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如何评价明武宗朱厚照?

黑落德


其他历史评价一大堆,我不再重复,我只说其中一点:朱厚照是除了朱元璋和朱棣(这两位太猛)外,最具反抗精神的人。

他爹孝宗死的时候,任命了三位顾命大臣,刘健、谢迁、李东阳。

顾命大臣这个岗位,在中国历史上是非常牛逼的,牛逼到啥程度呢,说个名人,大家都知道,诸葛亮,他就是顾命大臣。刘禅曾经说过“政由葛氏,祭则寡人”,可见军政事宜诸葛亮一言而决,皇帝也就是个吉祥物而已,事实上历史也确实如此。

朱厚照一即位,就面临着整个文官集团巅峰式的权力,有着皇权边缘化的危险,他干了一件事,扶持宦官“八虎”来对抗,其中代表性人物就是刘瑾。

其实不仅朱厚照这么干,明朝皇帝们这么干的人多了去了,这是明帝们的常规操作,文官集团其实也认可,但朱厚照不一样,他还有不常规的操作。

以下高能,请仔细看。

扶持宦官上台后,厚照兄稳固了皇权,按理说这样就完事了,推出刘瑾和文官们打擂台,自己则藏在身后搞平衡,岂不快哉,可是厚照兄是一个有理想有追求的皇帝,看他后面的一系列神操作,做成了称之为雄才大略、中兴之主也不为过,他想干什么?他想改革!!!

刘瑾代理皇权时,推行了一系列改革举动,具体过程不多说,主要来说,就是:反贪、减赋、文官考核、增加商税。哎呦,这上面任何一条措施,都是要了文官集团亲命了喂。刘瑾是啥,一宦官耳,没有朱厚照的指示和支持,他敢这么搞?他能这么搞?

因此这就动了文官的奶酪,以至于后世被描绘成一荒淫无度、日日笙歌且长不大的形象,其实背后暗藏刀光剑影,你死我活。以至于最后“落水受惊而死”,死法如此独特,各位细品[奸笑]



我先写一点


爱玩的皇帝,爱热闹的皇帝,可能有点儿昏庸,但是绝对不是完全的昏庸。关键时刻也能爆发出能力。

明武宗朱厚照是明朝唯一以嫡出长子身份继位的皇帝,他的父亲明孝宗朱佑樘只有他一个亲生儿子,所以对他十分宠爱。少年时期的朱厚照也十分的聪明,但是就是爱玩。朱厚照16岁的时候,他父亲去世了。明武宗朱厚照理所应当的做了皇帝,做了皇帝之后,他仍是爱热闹,爱玩。经常让宫女和太监扮成商贩,自己扮成客人在其中讨价还价,乐此不疲。建造豹房将美女放在其中自己享乐。他在位时,以太监刘瑾为代表的八虎祸乱朝纲。与八虎作斗争的首领大臣以自己辞官归乡要挟皇帝朱厚照。但是朱厚照太刚了,才不受你要挟呢,你想回家种地就让你去。看起来朱厚照也的确够混的。

但在保卫国家领土的这种大事儿上,朱厚照没有含糊,他封自己为朱寿大将军,在外族入侵的时候亲自披挂上阵,御驾亲征。当时距土木堡事变不过几十年,御驾亲征这个字眼儿是十分敏感的。但是明武宗朱厚照不仅和将士们同吃同住,还亲自上阵杀敌十几人。极大地鼓舞了士气,最后大获全胜。而且在明武宗朱厚照时期,他的叔叔宁王朱宸濠造反,明武宗为了好玩,还把已经战败的朱宸濠抓过来,再次战败他一次。他真的很爱玩,但是不胡玩。

最后31岁的朱厚照,由于自己玩的时候掉进河里,染上了风寒,随后去世。他不算是昏庸的皇帝,只是爱玩的小孩子,长不大。


半亩仙客


如何客观评价明武宗朱厚照确实是一件挺难的事情,因为喜欢这位个性鲜明皇帝人会喜欢到底,而不喜欢他的人又会对其极尽的鄙视抹黑,以致于朱厚照本身就蒙上一层矛盾的历史色彩。但是不管怎么讲,实际上我觉得“武宗”的这个谥号还是非常符合朱厚照本人的,虽然顽劣,但是对大明江山的贡献无法抹除。


