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项羽灭秦而置十八诸侯,他为什么不称帝而称霸王。这是延续战国思维,还是反对秦始皇帝制?

坎坎且伐檀


说实话,没看到这个问题之前,还真的是没有去思考过这个问题。也没看到过关于这方面的书。项羽没有称帝的真正原因,对于我们实际上是不得而知。历史上也没有留下关于这方面的记载。所以,我们只能是按自己的理解来探讨这个话题。个人觉得,大概有以下几方面原因吧!

一是在当时“皇帝”的称法并没有那么深入人心。皇帝这个称号是秦始皇统一全国后,自认为其功已盖古人,兼采三皇和五帝的说法,结合起来叫皇帝。加之秦始皇统一中国时间不长,以法家思想治国,给人们留下的是民不聊生的生活。在人们心里对秦的印象是“暴秦”,心目中对秦始皇这个“皇帝”的称法应该也是并无好感。哪怕是刘邦打败项羽后,也没有急于称帝,而是在各方力量拥戴后才称帝。

二是项羽没有称帝的时机。灭秦后,项羽虽然自称西楚霸王,但由于分封过程中存在许多问题,他还没来得及坐稳屁股人家就举旗造反了。并且面越来越大,项羽灭火都忙不过来,根本没时间考虑称帝。

三是项羽没有称帝的基础。项羽是一个杰出的军事家,但却是一个不合格的政治家。在灭秦自称西楚霸王到分封,分封的出发点是个人的喜好以及和他关系的好坏,而不是从公平或者是怎样更有利于天下安定的角度来考虑。战争结束后,不是着手于政权和执政基础的建立,而是抱着富贵归故乡回老家去了,这直接导致了灭秦后天下依旧是大乱的局面。

综上所述,项羽在当时情景下不可能称帝。


随风履霜


【十八路诸侯是义帝熊心所封,项羽自称为西楚霸王。】

作者:冷清先生,个人史学研究文章,严禁抄袭剽窃。

秦末,项羽挟持义帝楚怀王熊心分封了十八路诸侯。必须要搞清楚的是,项羽根本没有资格分封诸侯王,但是项羽拥兵自重挟持义帝熊心,具有推荐权和具体操作权,最后分封十八路诸侯者还是楚怀王熊心。灭秦之时,各路诸侯共同推举楚怀王为“义帝”,楚怀王熊心是名义上的“天下共主”,只有他才有分封诸侯的权力,《史记•••项羽本纪》:“ 项王使人致命怀王,怀王曰:‘如约。’乃尊怀王为义帝。”

熊心是战国末楚怀王的孙子,流失民间给人家放羊。你别看熊心只是一个放羊娃,他毕竟是楚国王室的直系后裔,景驹、项梁、项羽等等虽然是原楚国的破落贵族,但是,他们的身份和影响力,比起熊心就要相差几个等级了。项梁在会稽郡以八千子弟兵起义后,渡过淮河逐渐发展壮大,蒲将军、黔布等人都投奔了项梁,驻扎在下邳有兵马六七万。《史记•项羽本纪》:“项梁渡淮,黥布、蒲将军亦以兵属焉。凡六七万人,军下邳。”

陈胜王被庄贾杀死以后,江北、两淮之地有很多各种势力,规模较大的首推陈胜大将吕臣的仓头军,号称20万很夸张,10万8万还是有的;新阳人起义推举陈婴为王,陈婴的母亲说:“自我嫁给陈家,陈家三代以内没有身份高贵者,现在突然称王很不吉祥,不如归属他人为好,成功了可以封侯,失败了也可以跑路。”陈婴遂率新阳军2万多归顺了项梁;刘邦起沛县有兵一两万;陈胜王旧将秦嘉拥兵数万,秦嘉立楚国贵族景驹为楚王,项梁攻杀了秦嘉、景驹,收降了他们的兵马。因此,项梁召集各路人马在薛城开会议事。《史记••项羽本纪》:“项梁闻陈王定死,召诸别将会薛计事。此时,沛公亦起沛往焉。”

居巢人范增已经七十岁了,是个隐士,前往薛城游说项梁。范增对项梁解释了陈胜失败的道理:“秦灭六国,楚国最没有罪,自楚怀王入秦再也没有回来,至今,楚国人都怜惜怀念楚怀王。所以,楚南公说:‘楚虽三户、亡秦必楚’。陈胜首义后,不立楚怀王的后裔,而自立为楚王,得不到楚国人的认可,所以陈胜不久就失败了。君(项梁)自江东起兵,楚国人纷纷追随你的原因,因为项氏世代为楚将,楚国人都盼望将军复立楚怀王之后,而恢复楚国灭亡秦国呀!”

