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西周是如何伴隨著“禮崩樂壞"而一步步走向衰落的?

漫步在竹林


導言:

《周禮》是治國方案的制度,涉及政治經濟社會生活的所有方面,它有一套完整的系統的制度。即有祭祀、朝觀、封國、巡狩、喪葬等等國家大典,也有如用鼎制度、樂懸制度、車騎制度、服飾制度、禮玉製度、承襲制度等具體規範;還有各種禮器的等級,組合、形制、度數等;這些制度規範《周禮》分為六類職官,是大周王朝興邦治國所形成的法制禮儀。

禮崩樂壞

是一句成語,原為孔夫子感嘆西周森嚴等級的分邦建國制度,遭受諸侯征戰日漸崩壞而引起的社會秩序混亂;

禮,指《周禮》,

前言:

翻開歷史長卷,細讀西周歲月,不禁感嘆,這是一個風雲變幻的時代,是狂風暴雨下搏擊的日月,是一頁頁寫滿感嘆號的歷史!

中國歷史在啇末出現了一個足以與啇湯相提並論的聖人明主一週文王。牧野之戰,周文王的兒子周武王打敗了啇湯的後裔紂王,於是,成為了天下共主,開創了大周王朝。

泰山不讓土壤,故能成其大;江河不擇細流,故能就其深。周朝的建立,是周文王、周武王幾代人開拓進取、櫛風沐雨、刀槍箭鏃、披荊斬棘的結果。同樣,一個王朝的敗落,也不是摧枯拉朽,一觸即潰;它依然有一個逐漸衰亡的過程。

那麼,號稱有800年曆史的周王朝是怎樣伴隨著“禮崩樂壞”而一步步走向衰落的呢?

今日頭條歷史領域創作者一漫步在竹林,為您深入解讀。

大周王朝承平了400年,“分"的時代到來。自周昭王南征,死在漢水之畔,周王室的權威受到挑戰,勢力漸漸敗落!

第一節

周穆王彰顯武力,攻打戎狄,破壞周德。

周穆王是西周第五位周王,周穆王在位時,四處征討,巡遊,肆意炫耀王朝武力,然而王朝的危機也漸漸生成,起源是征討西北部落戎狄。

戎狄部落,戎在西北地區賀蘭山一帶;狄在北方,他們的生活就是狩獵,這兩個部落都被周王朝視為最落後的民族。西周強大,這些周邊民族都已臣服,然周穆王好大喜功,悍然攻打兩部落;結果,耗費大量國力,失敗而歸,一無所獲!這次進攻後,戎狄兩族不但不朝貢了,還時不時掠奪、侵擾周王朝邊境。他們認為周王朝已失″周德″,覺得周穆王已經沒有德了;這實際是周人一直宣傳的德治思想,是《周禮》的一部分,而正是周穆王破壞了這種德治思想,從此,外擾不斷,國力衰落。

第二節

周夷王禮儀倒置

周朝又經歷了周共王、周懿王、周孝王,到了周夷王時代,上幾朝談不上發展,僅僅自衛,苟延殘喘。周夷王是九任君主,周朝到他手裡可以說己是危機重重了。

在周夷王爺爺周共王手中,周朝為了充實府庫,下達了承認私有土地的政策。當時由於沒有對私有田地的保護政策,官僚和貴族爭相兼併私有土地,搞得民不聊生,君王與百姓開始離心離德。

因為周代的諸侯都是通過分封得到的領土,這些領土數量和歸屬都是有嚴格限定,但由於承私土地私有化,諸侯們開始明目張膽的佔據更多私田,這個大坑影響了幾代君王。

《周禮》分封制己遭列嚴重破壞。雖然,周夷王為了挽救頹勢,將大搞土地兼併擴張勢力的出頭鳥齊哀公烹殺;但中央對諸侯的掌控已經極為薄弱了。後來在蜀國和呂國來朝拜時,周夷王下堂迎接也是十分無奈之舉!天子是不能下堂的,朝拜依周禮是有嚴格的儀式,高高在上,三跪九拜,接受朝拜!周夷王下堂禮儀,只能說周王朝此時已國力衰退,威儀已蕩然無存!

