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你如何看郭沫若的书法?

凌塔太守


总体来说,郭沫若的书法水平还是可以的,毕竟是文人嘛!自古以来的文人,都是会写字的,郭沫若也不例外。



郭沫若的书法传统元素较多,是从师古的路子上走过来的。学书法,都是要先学古人的字,尔后在古人的书法基础上融入自己的个性,这就等于一个学习书法的公式,如果学书法之人都能运用好这个公式,就都会成为书法家的。



郭沫若是以行书见长。刚开始时,他的行书还是很有古意的,但到后来,就慢慢的变了,变得古味少了,自己的东西多了,也写的比较随意了,这样做的后果,就是缺少传统元素,使个性助长。郭沫若年老时的书法,显得精、气、神不济了,没有中年时写的好。人们说“人书具老”,但这句话放在郭沫若身上,也许不太贴合实际。请各位朋友看看下图中郭沫若的书法作品就知道了。

不过,郭沫若的书法作品还是有收藏价值的。原因是:一,郭沫若是名人。二,郭沫若的书法雅而有神韵。三,郭沫若的书法有文人味。四,郭沫若的书法有传承,有发展,有创新。五,郭沫若的超凡脱俗。

总之,郭沫若的书法好看,耐看,可品,并有一定的艺术观赏性,可登大雅之堂!


中州耕牛堂主


对郭沫若的书法,在民间有一种观点,认为其水平不怎么样。

其原因有二:一是对其人品,老百姓颇有微辞;二是据说出自康生的那句流传极广的话:用脚趾夹根树枝都与郭沫若写的好。

其实,郭沫若的字比我们想象的要好很多。首都师范大学教授、著名美学家曹利华认为,在现代书法史上,论碑学成就,郭沫若是可以与沙孟海相提并论的。



曹先生认为,沙孟海更多的是对金石气的营造,而与北碑的整体风格仍有一段距离。而郭沫若虽然对北碑有所弱化,但是就其书风的整体风貌以及与同时代的书家相比,无疑他的碑学更为突出一些。

郭沫若年轻时受苏东坡书法影响较大,苏字的“不用中锋,连真带草”的简捷写法特别符合当时社会变革的潮流。


郭沫若擅长行草,书作笔墨厚重,深厚凝重不失刚劲爽利。他触帖为碑,取内擫,逆势发笔入锋,紧劲含蓄;取外拓,在有限的结构、面积里,外撑开张,高亢飞扬。

郭沫若是“全才”,学问涉猎广泛,这是好事,但某种程度上,也让他不可能静下心来对书法进行更深入的研究,所以他的书法达到一定水平后就止步了,缺乏更高的高度。

更多文章,敬请关注千年兰亭。


千年兰亭


郭沫若(1892一1978年),现代文学家,历史学家、新诗奠基人之一、中国科学院首任院长、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首任校长、苏联科学院外籍院士。

1914年,留学日本,在九州帝国大学学医。1921年,发表第一本新诗集《女神》,1930年,他撰写了《中国古代社会研究》。1948年国共内战期间,郭沫若因为考古学和甲骨文研究的巨大成就,当选为第一届中央研究院院士,1949年,郭沫若当选为中华全国文学艺术会主席。

郭沫若书法学颜真卿、宋四家等。擅长行草,有宋代书法意趣,横画宽结,雄健遒劲,气象万千。文人气息浓厚。

郭沫若在甲骨文研究方面有突出贡献,偏辑了《卜辞通纂》、《殷契粹编》,对甲骨文的搜集和传布做出了贡献。

(下图书法作品为郭沫若所书)。











神韵轩书法


郭沫若先生是文学界的泰斗级人物,是一个充满了传奇色彩的人物,也是一个饱受争议的人物。

郭沫若在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可谓是呼风唤雨,在学术界无人可以与之比肩!