于是,项梁派人从民间找到了原楚怀王的孙子熊心,熊心这时候还在给人放羊。熊心虽然是个放羊娃,毕竟是楚怀王的嫡孙血统高贵,岁数虽然不大但还是有点文化的。项梁立熊心为楚怀王,楚怀王这面金字招牌具有巨大的号召力,一下子就把楚国的各种势力团结到熊心的周围,任命陈婴为上柱国封五个县,和楚怀王一起居于都城盱台,项梁为武信君,楚国拥有兵力30多万。楚怀王熊心的确立,扭转了陈胜败亡后的局面,秦末战争出现新的转折点。

从秦末战争的战略角度来讲,秦国灭亡是两个战略决定造成的。章邯秦军主力攻打定陶,项梁及数万楚军战死,但是楚国的主力犹存20万,吕臣10万苍头军退守彭城东,项羽的5万会稽军退守彭城西,刘邦的3万沛丰军退守砀郡。楚怀王熊心从盱台赶往彭城,收缴了吕臣、项羽的兵权,任命吕臣为司徒、吕臣父亲吕青为令尹(宰相)、刘邦为砀郡长,做好了保卫彭城和章邯决战的准备。但是,章邯对战场形势作出了错误的判断,他没搞清楚楚军总兵力,错误的认为项梁是楚国的主心骨,歼灭项梁数万楚军楚国就完蛋了,因此作出40万秦军北上攻打赵国的错误决定。

其实,范增说的很对,楚国军民的主心骨是楚怀王,楚怀王熊心扮演的是楚国的精神领袖,楚怀王这杆大旗不倒,楚军20万主力犹在,楚国翻盘灭秦的机会就在。章邯攻陷邯郸后,赵王歇、张耳退守钜鹿城,赵国向楚怀王求救,手握重兵得到喘息的楚怀王,就成为了六国的精神领袖,20万楚军成为救赵灭秦的最大一张王牌。楚怀王做出战略决定,宋义为卿子冠军上将军、项羽为次将军、范增为末将军,率领15、6万楚军主力北上救赵,命令刘邦率3万偏师攻打秦朝关中灭秦,并约定:“先入定关中者王之。”

章邯错误的战术决定和楚怀王熊心正确的战略决定,已经决定了秦朝灭亡只是个时间问题。刘邦以区区3万兵,面对关中外围的30万秦军,采取了“避实击虚”的战略,公元前207年10月中旬,攻入关中秦王子婴投降,刘邦立下了灭秦的头等大功。钜鹿之战,是楚怀王策划的一场战略决战,章邯秦军主力40万,钜鹿赵军5、6万、陈余常山军5、6万、燕齐等国援军10余万、楚国援军15、6万,诸侯联军总兵力40多万,只要楚军主力到达战场,不管是谁指挥钜鹿战役,秦军的失败是注定的,原因是刘邦率军进攻秦朝关中,秦军关中军团无力北上增援。

但是,上将军宋义率领楚军到达安阳就不走了,宋义想坐山观虎斗迟迟进兵,在安阳耽误了46天。宋义“坐山观虎斗”延误军情,让项羽抓住了把柄,找到了夺取军权的借口,项羽杀宋义自称上将军。宋义把楚怀王熊心给害了,本来楚军的军权已经到了楚怀王手里,这一下被项羽给夺取了兵权,没了兵权的楚怀王真的就成了“傀儡”。项羽在钜鹿之战中表现抢眼,和诸侯联军合力歼灭王离兵团15万,棘原对峙时秦子婴命章邯投降,项羽在灭秦战争中立了大功。

刘邦和项羽在灭秦战争谁的功劳更大,这个事情真的不太好对比,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冷清先生认为,两人的功劳一样大,没有项羽率诸侯联军决战章邯,刘邦率军攻入关中灭秦非常困难;没有刘邦率偏师攻打关中,把秦军关中军团30万吸引住,秦朝就有可能命令一部分秦关中军团北上钜鹿,项羽是不可能取得钜鹿之战的胜利的。刘邦的关中战场和项羽的钜鹿战场,他们都是灭秦的主战场,关中战场和钜鹿战场是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的,最重要的是刘邦比项羽早两个月攻入关中灭秦,这是楚怀王有约在先的事情,根据约定刘邦的功劳远大于项羽的战功。

