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如果秦朝被六國聯軍打敗,且被滅國,那麼東方六國誰最有可能統一天下?為何?

月影青霜


只要是長平之戰趙國勝利了,那麼統一天下的就必然是趙國的!

長平之戰的意義

趙國當時是天下兩大霸主之一,而長平之戰是關乎到統一天下的一戰,趙勝則日後趙必將統一,而秦勝則秦必將統一。

我們來看秦國之所以徹底無敵於天下是在什麼階段就是長平之後,那時候是集結六國之力也無法與秦國抗衡的存在,而假設趙國此戰獲勝,那麼順勢佔領韓國,再養精蓄銳幾年,就可以徹底覆滅秦國,而秦國的地理位置是絕佳的。

有巴蜀之利,又有無數道天然之限,進可攻,退可守

秦國無敵於天下的資本!

你要說秦國之所以無敵於天下那是因為商鞅變法什麼的,我只能說兄弟,你太高看商鞅了,他的變法是厲害,但還不能保證秦國無敵於天下,如果把商鞅變法比作一把無堅不摧 的矛,那麼秦國就需要一個誰也打不破的盾,而這個盾就是函谷關的險要。

要知道,秦國之前可是面臨過數次滅國之位的,那公孫衍、蘇秦可是數次合縱寇邊函谷關下,險些真要了秦國命的,也就幸虧有函谷關沒有這道坎,就全完蛋了。

更何況,關中產量什麼的也是非常厲害的。

總之就是誰拿下關中,誰就是統一天下的雄主,而趙國就是最有希望的,因為他們是長平之戰的勝利者。


歷史小公子


首先,我們應當明確一點。於戰國時期崛起的大國之中,除了最先崛起,佔了第一個吃螃蟹之便宜的魏國,其餘大國均在邊界處。

這絕非偶然,因為位於邊界處有著意想不到的好處。比如楚國和秦國,他們最先分封的位置是最差的,可是卻先後崛起,就是因為邊界處有利於開疆擴土,同時又不至於四面受敵。

有了這個前提以後,再來討論誰最有可能統一天下就好判斷多了。我認為楚國是最有可能統一的,理由如下:

一、戰國中後期四大強國中,楚國最得天獨厚

上面已經講過了前提,也正是這個前提,使得戰國時期的幾大強國,幾乎都位於邊界,秦、楚、趙、齊皆如此。而在這四個國家中,秦國已滅,就剩下楚、趙、齊。

先說趙國,趙國在經歷“胡服騎射”的變法以後,軍事力量大增,使得趙國的軍事實力僅次於秦國。可是大家可別忘了,胡人的騎兵雖厲害,但是胡人的種田技術可不咋的。而趙國位於北方三胡之下,與其說靠近中原,倒不如說更靠近草原。

因此,儘管趙國的軍事力量強盛,但是其國內的糧食常量並不能夠支撐其逐鹿中原。

再來說齊國,齊國雖然靠近邊界,不會遭遇四面受敵之險,且其臨近海岸,資源豐富,也沒有生存之憂,但是齊國卻沒有什麼發展的空間。其唯一能夠開疆擴土的方式,就是向中原進發,而這一進發難免不會引起中原諸國的顧慮,使得樂毅伐齊的事件再一次重演。

因此,齊國雖強,卻沒有了繼續發展的空間,也就是沒有潛力。

最後說說楚國,楚國同秦國可謂是一對雙胞胎。立國之初,秦國被稱為西戎,楚國則被稱為南蠻。當秦國在積極向西方擴充領土的時候,楚國也在積極地發掘南方,這也是秦國和楚國的領土最大的原因。同樣的,秦國有巴蜀糧倉,有關中大平原,楚國那也是地大物博,人丁興旺。

因此,“橫則秦帝,縱則楚王”這並非是一句虛言。

二、秦國被滅,領土怎分

既然提到了秦國被滅,那麼秦國的疆土自然不可不管。與秦國交界的國家有楚、趙、韓、魏。韓國不必多言,一直是弱小的代名詞,最多喝一口湯。我們來說說魏國。

題主既然提到了秦國被六國聯軍消滅,那麼必然是秦國崛起以後的事了,而秦國崛起就意味著魏國已衰弱。因此,同韓國一樣,魏國也就是喝一口湯的命。

分配好了小頭,那就得分配大頭了。根據趙、楚兩國的地理位置,趙、楚兩國吞併的疆土肯定是與自身國土相鄰的。那麼十分遺憾,巴蜀兩地均在楚國這一方,這也就造成了趙國儘管有可能瓜分秦國的土地,但是依舊解決不了糧食生產的問題。