那么接下去,我们就来看一下,为什么会这样评价朱厚照。

朱厚照,明朝第十位皇帝,是明孝宗朱佑樘和张皇后的长子,年号正德,所以也叫正德皇帝。在认识朱厚照之前,我们必须先剔除一部分谣言。朱厚照虽然当皇帝的时候为人顽劣,喜好玩乐,,一生贪杯,导致后期的时候身体被玩坏,史载上朝途中都会因病吐血,导致早朝常常无法正常举行,最后年仅三十一岁(1521年)便驾崩就跟他极度贪杯的身体有关。


但绝对不是清修《明史》中所描述的一个“荒淫暴戾,怪诞无耻,毫无君德”的天子。随着近代史学的研究,早就已经证实清朝所修的《明史》中有估摸夸大、抹黑朱厚照的事实。

当然了,他依旧是个顽劣的皇帝,比如不顾身份几次御驾亲征,还化名朱寿给自己封大将军头衔,无法辩驳的娱乐园—豹园,甚至包括无可避免的任用刘瑾等自己所喜欢的奸臣。但他却拎得清贪玩和治理国家之间的度,例如平宁王之乱,大败蒙古小王爷,当以刘瑾为首的八虎暴露出危害朝政的隐患时果然将其治理,其手段之断绝,丝毫不留多年陪伴身边的情面。


除此以外,军事、外交、政治上朱厚照皆有建树,只是同时我们也无法否认他总是一副吊儿郎当的性格,实际上我看朱寿就是一个长不大的孩子,贪玩,好奇。但是作为明皇室的嫡长子,却又非常清楚自己的身份,在大是大非上果断,决绝,不失君主的风采。


三观粉碎机


《明史·武宗本纪》:明自正统以来,国势浸弱。毅皇手除逆瑾,躬御边寇,奋然欲以武功自雄。然耽乐嬉游,暱近群小,至自署官号,冠履之分荡然矣。犹幸用人之柄躬自操持,而秉钧诸臣补苴匡救,是以朝纲紊乱,而不底于危亡。假使承孝宗之遗泽,制节谨度,有中主之操,则国泰而名完,岂至重后人之訾议哉!

《明史》作者对于明武宗的评价先扬后抑,准确的说,“抑”的着墨更多,末尾还不忘憧憬着对其所做出“承孝宗之遗泽”的假设,可以看作是对明武宗看法两极分化的稍微综合。或许明武宗没有那么好,也不至于那么糟,原因有四:

决断能力——手除逆瑾

“一阴一阳之谓道”,讲的是事物并非黑白分明,一成不变,性质相反的事物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即是说不是所有宦官都是奸臣,要不是宪宗皇帝身边的太监张敏深明大义,偷偷保护孝宗(武宗父亲)免受万贵妃的摧残,后面也就没武宗什么事了。

继位后的武宗之所以重用宦官,是因为其父亲一朝和文官集团合作,文官很大程度主导了国家大事的方向;而武宗天生早慧又博识,并不愿意被文官当枪使。这也可能导致了武宗在史书上得不到“五星好评”,故其选择了宦官集团作为左右手。富有野心的刘瑾以王振为偶像,靠着善于表演杂技,迅速上位,成为司礼监掌印太监。但一切都在掌控之中,在张永弹劾刘瑾谋反罪名后,武宗立即查明真相并对刘瑾处以极刑,丝毫不手软,具有很强的决断力。处置钱宁也一样。所以讲重用宦官只是权宜之计,武宗并没有令局势失控,一切都在掌控之中。

军事才能——躬御边寇

历朝历代的君主趋势发展大多:由“马上得天下”过渡到“下马治天下”,直观体现在明仁宗以后的皇帝,逐渐由偏向“武功”变成偏向“文治”。但武宗皇帝是个例外。

《明史·武宗本纪》:性聪颖,好骑射。

或许是非常仰慕太祖、太宗建立的开疆扩土,武宗也梦想着建立军功。为此,不仅亲自参加操练江彬的边防军,还自封“镇国公总督军务威武大将军总兵官”,命兵部存档,户部发饷,以表明自己是明朝“正式编制”的军官。在1517年,鞑靼小王子率兵5万来袭,从榆林(陕西北部)入侵,驻扎玉树(今青海省境内),掠应州(山西北部)。 武宗首先任命将帅指挥“三千营”与“神机营”防守京城。前者是首都骑兵主力,后者是使用热兵器的特种部队。其次采取“围点打援”,车轮战破解了小王子的围剿,还身先士卒,冒着箭雨督战,斩杀敌人一名,史称“应州大捷”。尽管史书对此次战果的有颇多争议,但就效果而言,比起其“土木堡之变”中,亲率20万精锐,被俘的曾祖明英宗,是强了许多。

