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戰國七雄之七國國君都是周文王的後代嗎?有什麼歷史依據?

用戶60318205760


周朝建立之初,為了更好地管理這樣一個十分龐大的國家的每一寸土地,同時為了賞賜功臣、團結宗室,周天子將治下的土地劃分成不同的地盤,將它們一一賞賜給為了周朝建立、昌盛所作出卓越貢獻的功臣,商朝的遺留下來的一些王公貴族,周天子的王室貴胄。

後來一層一層的分封,各地諸侯在各地享有自治權力,彼此依靠血緣關係和與周天子的一些情分維持著和諧的關係,一片祥和太平。但隨著一代一代的傳承,血緣關係越來越淡薄,與周天子的情分越來越淺,中間的紐帶變得若有若無,如同雞肋。於是犬戎攻入鎬京,周王遷都——歷史走向了東周時期。

在東周的春秋戰國時期,其實各地的統治者也都還是那些功臣或者貴胄。那麼在戰國七雄——齊、楚、秦、燕、趙、魏、韓中,還有沒有周文王的後代呢?

在周朝建立之初,即昭王九年(前1044),周武王之弟召公奭跟隨周武王發在牧野之戰中擊敗了商軍,商紂王自焚而死,自此商朝滅亡。在建立周朝之初的祭祀大典中,周武王之弟周公旦手持大鉞,召公奭手持小鉞,左右夾輔周武王舉行祭社大禮,向上天和商朝百姓宣告了帝辛的罪責。周武王建立周朝後,冊封其弟召公奭於薊地,建立了臣屬西周的諸侯國——燕國。但召公奭和周公旦一樣,沒有前往封地就封,而是派他的長子克前去管理薊地,自己則留在都城鎬京繼續輔佐周王室。

晉國是周初被周天子封為侯爵,這個國家也是姬姓,其首任國君唐叔虞就是周武王姬發的兒子,周成王姬誦的弟弟。但是,從周襄王十九年(前633)晉文公進行改革——作三軍設六卿起,這六卿一直把握著晉國的軍政大權,瓜分了大諸侯的權力。到了晉平公時,韓、趙、魏、智、範、中行氏這晉國的六卿爾虞我詐,爭權奪利,相互傾軋。後來,趙把範、中行氏滅掉,又在周定王十六年(前453)聯合韓、魏滅掉了智氏。自此,晉國公室名存實亡。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周威烈王被迫冊封韓虔、趙籍、魏斯為諸侯。於是,趙、韓、魏三家瓜分了晉氏——史稱“三家分晉”。而其中韓氏先祖據考證是周文王的後裔,在晉國做事被封於韓原,故得韓氏;魏氏的先祖是周文王庶出子姬高,其後裔畢萬在晉國做事封於魏,故得魏氏。韓魏二國雖然姬姓後嗣,但由於被賜姓,便沒有燕國那樣具有純正的血統。

我們再來看看齊國,齊國之地最開始是分封給最大功臣——姜子牙的,將這樣一塊又重要又離都城遙遠的封地分封給姜子牙,足見周王對姜子牙予以的厚望和仰仗。周安王十一年(前391),田和廢去當時的呂姓齊康公——史稱“田氏代齊”。因此,齊國實際上是先呂姓後田姓。

電視劇《羋月傳》中的女主人公羋月是楚國的公主,而這個羋就是楚國的國姓。而西邊的秦國先祖秦非子其實是商紂王手下名將飛廉之子惡來之後。這兩個國家都不是周朝國姓——姬姓。然而在七雄之外還有一個國家——衛國也是姬姓諸侯國,首都朝歌,第一代國君為周文王嫡九子康叔封。