对于郭沫若这个人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评价,对他的书法,文学,以及人品都有各种各样的评价。

评价这样一个历史人物是不容易的,并且我个人也没有评价的资格,现在只把田蕴章老师的看法说出来,供大家参考,因为这也是田蕴章老师公开的说法。

田蕴章老师在“谈到兰亭论辩”的时候,自然就提到了郭沫若,因为郭沫若是“兰亭论辩”的发起者,田蕴章老师首先说郭沫若的书法在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是一流的水平,包括他在书法界,学术界的影响都是无人能相提并论的。

至于说康生,那也是一个书法好手,似乎他曾经说过自己用两个手指头也比郭沫若写得好,我们下面就来看看康生的书法:

康生的书法,在我个人看来,似乎比郭沫若的书法更加耐看,点画遒劲,
不似郭沫若那样出现较多的飞白,整个字显得圆润流畅。
以上就是我的看法,对此,你有哪些看法呢?欢迎大家留言,感谢关注,我是铁匠论书画!


存希斋书法


郭沫若的一生是充满传奇色彩和充满争议的一生,他的天赋令人羡慕,早年与鲁迅一样留学日本学医,后来转行搞文学,以新体诗创作、戏剧、散文而闻名。在从事文学创作之余,还在研究甲骨文等古文字方面取得了不俗的成就,著名的“四堂”之一。另外他还是个社会活动家,在科学、文化与教育界都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而对他的争议也非常之多,“谄媚文人”、“价值虚无主义”、“崇拜权力”等,网上可以找到很多类似的批评,甚至现代互联网的快餐文化把他的婚姻、私生活也挖掘出来,甚至赋予了“渣男”的形象。但今天我们就说说他的书法吧,其余我们不过多评论。

我们很多人可能都见过郭沫若的书法,但很少有人了解他的书法,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郭沫若的题字太多了,很多人见过,但可能没有注意过或者记住这是郭沫若写的。例如最著名的“中国银行”,“故宫博物院”,“荣宝斋”等等。

因为郭沫若的社会地位摆在那里,所以所到之处都有人请他题字,因此无论是历史名胜还是店铺学校,郭沫若的题字之多让人惊叹。甚至有人开玩笑,有生之年能把郭沫若题字的地方走一遍,那是不肯能的。

郭沫若以“回锋转向,逆入平出”为学书执笔八字要诀,书体既重师承,又多创新,展现了大胆的创造精神和鲜活的时代特色。

康生和郭沫若、齐燕铭、沈尹默被誉为当代四大书家,尤其擅长章草和金石篆刻,在绘画方面的功力也是了得,因为自我感觉良好,觉得不输齐白石,就给自己起了个笔名:鲁赤水,由此也可见他的为人。

因为当时人们经常将康生和郭沫若齐名,因为二人皆在书法上有名气,康生自觉书法超过郭沫若,十分不服气,曾经放言:郭沫若的字也能叫书法?我用脚夹个木棍都比郭沫若写的好。公开叫板郭沫若,可见康生对于自己的书法水平那是相当自负啊。

单论书法而言,康生的书法确实强过郭沫若,郭沫若的书法感觉创新比较多而继承不足,大概跟他的社会活动太多的缘故吧。


翰墨今香


首先是大气,其次是大气,第三还是大气。

这与郭沫若的人生和身份有关,也与他的艺术追求有关。

郭沫若是与胡适并列的新诗奠基人,是与王国维并列的“甲骨文四堂”之一。

有了其中一条,有些人就会自我伟大得不要不要的,但是且慢,还有:郭沫若的话剧、书法、历史研究,都是一流的水平和成绩。“中国现代著名学者、文学家、历史学家、古文字学家、社会活动家”,所以,鲁迅骂郭沫若流氓,“才子”二字却不便省略。北伐,郭沫若任国民革命军政治部副主任;1927年,郭沫若参加南昌起义;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回国,任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第三厅厅长。

由于大气,所以他题写的那些牌匾,都能压得住,能与所题写的场所匹配——不信你换那些精美小气的的字试试。

除了大气,就是有个性创造。

郭沫若是学苏东坡的。都知道苏东坡说过:“我书意造本无法,点画信手烦推求。”有个性创造而不脱离书法法度,这是最难的,搞得不好就要丑书,但由于郭沫若的童年和少年还是毛笔字通用、私塾学书法的时代,他从小学习的是有假包换的书法。

有人会提到郭沫若的政治和婚姻,但谈论书法水平,还是就字论字吧。不能说你政治一贯正确婚姻一直忠于妻子你就是一流书法家吧?两回事啊。





大悔忆智冰




咱不管康生作多大害,

字写的很好,特别是小楷,妙绝!30年代吧.
明朝严嵩的字好啊!遗臭万年!大承相呀.(衡王府石碑坊上严嵩题《樂善遗风》).