儘管周夷王為維護周王朝做出了努力,但衰弱之勢己無法扭轉。″禮崩樂壞″,無可奈何!留給兒子周曆王的也是個千瘡百孔的周王朝!

第三節

周曆王倒行逆施,窮兵黔武,殘暴人民。

周曆王接位後,有心圖強周王朝;對外,在各諸侯國面前樹立天子權威。對內生信嚴苟,殘暴人民。是歷史上有名的暴君。周曆王任榮夷公實行專利政策;王室專山林川澤之利,將其歸王室所有,引起王室和各階層人群矛盾加據,怨聲載道。對不同言語和反對聲,抓著便斬殺。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公元前841年,周曆王執政37年,終於爆發國人暴動,推翻了周曆王,周曆王慌忙逃往虢 國 ,太子靜差點被殺。幸得召公用自己的兒子換下太子,太子靜才得以保全。周厲王逃亡 後 十四年,鬱鬱而終。而這十四年周王朝實際由各路諸侯臨時攝政,史稱:共和行政。權力上的真空,使周王朝禮儀皆喪,國力漸衰!

第四節

周宣王的“宣王中興"亦是“迴光返照”

隨著政治、軍事、文化等方面倒退,周王室的權威一落千丈,只能夾縫中求生存。由於宗法制度解體,《周禮》已形成虛文,而破壞周禮制度的,恰恰是周王朝本身,是周宣王。宣王姬靜在位46年,由於他少年經歷了動亂,宣王以歷王為戎,初期虛心謹慎,勤理國政,在政治上取納群臣;經濟上取消了歷王的專利政策,放寬了對山林川澤的控制;軍事上,重振軍旅,擊退了東方的徐戎;南方的楚和西方的戎。他效法周武王,周成王分封諸侯,拱衛王室,由於宣王一系列措施,國力有所恢復。史稱“宣王中興”然而,周王朝積貧積弱,矛盾重重,所謂的中興亦不過是“迴光返照”罷了。宣王晚年日益獨斷專行,不納忠諫。他以武力逼著魯國廢長立幼,破壞周禮,破壞宗法制度,使魯國陷入一片混亂,引起了周姓諸侯的不眭;殺杜伯,搞得大臣們驚恐不安,上下離心。軍事上,宣王后期討伐太原戎、條戎、奔戎相繼失敗。加之日益瓦解的井田制,讓周朝面臨經濟危機;此時的西周王朝,已經是日薄西山,氣息奄奄。

西周宗法制規定,“立嫡以長不以賢”,率先在周宣王這裡打破。天子立嫡長,諸侯亦如此同樣,庶子則被封為卿,卿的庶子封為大夫,大夫的庶子分為士,士的庶子為平民。在周宣王的帶頭下,此後周王朝出現了許多諸如“王子帶篡位"等等政變,諸侯國爭奪王位,此起彼伏,這是一個龐大的金字塔,一旦破壞,宗法制度便出現裂痕,直接影響到后王周幽王的滅亡。

第五節

周幽王“烽火戲諸侯自取滅亡”

在西周時期,周王室的統治者作為“天子”,身兼神和人的屬性,是神聖不可侵犯的。然而,在實際鬥爭中仍然是靠實力說話的。到周幽王即位,已談不上實力了,面對外侵,周王朝建立連綿數里的烽火臺,目的是報信,一旦受侵向鄰近各諸侯國報信。實行分封制,就是讓諸侯拱衛王室。但周幽王卻昏庸至極,他做了兩件極為荒唐之事。

①周幽王即位不久,就遭遇了一場嚴重地震,根據史書記載:“百川沸騰、三冢崒崩,高岸為谷,深谷為陵",足見這場地震給人們帶來的災難,可是周幽王面對周綱陵遲的局面,不僅不勵精圖治,反而迷上了一個叫褒姒的絕色佳人。從此“君王不早朝”。

這位佳人冷若冰霜,全然不笑,周宣王為博美人一笑,競將烽火臺點燃,請美人看諸侯前來救援,卻空撲一場的醜態。果然,望著這些各路諸侯們人喊馬嘶勞師動眾,褒姒終於笑了,周幽王大悅,他重賞出主意的虢石父,全然不顧真相大白後憤怒和氣惱的諸侯們。