鄧海春


周文王為姬姓。所以,戰國七雄並非都是周文王的後代。


1. 秦國、趙國

秦國的祖先為柏翳,因助大禹治水有功被帝舜賜姓為贏氏。

蜚廉的一個兒子季勝,傳五世到造父,為周繆王駕車,因幫助其平定叛亂有功,繆王賞賜趙城,從此造父一族稱為趙氏,趙衰就是他的後代,也就是趙國的祖先。

蜚廉的另一個兒子惡來革,傳五世到非子,因造父所受之寵,承趙城之名而姓趙氏。後因非子,擅長養馬,受到周孝王的賞識,把他封在秦,讓他重新接續贏氏的祀統,號稱秦贏。

2. 齊國

齊國始祖太公望呂尚。其先祖曾做四嶽之官,輔佐大禹治水有功。帝舜、帝禹時被封在呂地,也有一部分被封在申地,姓姜。姜姓是炎帝部落的後代,呂尚就是其遠代後裔。呂尚本姓姜,因為以其封地之名為姓,所以叫作呂尚。

3. 楚國

楚國的祖先出自顓頊帝高陽。傳四世到陸終,有六個兒子,長子叫昆吾,次子叫參胡,三子叫彭祖,四子叫會人,五子叫曹姓,六子叫季連,季連姓羋,是楚國王族的祖先。

周文王的時候,季連的後代有一支叫鬻熊。鬻熊如同兒子般侍奉文王,傳四世到熊繹。

周成王要舉用文王、武王功臣的後代,就把熊繹封到楚蠻,封給他子男爵位的田地,姓羋,住在丹陽。

4. 燕國為周室的分支

燕國的始祖是召公奭,姓姬,是周王族的一支,與周武王、周公旦同輩分。周武王滅掉商紂王以後,把召公封在北燕。

5. 魏國、韓國為周文王之後

魏國祖先畢萬為周文王第十五子畢公高後裔。畢萬為晉獻公的車右護衛,因滅霍、耿、古魏國有功,晉獻公把古魏國封給畢萬,立魏氏。前403年,周威烈王冊封魏斯為諸侯,魏國建立。

韓國的祖先為周文王次子周武王後裔,晉武公封曲沃桓叔之庶子萬於韓原,立韓氏。前403年,韓、趙、魏三家得到周威烈王的承認,韓國建立。

結語:除了魏國、韓國為周文王的後裔,燕國同為姬姓之後,再往上追溯,秦、趙、楚皆為黃帝之後,而齊國則為神農氏炎帝之後。這也就是為什麼齊國成為諸侯聯姻之首選國度吧!您認為呢?



我是“讀春秋思無忌”,如果喜歡我的回答,不妨點贊,也歡迎大家關注我。謝謝!


讀春秋思無忌


分封制、井田制、宗法制是西周王朝立國的核心構件,其中血親關係成為維繫統治的重要紐帶,“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國,姬姓獨具五十三,”姬姓本家成為屏蕃周室的核心力量。

令周人沒想到的是,由於本家候國多緊依王畿核心區,沒有開疆拓土的戰略縱深,還有承受來自外圍強國的擠壓,經過幾百年的沉浮洗牌。進入戰國後,姬姓本家己所剩無幾。


那麼戰國七雄中,周文王的直系血脈還剩幾個?

燕國毫無懸念算一個,燕國是召公奭的封國,召公奭是文王庶長子,深得文王、武王的倚重,武王去世成王年幼,召公派兒子姬克赴燕就國,自己留朝中與周公一起扶佐成王,著名的“劃陝而治”就是他們乾的。

燕國在春秋五霸和戰國七雄中雖然都不能算強者,但卻是唯一挺過八百年的姫姓諸侯國。比周朝國祚還長。


韓國 韓國屬於姬姓晉國一脈,韓國先祖姬萬為曲沃桓叔的庶子,因協助曲沃武公克晉有功,被武公封於韓地(陝西韓城)是為韓武子,在韓獻子在位時成為晉的門閥名卿,傳至韓康子。公元前403年,與趙魏三家分晉,迫周天子冊封諸侯正式立國。