理财能手——增加税收

自明朝开国以来,江南地区赋税过重。武宗在1513年推动赋税改革,使得江南百姓税负减轻,两年便还清了中央政府的赋税欠款;此外,武宗还改革市舶司,1518年,如下令将广东市舶司迁至电白县(茂名市所辖),增强市舶司收税职能,扩宽税收来源,实际上是解除海禁,使得政府财政有了很大的好转。

多才多艺——语言天赋

《李朝实录》:(武宗)皇帝凡出游时,如鞑靼、回回、佛郎机、占城、刺麻等国之使,各择二三人,使之肩从,或习其语言,或观其技艺焉。”

武宗喜好宗教,长与西域法师研习佛法,故精通梵语,能读藏(番)文、梵文的佛经。不仅给自己封了“大庆法王西觉道圆明自在大定丰盛佛”,为此煞有介事令礼部铸造金印。还取了伊斯兰名字,叫做“妙吉·敖兰”,意为“真主的荣耀”。还与各国使者学习语言,其中包括葡萄牙语。朱厚照曾亲自接见的葡萄牙使者,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会说西欧语言的皇帝。

后记

虽然武宗皇帝也有过“荒淫无度、贪图享乐”,但其从未耽误政事;虽然小事上有违传统上的做法,但其大事上绝不糊涂,具有很强的决断能力,还是个很重仪式感的皇帝。或许也有劣迹斑斑,是时空的错位所致。他只是不走寻常路的皇帝,尽管没有那么的成功。

各位看官,不知道您,怎么看?


公子霜尘


明武宗朱厚照是明王朝第10任皇帝,比起他爹弘治帝和在他之后继位的嘉靖帝,他在位时间不算长,知名度也远不如他爹和他这个堂弟。弘治帝朱佑樘一手打造了“弘治中兴”,把大明王朝从崩溃的边缘拉了回来,孝宗的宽容在有明一代的皇帝中也是非常罕见的,对害死他生母的万贵妃一族没有做到赶尽杀绝,网开一面,这在专制皇帝中可以说是个奇迹;嘉靖帝也不必说了,虽然皇帝当的很有争议,但在位期间麻烦多,大神也多,海瑞的一句“嘉靖者,家家干干净净也”,让嘉靖彻底火了一把。相对比而言,武宗的知名度就远远不如了,而史书和民间传闻对他的评价是出奇的一致,皆把他视为昏君的代表。甚至清朝皇室教育皇子都把武宗抬出来作为反面代表,可谓灰头土脸,不受待见。



近年来,随着史料的披露和史学家的解读,对武宗有了全新的认识,大家发现,武宗其实并没有传闻中那样昏庸无能。毛主席早在一次谈话中就对武宗主动出巡北方边境的行为表示了肯定,认为能下基层体验的皇帝是不容易的。


现在比较一致的意见是,武宗玩心较重,作为皇帝,率性而为,为传统正直的大臣所不容,客观上也被一些佞臣趁虚而入,打着他的旗号干了很多坏事;但武宗大事上不糊涂,诛刘瑾,大败蒙古小王子,多次赈灾免赋,这也不像是昏君能干出来的。根据当年明月等新历史解读者们分析,明朝加强了中央集权统治,皇权进一步扩张,相对应的要干的活也更多,但武宗从小生活的无忧无虑,孝宗因为自己的童年生活在阴影中,对这个唯一的儿子相对应的也比较溺爱,没有给他施加过多的压力,再加上孝宗离世比较突然,武宗其实是在没有任何心理准备的情况下继位的,繁重的工作让他很不适应,不胜其烦,他在内心里应该是不太愿意当这个皇帝的。武宗更适合做一个太平王爷,明朝的王爷日常都很闲,以武宗的聪明才智,他当王爷的话完全可以另有一番事业的,就像后代清朝的王爷中就出了很多书法家,诗人,武宗说不定也能捞个什么家当当。


但历史岂容假设,武宗的一生对他自己来说可以说是个悲剧。用当年明月的话说,他玩了一辈子,就像不听家长和老师话的叛逆青年一样,和手下大臣斗了一辈子,到生命的最后关头却又承认了自己的错误,对自己的一生进行了彻底的否定。他只是专制王朝中众多的牺牲品之一。