②。後來褒姒生一子伯服,周幽王競不顧宗法制“立嫡長不以賢”的規定,強行廢申後和太子宜臼,以褒姒和伯服代之。申後大怒,奔回父親申侯處哭訴。由於周王室的權威此時本己蕩然無存,所以申侯一怒之下,聯合鄫國和犬戎向周幽王發起進攻。慌忙中,周幽王點燃烽臺向諸侯求救,可諸侯卻以為仍然是周幽王和褒姒的遊戲,根本不予理睬,周幽王和伯服死於亂軍中,褒姒也下落不明。

周幽王完全把周孔宗法拋於腦後,自己也落得死於非命的下場。

犬戎攻佔鎬京後,擄掠不計其數的人口和財物,才退兵而去。後來得到消息趕來的諸侯們,保太子宜臼即位天子,史稱周平王。

這場浩劫,使得西周王朝雪上加霜,名成實亡。

第六節

周平王東遷,西周滅亡。

正當申候擁立宣臼之時,以虢公翰為首的周室諸侯也擁立了一位周王一週攜王(周幽王之弟),相比之下宣臼有通敵國,弒父殺弟等罪名,而周攜王反而更為諸侯所承認。於是周朝出現了二主並立的局面,而天下諸侯也分三派,分為平王派、中立派、攜王派三大陣營。

由於都城鎬京數次歷經戰亂,已殘壁斷垣,且接近戎狄等地,長期受到外患威脅,再加上自然災害頻繁,周平王即位的第二年決定遷都雒邑。(今洛陽)對於平王而言,他也是為了擺脫王室貴族在鎬京的舊勢力,重新培植新勢力,從而擺脫王位不正之說;最終在晉文侯、鄭武公、秦襄公三個諸候主動幫助下,遷都得以進行;公元前770年,周平王將王都從鎬京遷至洛陽。

後來,晉文侯襲殺周攜王,結束了周朝長達十年的兩王並立局面。至此,西周已近滅亡。

第七節

西周的覆滅給東周帶來的影響

一、分封制所帶來的危害

平王東遷只是在形式上保住了周王室的天子地位,但事實上卻今非昔比。天災、兵禍、人害、周王室陷入了內外交困的地步。領地逐漸縮小,財政入不敷出,禮制破壞殆盡,權威已無。

關中地區隨著東遷己劃歸秦國;為了獎掖支持周王室東遷有功的晉國,鄭國等諸侯,周惠王四年(公元前673年),將虎牢關以東賜給鄭國,將陝西東部的酒泉賜給虢國,周褒王17年(公元前635年)又將黃河以北的溫地賜給晉國。這樣導致領地不斷縮小。此時,僅椐今河南省西北一部分土地,方圓不過200裡。

土地縮小,財政捉襟見肘。據說,周平王死後,王室居然窮到拿不出錢為平王辦一場像樣的葬禮,繼位的周桓王只得派人到魯國“求賻”,〈賻:拿財物幫人辦喪事)可見,周王朝已衰退到何種地步。

周景王曾經責難晉國,不向皇室進貢日商品,卻被晉國掌管典籍的籍淡以從未受過天子恩賜為由回絕了。周景王立刻歷數周王室對晉國的封賞,把籍淡說得無語回答。這就是成語"數典忘祖″的來歷。

鄭國大臣子大叔曾對晉國執政的範獻子談到晉國與王室之間的關係時說:″酒瓶空了,這是酒缸的恥辱!″子大叔將周王室比作酒瓶,將晉國比作酒缸,深刻揭示了周王室經濟上對諸侯國的依賴。這時的周王朝一窮二白,岌岌可危。

一切上層建築均建立在經濟基礎之上。天子的權威已消失全無!原本依託於西周時期舊的政治經濟局勢建立起來的系統的禮制,也″禮崩樂壞″。

例如列鼎制度。天子列九鼎,諸侯列七鼎;卿大夫列五鼎,士列三鼎。死後以同樣的數量陪葬。然而,這一制度在春秋時期被諸侯們破壞殆盡。

楚莊王更是赤裸裸的向周王室大夫孫滿打聽周天子九鼎的輕重大小。在王室邊境,陳兵數萬。問鼎中原。

新中國成立後,考古隊員對河南虢國太子墓發掘時,在墓中發現七鼎。太子同卿大夫只能用五鼎,而現在諸侯國的太子用了七鼎,那麼虢國國君自然用的是九鼎。這無疑是僭越之舉!可見,″周禮″已不待見!