韓國處在中原核心區域左右不得伸展,一直充當三晉的小跟班,由於正好擋在秦國東出中原的路上,被秦第一個攻滅。

魏國 魏氏的先祖是姬高是周文王第十五子,因為封國在畢地而得姓、所以也稱畢公高,畢國在西周末期亡於西戎,其後裔淪為平民。畢公高的後代畢公萬在春秋初期投奔晉獻公,受到重用,晉升為大夫。公元前661年,晉獻公命畢萬滅姬姓魏國,並把魏地(今山西芮城縣一帶)封給畢萬。


公元前636年,畢萬之孫魏犨因為隨公子重耳出亡有功,晉文公重耳繼位後,令魏犨承襲魏氏的封爵,列為大夫,治所在魏邑(今山西芮城北)魏勢漸大。


三家分晉後,魏國率先掘起,一度時期佔有河西,打的秦國喘不過氣來。精銳步兵師團“魏武卒”名振華夏。

戰國七雄中另外四路諸侯一一楚國羋姓、熊氏,始祖為祝融,自稱蠻夷。

秦國、趙國同為贏姓趙氏。按《史記》所述:蜚廉生季勝已下五世至造父,造父有功於周穆王被賜以趙城,由此為趙氏。而秦的先祖惡來乃是蜚廉的長子、季勝的長兄。本為同根生,戰國秦趙兄弟倆打的最兇。

齊國為西周功臣姜子牙封國,姜姓呂氏。與晉國命運一樣,前391年,齊康公被田和放逐於臨海的海島上,姜姓呂氏被媯姓田氏取而代之,史稱田氏代齊。


行者七王


首先,說下結果,戰國七雄中,齊國是姒姓田氏,非周文王後代;楚國是羋姓熊氏,非周文王後代;燕國是姬姓,周文王後代;韓國是姬姓韓氏,周文王後代;趙國是嬴姓趙氏,非周文王後代;魏國是姬姓魏氏,周文王後代;秦國是嬴姓秦氏,非周文王後代。

所以,燕、韓、魏是周文王後代。下面逐個解釋一下。

1.齊。齊國原是周武王的岳父姜子牙的封地。稱呼姜子牙其實是不準確的,這是小說中的說法,然後廣為人知了。準確一點應該叫呂尚,他是姜姓呂氏。後來發生田氏代齊,田氏的先祖是陳國的公子陳完,齊桓公時期逃難來到齊國,改名為田完。並被齊桓公封為工正,並逐漸在齊國顯貴,最後田氏代齊,所以和周文王沒有什麼關係。

2.楚。楚國的先君熊繹正是憑藉著“篳路藍縷,以啟山林”的吃苦精神帶領楚國逐步強大,當年熊繹、魯國國君伯禽、晉國國君晉候燮、齊國國君齊丁公和衛國國君衛康伯覲見周康王時,熊繹只有幾把桃木弓,而且與王室關係疏遠,最關鍵的是國力於周無足輕重。其他4位諸侯都賜有點青銅禮器,唯獨熊繹沒有。可以知道他的心情是多麼的沒落。

3.燕。燕國的第一代君主是召公奭,周公旦與召公奭是周朝初年的兩大賢臣,且都為周文王子嗣。召公奭由於要在周朝輔佐,所以去燕國赴任的是他的長子。總之這一支是周文王的子孫。

4.韓。韓國的始祖是曲沃桓叔的小兒子,曲沃桓叔是晉文侯的弟弟,當年因為一個名字的問題,被太史預言到晉國會發生內亂,當真就因為晉文侯名仇,曲沃桓叔名成師嗎?這只是小宗奪大宗正名而已。書寫成功的永遠都只有勝利者。韓氏在晉惠公之時受重用,為韓原之戰的晉君主帥,但是晉敗於秦,可能是主帥要承擔戰敗之責,韓氏沒落了一段時間,到韓厥初出時,竟淪為趙氏家臣,後來經過韓厥、韓起兩代人經營,韓氏在六卿中才開始嶄露頭角,並且成為了韓氏家族中唯二的兩位中軍將兼執政。後來六卿內部傾軋嚴重,由於與趙氏關係良好,始終站隊了隊伍,最後三家分晉。韓國是周文王的子孫。