138860741


朱厚照是明朝历史上最有争议的皇帝,有人说他是昏君,也有人说他是明君。我觉得朱厚照虽然不是明君,但也没有到昏君的那种程度。朱厚照只是一个普通的皇帝,偶尔会做出一些荒唐的事,但整体而言,并没有做那些罪大恶极,穷凶极恶的事。



我来说几件有关朱厚照的事,大家来自我评判下,看朱厚照是昏君,还是明君。

第一件事:朱厚照御驾亲征,击败蒙古铁骑。

为了避免蒙古贵族后裔侵扰明朝边境,朱厚照御驾亲征,亲帅三路大军远入漠北去攻击蒙古军队。朱厚照孤军深入,把自己当作诱饵,来诱使蒙古铁骑集中兵力攻击他,而后反包围蒙古主力。而且他亲自上战场,还斩杀了几名敌军。

大家知道,历朝历代,很少会有皇帝御驾亲征的,但纵使皇帝御驾亲征,也不会亲自到战场上和士兵厮杀,更没有几个皇帝有这种胆魄的。

总结:朱厚照是一个有勇有谋的皇帝。



第二件事:朱厚照修豹园,到处收干儿子,和宫女寻欢作乐等等,干了很多令后世不耻的龌蹉事。

以前我也觉得他很可恨,但现在回过头来看,朱厚照只是爱玩,贪玩而已,别的并没什么。

一个从小就生活在深宫内院中的皇子皇孙,从小过的都是锦衣玉食的生活,又哪里知道民间疾苦,小小年纪就继承大统,身边又没有得力的人辅助,哪里又能够治理的了天下呢。

身边的大臣都忙着讨好他,争权夺位,他只顾着贪图享乐,才导致了明朝的国力不断下降。



第三件事:朱厚照虽然爱玩,但他并没有杀害过任何一位功臣,相反,对于那些弄权的人,还都是宽厚处理。

总结:我觉得朱厚照不适合当皇帝,而从他的种种言行表现来看,他也不愿意当皇帝。但,这可能是上天注定的皇帝命,没办法改变。朱厚照虽然没有做过什么有利于明朝的事,但他也没做过什么损害明朝的事。我觉得他就是一个混日子的混混皇帝而已。


东方有风


如果大家要是提起历史上的皇帝,哪个不是有着传奇般的人生呢。比如得了难治之症的同治皇帝,疑似穿越者的王莽等等。但是他们都比不上这个皇帝,他集酒色于一身。竟然还是个奋勇无比的阵前猛将,不得不算是个奇人。这个皇帝就是明武宗朱厚照,朱厚照是明朝最有个性的皇帝。

朱厚照应该算是明朝乃至中国历史上最具争议的皇帝之一了,后人对朱厚照的评价出现罕见的两极化,贬低朱厚照的人,把他说成一无是处;褒扬朱厚照的人,把他视为一生知己。

明武宗朱厚照,是明孝宗朱祐樘和张皇后的长子,在位期间年号正德,又称为正德皇帝,是明朝第10位皇帝。按照《皇明祖训》,"厚"字辈名字里的第三个字的偏旁应该有"火"字旁,比如嘉靖朱厚熜、武宗弟弟朱厚炜,那朱厚照的照为何是四点水旁呢?

按照五行之类的理论,三点水是水,四点水属火。他的"厚"字辈族兄弟的名字里基本都是"火"字旁,从名字上看,朱厚照就是异类了,不过,笔者认为水就是水,武宗最后也是因捕鱼落水发病而死的。

明武宗朱厚照十四岁便正式即位。即位之初,厚照就显示出了恶作剧的才能,在奉天殿他常常让猴坐犬背,燃起爆竹,一时间猴跳狗奔,皇宫的庄严荡然无存。原来在东宫侍奉他的那帮宦官,特别是太监刘瑾、谷大用、张永等八人,更是得到他的宠幸。小人得志,蛮横得不得了,众人叫他们"八虎"。

朱厚照开始变得终日纵情声色,而不理朝政。随后,刘瑾又结党营私,以致权倾朝野,自称"站皇帝",朱厚照则成了刘瑾把持的"坐皇帝",宫廷内外是一片混乱不堪。到了即位的第二年,朱厚照又依照刘瑾的主意,下旨在西华门外筑起了宫殿式的高大建筑,并取名为"豹房"。从此,朱厚照整天沉浸于其中,不能自拔。