過去受天子禮儀庒嚴神聖,後來諸侯繼位都懶得親自去請″王命″;僅派使者去請″王命。″實力較大的諸侯周王主動將″王命″送上門,以示討好。一切全亂套了,視禮無存!

這些都是分封制帶來的危害,土地越封越少,越少越窮,越窮越弱,惡性循環,導致哀落!

二,宗法制的破壞,導致內亂不止。

宗法制是利用宗法血緣關係,加強周皇室在政治上的凝聚力。然而,隨著世代的增加,“四百年前共爺爺″的諸侯,血緣關係不斷減弱;由宗法關係聯繫起來的君臣關係也不斷削弱。周王室的威儀也隨著諸侯強大,周王室衰退而失去。宗法制對外已不攻自破。

宗法制對內從周宣王逼″魯國廢長立幼″和周幽王″廢后、廢太子″時已遭破壞,他們帶來了惡劣的影響,起了榜樣作用。

周莊王三年,公元前694年,執政大臣周公黑肩對即位沒多久的周莊王不滿意,竟然打算弒君,發動政變,改立莊王之弟王子克;幸得被辛伯告發,周公黑肩死,王子克流亡到燕國避難。

周惠王繼位時,曾經奪取幾位大夫的田地,這五大夫擁護周惠王叔父王子頹發動判亂,周惠王初敗,逃至鄭國,直到三年後,在鄭厲王和虢叔的幫助下,回到成周,平定叛亂。

還有周襄王三年,其異母弟王子帶造反;周景王二十四年,太子王志猛和庶長子王志朝爭位之亂;等等,一時春秋各國和周王室的君王之爭,層出不窮。

至此宗法制徹底破產,《周禮》已″禮崩樂壞″,周王朝也行將壽終正寢。

結束語:

在人類的歷史長河中,最早以完整的禮儀思想來治理國家的莫過於中國的西周;禮儀三百,威儀三千,標誌著中國由此邁入了禮儀之邦。分封制和宗法制也同時建立,形成一種可以浸潤神州大地的文明。它博大精深,方圓天地。然而當信義之本,被自己漠視拋棄背離時,西周王室的根基已開始受到侵蝕而動搖。它無法抵禦內部的瓦解,外部的侵擾。在人治、王治大於禮法時,內部必然分崩離析,最終導致衰落。

西周王朝就這樣伴隨著″禮崩樂壞″而一步步走向滅亡。

如有錯漏,敬請指正。

2019年冬於君山


漫步在竹林


周朝以德治國在我們的概念當中,周朝一定是德為先的王朝,也被後世聖人所尊奉。但是德治依然有自己的法度,依然有自己的適用範圍和時代屬性。當生產力的發展發生改變的時候,不合時宜的舊制度就會出現水土不服的情況。而這種水土不服是內生性的,而並非受外界的刺激和影響。所以當這些問題出現的時候,舊制度很難通過改革而繼續存在下去。

一、缺少動力

在周的先祖古公亶父的時候,戎狄等少數民族就攻打他們,首先是為了金錢,後來卻是為了土地與人民。這些少數民族的進攻,促進了中原的發展。

在武王和文王的時候,天下諸侯割據,都齊心協力去討伐一個不遵守禮儀、昏庸無道、施行暴政的商紂王,他們的目標就是消滅商朝,是有動力的。他們也明白自己打下這個江山有多麼不容易,人才有多麼難求,於是就十分注重禮節,治國也很有方案。

前幾代的王都是因為懂得自己的前輩們打江山很不容易,歷經了種種磨難才把江山打下,於是就發奮圖強守好江山。遵循著以前的禮節來治理天下,民心所向,就會使百姓都歸附。

而到後來的天子都不懂的先王打江山的不易,也很少有外來的種族入侵,慢慢就過的安逸無憂,就越來越只懂得享受,反而不懂這些得來的困難。在有了這樣安逸舒適的環境之後,他們就會疲憊於公務,變得開始不理朝政。