5.趙。趙國與秦國同源,同出嬴氏。趙氏的先祖原在周朝為官,到了叔帶這一代,遇到了周宣王,叔帶因勸諫周宣王導致得罪了宣王,為避難逃到了晉國,後來因為有功被封到趙城,後代以城邑為姓,這是趙氏的來歷。後來的趙衰、趙盾和廣為人知的故事趙氏孤兒趙武都是這一支的後代。趙氏孤兒實際並未發生過,人物也大多杜撰,實際為晉景公為壓制趙氏而導演的卿大夫家族內鬥。所以這一支不是周文王的後代。

6.魏。魏氏的先祖是畢公高的後代,也是因為種種原因,逃到了晉國,與趙氏差不多,也是因為有功,被封在魏邑。後來的魏犨、魏絳、魏舒和魏文侯魏斯都是這一支的後代。所以是周文王的後代。

7.秦。這支是嬴氏的後代,先祖秦非子曾給周宣王牧馬,當時有一期《航拍中國》說到陝西的時候提到了這個牧馬的地方,有興趣可以看下。因為把王室的馬養的膘肥體壯,所以被周宣王封為大夫,自此成為了周王朝的公務員序列。後來秦襄公護送周平王東遷雒邑,晉封為公爵,最為重要的是取得了周平王的口頭承諾,以後你們打下宗周(西岐,岐山汾水流域一帶),這裡就是你們的了。這就給了秦國在汾水流域征伐的權利,但缺點就是要直面戎族,所以秦國一直都是“生於憂患”,這也在秦人的血液中烙下了好戰的烙印。秦國也不是周文王的後代。


Guijc


戰國七雄中只有魏國、韓國與燕國的君王是周文王的後裔。

秦國不是。秦國先祖是大費(又稱為伯益),伯益曾輔佐大禹治水有功。

齊國不是。公元前386年,田和被周安王封為齊侯,田氏代齊,姜尚的後代失去了齊國的統治權。田和是陳國陳厲公媯躍的後代,田氏始祖是田完,田完在陳國被排斥,流亡到齊國,被齊桓公任命為工正。陳國是舜的後裔。周武王將長女太姬嫁給了從商朝投降後擔任周文王陶正一職的遏父之子媯滿。媯滿號陳胡公,是陳國的開國君主。而陳厲公是陳國第14位君主。

楚國不是。楚人出自於顓頊(黃帝之孫),楚人直系祖先是季連(帝嚳踢他“祝融"的稱號)。周成王封楚國先祖熊繹於楚蠻,姓羋姓,居丹陽。

燕國是。周武王滅商後,封其弟姬奭於燕地,是為燕召公。

韓國是。韓國先祖是韓萬(晉武公的叔父)。而晉朝的首任國君唐叔虞是周武王之子,周成王之弟。國號初為唐,唐叔虞之子燮即位後改為晉。

趙國不是。趙國君王與秦國君王同宗,都是大費(伯益)的後代。商紂王手下名將飛廉的長子惡來,惡來之後就是秦國始祖秦非子。惡來在武王伐紂時被周武王殺死。飛廉的次子季勝,季勝的後代造父為飛廉的四世孫,是趙國的始祖。

魏國是。魏國先祖是畢公高的後代畢萬。畢公高是周文王的第十五子。畢萬是晉獻公的手下,輔佐晉獻公滅耿、霍、魏三國有功,晉獻公將魏地賜給了畢萬,並任命他為大夫。


跪射俑


戰國七雄指,秦國、楚國、齊國、魏國、韓國和燕國。


秦國,秦國的祖先在大禹治水時就跟隨大禹立了很大的功績,商朝時也是比較重要的朝臣。周代時秦人首領秦非子被流放到西部地區給周王室養馬,因為養馬有功,被封在秦地,所以叫秦國。秦國國君是趙氏贏姓,不是周文王後代 。