他的放纵之心犹如一匹脱缰野马,时时搜寻着新的刺激。他还假令宦官们开设自己的店铺,自己则换上平民的服装充当店主,讨价还价,自谋其乐。他又让宦官们开设酒店,弄来宫中美女表演歌舞,以助酒兴。

他还时常同他的干儿子江彬微服到教职工坊寻欢作乐,夜不归宿。为了寻求更为强烈的刺激,朱厚照还披坚执锐,指挥着宦官组成的"中军",与江彬率领的边兵玩对阵游戏。呐喊声震天,三天两头就演习一回,闹得京城鸡犬不宁。

后来,他又大肆整修和扩建"豹房",前后共计花费了白金二十四万两,不断增添训兽之人和虎豹熊狮等凶猛野兽,并命人继续为他进献美女。

后来在江彬的怂恿之下,想搞大规模的出道游玩,他在位期间,北巡宣府两次,密云一次,西巡太原一次,每次都横踏一方,祸害百姓。最后一次南巡,因众臣以死相劝,才未成事。

他第一次北巡宣府时,不顾大臣们的劝告,在没有伴驾、护攀将军陪同的情况下,乘夜秘密出京。一路上,他们偷出御史把守的关口,悄悄到达了塞上的宣府。这里有江彬为其修建的"镇国府",府里尽是画栋雕梁,还有京城的豹房中的珍宝和巡游途中调来的民女,朱厚照喜不自胜,竟然称这里是"家",是他的第二个豹房。

宣府地处交通要道,街市也十分繁华,城外也秀丽多姿。朱厚照时常晚上出去,闯人民宅,或索要酒食,或抢劫妇女,为非作歹。他手下的军士竟强拆民房,以门窗充当炊柴,弄得市井清冷,白昼闭户。不出几天,听说蒙古兵犯境,朱厚照竟自封为"部督军务威武大将军总兵"。并向内朝廷征要白银五十万两,并冒险与蒙军交战,伤亡六百余人,自己也险遭俘虏。

但他认为敌军也死伤十六人,并且退去,自己终究还是取得了胜利。于是在回京后,令文武百官迎驾于德胜门,制造彩联数十个,冒着雨雪等候了一天,直到傍晚时分,才看见他骑着赤马,穿戴战袍,在火把照耀下由兵士簇拥着,洋洋自得而回。

在西巡归来还未满一个月的时间里,朱厚照又要到和风细雨的南方去巡游,在下达诏令之后,便遭到了朝臣的一致反对。朱厚照先是不予理睬,后来十分震怒,将几十名大臣打入狱中,又对上百名大臣施以杖刑,有几人被当即杖死。金吾卫指挥张英,以死进谏,持剑自刃,血流满地,也遭杖击而死。遇害者不重生命地拼死进谏,使朱厚照不得不取消了这次南巡的计划,这次共有十五人因杖刑而失去了性命。

正德十四年(1519)六月十四日,久怀异志、阴谋作乱的江西宁王朱宸濠杀死朝廷命官,率众起兵作乱。朱厚照找到借口,再次御驾亲征。为图个耳根清净,下旨"再言之,极刑"。群臣已经领教了皇帝的执拗,自己也精疲力竭,只好随他去了。谁知部队还没有赶到,王阳明就已经生擒宁王,明武宗无可奈何,只能将平叛之行改为南下巡游,在回京途中,明武宗不幸落水,竟因此生病,最终于正德十六年驾崩,时年三十一岁。

纵观明武宗的一生,我们很难给他一个准确的评价,他一生荒淫无度,就连《明史》都评价说:"然耽乐嬉游……是以朝纲紊乱,而不底于危亡。假使承孝宗之遗泽,制节谨度,有中主之操,则国泰而名完,岂至重后人之訾议哉!"