二、政權旁落

周朝施行的是分封制。何為分封制?其實就是把自己的國家分給很多自己的族人,即叔伯兄弟之類的人群。國家意味著什麼?自然就是土地。把土地分封給這麼多諸侯,那麼,周天子所剩下的自己的土地自然就是少之又少了。但分封出去的土地是不可以管理的,相當於完完全全交給了一方諸侯,那麼,這個諸侯所獲得的封地就可以按照他自己的方針來治理,別人管不著,那麼天子的真正權利就急劇下滑。就僅僅成為了名義上的天子,僅僅接受朝拜,接受供奉,而沒有管理這些地方的真正權利,只能夠管理所謂“京都”的小地盤。

剛開始的周朝,都是文王武王的兄弟做的諸侯,這些諸侯就是同姓王,也有些例如周公、姜太公等有功之臣也受到了封賞,周天子把土地分給他們,這就是所謂的異姓王,這些人雖然與周天子不是一個姓,卻也成了諸侯。最初一代的同姓王都是和文王、武王一起一步一步打下的江山,他們自然懂得打江山的不易,守江山的難,然而這些同生共死的兄弟,自然關係都十分親密,不會因為立天子的事情而搞得四方雞犬不寧。

後面幾代的諸侯也是如此。但漸漸的,銘記這段不容易的歷史的人逝去之後,人們就漸漸淡忘了江山得來的不易,就會忘乎所以。古代的君王三妻四妾,他們生下了很多孩子,然而這些人每個人都想要噹噹周天子,漸漸貴族之間就有了內戰,搞不好一個諸侯國就犧牲了。

同姓王都是這樣,那異姓王更加的不親近啊,再加上天子無法管理諸侯國,他們更加可以為所欲為,甚至可以培養自己的兵力,僅僅只是在表面上效忠於周天子就可以了。

這樣的話,即使這個周天子是一個十分賢能的人,有志向要治理好周朝,也不是很可能的事情了,可以說是幾乎不可能。因為真正天子的實力很小很小,哪一代的周天子都不敢保證,他能把每一個諸侯都治理得服服帖帖。因為,這些諸侯都是從很早以前繼承過來的祖宗哪裡繼承過來的,周天子的祖先都沒辦法控制他們,況且他們只要不很明顯的造反,周天子就沒有名義去討伐他們。即便有,也沒有那麼多的兵力。有人就會疑問,那其餘的諸侯國呢,他們難道不會幫周天子嗎?事實上,諸侯國之所以如此強大,都是他們諸侯國之間互惠互利而形成的,單獨的個體是發展不壯大的。

既然一個十分賢能的天子,都治理不了周朝。那要是換一個昏庸的天子,豈不更是無法治理嗎?沒錯,的確是這樣。所以才會出現一種“挾天子以令諸侯”的現象。因為這些諸侯都是表面上歸屬天子的,掌握了天子,只要不造反,就可以順利的去命令諸侯。一個昏庸的天子,他是不想去治理朝政的,那麼就會把權力交給自己信任的諸侯王。

而另一種情況,假如說這一個天子十分年幼,那麼他就很容易被控制。王太后的垂簾聽政,就是從這而來。但是由於古代,女人不方便聽政,就會把這樣重要的事情,交給自己的家庭。試想,周朝的天子的妻子,一定是一個貴族出身的女人,一定是揹負了一定的政治企圖,如果天子年幼,那麼就正是這個王后所屬的諸侯國獲得了很大的利益。

然而周朝的事實就是這樣,幾乎每個天子的享命都很短,到了東周末年,換天子就是常態。這就促使了戰亂的爆發。

四、治國方針

在前幾個王的時候,天下很太平,幾乎沒有人作亂,每個人的心裡面都是安穩的,這是儒家的治國方針。

而到了後來,犯罪的人越來越多,制定的刑法越來越多,至使周走向了滅亡。這是法家的治國方針。

法家的治國方針只適用於亂世時期,那時候民心動盪,需要的是快速、有效的能夠讓百姓都歸順的方法,只是一時的,而儒家是長久的,他要的是深入民心,讓人民打心眼裡遵從法令而並不是因畏懼法令而遵從法令。內心覺醒的才是長久的。秦之所以滅亡的關鍵原因,就是因為在天下大一統之後,仍採用法家的治國方針。

