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職場上,什麼是弱者思維,什麼是強者思維?

Hello木先生


【木先生說】弱者思維和強者思維其實已經被大家說的很透徹了,所以今天我想從另一個名叫“共需感”的角度,和大家聊聊共需感下的強、弱者思維,希望大家能有所收穫。


我公司有個同事,名叫丁丁。從我認識他開始到現在,他都是一個情商極高的人,也是一個精力十足的事業型男人,每天奔波在不斷社交和交流的路上。


他是我見過的社交能力最強的一個人。和他相處和交談,你感覺總是舒適的,沒有障礙的,他總是擅長把握別人的優點,長處,然後用語言發掘出來,把對方烘托起來。


我一直以為,這是一種獨特的修養,是情商日趨漸長所生長出來的專屬於他的獨特修養,所以他的交際面既廣且深。但是今天我突然意識到一個問題,於他這類人而言,也許不單單可以用精巧的修養和高品質的情商來形容這種個性。

什麼是強、弱者思維下的“共需感”?


我想首先需要解釋一下“共需感”這個詞。共需感也有點共振,同頻,找尋存在感和認同感的意思,一類需求的追本逐利,就是在尋找共需感。


而需求本身,一般不是自發的,而是當別人有而自己沒有的時候,這種落差會產生需求,當我們的需求同步共有的時候,這個感覺,就叫做共需感。


我們的共需感,其實可以分類成倆個大類,一種是弱者思維下的共需感,另外一種,是強者思維下的。一個強者,永遠會追逐更強者的優點做為共需感的根基;一個弱者,則只會發掘更弱者的弱點作為共需感的養分。


這是倆類很難被浮於表象的共需感,我們多數人,並不會感覺到,我們的共需感是在強者一邊,還是在弱者一方。

強者思維下尋求的“共需感”和弱者思維下的尋求“共需感”。

有一個我們經常遇到的情況,會加以佐證,我們到底是哪一類人。


我們會經常發些,包括我們自己在內,總是在下意識的在任何一個事情上,去尋找身邊人關於這個事情某一個維度的弱點,而對其加以關注和評論,而另外一些維度的較強的一面,我們卻自發的時而不見,這是為什麼呢?


當我們用弱者思維去尋找共需感的時候,我們對爬坡,努力,向著更高的方向努力的這種會很累的行為是本能的規避和逃避的,但是弱者依然需要共需感來維持心態的平衡,所以弱者永遠會不自覺的找尋在某一個方面更弱的人,來加強自己的共需。


舉個例子,這就好像自己是1,而有人是10,內心雖然希望有10的強悍,但是卻承受不來達到10的困苦,於是開始放棄,尋找其他人身上的0,然後不斷的用這些0來滋養自己的自己,這種共需感,讓自己彷彿間,變得強大起來。


忽而發掘,我本人遠沒有自己想的那麼強者,我自己就是一個不斷在發掘身邊人弱點的人,現在看來,這恰恰證明,我是一個羸弱不堪的弱者。


像我的同事丁丁,他強大到足以忽略別人的弱,因為他明白,這個弱點,與他沒有任何意義,而發掘別人的強,才能讓自己的共需感向著健康的方向發展,讓自己與強者同頻,與弱者剝離。


我是木先生,優質職場領域創作者,專注職場話題,輸出有料、有態度的職場問答,期待與你共同成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