然而明武宗又不是一位无能的君主,他处事刚毅果决,审时度势,谈笑风生间平安化王之叛乱,大败蒙古强军,因此许多史学家都对明武宗非常赞誉,认为他并非是《明史》所记载的那样昏庸,他的荒淫可能是明世宗对他的污蔑,毕竟明世宗只是他的堂弟,不是正统,非常需要诋毁他而抬高自己,从而获得合法性。比如《武宗实录》中记载武宗是一位只知饮酒作乐的醉汉,在《明实录》中武宗却成为一位英雄皇帝,这种正史上的冲突,很能说明问题。

然而通过近些年来历史学界的研究,人们对武宗的认识有所改变,有人认为他追求个性解放,追求自由平等,为人却又平易近人、心地善良,是极具个性色彩的一个人。庙号武宗,谥号承天达道英肃睿哲昭德显功弘文思孝毅皇帝,葬于北京十三陵之康陵。

诛刘瑾,平安化王之乱、宁王之乱,大败蒙古小王子,且多次赈灾免赋。且在位时臣下仍有不少贤才,江南赋税改革,并进行了沿海"市舶司"改革,强化市舶司的收税职能,增加外贸收入,打开了解除海禁的第一步,扩大了政府税源。

考古学家工作的不断扩大,明朝的史料记载也逐渐丰富了许多,而这位众人眼里的"昏庸皇帝"却逐渐形象变好了。的确,他盖了豹房,也过于宠分太监刘瑾,以至于其祸乱朝政,祸害百姓。

但是,在他执政期间,明朝国力却高过其父主政时许多,他的"胡闹之举"(亲自领军出征打仗)却打败了明朝北境祸患鞑靼人,使边境和平了许多,力戳宁王之乱,避免了国家分裂,且刘瑾虽然祸乱朝政,但国家权力却从来没有从他手里流失一点,反而皇帝的权力更多了一点,在他达到一定目的后就马上铲除了刘瑾这个大祸患,毫不手软,且朝廷又迅速恢复正常。


小胖讲历史


明武宗朱厚照,出生于北京,祖籍安徽凤阳,是明孝宗朱祐樘和张皇后的长子,明武宗朱厚照是位极具个性的皇帝。


在他两岁的时候就被立为皇太子,少时聪慧,但却玩物丧志,在称帝后,更是无心政事。1517年御驾亲征,大败蒙古侵略。1519年,亲征宁王叛乱,后由亲征变巡游,回程中路过清江浦,不慎落水,受惊后染上肺炎,1521年3月驾崩于豹房,葬于康陵,庙号武宗,谥号武宗承天达道英肃睿哲昭德显功弘文思孝毅皇帝。明武宗朱厚照,生母为张皇后,由于孝宗一生只宠爱张皇后,而张皇后只为孝宗生了两个儿子,次子朱厚炜早夭,因此明武宗朱厚照自小就被视为掌上明珠,而且少年的明武宗非常聪明,老师教给他的东西总是能很快就能学会,按理说他应该成为一个很好的皇帝,但就是周围的太监,却毁了这个聪明的孩子,让这个本该可以完完全全成为一个好皇帝的苗子受到了不少的影响。


那这又是怎么一回事呢?那时候年轻的明武宗不愿意遵守祖宗成制,不愿意被内阁大学士们用礼法的绳子牵着他走,而且更无心使自己的天子之尊神秘化,他喜欢皇城内外更为广阔的天地,并且他也想在那广阔的天地其中大有作为,那时候本就是天之骄子的朱厚照,身旁也少不了太监的吹捧,那些心怀诡计的太监一直在不断地给他传播着错误的思想,本来就年少,也没有判断正误的意识,并且,在那时候,即便有史家指责他外出期间犯下的错误,就是那时候朱厚照只有是他看上的女人,不管她是否娼妓,是否婚嫁,是否已有身孕,他通通都不管,似乎也仅此而已,就算被人指出那是错误的行为,他也丝毫不听曲取别人正确的意见,一切都按照他自己怎么开心就怎么来。


但是啊,朱厚照虽然好色,但在该干正事的时候他却也是丝毫不马虎的,在正德十二年十月,蒙古王子伯颜叩关来袭,朱厚照大为兴奋,火速回京布置亲征,其时距土木堡之变不到七十年,大臣们不敢让皇帝就这样去上战场,怕伤了龙体,于是又是一轮的规劝、教训,甚至威胁,但朱厚照决不愿意放过这次实战机会,终以“大将军朱寿”的名义统兵出战。于是,双方大战几天,朱厚照亲临前线同敌人战斗,据说还亲手斩敌一人,不过也险象丛生,“乘舆几陷”,后来,朱厚照亲自指挥的这场战斗,取得了杀敌十六名,最后,敌方寡不敌众的失败了,这当然是朱厚照率领的军队取得了胜利,因为鞑靼军终于被打退了。