在封王的问题上,楚怀王、项羽、刘邦、各路诸侯的意见是不统一的,由于项羽杀宋义夺取军权,楚怀王就被架空成“傀儡”。但是,灭秦之后推选楚怀王为“天下共主”,让楚怀王称帝大家的意见是一致的。《史记•••••项羽本纪》:“项王使人致命怀王,怀王曰:‘如约。’乃尊怀王为义帝。”项羽的野心很大想自己当皇帝,但是各路诸侯不同意,毕竟楚怀王熊心还摆在那里,刘邦10万兵马又不能制约项羽40万兵马,项羽就强词夺理:楚怀王是我们项氏所立,他没有任何的战功,灭秦都是诸将和我的功劳,楚怀王的地盘都应该分掉。

项羽不敢称帝,大家共同劝进楚怀王称“义帝”,即便这个义帝是傀儡,他至少是名义上的皇帝,分封诸侯最终还是要“义帝”批准加封。项羽凭借手中40万大军,违反楚怀王和大家的约定,越俎代庖具体操纵这件事情,项羽和范增一起密谋陷害刘邦。刘邦本应封秦王拥有原秦国,项羽为了压制刘邦把“巴蜀汉中”划给刘邦称“汉王”;把关中之地一分为三,章邯为庸王都废丘、长史司马欣为塞王、都尉董翳为翟王、魏王豹为西魏王、申阳(张耳部下)为河南王、韩王成为韩王不让就藩、赵将司马昂为殷王、赵王歇为代王、张耳为常山王、黔布为九江王、吴芮为衡山王、共敖为临江王、迁燕王韩广为辽东王、燕将臧荼为燕王、齐王田市为胶东王,齐将田都为齐王、田安为济北王,田荣、陈余皆不封王、蕃君梅鋗封十万户,项羽自封为西楚霸王,占有九郡之地。

尽管项羽操纵的封王很不公平,公元前206年4月,各路诸侯各自就任藩国。假如,项羽不谋杀义帝熊心,大家保持表面上的和谐,毕竟还有一个名义上的皇帝“义帝”楚怀王熊心,很可能一个分封制的“楚朝”就建立了。但是,几个月后,项羽开始了谋害义帝熊心的计划,原文:“古之帝者地方千里,必居上游。乃使使徙义帝长沙郴县。”义帝在迁徙的过程中,项羽密令衡山王、临江王击杀义帝于长江。由于项羽不遵守约定击杀名义上的皇帝“义帝熊心”,登时天下大乱。

韩王广无功,项羽先将他降封为侯,后来又找借口杀了他;原齐王田荣没有封王,起兵后兼并齐王、胶东王、济北王,然后自称齐王拥兵十几万;臧荼追杀辽东王,陈余起兵伙同代王赵歇攻打常山王张耳,赵歇再次自称为赵王,封陈余为代王,拥兵十几万;刘邦兵出陈仓攻降关中三王。公元前205年2月,刘邦出函谷关向项羽宣战,历数项羽“十大罪状”。齐国反叛后,项羽率30万大军征讨,项羽知道刘邦已经出关,打算剿灭齐国后再回头和刘邦决战。刘邦和项羽经过四年楚汉战争,项羽兵败垓下在东城被汉军杀死,刘邦最终统一天下建立汉朝。

我是冷清先生,为您推送不一样的历史真相,如果您喜欢敬请关注“冷清先生”头条号。








冷清先生


项羽封分18诸侯,自称西楚霸王这个事情我们需要来细细分析。这是由当时的历史背景所决定的,由改朝换代的规律所决定的。

首先我们我们来说说秦末楚汉的历史。秦末自陈胜揭竿而起,诸将之徇地者,不可胜数。只要能拉起人马占领山头,便能称王称。后来比较出名的如项梁项羽叔侄、田儋田荣田横三兄弟、刘邦萧何的丰沛集团等都是从这个时候开始起家的。