楚國,國君為羋姓、熊氏,是祝融部族的一支。熊鬻是羋姓季連部落酋長,在商衰周興時,審時度勢,率族及時投靠周文王,參加了滅商的鬥爭,受到周王室的重視,給予“子”的封號,臣屬於周。 周成王時期,封楚人首領熊繹為子爵,建立楚國。不是周文王的後代。



齊國,是周朝開國功臣姜子牙的封國,不過春秋末年陳亡後,陳國公子陳完(陳厲公媯躍之子)為齊國大夫,其後裔於公元前386年代齊國姜姓為齊侯,史稱田氏代齊。陳國是虞舜的後裔,周武王滅商後,訪求前代帝王的後裔,找到了虞朝舜帝的嫡裔媯滿,把長女太姬嫁給他,並封之於陳之株野(今河南柘城),後遷都陳之宛丘(今河南淮陽),讓他奉守虞舜的宗祀,是西周朝首任舜帝奉祀官。不是周文王的後代。


魏國、韓國,魏、趙、韓是晉國分裂而形成的。晉國首任國君唐叔虞為周武王姬發之子,周成王姬誦之弟。國號初為唐,唐叔虞之子燮即位後改為晉。魏國和韓國是晉國的公族發展而來,姬姓是周文王後代。

趙國,趙國的和秦國是一個祖先,嬴姓趙氏。其中一支侍奉晉侯。在晉文公重耳流亡時趙衰一直追隨,最後幫文公回到晉國就位因此封為公卿。“三家分晉”後戰國列為諸侯,不是姬姓,不是周文王的後代。



燕國,燕國在春秋戰國時的存在感最弱,卻是正統的姬姓後裔,開國國君燕召公是周武王的弟弟,也就是文王的兒子,姬姓是文王的後代。

更多見解敬請留言,期待您的關注和轉發!


葉子寫實


戰國七雄中只有韓國、魏國、燕國的國君是周文王的後代,其餘各國都不是周文王後代。其中燕國血統最純正,首任國君燕召公是周文王兒子。韓魏都是從晉國分裂出來的,韓國先祖是周文王後裔,在晉國做事封於韓原,故得氏韓氏;魏國先祖為周文王庶出子姬高,其後裔畢萬在晉國做事封於魏,故得氏魏氏。



秦國、趙國的先祖是伯益,皆為嬴姓。秦趙的共同祖先是飛廉,飛廉的大兒子惡來是商紂王的寵臣,為秦國祖先;飛廉的二兒子季勝為趙國祖先。惡來助紂為虐,被周武王誅殺,嬴族被遷往西陲為奴。嬴族的造父(季勝之後)有功於周穆王,受封於趙城,故有了趙氏,也有了趙國;嬴非子(惡來之後)有功於周孝王,受封於秦邑,故有了秦國。


戰國時代的齊國為媯姓田氏齊國,田氏源於陳氏,陳氏乃舜帝后裔,因此齊國可以說是舜帝后裔。周武王滅商後,採用“興滅國,繼絕世”的策略,找到舜帝的後裔陳滿或者說胡滿封在陳國。陳靈公的兒子陳完為了逃避內亂,逃到了齊國(姜姓呂氏),並改氏為田氏,田完的後代漸漸取代了姜齊,建立了田齊。

楚國的祖先是黃帝后裔高陽,也就是五帝之一的顓頊,顓頊的後代祝融(火神)是楚國的祖先。周武王伐紂時,楚人帶數百勇士追隨武王伐商,周成王時封楚人首領熊繹為子爵,領地在丹陽,共五十里地,楚國正式立國,為羋姓熊氏。楚國對於周王室封的爵位很不滿意,有不服周的傳統,實力強大後僭越稱王,從此楚國成了最早的諸侯王國。



以上各國的起源都記載於《史記》之中,秦國見《秦本紀》、齊國見《田敬仲完世家》、其餘各國見各自的世家。


大秦鐵鷹劍士


戰國時代七國國君並非全是周文王後代!