如果秦國被滅以後,要再選出一個能夠統一天下的國家,唯有找到與秦國有相似性的國家。而趙國、齊國雖然很強大,但是都存在著某種缺憾,唯有楚國沒有。

因此,最有可能代替秦國統一天下的就是楚國。


小云軒談史


首先說答案,我認為是齊國。先看看戰國時期的地圖吧:

從地圖我們可以看出齊在現在的山東一帶,而秦在現在的陝西和河南一帶。


首先來說,秦人也認可齊國的實力,實際上秦的“遠交近攻”策略最主要就是針對齊國的。管仲在齊國的改革取得成效後,又取得一系列征伐戰爭的勝利,最終使齊桓公成為霸主。而且從地圖上可以看到,除了楚國以外,齊國面積幾乎是最大的。下圖是秦國滅六國的示意圖,可見齊國被放在最後一個。

其次來說,齊國有漁鹽之利,經濟發展。當時齊國軍隊並不弱,對外多次擊退了北方異民族的進攻。孔子在《論語·憲問》都說過:"微管仲,吾其被髮左衽矣。"就是說齊國在管仲的帶領下保衛了華夏文明。

再次,當時雖然有戰國七雄,但實力出眾的國家幾乎都被秦國消滅了。趙國在趙武靈王“胡服騎射”改革後實力大增,但長平之戰使其元氣喪失殆盡;楚國當時處於東南邊陲,開發程度遠不及中原地區;魏國經過了馬陵之戰也元氣大傷。至於齊國,還真沒有什麼重大損失,但最終其他國家覆滅,齊國也就難免了。


最後,齊人最大的失敗是採取了不正確的外交政策。蘇洵的《六國論》對此進行過評價:“.......齊人勿附於秦,刺客不行,良將猶在,則勝負之數,存亡之理,當與秦相較,或未易量。......”意思就是說如果齊國不依附秦國,燕國不使用荊軻,良將李牧還在,那勝負還不一定了。可見齊“齊人附於秦”是秦國取得最終勝利的最大先決條件。


最後總結下,齊國離秦國較遠,受秦傷害幾乎可以不計;齊國有漁鹽之利和管仲改革的成效。所以齊國在六國中實力最強,如果齊國採用合縱之策,共擊秦國,戰火也不會在齊地燃燒。反而大大削弱了韓趙魏等國的實力。所以說,如果沒有秦國,齊國是最為佔有優勢的。


物質文化史


假如秦國被六國聯軍攻破了地理位置優越的防守重鎮函谷關,且能夠長驅直入直抵關中境內,那麼任憑秦國倘有四十萬銳士新軍,也不可能阻擋地住六國聯軍的攻勢了。即咸陽城破秦國也就覆滅,也就沒有千古一帝秦始皇什麼事了。

那麼秦國亡國後,東方六國也定然不會消停的,因為以三家分晉產生的魏,趙,韓三國矛盾重重,利益之間的衝突往往就會直接導致雙方刀兵相見,血流成河了。

在魏,趙,韓,齊,楚,燕六國之中,究竟誰人能夠完成統一天下的宏圖偉業呢?以下是我個人的一些見解.

一,魏國

魏國在戰國初期在魏文侯的英名領導之下,以吳起主持了魏國變法改革,增強綜合國力的至上目標,說明了做這一切的變法圖強均是為稱霸天下的目標作準備。吳起的變革即是以下幾個大的方面

一,重視農業的發展,鼓勵老百姓拼命種植糧食,且修建了大量的水利工程。

二,瘋狂實行擴軍備戰制度,大魏百姓一家須得有一人參軍報國。

由此魏國的軍事實力大增,這可是耗盡了魏文侯和吳起的一生心血,一支戰力精悍,聞名天下的四十萬人的魏武卒誕生了。

本來魏國是可以借這個大好時間一舉滅了秦國這個老窮國的。可惜魏文候的後代都驕橫無比,專吃老本的東西。才讓秦國苟延殘喘地支撐了下去。

後來在秦孝公的支持下商鞅在秦國主持了著名的變法,使秦國二十三年的時間浴火重生,以二十萬秦國銳士新軍一舉打跨了戰無不勝的魏國武卒,斬首魏軍近八萬餘人。這一戰讓魏國從此一蹶不振了,再也沒有了翻盤的本錢。