再说说灭秦这件事。事实上,并不是项羽灭掉了秦国,只能说是他消灭了咸阳城秦军最后的主力部队。

当时的实况是这样的,项羽在巨鹿,边打仗,边谈判,有效地消灭了秦军最后的主力,对于秦王朝给予雷霆一击,当然这也是项羽能够在咸阳主持分封的主要原因。但是灭掉秦国,各诸侯全都出了力,武臣、韩广、张耳、陈馀、田儋、魏豹等人,都是通过和秦军作战才得以光复了六国的土地,所以在灭秦上,他们的功劳也是不可忽视的。而且除了这几个人,由刘邦萧何主导的丰沛集团,更是灭秦的大功臣,刘邦的大军从彭城出发,一路攻城略地,摧毁了秦政府的一道道防线,最终逼秦王子婴投降。

灭秦之后,就到了项羽在咸阳城主持封分的事情了。对于这个事情,说的通俗易懂一点,在场所有的诸侯都心知肚明,以当时各诸侯的实力,是没有人可以像秦始皇一样称帝的,只能大家先各自称王,然后再慢慢争抢土地和人口。这就是当时各诸侯心里的小九九。

当时其他诸侯之所以能够同意由项羽来主持分封,只不过是因为此时项羽的军事实力更强,谁都不会傻到无缘无故地和项羽作对。而项羽更加明白,自己和各诸侯之间不是统属的关系,只是盟友关系,倘若自己处事公道的话,可能大家会尊称自己一声大哥,否则定会被群殴。

自古就有言:好汉不吃眼前亏!项羽能在咸阳城自封霸王,与各诸侯平起平坐,这足见其胆识与谋略。若不然,他能不能走出咸阳城都需要画个问号!


盛说纷纭


项羽率诸侯联军40万入关,所率是诸侯兵,估计项羽自己的军队最多20万。

而刘邦有10万军队在霸上(今西安市东)。

齐国兵马没有一起入关,估计兵力也在10万左右。

还有一个彭越也没有入关,虽然是游击部队,大概也有3万人马。

匈奴在北边虎视眈眈,南越尉佗在南边摩拳擦掌,跃跃欲试。就怕你们不斗,等中原几败俱伤,再坐收渔翁之利。

灭秦三年,大家都缺粮,不光秦将章邯缺,项羽也缺。没有粮草再战获胜很难。如果项羽要称帝就要把各国诸侯国的兵都控制住,而除了一个九江王英布是自己的将领,其他都不是。

如果此时项羽称帝,就会受到各方夹击,胜算很小。只能把灭秦有功劳的都分封为王,然后再一一消灭和征服。

而刘邦称帝不同,楚汉战争五年,六国立的王都差不多消灭了,就算还有余孽,也成不了气候了。其他诸侯也臣服了。韩信又不称帝,就只有刘邦势力最大,是最合适的皇帝人选了。总之项羽是当时“势力”不允许。而刘邦运气好。


猪猪大师


首先我们先明确一点,秦朝并不是被项羽一个人推翻的。秦朝末年陈胜吴广起义,掀起了反秦的序幕!项羽在巨鹿之战中,消灭了秦军最后的主力。而秦朝最后被推翻,参与的诸侯都有功劳。

至于项羽不称帝的原因:

第一,当时的各个诸侯也明白,自己是不能称帝的。因为没有人的实力能做到一支独大,如果冒然称帝,肯定会被其他诸侯联合起来群殴!此时的项羽也清楚,自己和这些诸侯也只是盟友,而不是上下级关系。

第二,与项羽的格局有关系。项羽当时攻下咸阳并洗劫一空后,就着急回归江东。他的想法是,自己发达了,为什么不衣锦还乡?所以,项羽的胸怀做王已经足够,撑不起做皇帝的野心。

第三,项羽当时的军事实力虽然强,但属于他自己的江东子弟却没有多少。如果称帝,其他诸侯会来群殴,自己的兵力肯定扛不住!

再加上秦朝用武力统一六国的时间很短,对秦朝的认同感还不是很强。秦朝被推翻,其他六国的势力肯定掺杂其中,项羽也认识到这个问题了,所以不敢冒然称帝!