三家分晉後,華夏文明進入戰國時代,在這個“凡有血氣,皆有爭心”的大爭之世,經過殘酷的角逐與吞併,存有齊、楚、燕、韓、趙、魏、秦七個比較強大的戰國。



那麼,這七大戰國從何而來呢?

1、齊:公元前1046年,武王克商建周,將國土、庶民分封給王族、功臣和前朝貴胄。在輔佐武王滅商的文臣武將中,以姜太公姜尚居功至偉,故姜尚被分封于山東,建立齊國。齊國地處海濱,物產豐饒,傳至齊桓公時期,齊桓公九合諸侯,抵禦戎狄,成為春秋五霸之首!後於公元前391年,田氏取代姜氏為齊主,公元前221年,秦國大軍壓境,齊王田建獻城投降,齊國滅亡!



2、楚:周成王時期,楚地首領熊繹受封建立楚國。楚國興於長江流域,經過發展,楚國幅員遼闊,地處魚米之鄉,物產豐富,國力強盛。後因秦國強大,楚國被逐步蠶食,公元前223年,秦軍在王翦率領下攻破楚都壽春,楚國滅亡!



3、燕:武王滅商後,因弟姬奭功大,故將其封於燕地。經過擴張,燕國吞併薊國、遼西一代,建都薊(今北京市)。但後世燕國君王因墨守成規,不思進取,導致燕國弱小。燕國唯一強盛的時代是燕昭王主政時期,後因燕惠王繼位,齊國復辟,攻齊失利,燕國越發貧弱。後於公元前222年被秦國所滅!



4、韓:原晉國大夫,國君為姬姓韓氏,後韓宣子與魏、趙兩家聯合攻滅智氏,三分晉國,建立韓國。韓國鐵礦豐富,但地寡民少兵弱,在整個戰國時代都比較被動。公元前230年,秦滅韓,擄韓王安!



5、趙:原晉國權貴,精於戰爭,三家分晉後,趙籍受封趙侯,趙國建立。趙國民風彪悍,軍隊戰鬥力強,趙武靈王“胡服騎射”後,趙軍成為當世唯一可與秦軍一較高下的勁旅。但後期在“長平之戰”中被秦軍坑殺40餘萬,趙國因而元氣大傷。公元前222年,趙國滅亡!



6、魏:晉國權貴之一,先祖是周文王庶出子姬高,後魏斯與韓、趙三家分晉,稱魏文侯。魏斯志向遠大,任用李悝進行變法,吳起訓練魏武卒,國力軍力大盛,魏國成為戰國前期最強大的國家。後魏惠王時代魏國兩敗於齊,河西之戰又被秦大敗,霸主地位沒落。後來雖有信陵君力挽狂瀾,卻遭魏王猜忌,鬱鬱而終。公元前225年,秦將王賁水灌大梁城,魏國滅亡!



7、秦:嬴姓,祖先善養馬,後因秦襄公護送周平王東遷洛陽有功,被封為諸侯。秦穆公將秦國發展壯大,但後世宮鬥劇烈,國力受損,在戰國初期,秦國積貧積弱。後商鞅變法後秦國富強,秦始皇嬴政“奮六世之餘烈”而一統華夏,於公元前221年建立秦朝。

綜上所述,具有周王室王族血統的只有燕、韓、魏三國國君,其餘四國締造者均為外姓功臣。

我是“才子八怪”,期待您的關注!


