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04 你看到的那些“以弱勝強”,背後往往隱藏著“心力”的恃強凌弱


你看到的那些“以弱勝強”,背後往往隱藏著“心力”的恃強凌弱

《王陽明大傳》中有這樣一句話:“王陽明的‘良知’說,振奮了弱者的心靈,給那些深陷權勢和名利旋渦而不能自拔,遭受現世重壓而不能逃脫的世俗中人指出了一條正大光明、強而有力的快樂生存之路。”

這句話說出了一個道理:只要聽從良知的召喚,任何人都能強大起來,弱者也能戰勝強者,按王陽明的話來說,這就是“致良知”的偉大力量。但這裡面有一個問題,對於弱者來說,對於普通百姓來說,很難理解和掌握“致良知”的真正含義,理解不了就更談不上做了。所以要用每個人都能聽得懂的語言表達出來,這裡我用了“心力”一詞,雖然說“如無必要,勿增實體”,但是確實沒有比這兩個字更適合的詞了。

何為“心力”?就是我們每個人都有的“良知”的力量,表現出來就是我們常說的:情緒、思想和精神這3者的綜合力量,這樣一說,就比“良知”容易理解了。下面我就從“心力”的視角,來分析史上最著名的3個以弱勝強的戰役。

|01以弱勝強戰役的“心力”解讀

1. 彭城之戰

你看到的那些“以弱勝強”,背後往往隱藏著“心力”的恃強凌弱

項羽在半日之內以3萬之師擊潰劉邦56萬之眾,殲滅劉邦主力。

我們來看一看項羽和劉邦在“心力”上的差別:

項羽,堅毅果敢,抱有拼死一搏的決心,極其大膽,冒險奇襲,堅定的信念和必勝的決心。

劉邦,自以為穩操勝券,每天喝酒慶功,大肆搜刮財物,還貪戀美色,驕奢淫逸。

通過對比我們明顯發現:在“兵力”上,劉邦56萬,項羽3萬,劉邦強,項羽弱;但在“心力”上,明顯是項羽遠比劉邦強大得多。而“心力”又是成敗的關鍵要素,所以項羽打敗劉邦,表面看是“兵力”的以弱勝強,實質是“心力”的恃強凌弱。

2. 赤壁之戰

孫劉聯軍也只有3萬,大破曹操80萬大軍。

“兵力”上,曹操兵多將廣,孫劉遠遠不如;“心力”上,龐統獻連環計,黃蓋詐降,曹操中計,被孫劉牽著鼻子走,把船連在一起,火燒赤壁。還沒開戰,在“心力”上,曹操已經是完敗了。

3. 淝水之戰

你看到的那些“以弱勝強”,背後往往隱藏著“心力”的恃強凌弱

秦王苻堅80萬大軍對東晉8萬人馬,雙在肥水對峙。苻堅打算在晉軍渡河的時候發動進攻,卻沒想到,晉軍渡河之後士氣大振,秦軍內部在喊“秦軍敗了”,於是秦軍陣腳大亂,不明真相四散奔逃,秦軍大敗!“心力”上先崩潰了。

王陽明在生擒寧王朱宸濠的戰役中,也運用了類似的策略,拉起橫幅,上書“寧王已被擒,放棄抵抗者免死”,趁亂一舉獲勝。同樣勝在“心力”。

古代是這樣,其實現代也是如此,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我們用小米加步槍,打敗了敵人的飛機和大炮。這一切“以弱勝強”的背後,其實都是“心力”的“以強勝弱”。

進一步來講,商戰也是如此,人生亦然。

天底下從來都沒有“以弱勝強”。一切“以弱勝強”的背後,都是“心力”的恃強凌弱。

|02“心力”是決定成敗的關鍵

你看到的那些“以弱勝強”,背後往往隱藏著“心力”的恃強凌弱

我在軍隊學習射擊的時候,“神槍手”教官告訴我一個要領:“舉槍的時候要像聾子,聽不見任何聲音;瞄準的時候要像瞎子,看不見靶子以外的任何東西;擊發的時候要像死人,停止呼吸。”當時我還不甚理解,後來我知道,真正的神槍手並不是靠眼睛瞄準和擊發,靠的是什麼呢?答案是“心力”,關閉感官,靠“心力”去瞄準和擊發。