我是孙老师。希望我的回答对你有帮助。欢迎大家在评论区留言,发表意见


开心的鱼头


项羽是铁了心的不当皇帝,但为了彰显自已在众诸侯王中的特殊地位,搞出了一个介于皇帝与诸侯王之间的两不像的词汇,西楚霸王。顾名思义,西楚霸王,就是西楚有一霸,尔等焉敢不俯首称臣!不服气?惹我你试试!试试就试试!第一个跳出来公然不给项羽面子的是田荣,杀了项羽分封齐地的齐王,自立为王。项羽知道后岂能不怒,于是领着手下的虎狼之师,如一阵旋风似的赶到了事发现场,齐地城阳,简单粗暴的就打败了田荣。

项羽不称帝而称霸王真正的原因是:当时的情况不适合称帝,作为一个站在一定高度的领导者,头脑必须是有的,当时项羽的亲兵不过10万,秦朝是诸侯国一起反的,虽然主要的仗大都是项羽打的,七国的王室和旧贵族还是在的,他们的利益诉求是复国,项羽的第一需求也是复国,志同道合才反的秦,不可能反掉一个中央集权再建一个中央集权。

项羽当时构建的国家机制就像之前的欧洲国家机制,分封制有分封制的好处,周朝是历史上最长的帝国,并且文化思想是最发达的时期,经济相比之前也是最强的。但是分封是需要有个霸主压制的,项羽想做这个霸主。所以他不想延续战国的管制,俸禄制,也不想想实行秦朝的郡县制,而是真正的想实行分封制。


鸮鹦鹉


所谓的十八路诸侯是在反秦过程中壮大的起义军,不是项羽置的,无论项羽封不封这些人,这些人都算做是独立的势力,并且不是项羽能够控制的。

项羽在灭亡秦国后,就面临很多问题,其中有两个问题最为紧迫:



1、灭秦后,是像秦始皇一样称帝,还是回到秦始皇统一六国前的状态?恢复战国晚期的政治秩序?

2、如何对待这些反秦的十八路诸侯?

针对第一个问题,项羽的反应很明显,就是选择回到秦始皇统一六国前的状态,再作下一步的打算。

为什么会这样?



我们不能以今天开上帝视角来看待当时的政治问题,我们今天知道秦始皇的郡县制是历史进步的产物,在当时的时代,除了秦始皇、李斯、刘邦等极少数人这么认为外,大部分人,包括秦朝中央政府中都有很多人反对实际郡县制,主张恢复分封制,包括秦始皇当时的丞相王绾、博士淳于越等绝大部分秦政府官员都认为分封制好于郡县制,就更不要说这些反秦的起义军了,在当时占主流思想的是恢复分封制,而郡县制则是非主流思想。

项羽出生于战国晚期,是原楚国的贵族,上将军项燕的孙子,项羽无论于公于私都更加倾向分封制,于私,秦国杀了他的爷爷和族人,于公,秦国灭了他的国,毁了他的贵族生活,项羽当然会实行分封制,况且当时很多人认为秦国的灭亡是由于郡县制造成的,没有分封自已的贵族,没有诸侯王来勤王,才在这么短的时间里被灭亡,有这种思想的,还包括刘邦。



既然实行分封制,就不可能称帝,包括分封时自称西楚霸王,也能看出项羽不想称帝,当然也有其它原因,后面再说。

既然项羽想恢复战国晚期的政治秩序,就必须实行分封制,也就回到了第二个问题,如何对待这些反秦势力?

我们先看一下项羽分封的十八路诸侯有哪些:



1、封楚王熊心为义帝

2、封自已为西楚霸王

3、封刘邦为汉王

4、封秦国降将章邯为雍王

5、封秦国降将司马欣为塞王

6、封秦国降将董翳为翟王

7、封原魏王魏豹为西魏王

8、封赵国国相张耳的部下申阳为河南王

9、封原韩王韩成韩王

10、封赵国将领司马昂为殷王



11、封原赵王赵歇为代王

12、封张耳为常山王

13、封英布为九江王

14、封吴芮为衡山王

15、封原楚国上柱国共敖为临江王

16、封原燕王韩广为辽东王

17、封燕国将领臧荼为燕王

18、封原齐王田市为胶东王

19、封齐国将领田都为齐王

20、封齐国将领田安为济北王



仔细研究一下项羽的这个分封,你会发现有很多的名堂,项羽的这个分封很大可能是范增的意见,这个分封对项羽自已是很有利的,但是对有些诸侯可就是不公平了。

一、原来六国的王基本上是被迁移分封,目的就是削弱这些原六国的诸侯王势力,如原来的赵王赵歇被封成代王,迁移分封;原来的燕王韩广被为辽东王,迁移分封;原来的齐王田市被封为胶东王,迁移分封;而原来的韩王韩成虽然没有被迁移分封,但是韩成被项羽扣押了,不让他回封国,原因是因为张良帮忙刘邦,后来项羽还杀了韩成。