五、異類出現

在周朝的前期,諸侯國並不是沒有戰爭的,但是,他們的戰爭是有禮儀的。就比如說,如果他們打仗,是需要顯擺好陣勢,等兩方都安排好了,才開始打。而且戰爭的目的不在於殺死多少人,而在於誰的陣勢嚴明、誰的“正步”踢得好,誰就會贏得戰爭的勝利,而假如說,往城牆上掛一塊“休戰”牌,別人也不會趁機攻擊的,這是戰爭禮儀。

直到有一天,一個異類出現了。他就是楚國。楚國原本並不是周分封的異姓候,但由於他兵力強盛的緣故,他也是一方諸侯。那既然不是周分封的諸侯,自然就不會遵從周的戰爭禮儀,他們就會按自己的方法打仗。也就是比“誰殺的人頭多”誰就贏了。

有了一個異類出現後,其他諸侯國看楚國的辦法對戰爭的利益大大加倍,就跟著效仿,最終戰爭的形式就改變了,變成了誰的人頭殺的多,誰就勝利。

最終,周朝就走向了禮崩樂壞的時代。以上,就是我認為周從禮儀之邦走向禮崩樂壞的原因。


凡諾旅行家


西周滅亡原因:

1、地震、旱災等自然災害使人民的生命財產遭受極大損失,也讓危機日重的西周王朝雪上加霜。

2、周厲王橫徵暴斂,加重了對勞動人民的剝削;傳至周幽王又破壞宗法制度,"廢后立妾,廢嫡立庶"並“烽火戲諸侯”使諸侯們失去了對他的信任。

3、王室衰微,各諸侯國與周朝王權的關係漸漸疏遠。

4、少數民族犬戎攻打鎬京,西周滅亡。

西周滅亡的經過:

前781年,周幽王繼位,任用好利的虢石父執政,朝政腐敗激起國人怨恨;三年(前779年),伐六濟之戎失敗;同時天災頻仍,周朝統治內外交困。幽王,寵愛褒姒,幽王廢掉正後申侯之女及太子宜臼,改立嬖寵美人褒姒為後,其子伯服(一作伯盤)為太子。宜臼逃奔申國,宜臼的母親是申侯的女兒。申侯聯合繒國和西方的犬戎進攻幽王。殺幽王於驪山之下,犬戎乘機掠走大量財寶。

西周就此滅亡。宜臼靠諸侯的幫助,登上王位,是為平王,翌年遷都洛邑,從此,歷史進入東周時期。前771年,西周覆亡。幽王死後,申侯、魯侯、許文公等共立原太子宜臼於申,虢公翰又另立王子餘臣於攜,形成兩王並立。宜臼為避犬戎,遷都到洛邑,是為周平王。東周建立。餘臣在平王十一年,既晉文侯二十一年(前760年)被晉文侯所殺。




不同系統問題


西周天子不珍惜先王打江山的不易,只懂得享受,不懂這些安樂得來的困難,在這樣安逸舒適的環境下,走向衰退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

權利分散,不易治理

周朝施行分封制,把國家土地分封給諸侯治理,天子僅接受朝拜,無法管理諸侯國,天高皇帝遠,各路諸侯可以培養和發展自己的兵力。

另一個原因就是周朝天子的壽命都很短,到了東周末年,換天子就是常事,這就很大程度上促使了戰亂的爆發。

治國方針的運用

儒家治國是深入民心,人民不因畏懼法令而遵從法令。內心的遵從才是長久的。法家的治國理念用於亂世民心動盪,可以快速的讓百姓都歸順朝廷,但這只是一時的戰略發展。

任何國家人民才是最基本的,如果人民都不遵從法令,那就離爆亂不遠了

戰爭的因素

周昭王親率六師攻打楚國,喪六師於漢水,全軍覆沒。

周穆王南征北討,西域巡遊,耗盡了國力財力,苛刻的刑罰喪失了民心。

周宣王干涉魯國君位繼承,伐條絨和奔戎先後失敗,又在千畝之戰敗給了姜氏,喪失了南國之師,使得西周喪失了大量軍隊,導致了西周的衰敗。

最終,周朝就走向了禮崩樂壞的時代。


徐小楓X


西周是如何隨著禮樂崩壞一步一步走向衰落的。周朝以德治國在我們的概念當中,周朝一定是德為先的王朝,也被後世聖人所尊奉。但是德治依然有自己的法度,依然有自己的適用範圍和時代屬性。當生產力的發展發生改變的時候,不合時宜的舊制度就會出現水土不服的情況。而這種水土不服是內生性的,而並非受外界的刺激和影響。所以當這些問題出現的時候,舊制度很難通過改革而繼續存在下去。