我們都知道庖丁解牛的故事,故事中庖丁手起刀落,解牛於無形,靠的是也不單是技術,而是“心力”,因為當時的年代,不可能有透視牛內部經絡的技術存在。

毛澤東同志在1917年寫了一篇作文《心之力》,其中說到:“天之力莫大於日,地之力莫大於電,人之力莫大於心。陽氣發處,金石亦透,精神一到,何事不成?”

意思是說,一個人的強大關鍵在於“心力”的強大,只有“心力”強大了才能攻堅克難,無往不勝。一個人有什麼樣的“心力”,就會有什麼樣的成就;一個組織有什麼樣“心力”,就會成就什麼樣的事業;一個國家有什麼樣的“心力”,就會有什麼樣的文明。所以說,“心力”是世間一切萬物的原力,“心力”決定了一切,“心力”強大無比,威力無比。

你看到的那些“以弱勝強”,背後往往隱藏著“心力”的恃強凌弱

吳承恩在《西遊記》中,曾以孫悟空這的“七十二般變化”、“一個筋斗十萬八千里”等暗示“心力”的強大。

稻盛和夫在分享他的“經營哲學”時,談到最多的一句話就是“提高心性,拓展經營”,他所說的“心性”指的其實就是“心力”。陽明心學說到底其實就是“致良知”3個字,意思就是不斷提升“心力”。

我認為,“心力”是那種“可通天地”的力量,說人是萬物之靈,有神性,就是因為我們的“心力”。人生的意義就在於提升“心力”。“心力”決定成敗,強則成功,弱則失敗。

|03所有的成功首先是“心力”的成功

《孫子兵法·形篇》:“是故勝兵先勝而後求戰。”意思是說,勝利的軍隊總是先有了勝利的把握才尋求同敵人交戰。什麼叫“勝利的把握”?其實就是“心力”上先戰勝了對方。

你看到的那些“以弱勝強”,背後往往隱藏著“心力”的恃強凌弱

通過對陽明心學20年的學習研究和親身實踐,我總結出了一個心力方程式:人生成就=行動X心力3。

其中,“行動”是一個有正負的詞,就是說有好的行動,也有壞的行動,所以這一項的取值範圍是(-100~+100);“心力”取值範圍是從0到無限大。

這樣,一個人,一個組織,一個國家的“心力”水平就可以量化了,其中的意義在於可以通過這種量化而“預知成敗”。

看一下我們周圍那些成功的人,無論是喬布斯、任正非還是馬雲,只要分析一下他們的“心力”水平,我們就知道了他們成功的原因。

所以說,所有的成功首先是“心力”的成功。與此相反,所有的失敗都是“心力”的不足結果。破釜沉舟是是勝利的開始,心力交瘁是失敗的前兆。

你看到的那些“以弱勝強”,背後往往隱藏著“心力”的恃強凌弱

“路雖遠,行則將至;事雖難,做則必成。”最後引用中國空軍官方的這句宣傳語,從另一個角度告訴大家:因為我們的國家“心力”強大了,我們的空軍“心力”強大了,所以才有這樣的底氣和自信。作為中國人,我感到非常驕傲和自豪,因為我的“心力”在越來越強大。

與“心力”爆棚的朋友共勉。

作者簡介:李向金,管理顧問,陽明心學研究者,心力方程式(人生成就=行動×心力3)創始人,通過諮詢和教練,為組織和個人提供心力提升服務,助力更多人成長。


你看到的那些“以弱勝強”,背後往往隱藏著“心力”的恃強凌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