二、原来六国实力相对较强的国家都被分成几个相互制衡的国家,避免一家独大。如原秦国关中之地,被封成三个秦国降将,互相制衡;原来齐国的齐地也被一分为三,分别封了三个诸侯王,互相制衡,避免一家独大。

三、项羽把最重要的防范对象刘邦封在当时看上去还算偏远的汉中及巴蜀地区,并且让秦国三个降将牢牢控制刘邦的出川路线,以制衡刘邦。

四、没有随项羽入关的诸候,项羽没有封,如彭越、陈馀;与项羽有私仇的诸候,项羽也没有封,如田荣。



从项羽的一系列动作来看,项羽是故意而为之,就是故意这样封的。项羽把自已封为西楚霸王,意思很明显,就是恢复春秋战国时期的思维,只有春秋时期只有霸王这个称号,至于后面是否会统一天下称帝,我认为项羽是走一步算一步,因为他非常年轻,当时才26年,有的是时间跟这些诸候来耗着。所以是先称霸王,暂时不称帝。

另外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项羽当时的实力虽然是最强大的,在巨鹿之战前项羽的嫡系人马只有五万人,巨鹿之战胜利后,项羽的军队人数急剧增加,有可能达到20万,当时刘邦的军队有10万,其它诸侯王的军队合在一起也有20万,项羽的实力不足以吞下所有的诸侯王势力,只能是先分封,之后再逐个收拾。

而且项羽在26岁就被称为天下霸王,肯定是非常的自傲,这个年龄就达到这么高的地位,项羽没有把任何人放在眼里,基本上是由着自已的性子来做事情的,以至于后来的最终失败。


一国之君历史研究


项羽,楚国贵族之后,其祖先被封于项,因而得姓项。秦国发动吞并楚国之战的时候,项家的项燕为楚国尽力,战死。当时,有说法说:“楚虽三户,亡秦必楚。”秦国统一之后,项羽和项梁也和其他六国的贵族一样成为了大秦的子民,可是每一个政权的灭亡必然有复辟的势力,山东国家在这一点上是统一的,但秦始皇的势力强大,在治理六国贵族上他也是下了一番苦心,很多贵族都被统一迁徙到关中监视了起来,所以大凡这个时候,虽然贵族有谋反之心,却没有鲁莽行事的胆量,他们在等机会。

适逢当时陈胜、吴广发动开始农民起义,秦始皇又死了,二世继位又导致朝廷内乱。在大好的背景下,那些贵族们纷纷杀郡守响应陈胜、吴广,无奈陈胜、吴广之辈根本不懂那些贵族的套路,贵族们只是借助农民起义的势力来发展自己,他们并没有跟谁农民起义推翻爆秦的决心,所以当起义军的大军西攻关中的时候,在赵国的张耳、在燕国韩、在楚地的项羽项梁、刘邦等都在忙于发展自己,谁都不愿意发兵去打秦国。起义军一直是孤军深入,周文在戏被章邯的打败成了这件事情的转折点,我觉得在这件事上六国贵族是高兴的。

陈胜被杀之后,项羽项梁因立楚怀王而得民心,其实这个时候各地已经封了王,有的是自己封的,有的是陈胜封的,不过那个时候,秦国已经战胜农民军,等于是死灰复燃了,而且集结了自身的精锐由守反攻。楚军本来已经很强大,但在定陶一战,大伤了元气。也就是说,定陶一战之后,六国诸侯的实力其实都差不多,只有连横起来这一条出路了。

所以救赵也是无奈之举,但秦军倾国而来,很可怕。项羽在巨鹿之战的获胜很不容易。这一战基本上奠定了项羽为霸主的地位了。后来项羽灭秦之后,他只能分封诸侯,论功啦办理。他这四十万部队是诸侯联军,不分封当奈何,项羽遵从的是战国时期的旧制度。项羽很明白那些六国贵族反秦的初衷就是秦王称帝,而剥夺他们的政权。欲让他们不反,首先得给他们利益。这个,刘邦开国的时候也是这么干的。

至于为什么刘邦稳住了江山,而项羽不能。其实,他们两个人有着本质的区别,项羽是贵族,他代表着贵族阶级利益,而刘邦,他不论这一套,他是个农民,路怎么走对,他就怎么走,分封啥的,就过度过度吧。