首先,東周時期是周天子大權旁落的時期,沒有任何人在尊奉周天子。所以西周禮樂制度早在這時就已經完全崩壞。換句話說,早在西周時期禮樂制度就受到了挑戰,禮樂制度是周朝建立之初,周公所建立的一套社會規範。這一社會規範的基礎是家族制。周天子,由嫡長子繼承,其他分封到各地為諸侯王並依次分封。這是分封制依靠的是宗法制,它的經濟基礎是井田制。但是這只是禮樂制度當中的一部分,是政治方面的部分。禮樂制度是一套社會行為規範體系,包括經濟政治文化服飾生活習慣。這一套制度都是建立在穩定的政權,周天子分封土地以及當時的經濟基礎井田制的基礎之上的。

當這三者一旦出現問題,那麼禮樂制度就不復存在了。而且這三者其實在西周時期就已經被打破。其中最基礎的就是井田制被破壞。在我們考慮井田制時,我們首先會認為井田制是周王土地所有制,但實際上這也是國家土地所有制。只不過這種所有制是周王將土地分封給諸侯。那麼分封給諸侯的土地是否就成為私有了呢?在治權上確實土地完成了私有化的轉換。但是周天子卻可以將土地重新收回國有,那就是在諸侯犯下嚴重錯誤的時候。所以周天子對土地依然有掌控能力。而且土地在此時也不允許買賣不允許贈予。這些都是土地公有制或者說是國有制的基本特徵。

但是這個特徵真的持續了很長時間嗎?其實並不是。雖然諸侯有土地的治權,但事實上真正被沒收土地的少之又少。在生產力還並不算髮達的年代當中,諸侯和貴族們確實可以利用奴隸在井田制上耕作。但是當生產革命來臨以後出現了鐵器和牛耕,雖然在當時並不算普及,但是這足以在大家族的內部出現分化。當然,這種分化還不是決定性的,畢竟鐵器牛耕它的普及還需要幾百年的時間。但是對於統治者而言,不論是中央的周天子還是地方的諸侯對於財富和土地的把控則越來越激烈。因為人口在逐漸變多,人口和土地的矛盾也在逐步激化,原先周天子的土地在發展的過程當中並不利於諸侯內部問題和矛盾的解決,因此重新開墾的一些私有土地則成為各自貴族的私有財產,而周天子對於這些土地是無法管理的。

之後貴族土地兼併就率先從貴族當中開始,這時才真正威脅到了周天子對於土地的所有權和地位。這一點在周厲王時期矛盾最為明顯,周厲王為了維護周天子的經濟權利開啟了資源國有化的改革,這場改革受到了社會各界的反對,甚至將周厲王趕出國都,土地的私有化已經不可避免。周王的權利受到了挑戰,同時在對外作戰的過程當中,周朝的軍隊也多次失敗而諸侯國所掌握的軍隊則逐漸發展壯大,在軍制上也出現了一些變化,而此時的周王朝不僅軍事上面臨失敗而且在軍事制度上也沒有進行改革,導致周天子與各個諸侯國家的實力差距越來越大,當然這一差距在周宣王時期出現了轉折,周宣王算的上是一個有為的君主,他承認了土地私有化。而且也主張周王室的土地私有化分給民眾耕作收取稅收,在事實上打破了井田制的束縛,這也確實使得周天子在對外作戰當中的糧草問題得以解決,社會發展也有所好轉,在軍事上實施料民於太原,解決作戰過程當中的兵員徵集問題。

雖然這一場改革是成功的,但同時改革也是失敗的。說這場改革成功是因為這確實解決了當時周天子的財政危機和軍事危機。說失敗是因為雖然有成果,但是在對外作戰當中,這些成果被消耗掉了,周宣王後幾年接連慘敗於戎狄,改革的成果被失敗所稀釋。而各個貴族反對周天子改革,動用的最多的一個政治正確就是周天子不行德政。我們都知道周王朝以德立國。不論是周厲王國有化改革,還是周宣王的窮兵黷武,還是周幽王的烽火戲諸侯,在德行上面都不符合傳統的禮樂規定。