才子八怪


首先我們要了解西周分封制的基本原則,周公旦設立分封制(也叫封建制)給各諸候封土建國的大致分為三類。第一類是周王室,也就是姬姓的,第二類是伐紂功臣,比如姜尚(姜子牙),第三類前朝王室。

所謂的戰國七雄分別是秦、楚、燕、韓、趙、魏、齊七國。

秦國:秦人首領秦非子帶領族人因給周王室養馬有功,被封在秦地,所以叫秦國。秦國國君是贏姓不是姬姓,不是周文王後代。

楚國:楚人當時還是少數民族,國君姓是熊姓或羋姓,不是周文王後代。現在在湖北,熊姓仍然是大姓。

燕國:燕國開國國君燕召公是周武王的弟弟,當然也是周文王的兒子了。

韓、趙、魏:這三國國君原是晉國的大夫。晉國的開國國君是周武王的兒子也就是周文王的孫子。後來晉國被韓、趙、魏三家大夫瓜分,晉亡。其中魏國和韓國國君是姬姓,也是周文王的後代;趙國國君是贏姓不是周文王的後代。

齊國:齊國的開國國君就是大名鼎鼎的姜子牙(姜尚),顯然不是周文王的後代。不過戰國時期的國君也不姓姜姓田了,這就是歷史上的“田氏代齊”。史學界把這一時期的齊國稱為“田齊”。

綜上,在戰國七雄中,只有燕國、韓國、魏國三國國君為周文王的後代。

另附冷知識:姬姓、姜姓、姚姓等帶有女字旁的姓氏都是我國古老的姓氏,帶有母系社會女性崇拜的烙印。其他的姓氏大多以地名為姓,如陳姓,秦姓,齊姓等。


憤怒的小蟻


燕國

燕國的始君是召公奭,召公奭是周文王的兒子,周武王的弟弟,滅商之後,周武王就把弟弟姬奭封到燕國,立國很長,八百多年,見證了西周變東周又被吞併的歷史。

公元前222年,秦國滅燕,俘虜燕王喜,燕國滅亡。

魏國

魏國的始君是文侯魏斯,始祖卻是周文王第十五子畢公高,畢公高受封畢國,之後國家滅亡,後裔畢萬在晉國做官,公元前661年,晉獻公滅魏國,就把魏國賞賜給功臣畢萬,畢萬的子孫遂稱魏氏,成為晉國舉足輕重的重臣,最終在前453年和趙韓一起三家分晉,並在前403年取得周天子的正式冊封,位列諸侯。

前225年,被秦國所滅。

韓國

韓國始君是景侯韓虔,得姓始祖是韓武子韓萬,韓萬是晉穆侯的孫子,曲沃桓叔的兒子,晉國始祖是唐叔虞,唐叔虞是周武王的兒子,周文王的孫子,所以,韓國還是周文王的後裔。

韓國是前453年韓康子虎與趙魏三家分晉,前403年取得周天子的正是冊封,位列諸侯,前230年被秦國消滅。


秦國和趙國

秦趙同祖,都是伯益的後裔,共祖至紂王時代的飛廉,飛廉長子惡來,是紂王的忠臣,他的後裔就是秦國;飛廉的次子季勝,季勝的後裔就是趙國。

秦國立國始祖是秦非子,位列諸侯始祖是秦襄公,前246年秦惠王稱王,前221年秦始皇滅六國統一天下。

前453年,趙襄子與魏韓三家分晉,前403年,取得周天子正式冊封,位列諸侯。前222年被秦國滅亡。

楚國

楚國的得姓始祖是季連,季連的後裔鬻熊侍奉過周文王,他的曾孫熊繹算是楚國的封國始祖,被周成王封為楚子。

前223年,被秦國消滅。

齊國

田齊是陳國的後裔,得姓始祖是陳完,陳完就是田敬仲,是陳厲公的兒子,避禍來到姜氏齊國落戶下來,五代後開始昌盛,最終取代姜氏齊國,建立田氏齊國。

前221年被秦國消滅。

就是這樣,

請大家多多支持猴格,覺得猴格寫的還行的就賞個關注!點個贊吧!

覺得猴格寫的有誤的也請不吝賜教!謝謝!

咱們史料說話,謝絕以訛傳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