海岱山夫


在此,我仅从书法艺术方面发表一些看法。

郭沫若的书法创作路程大致可以分为3个阶段。

初期

初期,郭沫若的书法风格总的来说,显得比较沉着、生涩和厚重。书法写得工整、平和,字与字之间安排得十分妥帖、匀称,字的点画轻重有致,势贯却不粘连,给人一种沉着、含蓄的感觉。

中期

此时郭沫若的书法风格已经成型。潇洒流畅,飘逸俊优,迺劲有力,气势充沛,笔致健劲,点画的起伏、顿挫、疾徐、抑扬、燥润等,都比较自然的表露出郭沫若独特的性格和艺术追求。但是,郭沫若的书法作品结构比较散,差不多每个字都要向外伸展之势,字群之间、行列之间缺乏互为挪让照应,只见扩张之势,不见收蓄之势。

后期

郭沫若此时期的书法是拙朴、深沉、苍老的风格。由于年老体弱的原因,在不少作品中,还明显流露出笔力不逮、气势不贯的现象。


总之,对于郭沫若的书法,不能全盘否定,也不能评价过高。


三品美术馆


首先,评价一个历史伟人,的书法水平,一定要了解他的人生经历。郭沫若是新中国历史上的大大文豪、历史学家、大诗人、大政治家和大书法家。郭沫若先生22岁留学日本,29岁创作新诗,38岁做历史研究。新中国成立,就当选为中华全国文学艺术会主席。郭沫若的一生波澜壮阔,高潮迭起,在文化界与鲁迅齐名,大家尊称为郭老。

郭沫若14岁时书法已经出名,此后的书法水平又经历了大约70年的磨砺和锤炼,直到炉火垂青,人书俱老!所以我门说郭沫若的书法就有非凡成就,放在当代书法史上也是浓墨重彩的一笔!

第二,郭沫若的书法水平非常高深,博学而有特色,传统又有创新。郭沫若先生的书法用笔非常有特色,可以用“回锋转向,逆入平出”这八个字来形容。

郭沫若先生的书法,吸收了晋代书法家王羲之的流畅飞动,魏碑书法的气势开张;吸取了唐代大书法家颜真卿的宏伟厚重;吸取了宋代大书法家米芾作品里的应带左右的灵动;吸收了宋代大书法家黄庭坚的纵横笔墨的意趣;吸收了宋代大书法家苏东坡的雄强放纵。

郭沫若先生的书法非常讲究意趣和个性,每一笔一画都富有动感和力量,但是从结构和章法上看又浑然一体,风格统一。有时候圆转,有时候方正。有时候陡峭,有时候清秀。有时候肥厚,有时候飞白。有时候风含蓄,有时候狂放。有时候温婉,有时候冷峻。有时候萧散,有时候茂密。有时候欢快,有时候沉稳。偃仰起伏,起承转合,沉着痛快,率真自然。信手捏来,飞动洒脱,潇洒超逸,跌宕跳跃。骏快飞扬,一波三折,舒展自如,藏中有露。行云流水,酣畅淋漓,飞沙走石,疾风骤雨。古雅清新,用笔多变,长短纵横,变化有致。浓淡藏露,一气呵成,不经雕琢,形态万千。不拘一格,自成一家,独具风貌,精彩动人。



打开皮包,取出中-行-卡,就可以看到的郭沫若提字“中-国-银-行”这四个端庄雄伟的大字可。以明显的看到郭沫若先生同时熟练外拓和内敛两种笔法和结构规律,并且驾轻就熟,浑然一体,潇洒自然,仪态万方。

“天津市艺术博物馆”也是郭沫若先生的题字,字里行间可以同时看出唐代书法家颜真卿的厚重以及魏晋书法家王羲之的空灵。郭沫若题字“屈原纪念馆”五个大字,巧拙互用,雄浑敦厚,非常有艺术感染力。

郭末若提写的大明湖大草书,比法强,剑气势磅礴,对于笔法结构尖尖的明字和湖字,以灵动的用笔产生巧妙的变化,或者飞白用笔,或者气韵流动,大收大放,大开大合,有强烈的整体感。