所以周王朝的統治思想和統治基礎就受到了動搖,而在物質層面土地私有化與井田制的矛盾,也使得周天子所能調用的物質基礎逐漸減少。周天子之所以能實施分封制,而掌控天下主要還是因為絕對的軍事優勢,但是在西周末年的幾次慘敗,周天馳喪失了這一優勢。諸侯國的軍力都比周多,所以分封制周王朝雖然有資格對諸侯進行分封。但是卻沒有廢除分封的權利,周天子的權威進一步削弱。接下來只剩下最後一個宗法制。

宗法制被打破是什麼時候呢?很多人認為宗法制被打破是在諸侯國開始相互兼併的時候。也就是說,在春秋時期,正所謂春秋無義戰。但實際上宗法制被打破依然是在西周末年。周幽王死後,他的弟弟周攜王和他的兒子周平王之間,進行了長期的政治合法性的鬥爭。周平王原本已經被廢按,照當時的禮樂制度,兄終弟繼,所以周幽王的弟弟具有法定資格。並且嚴格遵照禮樂制度號召諸侯進攻周平王。但是周平王自知自己在合法性上不如自己的叔叔。所以便打破禮樂制度,給來幫助自己的諸侯們提升爵位,進而戰勝了自己的叔叔,而兩個周王所存在的十餘年間,將原先的鎬京和關中地區打的烽火狼煙。

各個諸侯為了自己的利益分別支持各自所認可的周王。周王為中心的宗法制被完全打破,完全被各自的利益集團所取代。也就是西周的一系列的動亂,使得禮樂制度所賴以生存的井田制宗法制和分封制先後遭到破壞。禮樂制度的土壤和根基被連根拔除,即便東周建立禮樂制度也僅僅只是成為一種禮儀制度,想要回到曾經的一種社會政治規範上來統治天下已經不可能了。


世界史圖鑑


“禮樂”是周公根據當時新生周王朝所處的社會情況,為了這個新生政權的穩固而創制的上到天子下到士庶國人制度性的行為規範和等級準則。這套禮樂制度將以周天子為首各級諸侯卿大夫等貴族為輔的宗法血親有效的連繫,並且各級貴族的各種利益也依據這套禮樂制度得以分配,隨著周對外勢力的發展各級貴族利益也不斷延申,“禮樂”也就成為各級貴族尊崇的準則。“禮樂”是建立在強勢政權基礎上的!

可任何制度就象創制它的人一樣,都有它的生命期!當它隨著環境時事的巨大變化,逐漸走問衰亡!周的“禮樂”制度在經歷一二百年,到西周中後期,對外進取的失利、對內各級貴族因利益分配的失和、政策調整的失當激化了各級貴族國人的矛盾!“禮樂”根本開始動搖了!

但真正的“禮壞樂崩”是到周天子東遷,權威喪失,各級諸侯、大夫、家臣僭越的東周時期的事!


wubin168857121


月滿則虧,一種制度做到了極致,就會出現極端的現象,周的核心是宗法制,這是好的制度,現在的一些家族也是沿用,但不與時俱進,一塵不變就是跟不上時代,東西周正處於青銅時代最鼎盛的發展時期,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制度需要隨著經濟的發展而做出調整


腳踏神州大地


做為古老的王朝社會制度,在當時還是先進的,一定程度上促進了社會的發展。但是和一切社會制度一樣,都需要適應社會生產方式和生產力發展的需要,如果固步自封,不能面對變革,那被新型階級勢力取代只是時間的問題,雖然取代者可能又會走老路。沒辦法歷史就是這樣發展的,有人說歷史是螺旋性發展的,因為是螺旋發展所以有上升和進步,並非只是簡單的複製。


長源一一


周禮其實就是一套道德約束的公司規則,但需要老闆以身作則作為表率。有幾任老闆亂搞,比如說,周旗下的魯國,按照周禮是要長子繼位的。但老闆就讓魯國國君的小兒子繼位。結果是長子把小兒子幹掉了。老闆自己帶頭破壞這套規矩,誰還遵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