虽说,明武宗朱厚照是一位一生率性而为,放纵不羁的皇帝,但是在临终之前还是反省了。有遗言如此:“前事皆由朕误,非汝曹所能预也。”换种说法说,就是明武宗朱厚照虽然做事荒唐,但是大事丝毫不糊涂。


唯恋无名


就目前的史料记载看,对明武宗的看法和评价大多是贬大于褒的。问题是历史中的明武宗真是如此吗?史学界近来也有不同的声音,仅笔者对相关明武宗的记载分析,也觉得似乎毁誉参半的评价有些不公。

下面我就这个问题谈谈自己不成熟的理解与看法。尽管据史书典籍记载,武宗一生建树无几,毛病不少。比如贪杯、好色、尚兵、无赖等所行之事多荒诞不经,为世人所诟病。但我们不能忘记了在他执政期间,也并非一无是处,昏庸无道。为何会造成这样矛盾的现象呢?

我想结合近年来学者提出的不同看法,谈谈个人的观点。

其一,明武宗朱厚照的坏印象,会不会存在继位的明世宗故意抹黑?

我们知道,明武宗没有接班人,继位为帝的不是他的儿子,而是明宪宗庶孙、兴献王朱佑杬嫡子、以藩王入大统的堂弟朱厚璁(明世宗于正德十六年(1521)四月即位,改年号为嘉靖)。明世宗虽然是一代中兴之君,但他显而易见既对武宗没好感,也没直接的血统关系。故在此前提下,后朝贬抑前朝以凸显继位天子之圣明,不仅是可以理解的现象,也常常成为理之当然的事实。因此,我们是否可以大胆推测,明世宗在《明实录》的编撰中,有意令史臣多录其恶,丝毫不“为尊者讳”,甚或添油加醋,无中生有,把“八虎”及江彬等鱼肉乡里之行径,一古脑都算在武宗账上,使得武宗皇帝之荒唐天下人皆知?

也许有人会说,笔者的大胆推测毫无根据。我想下面会继续分析这个问题。

其二,记载明武宗的史料,会常常矛盾百出,互相抵牾,说明啥?

如《武宗实录》正德十四年载,刑部主事汪金上疏谏武宗饮酒过量,疏后附有史臣的一段话:“上嗜饮,常以杯杓自随,左右欲乘其昏醉以市权乱政,又常预备瓶罂,当其既醉而醒,又每以进。或未温,也辄冷饮之,终日酣酗,其颠倒迷乱,实以此故。”透过记载,我们看到的明武宗简直是个酒徒、醉汉,哪里有半点皇帝的样子?

然而,同是《明实录》,讲到不久后武宗巡视西北边,沿途行军时的情景又说:“自宣府抵西陲,往返数千里,上乘马,腰弓矢,冲风雪,备历险厄,有司具辇以随,也不御。阉寺从者多病惫弗支,而上不以为劳也。”这里显现的明武宗却是完全不同的另一种形象。

既然明武宗是位终日受到群小奸臣宦官摆布、只知沉湎于酒色不能自拔的愚人,怎么忽然间又成了一个孔武有力、冲锋陷阵的英雄皇帝?同为史料记载,我们到底该相信那件事情、那个形象才是真正的武宗?看来,认真探究明武宗的真相,合理评价明武宗的功过,尚需后世读者、未来史家仔细辨别才行了。

其三,武宗虽是荒唐,但在大事上一点也不糊涂。

武宗虽不常入大内,但仍时常通过其他方式上朝听政,批答奏章,决定国家重大事件。有资料表明,他不愿上朝时,并非一退六二五,啥也不管不问,而是通过司礼监传达自己的圣旨,命内阁执行。即使他远在宣府的时候,虽说大臣不许前来议政,但还是特别强调,奏章要一件不少地送到宣府。这一切说明他并非将国事当儿戏的真正昏庸之君。

其四,若说明武宗在位期间豪无建树,颇有些冤枉。

事实上,武宗处事刚毅果断,弹指之间诛刘瑾,平安化王、宁王之叛,大败蒙古王子,且多次赈灾免赋,这些都是正德年间大事。而且,他在位时臣下仍有不少贤才,也从侧面反映出这位帝王治下总体上仍有可称道之处。特别是正德十二年,武宗率五六万人抗击蒙古军取得军事上的胜利,这与英宗率五十万大军而被俘,不可同日而语。此后蒙古军长时间内不敢犯边,便是这次战斗成果的直接证明。而且在这场战斗中,武宗亲自部署,战术正确,指挥得法,体现了较高的军事指挥才能。应州之役,也成为武宗一生中最为光彩的时刻。

