因家衢州。

浅谈朱熹与八闽首府建瓯的四大关系

钦公之孙朱采无子,以长房朱浚之孙、朱林之子朱煃为嗣。朱煃任邵武府同知,因家邵武。人丁兴旺,以后在城东发展成“朱半街”。

铸公之子沆,任邵武府建宁县主簿,其子孙也留居邵武、建宁一带。

钦、铸二公的子孙在邵武、建宁一带发展,这就是《建安谱》载:朱在一脉“间或派分于樵川、武林之间”的依据。

为了看管、祭扫朱熹墓,朱塾八世孙朱浪从建安迁居建阳莒口大同山麓的茶布。

为了主持朱熹出生地尤溪的祭祀活动,朱塾的第十四世孙朱延权从建安迁居尤溪的南溪书院。后来繁衍,有的再迁尤溪城关卓巷及二十五都后隔、洪宅等地。

浅谈朱熹与八闽首府建瓯的四大关系

又据《虹桥谱》载:朱浚的堂弟朱澋的后裔和朱湸的后裔一起又搬到安徽怀宁县居住,这就是那里的澋湸堂朱氏。今有家谱传世。

结束语:朱熹这位世纪伟人,究竟给建瓯留下了哪三笔宝贵的财富?

从朱熹7岁随父母迁居建瓯,童年、少年时期在建瓯头尾生活了九年;青年、壮年时期又回到建瓯考学与讲学;到了暮年之际又特别留下遗嘱让嫡子嫡孙回到建瓯;从朱熹之子朱在、长孙朱鉴叔侄谨遵遗命世居建瓯,再到朱梴(音参)等朱熹的嫡长孙们被朝廷钦授为世袭翰林院五经博士,这其中蕴涵了朱熹对建瓯这片地灵人杰的金瓯宝地的无限眷念和挚爱。

浅谈朱熹与八闽首府建瓯的四大关系

建瓯这座千年古城,不单留存着朱子给世人的“从容乎礼法之场,沉潜乎仁义之府”这样厚重的理学涵养;同时还绵延和维系着朱子世代传承不绝的闽学渊源。因此,建瓯有充分的理由和资格向全世界宣称:

建瓯是朱子理学孕育的发祥之地;

建瓯是朱子理学钦授的世袭之地;

建瓯是朱子理学弘扬的中心之地!

我认为,上述这三点,正是朱子给建瓯留下的最珍贵的三大财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