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0 年少喪父,《沉淪》是他的自身寫照,因自卑而婚姻破裂

一個人的成長經歷決定了這個人的性格,而郭沫若也說“魯迅的韌,聞一多的剛,郁達夫的卑以自牧是文壇三絕”,他也是一個具有豪情與才情的人,他早期的小說《沉淪》轟動了當時整個文壇,這部作品幾乎是他自己的經歷“性的苦悶,生的苦悶”。他早期到底有什麼經歷呢?他是個揮毫潑墨的文人,是個滿腔熱血的愛國者,亦是個風流才子。

年少喪父,《沉淪》是他的自身寫照,因自卑而婚姻破裂

​少年喪父

家道中落,父親離世,是郁達夫自卑的根源,他1896年出生在浙江的富陽縣,四歲的時候就沒有了父親,父親離世,家道中落,郁達夫自小就身體羸弱,食不果腹,所以在郁達夫很小的時候就患有腸胃病,加上沒有父親,家裡缺少男家長,過度依賴母親,和姐姐和母親相依為命,就會導致自己不自信。家裡都是孤兒寡母,生活困難總會受人欺負,女人和小孩都是弱者,他們也不會自己去為自己討回公道,苦水只能都往肚裡咽,自卑之心也由此而生。

窮人的孩子往往都比富裕人家的孩子懂事要早,因為自己家庭貧困,郁達夫也比旁人更加努力,但是面對班級裡的學生,和他們相比無論是年齡,身體健康狀況還是家境,郁達夫都不佔有優勢,所以他在班級裡也是夾著尾巴做人。郁達夫成績優秀而跳級,母親自然為兒子感到高興,好不容易為他湊夠了學費,也因為這個,郁達夫想要掩飾自己的自卑,而向母親索要一雙皮鞋,而母親為了滿足兒子的願望也只能硬著頭皮去鞋店賒賬,可是店員見到這個窮酸的家庭,店員臉色也隨即改變,郁達夫的皮鞋也終究沒有得到,孃兒倆也只能灰溜溜離開,郁達夫也知道了母親的不易。

年少喪父,《沉淪》是他的自身寫照,因自卑而婚姻破裂

日本經歷

1913年,郁達夫跟隨自己的兄長東渡日本求學,在這裡他考取了東京第一高等學校預科官費生的資格,他也就在東京安頓了下來,一個來自異國他鄉的,積貧積弱的國家的人,在東京這個繁華的大都市,郁達夫也不免心生苦悶,倍感寂寞,就當他和女子聊天的時候,一知道他是來自中國就會被人投來鄙夷的目光,後來他輾轉考入了名古屋第八高等學校學習,因為自己生性孤僻的原因,和來自中國的留學生也只是點頭之交,但是在這裡卻遇到了郁達夫的初戀後藤隆子,郁達夫叫她隆兒,這也在電影《郁達夫傳》提到過,電影裡說的隆兒其實是一箇中國人,跟隨父親來到日本,取了一個日本名字,他麼不願意讓人知道他們是中國人,她和郁達夫是相識在日本的浴室裡,他對她一見鍾情,卻只能匆匆別離,偶然的機會再次相遇,慢慢暗生情愫,卻因為要保全隆兒的安全,而離開,隆兒也嫁給了一個有權勢的日本人,郁達夫的初戀也終究成為了回憶。

也就是在這個時候郁達夫創作了《沉淪》,這部作品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第一部短篇小說集,這部作品一經問世就震驚了當時的文壇,很多人認為這部作品描寫的主人公就是郁達夫他自己,這是他自己的自述,本來就天生自卑的他,來到了異國他鄉,面對異國人對中國人的鄙夷他的心理漸漸產生某種變態性的心理。

年少喪父,《沉淪》是他的自身寫照,因自卑而婚姻破裂

​寒假同學們都去遊玩回家,只有他自己呆在屋子裡,寂寞難耐,對性的渴望驅使他去了日本的妓館,又相當了當初被東京女子鄙夷的眼神,他的自卑感與民族性加上極度對性的渴求,他進去了,因為中國留學生處處被歧視,郁達夫更加自卑,他需要一個發洩的地方,這就是他《沉淪》中所寫的“性的要求與靈肉的衝突”,第二天醒來時他有對自己的行為感覺到了無比悔恨,所以他才最後發出那一句渴望“祖國呀祖國!……你快富起來!強起來罷!”。可能這才是真正的當時的留學生活,郭沫若評價為“他那是大膽的自我暴露,對於深藏在千年萬年的背甲裡面的士大夫的虛偽,完全是一種暴風雨的閃擊”。

年少喪父,《沉淪》是他的自身寫照,因自卑而婚姻破裂

​感情生活

名人的感情生活往往都會被人津津樂道,正值新舊思想交替的中國,新一代的知識分子和家長的意見肯定是不統一的,像魯迅先生,郭沫若不得已聽從了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但是骨子裡的叛逆性使他們敢於追求真正的愛情。郁達夫也經歷了同樣的事情,留學歸來的他,也到了該結婚生子的年紀,他和孫荃就這樣認識了,其實二人的結合也是一點都不搭,一個是從日本留學歸來的,頗具才情的人,一個則是來自鄉下的姑娘;但一個是家道中落,郁達夫的成才全靠母親的省吃儉用,一個則是書香世家在當地也頗有地位,可是二人的家境和學問來說也可以算是互補了孫家小姐雖然沒有什麼學識卻是當地的白富美,郁達夫學識淵博也是一表人才。二人就靠人介紹走到一起了,郁達夫從日本回來,這時的他還如《沉淪》裡的青年一般寂寞,有親事自然欣喜,孫荃對郁達夫也很滿意,二人就這樣在家人的支持下1920年結婚了,這時候的郁達夫24歲,孫荃23歲。