二,趙國雖然有聞名天下的胡服騎射鐵騎,也在長平之戰中損失殆盡,讓趙國男兒盡數慘死在秦軍的屠刀之下。

三,齊國曆史上只出了一個齊桓公縱橫稱霸了一世,其後的國君都是吃老本的東西,搞得昔日強盛的齊國如今也是江河日下。

四,韓國勢單力薄,雖然申不害在韓國主持了一次大變法,也僅是治標不治本。在和魏國的一次正面交鋒中就搞得全軍覆滅,隱姓埋名了。

五,燕國偏居一隔,防守尚且吃力,哪能夠主動出擊爭奪天下呢?

由此可見在秦國滅亡之後最有實力實現大一統的唯有我楚國。

楚國從周成王封國於熊澤至楚國亡國曆時八百餘年。毫無疑問它的基礎是很堅實牢固的。

楚國能夠統一天下的優勢有以下幾點

一,楚國在漫長的發展中由一個統治地域不足五十里的蠻夷小國逐步發展成為領土和人口穩居七國中的第一位。它所擁有的土地即今天的湖北,湖南,河南的大部分。自古以來中原地區就具有土地肥沃,人口綢密,農業生產發達的決定性優勢。

二,楚國的國君中具有雄才大略的人不乏所有。像春秋時期的楚武王熊旅,楚威王熊惲,楚平王熊通,大名鼎鼎的楚莊王熊商都是文治武功,韜略滿腹的開明之主。他們為楚國實力的強盛與拓土開疆都貢獻出了巨大的力量。

楚武王熊旅用盡自己的一生心血以三次大戰終於滅掉了勁敵隨國,奪取了隨國所控制的鐵礦資源。楚武王的這一豐功偉績讓楚國的鐵器生產技術和質量遠超於其他國家。

三,公元前三百一十八年,在極力想以變法來改變楚國現狀的楚懷王熊槐的大力支持下,以屈原為首的改革大計在楚國開始實行,但是由於剛正不阿的屈左徒的變法影響了大貴族的既得利益,受到貴族大臣們的極力反對與攻擊,一場宏偉大業的目標還未實施就宣告破產了。實現令人遺憾。

四,楚國人奉仁義寬厚為人的基本行為品質,所以楚國軍隊在攻陷了陳,權二國的時候,並末像虎狼秦軍那樣大批屠殺戰俘。楚國軍隊不僅未動陳,權的一草一木,還人性化地保留其宗廟,只是將陳國與權國設置為縣來利於管理。可以說楚國的縣制在當時是比較先進完善的管理機制。後來秦國實行郡縣制也是從這裡參考而來的。

五,楚國統一天下的實力是不容置疑的,因為倘若全國壯年皆參軍的話可動用的兵力可達到一百萬人。這個數字對於擁有六十萬大軍的秦國來說也是可望而不可及的。

如果是楚國建立了統一的王朝的話,它人性化,寬厚的管理機制也許會讓它的統治更為長久。正所謂以仁愛為治國理政的標準才會令國人信服並支持這個王朝,得民心者得天下。

但是總而言之歷史的發展進程是沒有如果的,以上僅是我個人的一些小看法與美好展望。謝謝大家!




愛而無悔931


首先,戰國七雄中秦國是實打實的老大, 因此秦統一六國是必然趨勢。要是非要挑一個競爭者,我認為是魏國。

原因有三:首先,魏國國土以及人口有優勢。其擁有河東河西大片肥沃之地,這些地方的人口以及經濟在當時是排的上號的。

其次,文臣武將充足。包括吳起、李悝、樂羊、西門豹、龐涓等戰國時期耳熟能詳的名臣武將都曾供職於魏國,這也是魏國能夠躋身強國之列的根本。

最後,地緣優勢。魏國扼守要地,周邊有中等國家作為戰略緩衝,進可攻退可守。

除此之外,文武惠三代君主都算是一代明君,勵精圖治,雖然後世有些敗家,但是底子還在。因此魏國是除秦之外最有可能統一六國的國家。





如椽筆


那就只剩下齊國和楚國了,首先這兩個國家處在版圖的邊緣地帶,不像中間的諸侯國,地處四戰之地,強盛了就被大家群起而攻,弱小了有很容易被大國欺負,而地處於邊緣的國家就可以避免這一點。楚國不僅版圖大,而且又有河道相隔,加上楚地的河流眾多,而秦國地處北方,想要滅楚也不是那麼容易的。