牛在看你


我认为这个问题应该从三个方面来回答。

首先,相遇不具备称帝而称霸的认识。秦朝统一不久,六国起兵反秦最主要的原因是灭火之恨。项羽也代表了楚国,也是基于此,他并没有大一统的观念,不像后期的朝代,大一统的观念还不够成熟,大一统此时与周王室分封制度的观念相悖。

其次,称帝名不正言不顺。项羽作为楚国贵族后裔,在周王室存在的情况下,成为一个新晋诸侯王的话也需要周王室分封,不然是不会得到各诸侯国的认可的。更何处是称帝,而成为大一统的帝王。

再者,不具备称帝的条件。我们都知道秦末反秦势力不止项羽这一支,这些势力虽然组成了反秦联盟,但实则各怀鬼胎,他如果贸然称帝,必然会群起而攻之。

以上拙见,欢迎指正。




尔等可知朕


公元前208年十月到公元前207年九月,项羽巨鹿一战消灭秦军主力,使得曾经统霸天下的秦王朝名存实亡。项羽经此一战更是名动天下,确立了其在反秦队伍中的领导地位,俨然已经成为当时天下诸多反秦势力中的“扛把子”。

公元前207年项羽进入秦都咸阳,在一系列的“骚操作”下秦王朝彻底灭亡,留给项羽的似乎就只剩下“承天顺命,继位九五了”。可是,令人费解的是项羽并没有坐皇帝,而是自立为“西楚霸王”,同时他又分封十八位诸侯王,让他们各行其是,治理国家,这又是为什么?

笔者认为项羽首先是有实力坐皇帝,他之所以称霸而不称帝恐怕原因不止一个,这里小编就浅谈几点因素。

1.夙愿达成,称霸得以彰显其灭秦之功。

项羽是当年楚国名将项燕的后代,算是六国贵族行列的人。他一生秉承“灭秦复楚”的人生理念。从一开始就打着恢复楚国的旗号进行反秦斗争。终于强秦被他亲手毁灭,完成了梦想当然就要恢复原来楚国的辉煌,所以他自称“西楚霸王”,预示着楚国后裔剪灭秦国,称霸诸侯,也算是对祖国的一种致敬吧。从这一点看的话似乎称霸是最能显示项羽的功绩的。

2.秦朝灭亡的教训让他不敢轻易尝试皇帝宝座。

在当时,秦朝是第一个创立“皇帝”尊号的诸侯国。 那时君、公、霸、王似乎是很普遍的尊号,因为战国时期就有很多的霸主存在过。“皇帝”一词虽说是代表至高荣誉,但秦国却是二世而亡,这个“第一个吃螃蟹的国家”都被灭了,自然“皇帝”的尊号也会被取消,项羽当然也就不敢轻易的尝试坐皇帝了。

3.对自己的高度自信

项羽其人处事果敢霸气,力能扛鼎,是一位不世出的名将。巨鹿一战就已经能够说明他具有非凡的军事才能和人格魅力。灭秦后天下又陷入了战国时期的那种诸侯林立的局面,项羽自认为只有他的“王霸之气”才能够掌控全局,主宰天下。只要是有人反叛他,西楚霸王便会立即发威,像灭秦一样剿灭他,完全没有必要坐皇帝,因为当了皇帝后就很少有机会展现自己的“霸王气概”了,这对项羽而言似乎是不妥的。

4.称帝的时机不到。

项羽称霸时天下共主仍然是楚怀王,此时项羽称帝岂不是比怀王还大?这样一来当时起义的理念就没有意义了;

除此之外整个灭秦战争中六国的其余贵族虽说没有出多大的力,但他们趁机纷纷复国,也有了很强的军事实力,这些人个个都有吞吐天下的志向,项羽虽说勇猛异常,诸侯们都惧怕他,但巨鹿一战诸侯们都作壁上观,此时称帝难保阴沟里翻船。所以项羽就封他们各自为王,先承认他们的合法地位,等到合适的机会在逐步的消灭他们。

以上四点便是笔者分析的结果,总的来说,项羽分封诸侯当霸王而不称帝既不是战国思维也不是反对秦朝的制度。这是一种时代选择,当时的天下形势还远没有到称帝的时候,此时对于而言项羽称霸却是最合适的,倘若是称王的话,笔者感觉项羽是不会的,因为他是王中之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