当然,笔者对明武宗的评价,并不因以上几点就武断认为他是为明君。毕竟,明代自英宗以来,国势渐弱,如果武宗能够兢兢业业,尽心尽力,完全有可能做一代明君而成为中兴之主,功垂史册;他许多恣意妄为的行径为后人所訾议,也证明其距一位出色合格的好皇帝尚有很大差距。

因此,对明武宗的是非可否,还需要我们及其后人依据新发现的史料再不断地评说下去,才有可能看到历史的真相,看清武宗的真容。











布衣阿猫


正德皇帝朱厚照历来都是反面教材,喜欢玩,喜欢折腾,结果把自己折腾没了,白白便宜了嘉靖皇帝,

骂他的人太多了我来赞他几句吧。

首先他的谥号,明武宗,武这个谥号谥法中说:刚强直理曰武,刚无欲,强不屈,怀忠恕,正曲直,威强敌德曰武,与有德者敌,克定祸乱曰武,以兵征,故能定。刑民克服曰武。法以正民,能使服。夸志多穷曰武。大志行兵,多所穷极。基本上不是特别坏的词,历史上有几个武宗皇帝,起码来说也不算特别昏庸,

朱厚照从小都特别的聪明,教给他什么他也是一学就会。不仅如此,朱厚照也特别喜欢骑马射箭,所以说可以称得上是能文能武了。

他处事刚毅果断,亲自批答奏章,在国家重大事件上,弹指之间诛刘瑾,平安化王之乱、宁王之乱,大败蒙古小王子,且还善待百姓,多次赈灾免赋。而且,他在位时臣下仍有不少贤才,刘健、谢迁,李东阳,杨廷和,杨一清都是千古名臣,我自己不行,但是我身边的人能行,这也算是明武宗过人之处了

他追求个性解放,追求自由平等,为人却又平易近人,心地善良,

特别是应州大捷,蒙古王子伯颜叩关来袭。朱厚照大为兴奋,火速回京布置亲征。其时距土木堡之变不到七十年,朝臣听到“亲征”二字不禁神经过敏。于是又是一轮的规劝、教训,甚至威胁,但朱厚照决不愿意放过这次实战机会,终以“大将军朱寿”的名义统兵出战,这场战斗十分激烈,不过也险象丛生,“乘舆几陷”,明军一度被蒙古军分割包围。武宗见状亲自率领一军援救,才使得明军解围。双方大小百余战,期间武宗与普通士兵同吃同住,甚至还亲手杀敌一人,极大地鼓舞了明军士气。最后,小王子自度难以取胜,引兵西去,明军取得了一场难得的胜利,史称应州大捷。朱厚照亲自指挥的这场战斗,取得了杀敌十六名,己方伤五百六十三人、亡二十五人的战绩,此后蒙古兵长时间内不敢内犯便是这次战斗的直接结果。而且在这场战斗中,武宗亲为指挥布置,战术正确,指挥得法,体现了较高的军事指挥才能。应州之役,成为武宗一生中最为光彩的时刻。其实应州大捷绝对是被史学家抹黑最重的一次战役,任何一个人想想就知道了十万大军互砍十小时仅阵亡几十人?就是回来冲刺不用任何武器也不止这个数字吧,

朱厚照他本人极具个性,我认为他只是个追求个性解放、追求自由平等的普通人,虽然正史和野史对于他的评价都不高。我非常喜欢这位皇帝,他看似行为荒唐,也宠幸宦官,也喜欢到处游玩,但当你仔细的了解他,你就发现即便大臣们对他很无理他从未滥杀无辜,我原来很喜欢看明朝那些事儿,印象最深的一件事就是,朱厚照想出关玩,去了几次关卡,亮明身份,守门的守关御史叫张钦就是拦着不让出。没办法,他趁最难缠的张钦换班,浑水摸鱼出关。在当时,他已经用自己的权力杀掉了刘瑾,知道了权力的威慑力,他只需要杀掉不听话的人,就能办成他想办的事。但是他没有。因为他知道,张钦做的是对的,错的是自己。但是他是顽童,他想玩,就只能钻空子,打擦边球。

最后我总结一下,朱厚照犯的错,基本上的皇帝都会犯,但朱厚照喜欢干的事,没几个皇帝能干,只能说死的太早,要是有个儿子,评价绝对完全不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