年少喪父,《沉淪》是他的自身寫照,因自卑而婚姻破裂

​二人的婚禮也很簡陋,簡單舉行過儀式之後就算是完婚了。起初二人也是恩愛,畢竟是新婚夫婦,總有一段蜜月期,不久之後郁達夫回到日本完成學業,回鄉謀生,照顧母親,操心家庭的事情自然就是妻子的責任了,他無怨無悔地付出支持郁達夫,是典型的賢妻良母,按照道理來講郁達夫得妻如此,夫復何求?可是感情總得熬七年之癢,熬過去了可能就會幸福一生,熬不過可能就各自飛了,郁達夫和孫荃也是如此。

那正好是二人結婚七年的時候,1927年,郁達夫去同學家拜訪,在這裡他遇到了王映霞,他見她生的好看,氣質優雅,郁達夫的同學孫百剛一下就看出了郁達夫的心思,這可能就是一見鍾情吧,郁達夫也不知所措起來竟如寶玉一般說出痴話來“這妹妹我好像在哪裡見過”當然這場面也一度尷尬,直到談到《沉淪》王映霞才知道他就是那個自己所崇拜的郁達夫,二人也算是正式認識了。加上王映霞家風優良,她自己也畢業於杭州女師,長相也算漂亮,郁達夫當即就可能有了想要追求他的心。一個31歲的有家室的男人竟然對一個剛十九歲的女孩有了怦然心動的感覺,這可能就是情痴吧,他經常約王映霞見面,吃飯,看電影,逛街,加上郁達夫有才情,最起碼王映霞對他是不反感甚至是有幾分好感的。

年少喪父,《沉淪》是他的自身寫照,因自卑而婚姻破裂

​這個時候孫百鋼也發現了郁達夫對王映霞的感情,決定要棒打鴛鴦,這件事也讓王映霞知道了,面對外界的流言蜚語,她也是滿腹委屈,孫百剛沒有辦法就讓王映霞回到杭州,郁達夫也開始進入了相思,雖然他已經結婚,但是隻是聽從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並沒有有過真正的愛情,見到王映霞,郁達夫對她的感情讓他心神恍惚。二人分開的,郁達夫也沒有放棄,他給遠在杭州的王映霞寫了一封又一封情書,換來的皆是無情地拒絕,可是郁達夫會軟磨硬泡,加上他的才情,一段情詩,一句情話足以讓王映霞這個小女生動心。

而郁達夫心卻沒有全在王映霞的身上,畢竟自己還有妻子還有家庭,他也覺得這個行為是對妻子有愧疚的,但是這種愧疚始終敵不過愛情。在得到了王映霞家人的同意下二人訂婚,出於虛榮心,二人去了東京結婚。但是說謊容易圓謊難,郁達夫本來就不是什麼富貴人家,加上每月得給妻子生活費,他和王映霞在東京艱難度日,一個多月後回國,假裝自己的婚禮很盛大,又回到上海再次舉行婚禮。

年少喪父,《沉淪》是他的自身寫照,因自卑而婚姻破裂

​婚後的生活自然不如戀愛時來的浪漫,整天為生活煩惱,為柴米油鹽的生活煩惱,也因為不能接受對方的一些缺點而逐漸感情破裂。

郁達夫的自卑,郁達夫生性苦悶讓他養成了個愛喝酒的習慣,王映霞對丈夫這一習慣十分反感,多次因為喝酒的事情而拌嘴。當生活逐漸歸於平淡的時候郁達夫也從當初的激情中清醒過來,他愛王映霞,但是他對孫荃仍舊有很深的額負罪感,這個時候郁達夫拿上了500塊錢和王映霞不告而別去了老家,王映霞看到錢少了自然也就知道這件事了,但是這對王映霞來說是不可原諒的,這意味著郁達夫變心了,他當初許下的諾言如今也變成了謊話,這讓王映霞怎麼能受得了。郁達夫對妻子的感情,對酒的熱愛,對書的痴迷好像遠遠比王映霞要重要,夫妻的感情也已經開始破裂,也因郁達夫出任福建省教育廳廳長,夫妻二人開始分居。

年少喪父,《沉淪》是他的自身寫照,因自卑而婚姻破裂

​分居之後二人也逐漸失去了信任,其中就是王映霞和許紹棣的八卦,這當然是因為郁達夫的不信任,也因為他的自卑,因為當時的許紹棣是浙江的教育廳廳長,郁達夫也自覺不如吧。可是對於這件事王映霞是否認的,她只是因為許紹棣是浙江官場上的人物,有所“傾慕”罷了,但是曖昧可能是存在的。這件事上,二人的關係幾乎到了僵局。最讓人受不了的是王映霞打胎的事情,王映霞的胎兒就是當初赫赫有名的軍統局局長戴笠,但是這件事情郁達夫好像並不知情,還是因為她和許紹棣的事情耿耿於懷,二人最終離婚。抗日戰爭期間,他逃到了蘇門答臘島,認識了何麗有並結婚,在1945年8月29日失蹤,但是關於郁達夫之死,至今仍舊是個謎,沒人知道,而在這一天被認為是他死去的日子,後來新中國成立,追封他為烈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