  楚國從戰國初期,實力就是很強勢的國家,人口眾多,經濟也很發達,加上版圖頗大,是秦國統一的一道難題,楚國在強盛的時期,也曾進攻秦國,打下了一塊又一塊的土地,但是為什麼卻沒有消化掉呢?這就是楚國的管理體系的缺乏了,如果楚國擁有秦國一樣的功勳體制,人口眾多,版圖遼闊的楚國,想要平定中原可能有些難度,但也是極容易實現的,中原的魏國多次被秦所打殘,在中原地區能夠和強盛時期楚國所抗衡的只有秦和趙國,而趙國雖然國力強盛,但是同樣是處於必爭之地四面環敵,根本就不會強盛起來。所以說,如果秦國失敗了,那麼接替它的很可能就是楚國。

  歷史上秦國的統一併非意外,而是必然會發生的,因為秦國的勝利,並不單純的是軍事上的勝利,而是因為管理體系。就算是秦國不足百年,但是不得不承認,他的管理體系在整個戰國時期中,都是最為先進的,甚至於後來的高祖開朝之後,都沿用了前朝的大部分管理體系,由此可見雖然秦國暴政,但是管理體系上還是做得很完善的。

  而當時戰國時期的其他國家的作戰,哪怕實力再強盛,打下了領土並不能完全消化,反而讓人認為是侵略者,如果楚國的體系制度能做到秦國那樣,那鹿死誰手還真的是不一定,楚國的人才同樣是很多的,像項燕等知名將領也有很多,但是怎奈何在秦國的強大攻勢下,各國只是在加強自己國家的軍隊實力,並沒有完善和升級管理體系,這就導致了各國的滅亡成為了必然會發生的事情,而秦國的崛起是無法阻攔的。


野史共享


確切的說戰國七雄最有實力的當屬晉國可惜的是三家分晉讓強大的晉國一分為三!趙魏韓三家趙國實力就算分家也能與強秦叫板可惜自從趙孝成王繼位棄用廉頗等一干老將趙括紙上談兵斷送了趙國四十萬軍隊可惜了!嗚呼哀哉幾十萬人被白起坑殺於長平戰場……[黑線][黑線]至於亡秦必楚純屬無稽之談秦滅楚只不過是勞師遠征罷了!加上皇室與楚有聯姻所以攻打的進度有些慢而已啦!秦國發源於西北邊陲聯合犬戎獲得了戰略物資馬匹才能長途奔襲後方有犬戎做後盾沒有後顧之憂可以放心揮師中原完成統一大業[大金牙][大金牙]


撥亂反正


誰得關中,誰得天下

秦國,就算被滅了,但秦國的土地還在,擁有關中的沃野和四川盆地的糧食產區還在,這就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底蘊。

在這個情況下,六國之中,誰得到了原本秦國的土地,也就是秦國賴以稱霸的根本,誰就能得天下。

其中燕國、齊國因為被隔著,就算得了也守不住,基本可以排除。

韓國太弱,基本也沒有希望。

所以最終最可能的,就是趙國、魏國以及楚國。

這三國之中誰能獲得秦國的土地和資源,誰就最可能一統天下。


葉飄刀


題主,我不想與你有咄咄逼人的口舌之爭。我要說秦統一六國是史實,而你只是假設。假設是虛擬,不存在。現在有諸多專家學者,拿出現在思維去否定歷史,站得住腳嗎?如果欲言心中事,直敘現實想。別用臆想誤導他人。


一江1955


不是說秦雖3戶 亡秦必楚嗎?國家發動全面戰爭必須地理位置好!趙魏位置不是很好4戰之地!後方沒保障!還是看好楚國其次齊國……不贊成有人說的齊國位置偏!秦國也很偏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