郭沫若先生天赋异禀,天资超人。她的书法造诣和当代书法相比可以说是独具风骚,拥有源源不断的灵感和创造性。天资聪慧的郭沫若先生在文化界有一览众山的视野,海纳百川的格局,旁征博引的气象,穿越历史的深邃。

第三,郭沫若先生的书法水平,具有优质的文人气质,充满了性情的释放。

郭沫若先生的书法随物赋形,千变万化,每一张狂放不羁的作品背后,都有它胸有成竹的感情色彩。他中锋用笔八面出锋,牵丝映带,寓言巧于拙,化险为夷,跌宕起伏,神采奕奕。郭沫若先生书法作品说不经意间流露出来的书卷气质来源于他对文化界的见多识广,来源于他的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来源于他高朋满座众彩纷呈文化活动,来源与他豪兴徜徉热血沸腾的一生经历,的来源于他望天地之悠悠的悲悯情怀。


第四,郭沫若先生的书法水平,具有一代政治家的雄健和豪迈气质,格调直追伟大领袖毛主席,神采直追宋代苏东坡。

郭沫若先生是功绩卓越的政治家,是才华出众的社会活动家,他的笔墨遗迹遍及,长城内外,大江南北。看郭沫若先生的书法作品,时而仿佛听见了五四号角,时而仿佛看见了金戈铁马,时而仿佛闻见了烈酒酒花香,时而仿佛望见了大漠孤烟,时而仿佛身处大雨滂沱泰山压顶,时而仿佛身临平湖秋月。

说了这么溢美之词,那郭沫若先生的书法作品,有没有争议之处呢?恐怕也不是没有,郭沫若先生身处一个沧海桑田的年月,经历了一段万顷国土容不下一张书桌的年代,穿越了无数悲欢离的故事,合同伟大的革命先辈一起开创了一个百废待兴万象更新的大时代,但也一定有他,时代的局限性,千古圣人孔子孟子尚且有争议之处,所以也非常欢迎各位朋友提出真挚的批评和意见......


汲古文创


       郭沫若和康生均生于十九世纪末而卒于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郭本性文人而从政,康本性政人而好文,近年来两人的书法造诣常常引发后人的比较兴趣,客观的评价,康生在书法上涉猎范围广而临摹力强,但表现力不强,郭沫若在书法的涉猎范围和临摹能力远不及康生,但个性雕琢力强且表现力更强。

        郭沫若在书法上执着于一字一画上的雕琢和追求一字一画上的美感,讲究笔画之线形感多于线条感,构字紧收于中宫而浑然天成,伸展之笔短促粗劲如鼎立之足,行书之速仿佛慢于楷书之速,独有“慢行”特色,究其原因,郭沫若文人宅人气质,重情节重润色重细微,在书法上也偏好于雕琢,讲求在一字或几字上的美感。

        所以,郭沫若所书的匾额名头极其精采,“黄帝陵”、“故宫博物院”、“荣宝斋”等字幅,无疑能领风骚于书坛千百年,堪称大家;但郭沫若书整篇则略显构思仓促而稍逊一些。因此,郭沫若书法的特长在于书字书句胜于书篇,并且展示及留世的笔墨较多,堪称大家,书整篇作品时则显得笔力欠乏和造形粗糙。

       康生在书法上遍涉篆、隶、楷、行草、章草、今草至狂草,并且皆有留墨,尤以书楷最具功夫,草书的布局也颇有见地,从近年来展示出的一些康生书画作品看,甚至有仿舒体和仿毛体行草之作,康生的各类书体水平皆到一定高度,特别以章草最具古性,但章草后世追随度不高。而且,康生笔下的模仿力极强,如果说梁山好汉萧让是小说形象的话,康生则是现实版的仿书圣手,论近现代书法界仿书大家,非康莫属,如此奇才,简单一个书法家之名是不能概括的。

        在对待书法上,康生曾表露过为避讳领袖的擅长而尽量少书,所以题词匾额少见,因而留在匾牌山岳上的作品较少,就是这种权谋之心,制约和束缚了康生书法水平的发挥。但康生的内心却极为自负,他以鲁赤水落款暗比齐白石,拿脚趾夹木棍之语来嘲讽郭沫若。可是,康生自负所能却又抑己所能,尽管其书法造诣深,但却未能全部展现给后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